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2008年开始,因为有北京奥运和汶川地震两个重大事件性报道,促使我们在技术方面也必须跟上,开始逐渐增加投入。原来人民网上所有视频都是WMVWMV:由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流媒体格式,从ASF(Advanced Stream Format)格式升级延伸而来。在同等视频质量下,WMV格式的文件体积非常小,因此适合于网上播放和传输。格式的,用户体验比较差;从2008年起,我们的视频全都改为FLV格式,并改进播放器的尺寸。在直播时,为保证视频播放流畅清晰,增加了对视频流的处理。这些都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下的工夫。
另外,我们也认识到,资源的运用应该是一个整体,不是做文字的只管文字、作图的只管图等等,而应该各种资源互联互通,相互配合,着眼于如何给用户一个良好的整体感觉。哪怕是一个小新闻,也要思考如何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现出来。因此,要将图文、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改进,比如说,过去我们的音视频和图文工作是割裂的,现在我们将人民网的视频管理系统、视频发布系统,与图文系统之间在发布系统上打通,将视频的采集、拆分、转码等工作和人民网的文字、图片内容对接,从而保证图文和视频部门方便地调用到自己所需的对方的内容,也就是通过后台技术平台的改进、升级,使内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效益,也将“全媒体”的报道手段充分体现出来。
请您介绍一下人民电视的内容情况
人民电视的内容来源分为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自己的原创内容,大约占全部内容的1/3。我们这个部门只有30个人,也就是电视台一个栏目组的人数,但我们一共做了16档自制节目。当然,在网络平台上做节目,不会像正规电视台做节目那样进行那么大规模的投入,一集节目时长也不会如常规电视节目那样有三四十分钟。网络上的节目必须符合网民的收视特点。
我推荐人民电视一档节目,叫《小白闪报》。这档节目是2008年——当时我们还叫人民宽频——“两会”时一炮打响的一个栏目。后来又经过了许多改进。2008年奥运的时候,它独特的播出形式,以及平民化的风格,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邓欣欣教授很高的评价。2009年《小白闪报》被评为“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
我还推荐大家看一个节目,叫做《小六砖头铺》。这是我们2009年年底开始做的一档具有探索性的专题性节目,播出时间比较固定,每周两次。最新一期播出的话题是“李一”。栏目的特点是承袭了网络文化中“恶搞”比较辛辣讽刺的风格,还穿插了一些剧情和表演,完成表演的人全部是我们人民网自己的员工。
《人民日报》巨大的品牌优势带来了丰富的新闻资源,为人民网视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人民电视多档节目都有人民日报社记者编辑参与,既延续了报社的品牌和人才优势,又体现了网络的快速整合能力。比如利用驻台记者,由他们来做一档节目——《台湾那些事》。虽然报社记者缺乏电视方面的专业性训练,但他们分析台湾地区时政的观点是非常有深度的,他们熟知********并对台湾地区非常了解,包括对政策的把握、对观点的剖析,所以由他们来制作这个节目是很有分量的。大力推进报网互动、报网融合,请人民日报社记者来主持人民网的视频节目,担纲评论员,这也是我们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权威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原创节目方面我们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我们的嘉宾。每年上千位嘉宾做客人民网,这些嘉宾的访谈许多是很有新闻性的。一个多小时的访谈,网友可能一次看不了,那我们完全可以将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截成数个几分钟的节目,重新剪辑、包装发布,内容涵盖各种热点话题。比如前段时间驻京办的撤离,驻京办的领导就到人民电视来做嘉宾访谈。这些资源是别人没有的,而网友对此又是很关注的。
当然,我们目前的原创节目量还没能达到作为一个“电视台”所需要的节目量。我们目前每天原创节目时长是2-3小时,而电视台一天的原创节目量可能需要8-10个小时。将来我们应该会走“制播分离”的路,或与他人合作,利用别人的专业队伍和资源,充实我们的节目内容。
我们还需要与电视机构合作,比如与一些卫视和地方频道的栏目合作,为这些栏目在人民电视上建立专题版块,也为他们提供一个点播、展示的平台;还有一些是“面”上的合作,比如我们会大量采用央视的新闻内容等等。
“三网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不仅要做多终端的传输和布局,还要让我们的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切切实实“落地”。比如,我们的《小白闪报》已经和黑龙江卫视、厦门公交电视合作,通过他们的渠道播放。当然,仅仅这一个节目还是不够的。将来我们还要做更多的优质节目,可以与其他媒体进行内容上的交换、输出。
