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一、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
社会学的唯一的科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是把社会当作不断的发展着的、生动的有机体解释的。这种有机体的研究,要求对于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诸关系,做客观的分析,并探它的作用及其发展,即由一种有机体进到别种高级有机体的特殊运动法则。这是意识作用对于历史过程的必然的前提条件。然而单只暴露了上述的法则,还不充分,必要的事情,是基于被暴露了的法则,指示实践的方法,以促成由一种社会有机体进到别种高级社会有机体的变革。
以上是本书首先提起的根本论纲,也就是本书的全部的骨干。
关于这一论纲的说明,应当分为下列五大篇:第一,说明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的基本特征,描画出科学的现代世界观的一般轮廓;第二,说明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应用和扩张,指示出科学的社会学是科学的现代世界观的一个分支;第三,说明社会之经济的构成,指出特定社会有机体的特殊发展法则及其由一种有机体进到别种高级有机体特殊转变法则;第四,说明在社会的经济构造上面建立的社会之政治的构造,说明国家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于下层基础的关系;第五,说明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对经济构造的正确关系,在论理上再造出现实的各种社会的具体的轮廓。
基于上面的说明,本书应先研究社会学的科学的方法即唯物辩证法。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本书拟分下列四章来说明:第一,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第二,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第三,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各种法则;第四,说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这里先说明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的科学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摄取了人类认识的全部历史的成果而积极地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在研究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理之时,必须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孕育、诞生及其发展的过程,指出这个哲学实是人类认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
原始的思维
人类认识的历史,包括着从原始时代起至现在为止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所以当我们追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准备时,不能不追溯到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从动物状态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在其对于自然的长期奋斗过程(即劳动过程)中,一面变革自然,同时变革了自己的生理器官和本性。由于劳动时呼喊的努力,就反应于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促进喉腔的发展,就逐渐能够发出有一定音声的言语。言语是人类劳动行为的结果,又是人类互相交通的手段,同时又是人类开始认识自然的前提。
人类在其劳动过程中,神经系统变得复杂,头脑也非常增大,同时在经济生活与心理生活中的人类间的相互作用也发达起来了。由于言语的出现,人类就能够用言语来形容关于外界事物的表象,替动作和事物加上名称,因而造出言语的概念。人类有了言语的概念,就能够开始思维的活动了。
原始的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是原始人把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看作和他们自己一样生动的存在(例如说石从山上走下,树木受打击也知痛痒等)。第二是关于一对象转变为他对象的表象、及动物本性传达于人类的表象(例如澳洲土著人称木板为神秘的有生命力之容器,入于女人之腹就怀孕;波奈岛土著人禁小儿食小鸟,说是吃了就胆小)。原始人的这种思维,虽说是非常幼稚可笑,但他们把自然看作活动的、互相转变的世界,这可以说是动的世界观的萌芽,也可以称为“原始的辩证法”。原始的思维体系之万物有灵论(Animism),可说是基于上述的特征而形成的。
万物有灵论是原始人认为万物皆有灵魂,因而把万物看作灵魂活动的结果的一种见解。万物有灵论是原始的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从前原始人不能分别自然与自己,现在却能够把自己从自然界区别出来了。这完全是人类对于自然斗争的结果。
