武曌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如意娘
[唐]武曌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后人常称呼其为“武则天、武媚娘”。“曌”字是武则天登基为皇帝后自创字之一,意为日月当空。
14岁的武曌进宫为才人,因为长相颇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欢,所以被赐号为“武媚”,人称武媚娘。按照正常女子进宫之后的命运,武媚娘被赐号之后应该有所晋升,但是她做了12年的才人都没有被提升位分,也没有生育过孩子。与她一同进宫从才人做起的其他女子,位分大多数已经高于她了,所以那时候的武媚娘在宫中的日子并不是那么好过。但她没有灰心,而是时时想找机会表现自己。
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取名“狮子骢”,奇烈无比,无人能驯。谈及此马,唐太宗叹息不已。而武媚娘则说:“妾可以驯服此马,只要陛下赐予我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也不禁夸奖她的胆略。
据传,唐太宗赐名之后,并不是不想接着加封她,只是有人向太宗说了一件关于袁天罡相面的事。贞观初年,唐太宗召袁天罡回京,当时任井火令的袁天罡回京途中观望风水,发现有王气(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在利州方向聚集,便去寻找。到达利州之后,武士彟(武媚娘的父亲)听说袁天罡擅长相面,便邀请他来到自己的府上。当时武媚娘尚在襁褓之中,穿着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袁天罡的话让太宗心生忌惮,所以才对武媚娘态度有所冷淡,死前也不曾加封于她。
太宗病重,在众妃嫔都伤心不已时,武媚娘就开始为自己的以后铺路了——她在太子李治侍疾时,与其建立了感情。
唐太宗死后,武媚娘与部分没有孩子的妃嫔进入感业寺,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涯并没有完全断掉武媚娘与唐高宗李治的关系,但新帝初登基,众多美女入宫,身为皇帝的李治在萧淑妃和王皇后等一众妃嫔的曲意逢迎之下,还能想起感业寺的武媚娘吗?就这样在皇帝面前销声匿迹,武媚娘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就有了这首《如意娘》。
南朝梁王僧孺的《夜愁示诸宾》中有“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这样的诗句。诗中言,正是因为心乱眼花才让痴情女子把红色看成绿色,《如意娘》中用同样的描写来形容痴情女子由于相思过度,魂不守舍,以至于红、绿不分。如今这般形容憔悴都是因为思念那个心上的人啊!“看朱成碧”,后来也因此成为诗人们的常用之语。例如,李白的“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当然,也有说看碧成朱的,比如,辛弃疾的词里就有“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的句子。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用这样像是赌气似的语气,好像在说,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留下的眼泪,那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李白的《长相思》写“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用的也是这样的句式,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你怎么能不相信我,怎么能不相信我对你的思念”的感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面对曾经喜欢的女子这样情深意切的表述,如何能不心生怜惜?
李治为这首诗中所藏的感情感动。终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王皇后的一番操作下,武媚娘得以还俗再次入宫。王皇后同意武媚娘入宫本意是想分担萧淑妃带给自己的压力,也就是分宠,没想到却为自己带来一个劲敌。当时,宫内的情况对王皇后来说并不乐观:自己一无所出,而萧淑妃已经有一子两女,并且李治那时候对王皇后也并没有多喜爱。既无帝宠,又无子女,王皇后自身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分散李治在萧淑妃身上的宠爱,在发现李治对武媚娘有想法后,王皇后或是主动或是在李治的暗示下表示愿意接武媚娘进宫。
她或许是认为就算武媚娘再受宠也只能做一介宠妃,家族背景比不过自己,救她出感业寺又对她有恩,这样看来武媚娘也威胁不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她怎么也没想到,萧淑妃没有做到的事情,武媚娘用了四年就做到了。
武媚娘入宫第二年即为李治生下一子,备受宠爱,被封为昭仪——从昭仪做起,到扳倒萧淑妃与王皇后,最终成为皇后,武媚娘只用了四年的时间。
李治在位时对武媚娘十分信赖,很多事情都交给她打理。他晚年所有的子女均是武媚娘所生,一方面可以看出李治与武媚娘的恩爱,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武媚娘对李治的后宫掌控甚严。可以说因为武媚娘,李治给后人留下的争议也很多。很多分析都认为,李治并不算是一个长情的人,因为在武媚娘回宫前,虽然宫中妃嫔众多,但他也并没有专宠于谁。所以说武媚娘能从昭仪到皇后,凭借的大概也只有李治对她的信任和喜爱了。
有人说李治立武媚娘为后不过是为了对付长孙党,不可否认,确实有这个原因。但如果只是为了政治目的就不会继续对武媚娘信任有加。高宗后期,武媚娘势力日益庞大,李治也曾有过废黜她的想法。据说当时诏书已经写好,墨迹还没有干,武媚娘就出现在李治面前。至于她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如今已无人知晓,但这纸诏书最终却是没有下达。
李治留给儿子——唐中宗李显的遗诏里写道:“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足以表现出李治对武媚娘的信任和重视。
武媚娘爱李治吗?爱肯定是有的,但是这种爱里掺杂了太多别的东西,就好像现在的霸道总裁爱上邻家女孩的剧情。李治有着霸道总裁一样的身份,但对待感情的态度则像邻家女孩一样,为了爱情毫无保留。武媚娘则非常理智,她清楚地知道,爱情并不是她生存的主要意义。所以武媚娘在高宗死后,尤其是自己登基之后,身边也不乏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张易之这样的一群人围绕在身边。这些人对于那时候的武媚娘来说,应该只是一种消遣,所以她才会要求死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于一陵。“生同衾、死同穴”,是再明白不过的爱意表达了。
