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片面的真理
66956100000038

第38章 存天理,灭人欲

昨日读《东坡志林》,见到这样一则段子,虽属彼时众人闲聊戏谑之语,倒也颇富哲理:“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段子虽荤,却“色而不淫”,发噱之际,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曾被大众一度猛烈批判、攻击的话题——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名言。此名言虽是朱夫子所说,却非由其首创。首创者是谁?答曰:《礼记》的作者。《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后经历代儒者尤其是北宋的张载、二程发挥阐释,才渐把“天理”“人欲”对立起来,形成一种“理欲对立观”。“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张载语),“惟蔽于人欲,则忘天理也”(程颢语),“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程颐语),幸而古人缺乏版权意识,你抄我我抄你地不会负法律责任,不然朱熹先生定是要被告上法庭吃一场诉讼官司的。

话语的发明的权虽不属朱圣人,但使这句话千年传诵、广为人知的却是朱圣人。创造一句话不难,难的是使这句话成为“经典”,从这方面说朱圣人的功绩真是远远胜过张载、二程啊!既然是“经典”,那就得“永流传”,所以自这句话出世后,它就成了后世理学家乃至释、道信徒所奉行的修身准则,即使明代肆力宣扬自己是反理学的心学家王阳明见了“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话,也是要说一句“得之”的,不仅如此王哲学家还进一步提出“天理即人欲”的观点,说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可谓是把朱熹的学说更严格化了。

时移世易,经典虽然还是经典,却变成了“坏经典”。李贽说“存天理,灭人欲”是虚假说教,戴震说“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鲁迅则变本加厉地把整个封建礼教称作“吃人的礼教”……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儒法斗争”期间,一大批学者为了形势的需要,又或被某某思想洗了脑,更是大放厥词,将其诟斥为“不讲人性、扼杀人性之说”,“禁锢了人的自由”,“应该抛弃的传统文化里的糟粕”,甚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某些历史教科书上还明写着“压抑人性维护专制的理论”“压制和束缚普通人民的精神锁链”等字样,叫中学生看了不免对理学、对朱熹产生一股无知地憎恨厌恶之感。想当年,我就是上了历史教科书的当,十多年不碰有关朱熹的书,即使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读到朱熹章节也是直接跃过,当作没有这一节的。直到今年,读明代薛瑄的《读书录》,见里面许多地方都是解释和阐述的程朱之学,边读边悔叹:原来朱熹的理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于是,我便寻了几本朱熹的书来读,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谁说朱熹的书是“世之三大害”之一,我看是开卷有益,有助于身心呢!就拿“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条来说,放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风尚浇漓的时代,不正是一剂医治世道人心的良药嘛!如此良药不用,却反而大力掊击之、詈病之,世风之浮薄,人情之不醇,由此窥见一斑。

有良药而不用,这自然是一些人的别用用心所致,另一方面却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曲解造成的。人欲,在这里指的是超出人基本需求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如私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需要“灭除”的,而人的基本需求欲望不但像《东坡志林》里讲的一样“不易消除”,而且也不应该消除,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须,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须,是人之天性,是存在于人身的’“自然之理”,假如连这些基本需求欲望都灭除了,人是无法存活下去的。聪明的朱圣人深知这一点,所以当别人问他“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时,他回答道:“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又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可见,朱先生是把人的基本需求欲望视为“天理”,将超出“天理”的欲望视为“人欲”的,他从未说过也从未提倡过要把人的基本欲求也附带着一齐给铲除断灭了。即然朱先生没有这样说,可后人为什么这样传呢?自然是后人断章取义地理解或想有意加害无辜罢了。

可怜的朱熹,因为几句话就受到这么久这么无情地指责,岂不冤哉!但回想一下,历史上因一个字、一句诗、一篇文受冤流放、被杀乃至夷族的,又何止朱先生一人呢?与那些因诗文获罪丧命的人相比,朱先生应当算是幸运的,他虽受到指责、诟病,但那指责是少许的、诟病是轻微的,纵有一时之不快,纵受几人之斥责,但终究是享祀千年为后世的多数王朝所供奉尊崇的。

一人有错,一人即当改正;众人有错,众人即当改正。要改正,必须先有正视错误的勇气,“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鲁迅《论睁了眼看》)

所以,在此我重申朱熹先生“存天理,灭人欲”的话,以示我的“痛改前非”,并借此劝告那些如十年前的我一般的仍在误解之中的人们:朱熹先生的原意是教人节欲而非禁欲,朱熹先生的苦心是教人去除“物欲之蔽”抑制贪婪之心从而一步步找回自身丧失的本性。我觉得,至少在这方面,朱熹先生是无错的!若说错,错的也只是我们——剥离圣人的言语,盲目信从他人有蓄谋的误释,不向本源做深入地探究。

“存天理,灭人欲”,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重新审视这句话。它或许不能拯救世道,不能带来科技的突飞猛进和GDP的大幅增长,但很大程度上却能够拯救人心,让人保持心灵的静谧和谐,不被物欲所蔽,不被人欲扰,不被贪欲所困,不被恶欲所蒙……可悲的是,世上之人又有几个能懂得呢,或懂得又有几个有定力有毅力能真正躬行、秉持、实践呢,不过是,在这精妙理论的掩饰下,徒然多了几个唱着高调、言行不一的“衣冠禽兽”和“伪道学”而已!想来,可悲亦复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