万物有灵论把世界分为肉体与灵魂(即物质与精神),是人类企图认识外界自然的最初的尝试,是人类有自觉的对自然斗争的端绪。人类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的新方面,改变他对自然斗争的方法,同时又改变自己的生活方法,逐渐地由漂泊生活而进到定居生活。于是剩余生产物出现,而技术也不断地改良,人类对于自然的支配因而增大了。所以万物有灵论虽然假定万物皆有灵魂,而这种假定,正是为了要说明自然现象的因果性才确立的。在这种处所,就表示着原始的思维的进步性。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
原始的思维体系之万物有灵论,往后更演变为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其来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原始人受自然所左右的事实。“人类在技术上、经济上,发达的程度愈低,他们就愈易于强烈地为自然所左右。因此用宗教空想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倾向,也就愈加明显”。第二个来源,是原始人受社会关系所左右的事实。原始时代的社会关系,“是表示社会中各个人都依赖于全体,而全体对个人是成为较高权力显现出来的”。原始时代的氏族关系、血统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侧面。氏族团体是原始时代的各个人所依赖的全体,氏族的一切规律和习惯,对于各个人有着强制命令的作用,而各个人对于那些习惯和规律的意义,却是不能理解的。“由社会关系的这种性质出发,那成为它的基础而加以承认的宗教观念,就自然发生了。”例如南洋各地的所谓“答布”(Taboo),原是血族团体禁止在某种时期猎取某种动植物的意思,原含有生产统制的作用。但这种规定,往后却变为宗教观念的来源,而以为某种动植物就是精灵恶魔,或是自己的祖先,因而实行宗教的祈祷了。第三个来源,是以前存在的万物有灵论。这是宗教的意识形态上的来源。原始人因为受自然力及社会力所支配,自然的要根据万物有灵论的见解去说明,因而形成了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
宗教的信仰之最初形态,是祖先的灵魂的崇拜。崇拜祖先的宗教,与血族制度的生产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崇拜的对象,是氏族神、种族神等。第二种形态,是自然物的崇拜,即是拜物教。拜物教与自然现象的理解的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崇拜的对象,是水、火、风、雷、太阳及动植物等。
如上所述,宗教的本质,是超自然力的崇拜,是根据所谓超自然力支配着个人、社会及世界全体的信仰而发生的东西。而宗教观念之发生,托始于原始时代。这完全是由于不理解自然力及社会力的事实而发生的。随着物质的生产的发达,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逐渐进步,因而宗教发生的第一个根据——受自然力所左右的事实——就逐渐失其存在,而宗教的观念也开始动摇了。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达,剩余产物的出现,私有财产的形成,奴隶制度的确立等,而社会力的不可理解的事实,仍然是残存着;同时,原始时代的万物有灵论的信仰,也仍然深入人心,支配着一部分人的精神。所以随着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转变,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就沿着另一方面而发展,变为与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种宗教(如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宗教、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宗教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说明见第五篇)了。在另一方面,基于科学的认识而形成的哲学的世界观开始出现了(不过,唯心论的世界观之中,仍横亘着万物有灵论及宗教的世界观的基础)。
二、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
历史上代替原始社会而起的发展阶段,是古代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比较原始社会,是高级的进步的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达,主人与奴隶的阶级的分裂,而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的分工就转变为两者的对立了。从事于精神劳动的人们,免除了物质的生产的劳动,仰赖于肉体劳动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以为生,因此他们就有所谓“必要的闲暇”去做抽象的思索,而考察宇宙如何发生、如何构成的问题了。哲学的世界观,就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形成的。
最古的哲学,是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这是反对原始的宗教观念而起的新世界观。这种新世界观的出现,除了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的对立的前提以外,还有其社会的历史的根据。