关于武媚娘的一生,一直以来争议不断。她的身上既有古代女子的才情、聪敏和隐忍,也有一个出色政治家该有的果断、智谋和大局观。人们常说,现代人去评论古代,很难跳出历史的局限性,对于武媚娘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来说更是如此。武媚娘自己也应知道后世对她的一生争议颇多,所以,她立无字碑的最大意义大概就是“功过留与后人说”。
晁采 并蒂已看灵鹊报,倩郎早觅买花船
寄文茂
[唐]晁采
花笺制叶寄郎边,的的寻鱼为妾传。
并蒂已看灵鹊报,倩郎早觅买花船。
晁采,小字试莺,唐代宗大历(公元766年~779年)时人。在唐代的女诗人里,晁采不是文采最高的,知名度似乎也比不上鱼玄机、薛涛等人。但她却难得地拥有了鱼玄机等人苦求而不得的爱情。
晁采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跟随在母亲身边长大。关于她的父亲,一说其在江北做地方官,常年与晁采母女二人异地而处。一说其幼年丧父,所以晁采的婚事由母亲全权做主。无论是哪种说法,结论都是晁采的家境很好,这些从她长大后所写的诗里可以看出一二。
晁采幼时就已有才名。据说,当时晁采在与母亲纳凉休息,有一尼姑来她家化缘,当时晁采正右手攀着园中的翠竹,左手扇着绢扇,倚在园中的鱼池边欣赏着池里嬉戏的游鱼。
试想一下这个尼姑看见的场景: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拂过园中的垂柳,鱼池里的鱼正欢快地游来游去,扇着扇子的小女孩眉清目秀。也许是觉得鱼儿游得欢乐,晁采甚至还哼起了《竹枝小词》,声音犹如黄莺出谷初试啼声,清丽婉转,让人听之忘俗。尼姑直呼晁采是仙女下凡,又因为她的声音,直叫晁采为“试莺”。因为这个尼姑并没有固定居所,经常四处云游,加上她常向别人提起晁采的神韵,所以晁采的名声就这样传遍了江南一带。
晁母也是出身书香世家,礼教极严。虽然女儿的名声传遍江南后,很多人知道晁采才貌俱佳。但因为晁母的禁令,晁采基本不在人多的地方露面。那些仰慕晁采的文人少年们也只能凭空想象晁采的风姿,而没有接近她的机会。不得不说,晁母的禁令是对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拥有这样的名声,带来的可能是旁人无尽的觊觎。
晁母虽然挡住了晁采出门的脚步,却没有挡住她向往外界的心。小的时候晁采与邻家的文茂甚是要好,这样的要好在二人渐渐长大成人后变成了爱情。但二人已经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年纪,家中的长辈们是决不允许他们私下见面的。于是他们就只能通过晁采的侍女小云来互传书信,诉说心中的思念。
一日,窗外暴雨骤降,院中兰花被风雨吹打得左右摇晃。晁采站在窗边,看着雨中的兰花,心中更是倍加伤感。自己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没办法左右自己的婚事,即使与文茂互相倾慕也还是无法言说。就如同这院中的兰花,美则美矣,遇见暴风雨却依旧无法保存自身的完好。于是一时郁结于心,写下一首七言绝句:
晚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
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写成之后,她很想让文茂知道自己的心情,就让小云偷偷将诗给文茂送过去。
文茂拿到小云送来的诗笺,心中很是激动。他展开诗笺反复读着,晁采那为情所苦、神思倦怠、百无聊赖的形象跃然纸上。文茂此时也有着同样的心情,想着晁采现在的境况,文茂很想安慰她一下,也让她知道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立即提笔以诗作答:
旭日曈曈破晓霞,遥知妆罢下芳阶。
那能化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晁采收到诗后,也明白了文茂对她的情谊。于是冒雨来到院子前,采下十颗青莲子,包好后又写有一张素笺:“吾怜子(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文茂慢慢品尝着晁采送来的莲子,满嘴的苦涩散尽之后似有一丝甘甜在嘴里化开,像是晁采在告诉他苦尽甘来的道理。激动之下他站起身,却不小心将一颗莲子弹出窗外掉进一个水盆里。正当他想将莲子捡起时,一只喜鹊从屋檐上飞过,落下的粪便正好掉在这莲子上。文茂气愤不已,只得将这颗莲子倒进了院中的水池里。
过了一段时间,文茂家的水池里竟然长出了一朵莲花,那里正是在他倒水的地方,文茂开心不已。又过了一段时间,莲花开了,竟然还是一株并蒂莲花。一根茎上开着火红的两株并蒂莲花,微风吹过,两朵莲花互相摩擦,发出些微的响声,如同恋人间的低语。文茂惊喜之下,赶紧将此事写信告知给了晁采,晁采自然也是欣喜不已。并蒂莲开,这是多好的预兆啊。她找来茧纸,画上鲤鱼图案,在鱼腹中暗藏了这首《寄文茂》。
用精致华美的笺纸写了首诗,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封书信是通过鱼和大雁来传递的。古时候大雁南来北往,人们常用雁书来比作亲人的信件,而鱼则是那时候装载书信的“信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双鲤鱼一般是一种木制的鱼形信函,中间可以一分为二,挖空的部分用来放信札。
“倩”这个字在现代多用在女子身上,但在古代却是男子的美称。《说文解字》中有:“倩,士之美称也。”在晁采的心里,文茂就是她心中美好的男子形象。后一句与“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样,虽然并蒂莲开给了二人一种美好的预兆,但没有成亲也代表了二人未来仍会有分开的可能。
因为晁母的严厉教导,二人并不能见面,只能用诗词相和来表述心中的思念。这个秋天,晁母需要到外地探视一个亲戚,因为路途较远,当夜不能回家。晁采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是激动,这样的机会错过一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有。她让小云把消息传给了文茂。
天色将明,文茂要回到自己的家中去了。晁采剪下自己的一段头发,对文茂说:“好藏青丝,早结白首。”文茂含泪接过来,二人为将要到来的离别伤心得说不出话。这一次的相见只能让相爱的二人更加陷入对对方的思念中去,于是文茂和晁采就分别憔悴下去了。就是这个时候,晁采写下了著名的《子夜歌》: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几上金猊静不焚,象床独卧对斜曛。
犀梳金镜人何处,半枕兰香空绿云。
晁采因为思念而日渐消瘦,抑郁成疾,这一切都被晁母看在眼里。于是她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小云见晁母似乎并无责备之意,便将小姐和文茂相知相爱之事和盘托出。晁母感叹道:“才子佳人,自应有此。古人多有斩断儿女情思,令他们备受痛苦,我一定要成全他们。”于是晁母就托媒人去文家说和,文家自然是欣喜不已,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不久,文茂去京城考试,晁采将表述自己担忧思念的两首诗系在家中所养的白鹤足间,送给远在京城的文茂。