请您介绍一下人民电视与人民网、《人民日报》的互动情况
2004年,我们就开始提“报网互动”了,可以说是《人民日报》开了“报网互动”的先河。所有《人民日报》的记者都是人民网的记者。在比拼新闻的“海量”和“迅速”的时代,人民网做得比较好。当时所有的报社记者采写的稿子第一时间发到人民网供稿信箱,我们的一些驻外的、国内分社的记者也第一时间发回了大量的报道,然后再做跟进和深度报道。
但这种“报网互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表面化的。后来发展到《人民日报》的记者参与到人民网的一些评论和访谈节目中来;人民网上的网友留言内容也在《人民日报》有所体现。每年的“两会”报道,《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派出的报道团队都是最大的。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与其新媒体部分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来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则是一个良好的有机结合体。应该说,现在我们已经从“报网互动”走向“报网融合”了。
“人民电视”方面也是一样。报社社长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记者、名编辑肯定不能仅仅只是写得出好文章,还必须让受众认识与了解。这方面,我们既有“强国论坛”,也有视频访谈;《人民日报》许多版面编辑记者在人民网上都有自己的报道集。因为特定领域的记者对自己的领域特别熟悉了解,他们对这个领域有研究,有发言权。让他们走到前台来,跟用户直接面对面,这也是我们“报网融合”的一部分。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视频时代的到来。网络视频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渠道。
请您预测一下网络视频行业未来两三年的发展趋势
因为我们报社进入网络视频这方面比较晚,所以只能谈谈我个人的感觉。从宏观上看,未来的两三年内,网络视频一定会越来越受关注,尤其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网络视频的重要性会愈发显现出来。
您认为报社在开办网络视频业务时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
传统媒体进军网络视频,一定会有其不足和困境。这种困境主要首先体现在政策上。政策上还会不会有限制?尽管现在国家说要“三网融合”,但我认为“三网融合”不是短期速成的事,因为这涉及行业壁垒的问题。“三网融合”虽然肯定是一个大方向,但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视频的发展又是不可阻挡的。
最近看到凤凰卫视也要打造网络电视台,我很期待。我前面也说了困境来自于政策限制。我认为非广电系的传统媒体想要办网络电视,政策上的困境是很难避免的。
当然,报社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报业人具有独特的新闻人的素质,这方面相对于电视台有一定的优势。我们从总体架构上就是以思想来征服读者的,所以在开办视频业务的时候也会体现出这些特征。但我们的内容或人力上的优势在政策的束缚下是难以施展和体现的。
您怎样看待报纸媒体的网络视频业务在网络视频行业中的位置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报纸媒体和视频媒体相比,进军网络视频行业肯定是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的。我认为现在报业媒体在网络视频领域做得还有些过于表面化。显然,报业媒体要做视频业务一定要考虑如何避开电视媒体那种专业的体育、新闻类产品,要找到自己适合的细分市场,也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目标用户群。
还有,报业媒体的原创视频内容如何体现互联网的特性——这个问题也很重要。你不是电视台,所有报业媒体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如果盲目地按照电视台的标准去做的话,受资源条件的限制,肯定做不过电视台。由于媒体特性是不一样的、专业人群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开始吸引来的用户是和电视观众不一样的,并且发展初期生产视频内容的人才也是和电视从业者不一样的。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变革中改进。
报纸媒体一方面要在网络视频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垂直、细分领域进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符合互联网特性的业务运作,两方面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