第一,希腊从纪元前十世纪以来,已由氏族社会进到奴隶制社会。奴隶制在其存在的初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达,奴隶所有者在生产上的努力,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奴隶劳动的生产性,因而手工业与农业就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已能逐渐窥知自然现象的法则,而开始用一种与宗教不同的眼光去说明世界了。
第二,手工业与农业发达的结果,商业也跟着发达起来。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大都居住于小亚细亚沿岸商业发达的都市。住在这种地方的商人们,蓄积了多额的财产,有求得知识的所必要的自由时间、必要的手段和动机。
第三,住在小亚细亚沿岸的商人们,常常回航于地中海及黑海各地,从事许多种类不同的商品的交换。他们对于商品的注意,不是商品的自然性质,而是买价与卖价的差额。他们习惯于把各种分量不同的商品换算为货币,而比较其数量的多少。因此,他们自然地养成了抽象的能力。如赫拉克里图所说:“万物与火相交换、火与万物相交换,这种事实,正和一切货物与金子相交换、金子与货物相交换的事实相同。”这便是表示初期自然哲学家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养成之物质的根源。
随着商业的发达,商人们活动的范围愈趋扩大,他们的精神的眼界也愈趋扩大。他们接触了许多异种民族,得到了关于各种不同的生产技术和初步科学(如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的知识,以及关于各种不同的宗教、道德、风俗和习惯等的知识。因此,他们在这许多特殊的经验和知识之中,能够找寻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因素,而抽象化的思维能力就更加增进了。
以上是古代自然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据。由于技术、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达,地理的、精神的眼界的扩大,人们反对过去氏族社会的遗物的宗教的曲解,而依据自然的事实说明世界的思想,就成立起来了。所以古代自然哲学是在上述历史根据之上萌芽出来,并出现为反宗教的新世界观。
现在我们就古代自然哲学家之中,叙述几个代表人物及其学说,简要地指出他们所发见的辩证法胚种。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古代自然哲学的创始者,是“伊奥尼亚”哲学家塔列斯(Thaies,纪元前六二四至前五四八)。塔列斯被称为“哲学之父”。他的著作,并没有遗传于后世,而他的学说只是由后来的历史家和哲学家(主要是亚里士多德)所传播的。
塔列斯的学说的特征,就是对于宇宙如何发生的问题,做了自然的解释。他反对原始的宗教观念,想从单一的物质的始元出发,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他说,“宇宙是由水发生的”;又说,“水是万物的发端,是真正的本体”。其他一切元素(当时的元素分为水、火、气、土四种),他以为都是由水发生的,甚至于生命,也以为是由水发生的。这种见解的根底,就是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单一的东西,一切物质都可以互相转变。所以塔列斯的哲学见解,实是最初的唯物的世界观,同时也包含了辩证法的胚种。
其次,我们说到另一主要的自然哲学家赫拉克里图(Herakleitos,纪元前五四〇至前四八〇)。赫拉克里图的哲学最伟大的意义,是发见后来所谓辩证法的大纲并加以解释。他也和从前的自然哲学家一样,主张宇宙万物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构成的。他主张这四种元素互相转变。他说:“火由土灭而生,气由火灭而生,水由气灭而生,土由水灭而生。”他又称字宙为永久的火。这是一个比喻,说火是不断的变化过程之比喻的表现。他由宇宙之物质的构成的见解,到达于“万物普遍的变化”的主张。他用“万物变动不居”这个适当命题,来表示他的动的宇宙观。他又用“人不能再渡同一河流”这个比喻,说明自然界及人事界的一切变化。这种万物不断变化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根本思想。依据他的见解,全体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永远的,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无穷的。这个宇宙,不断的变化着,决不是同一的东西。
至于宇宙万物为什么“变动不居”,换句话说,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他的说明是很正确的。他主张一切的变化都是在矛盾中进行的。他说:“斗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斗争使某种东西变为神,使他种东西变为人;使某种人物变为奴隶,使他种人物变为自由民”,又说:“斗争随处都有,真理是不和,必然的通过斗争而发生,这是必须知道的事情。”依据这种见解,万物都由于内在的对立物的斗争而由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对立物的斗争,是引起一切变化、一切发展的动因,这也是辩证法的根本思想。总之,他是用一般的方法表示这种思想的。他又把这种思想应用到有和无的关系。他说有和无的两极端的对立,综合于生成的概念之中。这便是说,一切事物的过程和本质,是在于两极端的对立的综合。希腊哲学家中“伟大而又光荣的赫拉克里图”,实是“辩证法之父”。
德谟克里特的唯物论