其一:
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
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文茂考试很顺利,很快就进士及第,不久就被授职为淮南道福山县尉。晁采也与他一同赴任,二人一辈子恩爱如初,被时人称赞为“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元稹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赠刘采春
[唐]元稹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元稹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子,曾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为“元白”。虽然少有才名、机智过人,也曾经官至宰相,但更广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与薛涛和刘采春的故事了。
元稹家学渊源、世代为官,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有过官职在身。元稹15岁的时候就已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以明两经擢第,崭露头角。虽然15岁及第,但那时候元稹一直没有官做,闲居在京,每日读书,并写了大量的诗。
遇到刘采春的时候元稹已经经历了发妻韦丛之死、新纳侧室安仙嫔的亡故,并且也官至监察御史。成为监察御史没多久,元稹就在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的介绍下,娶涪州刺史裴郧之女裴淑为妻。婚后,元稹的工作总是频繁调动,没办法陪在裴淑身边,因此裴淑经常以泪洗面,诉说对丈夫的思念。
元稹还曾写诗安慰裴淑:“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已经三次娶妻的元稹,对裴淑也许已经没有了像对前两任妻子那样的柔情,所以连写的诗都带着敷衍。
虽然也曾写诗安慰妻子,但妻子的泪水也并没有阻止元稹与其他女性交流往来。之前在蜀地做官的元稹,对薛涛仰慕已久,所以特意约薛涛在梓州见面。当时的元稹刚刚31岁,正是精力充沛、意气风发的年纪。元薛二人一见如故,谈诗论政,交谈十分默契。与元稹的初恋双文一样,薛涛这样的身份对于元稹的仕途还是毫无帮助,甚至会有污名,所以薛涛也注定只是元稹生命里的一个过客。
元稹办完地方的事务又准备回京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在“冷处理”和薛涛的关系了。就在这时,他又遇见了“著名歌手”刘采春。
刘采春是越州人,她的丈夫周季崇是有名的伶人,擅长参军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相声,一个演员在台上揶揄戏耍,另一个人逗观众笑,后来也有多人合演)。她除了参军戏演得好,还尤其擅长唱歌。她的《望夫歌》系列红遍江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人评价说:刘采春的歌声一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
当时的江南,商业颇为发达。男人们忙于赚钱,多半要经常在外奔波,而古代女子结婚之后又没有什么消遣,所以空闺寂寞的商人妇比比皆是。刘采春的《望夫歌》有一首曰: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这首歌唱出了那些空闺怨妇的等待和哀怨,所以刘采春这样的“女性代言人”理所当然备受追捧,一时风头无两,名声大噪。
元稹在观众里听过一次刘采春的“曲”,霎时就被“声若莺啼”、年轻貌美的刘采春吸引,当即对她大加赞赏,他甚至还以粉丝般的心态为刘采春写了一篇极具深情的评论文章。刘采春对于身具才子之名的元稹也是非常欣赏。
虽然两人已经互相有了好感,但刘采春当时不仅有丈夫还有两个孩子,元稹想要和刘采春在一起难度还是不小的。据说元稹给了刘采春丈夫周季崇一笔钱,从他身边买走了刘采春。先不说周季崇愿意与否,当时的社会唱戏的人身份本来就很低,而元稹身为朝廷命官,是威逼也好,利诱也罢,都没有给周季崇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而刘采春对当时的元稹也是颇为动心,所以就从周季崇身边来到了元稹的身边。
作为一个大才子,元稹也喜欢给自己中意的女子写诗,刘采春当然也不例外,这首《赠刘采春》就是写于这时。刘采春的样貌让见惯美女的元稹不住赞赏,再加上总是在外演出,刘采春的妆容和服饰都是引领潮流的,走路也是轻行慢踏,裙角的水波纹随着莲步轻移而动,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元稹的心上。因为常年在外表演,刘采春说话风趣又很有情趣,元稹这时候对刘采春的喜爱就像现代社会中的粉丝对于偶像的仰慕。但和别的喜欢刘采春的人不同的是,元稹和刘采春真的在一起了,偶像光环之下,刘采春的一颦一笑都满是魅力,更别提她还有一副好嗓子,能婉转低回地唱那首《望夫歌》了。
这样的美好景象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对于看中仕途的元稹来说,一个已经得到的女子是不能和自己的官位相比较的。大千世界美女何其多,能与刘采春在一起七年,对于元稹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七年之后,元稹官位有所上升,他又纳了一个妾。刘采春为此心灰意冷,随即黯然神伤地离开了元稹。
刘采春离开元稹之后的行踪成谜,有人说她后来投河自尽,也有人说她又回到原来的丈夫周季崇身边。但无论如何,这样一个现代人眼中的“古代版大明星”,因为遇见元稹而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最后竟然连下落都不为人知,多么令人惋惜啊!和当初万人追捧的境况相比,不得不让人感叹。对于古代的男子来说,追求一个女子,厌恶之后便抛弃,也许只落得旁人一句“德行有亏”,但对这个女子而言,为这段感情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了。
在抛弃刘采春的第二年七月,元稹疑似因为服食丹药中毒,暴毙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53岁。
世人对于元稹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若说有才,是真的有才,但在感情上也实在是负心人的代表了。陈寅恪先生在提及元稹时这样说:“微之因当时社会一部分尚沿袭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风,故亦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然则微之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钱镠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陌上花
[宋]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成就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九仙山时,听到当地儿歌《陌上花》有感而写。当地的父老乡亲说,吴越王妃每年春天的时候都要回临安,吴越王钱镠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的花都开了,你回来的时候可以慢慢看。”吴人就将这些话编成歌,所含情思婉转动人,听了使人心情凄凉黯然。
这里面提到的吴越王叫钱镠,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他在位41年,虽然领土面积只有两浙十三州,但因其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所以经济繁荣、文士荟萃。钱镠因而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海龙王”。
相传钱镠刚出生时天降红光,而且相貌丑陋,他的父亲钱宽认为他很不祥,想要将他丢到屋后的井里。但他的祖母觉得他很可怜,就阻止了他的父亲,所以钱镠的乳名就取做“婆留”,意思是“阿婆留下了他的性命”,后来这口井也被称为“婆留井”。
等到他稍微长大一点之后,有一段时间整日不务正业,常与临安县录事钟起的几个儿子一起喝酒,钟起为此很不高兴。后来因为有相士说钱镠面有王气,并说以后钟起的富贵就靠钱镠了,所以此后钟起就再也没干涉过儿子与钱镠一起玩了。
钱镠自幼习武,擅长射箭,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将领董昌的偏将,之后一路晋升。后来因为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惹怒了唐昭宗,因此就下令让钱镠讨伐董昌。钱镠将董昌打败后就被唐昭宗任命为越王,之后又不断被加封,直到公元923年被封为吴越国王,设百官,一切按照皇帝的规格。
历史上对钱镠的评价很高。他在位期间为两浙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而且他本人也比较愿意听取“忠言”,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之气。与众多的皇帝相比,钱氏家族一直源远流长,繁衍至今,比较著名的后人有钱学森、钱大昕、钱钟书和钱以琛等。据史书记载,钱镠共有三十八子,可谓家族庞大。
发妻庄穆夫人吴氏,安国县人,她的父亲吴仲忻担任浙西观察判官,累赠吏部尚书。《十国春秋》记载,最开始钱镠想要和吴氏议亲,吴仲忻家的人一致认为,此人虽然豁达大度,但不事生产,所以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是好在吴氏自己很有主见,她找人去考察了一下钱镠的人品,最终才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
吴氏在未出嫁时就是乡里出名的贤淑之女,在其父亲的培养下,虽然算不上才女,但也是贤良淑德。与钱镠成亲后,她也随着钱镠四处奔波,吃了不少苦。那时候的二人虽然生活不安稳,但感情极好。后来随着钱镠职位的升高,即使身边又有了不少妾室,但对于结发之妻,钱镠仍然很是爱重。
钱镠有个很宠爱的妾室郑氏,当时她的父亲犯了死罪,很多人为她的父亲求情。钱镠却说:“岂能因一妇人而乱我法度。”之后便将郑氏休掉,并按律将她的父亲斩首。虽然对于妾室这般铁面无私,但钱镠对吴氏却是真的在意。当时,吴氏经常回娘家看望父母,但从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山岭,而且山岭的两边一边是陡峭的山峰,另一边则是湍急的溪流。钱镠担心吴氏行走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并在路旁加设很多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这一年,吴氏和往年一样回乡去看望双亲,钱镠虽然很是惦记,但并没有催促她回来,以免打扰她与父母的相聚。但时间一长,已经到春末了,田边小路上的花都已经开了。钱镠看着路边开的色彩缤纷的小花,就给吴氏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说:田边的花都已经开好了,你在回来的路上可以慢慢看了。据说吴氏收到这封信后很受感动,说:“王素不知书,竟有此语,实真心也。”
“王素不知书”这句话其实是颇存疑的,因为据史料记载,钱镠绝不是“不知书”的人,所以重点应该在后一句“实真心也”上。一个已经是皇帝的人,因为担心探亲的妻子归来时的安全,所以只在信里说一句:可缓缓归矣。好像是说,虽然我很想你,但是我不着急,你回来的时候可以慢慢地欣赏田间的花。有人说作为一个皇帝,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真的是看一眼就能体会到这藏也藏不住的深情。
苏东坡的诗通过描写吴越王妃春归临安的情景,写出了对江山更迭、岁月流逝的感叹。世人所在意的虚名浮利皆如同草头露、陌上花,转瞬即逝,但对于吴氏来讲,给予她的诗句可以没有那么多大道理,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就足够了。
李之仪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的重要成员,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
李之仪前半生虽然官职不高,但为官也算清贤。他对填词有自己的观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也曾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和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他认为在自己的作品中,《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便达到了这个要求。
古代社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所谓的“贤妻良母”大抵是无才的,而文人雅士们的红颜知己,大都是青楼名妓。
这首诗里的太平州杨姝就是一个天生丽质且爱憎分明的女子。虽然当时只有13岁,但是她的琴技已经非常高超了。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被贬到太平州任太守,杨姝就为他的遭遇抱不平,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
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
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