最后,我们说到古代唯物论者的最高峰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纪元前约四六〇至前三五〇)。德谟克里特的唯物论,是古代希腊原子论的唯物论的最优秀的代表。德谟克里特的时代,唯心论的世界观已经出现了。德谟克里特热烈地反对唯心论的哲学,提倡了自己的哲学的根本的完全的唯物论的原理。他说:“物质是永远的”,“任何东西不能从无发生”。依据这种唯物论的见地,物质的发生,完全不需要任何神秘的、神灵的创造的活动,因为物质是永远存在的,物质的运动是出于自己的特质。物质的这种特质,德谟克里特把它称为物质的不可分的微粒子(原子)的结合和分离。
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在很幼稚的状态,所以德谟克里特的世界观,还是原始的素朴的东西。他对于物质世界的构成,做了如下的观察。宇宙间的一切存在物——火与水、地与天、物质与人类,植物或人的灵魂,都是本质相同而形态互异的诸原子的种种结合。水的原子,具有一种形态;土的原子又具有别种形态;扩而充之,人类及其思想,也都是由原子的结合发生的,也各具有特殊的形态。这样,德谟克里特把宇宙万物,都一一给以相当的特殊的形态。
依据德谟克里特的主张,原子结合的种种形态,虽是各不相同,而一切原子,都具有物质的,不可分的、不可入的共通性。一切原子既然都有不可入性,因而原子结合所产生的物体(如水、火、气、土)也有不可入性。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疑问,即不可入的物体怎样能够运动呢?关于这一问题,他就假定空虚的空间来解决它。他以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极微小的不可入的物质微粒子构成的东西,这些微粒子,运动于空虚的空间之中,互相结合,互相组合,构成物质世界的一切多样性。所以他说:“现实之中,原子和空虚的空间以外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
德谟克里特把原子与空虚看作物质世界的根本原理,而原子与空虚的原理,表现着有与非有的统一的理解。他主张原子的种种结合,产出种种的物质,而空虚是物质运动的条件。他认定运动是与物质不能分离的东西。但他所说的物质的运动,是机械的、力学的运动,而这种机械的力学的运动,又是物质变化的法则,是世界的因果的必然性。在这种处所,他已企图着在物质世界本身中去探求其自己运动的原因了。
德谟克里特虽然把物质做了机械的解释,但在他把宇宙万物及其运动归着于原子的种种结合及其转变与冲突的见解,却已到达于物质的抽象的概念了。我们可以说,德谟克里特的哲学,是机械唯物论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虽是很原始的东西,但它对于后来的原子论学说的发展,给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处所,我们看到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倾向。
三、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
历史上代替古代唯物论哲学而起的东西,是古代唯心论的哲学。古代唯心论的发生和发展,自有其历史的根据。
第一,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进到纪元前五世纪,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而呈现下降的倾向了。在这种过程中,自由民之中的阶级对立日趋发展,而商工业者阶级对于旧日土地贵族的斗争也趋于尖锐化。于是自由民各阶层的注意,就集中于政治权力的争夺,因而引起所谓民主主义与贵族主义的斗争。
第二,由于奴隶制度阻塞了技术的进步,奴隶所有者阶级不去致力于与技术改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研究,而集中其注意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了。于是何谓善、何谓恶、人们应如何生存、国家应如何组织、政权应如何分配等问题,就变成他们急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第三,自由民都是参加于政权的公民,而公民必须是不从事肉体劳动的人们,所以自由民轻蔑肉体劳动的观念非常普遍。这种轻视下贱劳动的观念,在古代确实地支配着一切有自由思想的人们。
第四,在意识形态的领域中,从前那些研究自然现象、研究卑劣的物质的哲学,在自视为高贵的精神的贵族们看来,是损伤他们的自尊心的、非常厌恶的东西。因此,贵族们及其从仆的思索的对象,就从地上的物质世界而移到天上的精神世界了。并且,从前的唯物论哲学,因为受了当时幼稚的科学的知识的限制,其内容不免自相矛盾,这在贵族派学者看来,是一种枯燥无味的东西。此外,从前的自然哲学,只是直观地说起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而对于主观的辩证法即思维的辩证法却不曾提起,这一点也是古代唯物论让位于古代唯心论的原因。
基于上述的历史根据,那种代表反动贵族的意识形态的古代唯心论,就出现于哲学史的舞台而与从前的唯物论相斗争了。
古代唯心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Sokrates,纪元前四六九至前三九九)。苏格拉底的学说的中心问题,是提倡知德合一,把求知当作达到道德的手段。在他看来,恶是无知的产物,善是有益的东西。为要知道善为什么是有益的东西,必须知道它的最好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祖先的风俗习惯。因此,他排斥新兴的民主主义而拥护传统的贵族主义。