《履霜操》本意是讲尹吉甫之子伯奇无罪,但却因为继母的谗言而被父亲放逐。就在被赶出的这天早晨就路上的晨霜,写成了琴曲《履霜操》。听到杨姝弹琴,黄庭坚追忆往昔,悲从中生,老泪纵横,于是就给她写了一首词《好事近·太平州小妓杨姝弹琴送酒》:
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
使君来去本无心,休泪界红颊。自恨老来憎酒,负十分金叶。
此词写杨姝咏琴劝酒,而黄庭坚因“老来憎酒”,辜负了杨姝的美意。后来黄庭坚还写了一首七绝赠给杨姝:
千古人心指下传,杨姝烟月过年年。
不知心向谁边切,弹尽松风欲断弦。
就是这样才艺双绝,又善解人意的杨姝,后来也以一曲《履霜操》打动了因得罪权贵蔡京而被除名的李之仪。
李之仪当时身为枢密院编修,因给前任宰相范纯仁写传记,得罪了当时的宰相蔡京,所以被罢了官,流放到了太平州。在太平州的前四年里,先是儿媳、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他自己也“癣疮被体”,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可以说李之仪一下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当时的李之仪经常徘徊于姑溪河畔,寄情于山水间,就是在这样“老益无聊”的情况下遇见了杨姝。听完杨姝的《履霜操》之后,李之仪激动地以一首《清平乐·听杨姝琴》词相赠:
殷勤仙友,劝我干杯酒。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
坐来休叹尘劳,相逢难似今朝。不待亲移玉指,自然痒处都消。
之后的日子里,李之仪与杨姝经常往来,常“以诗文自娱”,并将杨姝视为知己。二人常常相伴同行,并以“一编一壶,放怀诗酒,觞咏终日”。杨姝柔情似水,知冷知暖,给了李之仪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而李之仪也感念杨姝的体贴温柔,欣赏杨姝的琴艺,最终两人结为百年之好。
这一年,李之仪和杨姝在长江畔游玩,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令李之仪触景生情,一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没想到竟成了千古绝唱。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种偏于乐府诗风格,朗朗上口的起句,似乎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住长江上游,你住长江尾底。”一个住江头,一个住江尾,在车马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距离已经是很难跨越的了,与下文相思之悠长暗和。
如此想念却不能朝夕相见,如此绵长的思念在双方的心里比长江还要长。在这无可排解的思念里,同饮一江水好像也能成为一种心理慰藉。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可与“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这种时间上的差距相比较,因为皆是不可抗力造成的相知者无法相守。
词中有无奈,有遗憾,更多的是彼此不舍的思念。似乎也只有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才能酝酿出这样的情思,想念却不能相见,甚至于彼此的音信也要很久才能收到。于是,古人们习惯于寄情于物来表述自己的思念。
李之仪虽然经受了巨大的不幸,但好在还有杨姝的陪伴,让他“老有所慰”。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在他70岁时,杨姝生下一个儿子。老来得子的李之仪欣喜若狂,给儿子取名为李尧光,疼宠不已。后来,因为自己遇赦复官,受到了朝廷的恩典,这个孩子也因此得到了荫封。复官后的李之仪平日里读书填词,杨姝就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得很是平静幸福。
当时李之仪为朋友写墓志铭称“姑孰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因为之前与诗人郭功甫有仇,所以被郭功甫认定是在影射自己,于是含恨在心。正巧蔡京再次复出为相,郭功甫知道蔡京对李之仪不满,就唆使当地一个姓吉的富豪告发李之仪,说杨姝所生孩子是他的,李之仪冒领朝廷恩典。因为蔡京从中作梗,最后竟然告准了。李之仪被除名不说,杨姝也受到了杖决,被打得遍体鳞伤,高烧不止。
据说,郭功甫见杨姝挨打、李之仪被除名不仅幸灾乐祸,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这对可怜人:
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
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患难见真情,李之仪并没有在意,而是对杨姝一往情深,并再次为杨姝作词声明:
玉室金堂不动尘,林梢绿遍已无春。
清和佳思一番新,道骨仙风云外侣。
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沉醉到黄昏。
数年之后,李之仪的外甥林彦政和门人吴可思为李之仪和杨姝洗清了冤屈,终于还二人清白。随即,李之仪被调往唐州任职,最后官阶至朝议大夫。
李之仪在80岁时因病去世,杨姝与儿子李尧光按照李之仪的遗愿,将他安葬在当涂藏的云山麓致雨峰下,圆了他“一廛尚冀容此老,与君(李白)朽骨分东西”的愿望。
李清照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丑奴儿
[宋]李清照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所写诗词大多与自身境遇有关,前期多是描写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的是感叹身世。她很少用华丽繁复的描写,主要以白描手法见长,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李清照在词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与她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素养也很高。在这样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长大,少年时期李清照就已颇有才名,写出“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样的诗句。
“斜飞宝鸭”说的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发髻,读完这首诗,一个容颜娇俏、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于纸上。
良好的家境和家庭氛围培养出来的李清照,颇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之感,那时候她的词大多是描写日常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有偶尔淡淡的闺阁寂寞与好奇期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与赵明诚成婚的前一年,李清照写出了那首著名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一出,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这样无忧无虑的时光一直持续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之后,两人不仅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还志趣相投。虽然两家都算是官宦之后,但“赵、李族寒,素贫俭”,除了生活有些清贫之外,两人的婚后生活还是可以用幸福美好来形容的。
李清照多才多艺,她不止一次在词里写自己会弹琴,《浣溪沙》中就有一句“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弹完一曲还要对镜上妆,女人在面对心爱男人的时候,总是想表现出最美好的一面,女为悦己者容是不变的真理。最后两句不仅写出了当时的衣着妆容,也表现了李清照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二人之间深厚甜蜜的情意。
也正是这首词被宋代理学家们拿来当作李清照“不守妇道”的罪证。不难想象,在那些号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老学究眼里,写出这样的词的李清照是多么的大胆、放肆和不知羞耻。当时,有一个叫王灼的学者就这样骂过李清照,然而,有意思的是,王灼虽然看不惯李清照的这首诗,但对她的才华却很是服气,评价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又曰:“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发尖新,姿态百生。”
以上足以见得,即使是在妇德极其苛刻的时代,李清照的才华也让那些老学究无话可说。
那时候李清照的词充满了向新婚丈夫撒娇的小女儿姿态,买了一枝花还要赵明诚比较一下,到底是花美还是人娇。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在一篇散文《金石录后序》中记录了他们婚后的生活场景。那时,他们常常在吃过晚饭之后,沏上一壶茶,两人背书猜句。李清照经常得胜,却总是在举杯饮茶时,因为笑得太过开心,不小心将茶水打翻——几百年后,清代的纳兰容若曾将这一幕化作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
赵明诚何其有幸娶得才貌双全的李清照为妻;李清照又何其有幸嫁给了赵明诚,在那个礼教严苛的时代,最大限度地呵护了李清照的任性和兴趣爱好,没让一代才女的才华淹没在婚后的柴米油盐里。
但是这样琴瑟和鸣的生活只维持了不到一年,李清照与赵明诚成亲后第二年(公元1102年),因为朝廷的新旧党争,政权更迭,她的父亲李格非被罢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种党争竟然波及了李清照身上,因为“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和“夏(公元1103年),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这样的政令,李清照只得只身离京,投奔被遣回原籍的父亲。
也是这个时候,李清照因为思念分离两地的赵明诚,写下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与赵明诚两地分隔两年多以后(公元1106年),李清照才跟随得到平反的父亲回到汴京,并与赵明诚团聚。时局动荡变换,到汴京一年左右,赵明诚一家却因为蔡京复相受到诬陷,只能搬出汴京,带着李清照回到青州。
李清照与赵明诚将他们的房子命名为“归来堂”,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在这个相比汴京偏僻却宁静的“归来堂”里,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没有了在汴京时的优渥生活,却得到了一生中少有的平静日子。他们将时间都花在了搜求金石古籍、诗词创作之上,十年之后,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大体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那时,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却还算安稳。如果不是时局动荡,也许赵明诚还能继续稳妥地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回家后就与李清照弹弹琴、对对词。但是,腐朽的南宋朝廷在金国铁骑面前土崩瓦解,李清照夫妻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船过乌江时,李清照写下了《夏日绝句》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幸的是,因为身染疾病,赵明诚在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写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李清照的生活变得更加悲苦了,在南逃的途中,为了表示对宋朝廷的支持,李清照想将之前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古董捐献给朝廷,可这个时候早已经国将不国,捐献无门了。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朝廷官员为了躲避金人的追捕,长期游荡于海上。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逃亡生涯,李清照的古董已经损失大半,心灰意冷之下,她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张汝舟。虽然张汝舟开始对李清照也很好,但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他与李清照成亲就是为了她的古董,李清照不给,他就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但他低估了李清照的骨气,李清照绝对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她决定举报张汝舟科考作弊。
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妻告夫的话,无论丈夫是否真的有罪,妻子都要坐牢三年。因此,张汝舟被判刑后,李清照也被收监。幸好当时有朋友为她疏通关系,她只坐了九天牢就被放了出来。