苏格拉底在认识论上,在一般哲学问题的解释上,是唯心论者。他把到达于思维而在思维中存在的普遍,作为个别的感性现象的基础。他主张认识的目的,就是探求这个普遍。因此,苏格拉底在唯心论的认识论上,提起了普遍与个别的辩证法的问题,虽然他不曾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继苏格拉底而起的哲学家,是客观唯心论者柏拉图(Plato,纪元前四二七至前三四七)。柏拉图是反对唯物论最激烈的人,他曾经主张烧毁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的著作。他主张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在卑污的物质中去探求,而应当在理念中去探求。依据他的意见,我们在感觉上知觉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永远存在的理念世界、概念世界的投影。他对于这点,曾经用下述的比喻来说明。他说,假定我坐在用壁围着的一个空洞之中。空洞的四方都围着,只有上方开着。在这个时候,空洞的上方,有人行走,有星辰运行。于是这些人和星辰的影子,就落在对方的壁上。和这种影子一样,感性的世界,也是真实存在的理念的投影。依照柏拉图的思想说来,理念和概念,是在世界以前、在世界之上存在的东西,而世界和我们的思维,都是这理念的产物。所以,柏拉图是客观唯心论者。
柏拉图认定理念是存在的创造者,是最高的唯一的真实的实在的世界,所以主张认识的对象就是这种理念。我们要认识理念,必须依据概念中的思维才能做到。因此,他造出了理念的论理学。但柏拉图的概念,是不包含物质内容的概念,因而是死的不动的概念,因而依据于死的、不动的、无内容的概念中的认识,也只是死的、不动的、无内容的神秘论。我们在这里不愿研究他的神秘论,只简单说起他的一点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他的理念的论理学。他的理念的论理学,表示了概念对于思维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
现在,我们说到古代最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纪元前三八四至前三二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积极的成果,是论理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到处提起了辩证法的问题”,“研究了辩证法的思维的一切最重要的形式”,所以被称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统一物质与精神,把精神看作是存在于物质之中并支配物质推动物质的东西。他把所说的精神,叫作形式(Form)。他主张物质和形式,是构成世界及存在的多样性的两个原理。他主张物质和形式,对于物的形成,都是必要的,两者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没有物质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可是他又主张形式是世界及其事物的生成的第一原理,对于物质占据优越地位。在他说来,物质和形式,都不被创造的永久的东西。但物质是未完成的东西,是受动的东西,是可能性;形式是完成了的东西,是能动的东西,是现实性。形式和物质的统一,是在发展(运动)之中显现的。照这样,他把发展(运动)还原于物质的形成的过程的可能状态到现实状态,即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变。因而实现为某种形式的物质,即是现实的发展过程。所以他主张世界即是形式之阶层的体系。最高的形式,在地上是包含于物质之中的理性,在宇宙是神,即是无物质的形式,是成为世界的第一原因、第一动力的绝对的形式。于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的形成过程,对于世界的运动,贯串着目的论的见解,即是把发展解释为目的追求。他认为个别事物和世界全体本身中,都有目的的追求,即都有追求完成与善的冲动。(他的论理学的特性,是从这种见地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是许多新的学问,如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论理学、政治学的创始者,他有当时的最大的百科辞典的头脑,对于其他科学的发达也给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不朽的功绩,是思维的形式与过程的研究及其分类与发生学。我们在这里所注意的东西,是他的论理学。
亚里士多德是论理学一般、特别是三段论法的创始者。概念的研究,是他的论理学的基础。他注重于演绎与定义,注重于从普遍抽出特殊与个别。他又是首先定出范畴的分类表的人。他列举了下列十个范畴:实体、量、质、关系、时间、空间、场所、状态、能动、被动。在他看来,认识过程,是一般的概念之发见,即是由普遍到特殊到个别的过程。因而定义是与最高的一般的命题或原理相结合着。他还创造了同一律与排中律,作为一切认识的根本原理。
以上所述,都是他的论理学的原则。在他的论理学之中,到处都提起了辩证法的问题,研究了辩证法的思维的诸形式。虽然他的哲学是唯心论的,他的论理学是形而上学的,但他对于意识的辩证法的构成,对于论理学的锻炼,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功绩。
四、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
自从野蛮的日尔曼人征服了古代世界,而历史的车轮由奴隶制社会进到封建制社会以后,古代世界所发展起来的哲学与科学就横被摧残了。所以封建的中世纪(纪元六世纪至十四世纪)被称为长期的黑暗时代。这个时代的欧洲诸国的支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的神学。在神学的支配之下,科学和哲学大受压迫,许多文化的价值都被破坏了。哲学变成了神学的奴仆了。可是在欧洲诸国受了压迫的古代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却流传于回教徒的阿拉伯诸国而被保存着,这不能不说是黑暗的中世纪的一角的一点光芒。