至此,李清照再也无意于婚嫁,生活的凄苦让她写下了那首名动千古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位千古公认的第一才女就这样在愁苦之中过完了一生,终年71岁。
刘翠翠 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木向阳栽
和金生
[元]刘翠翠
平生每恨祝英台,凄抱何为不早开?
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木向阳栽。
刘翠翠,元末淮安人。刘翠翠并不算是一个才女,只是自小喜好读书,她的父母也很开明,看她年纪尚小,就允许她去上私塾。
当时私塾里有一个孩子名叫金定,与刘翠翠家是邻居,他们两个年龄一样,又一起上学,一直玩得很好。同学们总是拿他们两个人起哄说“同岁者当结为夫妻”。刘翠翠面对这样的玩笑总是羞红了脸,不去理会。直到有一天,金定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是一首诗:
十二阑干七宝台,春风到处艳阳开。
东园桃树西园柳,何不移来一处栽?
这样的话已经不是在试探了,而是明目张胆地在问,“你可愿意与我一起?”刘翠翠平时虽然害羞,但也不是那种忸怩作态的女子,她很快回给金定一首诗:
平生每恨祝英台,情抱何为不早开?
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木向阳栽。
也是在直白地告诉金定,读到梁祝故事的时候,我总是怨恨祝英台为什么不早些告诉梁山伯自己的情谊,如果早说出来是不是二人就没有遗憾了呢?我不希望这样,所以如果我们两人是分处不同院子里的树,希望你能早点把我这棵移到你那里去。
面对这样直爽的回复,金定高兴不已。二人平日里相处也更加亲近。但刘翠翠长大一点之后,出于男女授受不亲的考虑,她的父母不再让她读书,因此,她与金定平日里很难见到了。刘翠翠长大之后容貌颇佳,上门来说亲的人很多,每当父母问询刘翠翠意见的时候,她总是摇头,露出很难过的样子,最后连饭也无心去吃。她的母亲非常担心,很想知道女儿到底是怎么想的。
刘翠翠开始不肯说,后来母亲问得急了,她才说:“西家有个金定,我与他已经私订终身,如果父亲母亲不答应,我也不会嫁给别人,大不了出家去了。”她的母亲看她态度很是坚定,就同意了他们的亲事。但因为金家比较贫苦,刘翠翠的父母有意招赘,金定为了能与刘翠翠在一起也满口答应。良辰吉日选好了,女婿也进了门,刘翠翠和金定终于能在一起了,二人欣喜不已。
新婚之夜,两人想到发生的这一切,从书斋定情到终于成亲,都是激动不已。刘翠翠作诗一首赠予金定:
曾向书斋同笔砚,故人今作新人。洞房花烛十分春。汗沾蝴蝶粉,身惹麝香尘。
殢雨尤云浑未惯,枕边眉黛羞颦。轻怜痛惜莫嫌频。愿郎从此始,日近日相亲。
金定依韵相和道:
记得书斋同讲习,新人不是他人。扁舟来访武陵春。仙居邻紫府,人世隔红尘。
誓海盟山心已许,几番浅笑深颦,向人犹自语频频。意中无别意,亲后有谁亲。
有情人终成眷属,本以为从此他们能一直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但好景不长,这份幸福很快被打破了。二人成婚不到一年,张士诚兄弟在高邮起兵叛元,战火也波及了淮东诸郡。刘翠翠因为貌美,被张士诚部将李虎山掳走,从此再无音信。一直到元顺正末年,经过和谈,张士诚又向元朝纳款称臣。战争暂时结束了,但刘翠翠依旧没有消息。
金定决定去找刘翠翠,他辞别了父母,踏上了遥不可知的路途。刘翠翠作为一介小小的女子,自然不会有人知道她的下落,但是可以打听到的是,掳走她的李虎山已经被张士诚封为将军,镇守湖州,金定只好先奔赴湖州。山高路远,从家里带出来的盘缠很快就所剩不多,金定只好白天靠乞讨填饱肚子,晚上找些破庙、桥头安身,只要有一口饭吃,就继续奔赴湖州。
一路上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金定终于到了湖州。经过多番打听,他来到了李虎山的府上,望着李府高大的府门,金定在外徘徊了许久,始终不敢进去叩门。他的异样被守门人发现,在被询问的时候,金定告诉守门人,自己是淮安人,家中有一妹妹,在战乱中失踪。后来打听到是在李将军府里,因为无法确认消息的准确性,所以不敢前来敲门求见。然后又补充说,自己名叫金定,妹妹叫刘翠翠,能识字会读书,当年失踪时是17岁,现在应该已经24岁了。
虽然外宅男丁没有机会进入内宅,但府内的夫人小姐们也有出门的时候,所以名字什么的也不算太大的秘密。守门人知道府内确实有一刘氏是淮安人,能识字且性情慧巧,李将军很是喜欢她。于是就让金定在门外稍等,他进去通报一声。
恰巧李将军在府内,听守门人通报说有一人是刘氏的兄长,便叫金定进去回话。金定见到李虎山,明知这是与自己有夺妻之恨的男人,但还是要向他行礼,并笑脸相迎回答他的问题,心中酸楚不可言说。李虎山问了几个关于刘翠翠的问题,见金定都能答上,心中已经相信大半,于是叫人将刘翠翠叫出来。刘翠翠听闻兄长从家乡寻来,心中很是怀疑,自己并无兄长,家中能出门寻找自己的只有金定。她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从内室出来。
多年未见的二人见面后四目相对,眼泪止不住地流。这样的场面更让李虎山相信,金定只是刘翠翠的兄长。在知道金定能读会写,算是一介书生之后,更是将金定留在自己身边当了记室——也就是现在的秘书。就这样,金定留在了李府,每天处理文书,把手里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又因为性格平和,与周围人相处融洽,大家对他颇为称赞。
白天总有很多事情做,时间还好过一点。每到夜晚,想到刘翠翠与李虎山共处一室,金定的心里就犹如刀绞,又恨又气,只叹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救不了妻子。天气渐渐凉了,金定自从上次进府后就再没见过刘翠翠。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迫切地想要让刘翠翠知道自己此时的心情。于是他准备了一件冬衣,用钱贿赂了一个小奴,说是马上冬天了,想让妹妹为自己剪裁一下。那个小奴并不以为意,收了钱就将衣服送了进去。
刘翠翠收到衣服很是惊讶,联想到小奴说裁剪冬衣,拆开才发现里面有金定写的一首诗:
好花移入玉阑干,春色无缘得再看。
乐处岂知愁处苦,别时虽易见时难!
何年塞上重归马?此夜庭中独舞鸾。
雾阁云烟深几许,可怜辜负月团圆。
刘翠翠看见了这首诗伤心不已,却连哭泣都不敢发出声音。她不敢去想这几年金定是如何过的,又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来找自己,可惜就算找到也只能这样夫妻不得相见。她忍不住提笔回了一首诗给金定:
一自乡关动战锋,旧愁新恨几重重!
肠虽已断情难断,生不相从死亦从。
长使德言藏破镜,终教子建赋游龙。
绿珠碧玉心中事,今日谁知也到侬!
金定收到信之后,知道夫妻二人活着的时候无望团聚,便觉得再也生无可恋,很快就病得奄奄一息了。刘翠翠禀告李虎山之后便来到了金定病床前,金定望着刘翠翠的脸,似有万语千言,却最终只是长叹一声,溘然长逝。
李虎山感于金定平日里的功劳,将他厚葬在城南道场山麓。刘翠翠想到金定为了自己客死异乡,只能一人葬于荒山,心中悲痛不已,日日啼哭,不出月余竟也病重不起了。她哭泣着对李虎山说:“妾弃家相从,已历八年。流离外乡,举目无亲。只有这一个哥哥,已经先我而去。我的病不能好了,死后将我埋在兄长墓旁,黄泉路上也能有所依托。”不久,刘翠翠就病死了。
李虎山念及往日里的情谊,就依照刘翠翠所言,将她葬在金定墓旁,当地人将之称为“兄妹坟”。刘翠翠和金定这一对苦命的夫妻,生不能同寝,死后能比邻而居,也算是圆了二人不能相守的梦。
陈子龙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春日早起
[明]陈子龙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陈子龙,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陈子龙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初名介,后改名子龙。他的诗词成就较高,为云间诗派首席,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陈子龙的父亲陈所闻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进士,官至刑、工两部侍郎。陈子龙出生以后被起名叫“介”,后来他的母亲告诉父亲陈所闻,陈子龙出生那天晚上她梦见墙壁上有龙,“蜿蜒有光”,于是他就被改名为“子龙”。
陈子龙小的时候很是调皮,直到5岁时,母亲去世,他备受打击,于是开始努力学习。从16岁开始参加童子试,到中“秀才”,他连考三年才考中。当时奸臣魏忠贤当道,陈所闻托病在家,每日闲暇之余就是教导陈子龙。到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陈子龙补松江府学生员,但后来陈所闻因病去世,他就在家守孝,期间博览群书,尤其致力于诗词研究。
守孝期满后,21岁的陈子龙与湖广宝庆府邵阳知县张轨端的女儿结为夫妻。第二年,正逢夏允彝、杜麟征二人在松江组织“几社”,陈子龙也去参加了。他年龄虽小,但“其才学则已精通经史,落纸惊人,遂成六子之数”,因此世人将他与夏允彝等人称为“几社六子”。几社最初也是以讨论诗文为主,但后期逐渐发展成一股以陈子龙为首的政治力量。
也正是因为几社的存在,陈子龙参与了众多文人的集会。在恭贺陈眉公75岁寿诞时,他遇见了同样来道贺的柳如是。
柳如是本名杨影怜,字如是,浙江嘉兴人。“如是”二字取自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她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当时的柳如是经常乘坐彩舫,在松江一带自由来往。一个叫宋辕文的才子自从陈眉公寿诞一见之后,对她就一见钟情,穷追不舍。柳如是的画舫泊于白龙潭,宋辕文知道后竟然跳入白龙潭,游着奔向画舫。
柳如是见他一介书生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事情,颇为感动。这件事被宋辕文的母亲知道之后,竟然去官府告发柳如是,说她是狐媚“游妓”,要知府将柳如是驱逐出松江。而宋辕文这时却畏缩不前,柳如是失望之下说:“我与君的情缘自此绝矣”。说罢持刀砍向案上琴弦,于是“七弦俱断”。
这时松江府衙的公差已经在驱赶柳如是的船了,关键时刻陈子龙挺身而出,亲自向知府解释柳如是为陈继儒女弟子,又拿着柳如是的诗作、书画为证。证明了柳如是不是“游妓”,而是才女之后,知府才撤走了官差。因此,陈子龙的英雄救美,也让柳如是心生好感。
柳如是参加了几次几社的诗会之后,与几社一众才子也熟悉了起来。虽然对陈子龙心生仰慕,但与陈子龙的交往也仅止于互相讨论诗词。柳如是给陈子龙写了一封信,陈子龙没有回复。柳如是竟然穿着男装,登门诘问:“风尘中不辨物色,何足为天下名士?”足以见柳如是的胆识和气魄。
对于这件事,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评价,在题柳如是《湖上草》时,他说:“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这时候的陈子龙已经成婚已久,对柳如是的才貌不是不动心,只是碍于自己的身份与家室,暂时疏远罢了。
几社经常聚会,柳如是更是常常参加,对于这样才貌动人的女子,陈子龙没有回避太久,就开始回应柳如是的深情,二人开始有颇多的诗词互动,他有一首《青楼怨》诗曰:
灯下鸣筝帘影斜,酒寒香薄有惊鸦。
含情不语春宵事,月露微微尚落花。
紫玉红绡暖翠帷,夜深犹绾绿云丝。
独怜唱尽金缕曲,寄与春风总不知。
柳如是原名是杨影怜,首句嵌“影”,第七句嵌“怜”,是写给柳如是的嵌字诗。
当年秋天,陈子龙北上会试,柳如是以诗为他送别:
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
不自识然量,何期得澹心。
要语临歧发,行波托体沉。
从今互为意,结想自然深。
可惜的是陈子龙会试未中,回到松江后,二人陷入热恋之中,柳如是作《男洛神赋》,陈子龙就回敬《湘娥赋》一篇,彼此之间频繁的诗词往来,更是加深了二人的感情。
在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秋天,两人开始正式同居,宴游唱饮无不出双入对,形影难离如同新婚夫妻。
陷入爱情甜蜜之中的陈子龙写有早春诗两首,描绘了二人同处时的美好时光和浓情蜜意。《早春行》曰:
杨柳烟未生,寒枝几回摘。
春心闭深院,随风到南陌。
不令晨妆竟,偏采名花掷。
香衾卷又暖,轻衣试还惜。
《早春初晴》曰:
今朝春态剧可怜,轻云窈窕来风前。
绣阁梅花堕绿玉,牙状枕角开红绵。
可能齐出凤楼人,同时走马莺声里。
茂陵人才独焚香,鱼笺丽锦成文章。
空有峨嵋闭深院,不若盈盈娇路旁。
幸福的生活总是让人倍感短暂,二人当时在南楼浓情蜜意,时间一长,陈子龙的夫人张氏就听到了一丝风声。张氏并不是悍嫉之人,但她不能接受柳如是的过往——在那个封建礼教无比严苛的时代,以柳如是这样的身份,想要寻得一个名正言顺的归宿,可谓无比的艰难。
柳如是和陈子龙只得分开了,分开之后,陈子龙写下了这首《春日早起》,用景色来表述自己对柳如是的思念之情。
自己一个人倚着栏杆,微风轻拂过脸颊,小桥下涌过满满的流水,动静景相结合,更能突出“独起”之意。只有经历过二人共赏满目春景,才会越发觉得独自一人的孤单可怜。然而,再炽热的山盟海誓,面对赤裸裸的现实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柳如是从二人同居的小楼搬了出来,留给陈子龙的是一首《寒食雨夜》:
年年风雨任平生,梦里春晖作意行。
惹起鸳河半江水,然人自此不胜情。
合欢叶落正伤时,不夜思君君亦知。
从此无心别思忆,碧间红处最相思。
她先是移居松江衡云山,而后又云游吴越间,与众多文人来往,后被钱谦益以迎娶嫡妻之礼娶回家,号称“柳夫人”“河东君”。婚后,柳如是与钱谦益生有一女。
后来,清军入关后,她劝钱谦益以死报国未成。在钱谦益病死之后,她选择了投缳自尽,留有遗嘱:“以索悬棺而葬”,意为不肯埋进清人占领的故土,颇具名士气节,为后人所赞仰。
陈子龙也再无心于儿女情长,他曾多次加入反清复明的组织,最后一次被抓住时,他以死明志,投河自尽。
据说,在他投河之前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清吏问:“何不剃发?”
陈子龙答:“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