到了八世纪之时,各种封建势力之野蛮的侵略、征服及移民等,已经告了一个段落,各地的商工业渐渐地有了起色,人们对于哲学与科学的研究的兴趣,渐渐地复活起来。这是在阿拉伯诸国开始的。阿拉伯诸国,在八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是经济上、文化上最进步的国家。阿拉伯的学者,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科学的方面,都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至于阿拉伯人的哲学,首先是希腊哲学的注解,主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解。阿拉伯人对于哲学的研究,到了十一、十二世纪,最为隆盛,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要推亚倍铿纳(Avicenna,九八〇至一〇三七)和亚勃洛斯(Averroes 一一二六至一一九八)。
亚倍铿纳,是阿拉伯哲学家中的巨擘。他特别注意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他主张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是治哲学的工具。他做了科学的分类。这个分类,在中世纪时代,是古典的东西。他把人类的一切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理论哲学,属于这一类的东西,是物理学、数学、地质学;第二是实践哲学,属于这一类的东西,是论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他又注解了亚里士多德的因果性、实体及普遍性的学说。他的研究,在西欧的经院哲学家之间,是有权威的东西。
亚勃洛斯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注释者。在他的时代,封建的教会组织,受了生产力发达的影响,已经开始崩溃,教会国家也开始瓦解。所以他的哲学学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形,表现了唯物论的倾向。依据他的主张,天国是由几个领域构成的,各领域中各具有其特殊的灵魂。当第一原因把最初的领域引入于运动时,就传达于其他一切的天体领域(至月球为止)。至于物质,在他说来,是把一切形式当作萌芽包含着的普遍的可能力。这物质的可能力的放射,就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物质世界。在这种见地上,他是主张物质的永久性的。此外,他又否定个人的灵魂的不灭,而采取人类种属不灭的见解。在宗教论方面,他反对《可兰经》的原则。他开始区别信仰的世界与知识的世界,可说是后来的二重真理论的先驱。
亚勃洛斯去世以后,不久回教诸国也没落下去,而宗教的反动派,妨碍了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的发达,可是阿拉伯人发展的科学与哲学却流入于西欧,而由西欧学者去研究了。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
当阿拉伯人盛行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研究时,西欧方面的精神文化,还受着经院哲学的支配。经院哲学,对于上帝的信仰建立哲学的基础,证明上帝的存在并由此以解释天地创造的问题。经院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唯心论的要素出发,而与神学打成一片。经院哲学的方法是三段论法,这就是演绎的推论,即从普遍到个别,从概念到对象的推论。其研究的范围是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其研究的根据是书籍,此外对于任何自然现象的研究、对于经验与观察,都是深闭固拒的。所以经院哲学的工作,就只是编造三段论法的“牵强附会的秘术”,因而是烦琐的、无益的、荒唐无稽的东西。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经院哲学也开始崩溃,而分化为唯名论与唯实论两个倾向了。唯实论主张一般的表象和概念,是实在的存在着,并不是现实性的摹写。唯实论追随于柏拉图的见解,主张普遍的概念,是离开感性的事物而独立的维持其存在、并且在事实以前即已存在的东西。唯实论把概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其次分析概念,依据主观的见解从一定的概念中抽出一切的规定和属性,再从外部给以物理的存在、实在性。
至于唯名论,却主张普遍不属于事物的本身,它离开意识就不能存在。在唯名论说来,普遍仅是意识的活动、抽象的产物,是个别的对象的总体的名称。换句话说,唯名论主张个别是客观的实在,而普遍却是主观的产物,是个别事物的总体在意识中的映象,因而是先有个别而后有普遍。唯名论基于这种见解,与中世纪的独断论相斗争,同时又代表着当时进步的现象,对于当时无视个体、限制个体活动的社会有机体,提出了个性的抗议。唯名论要求回顾具体的现实性,反对了以概念的游戏为能事的从来的经院哲学,反对了依据形式的三段论法所得的虚构的真理,这不能不说是进步的见解。
固然,在概念论的方面,唯名论与唯实论都犯了不同的错误。唯实论主张概念一般的是实在的。唯名论却主张对象的属性(及质)是单独的、互相分离的,而概念是对象的属性的统一,它是主观的。实际上,(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个别的东西和一般的东西,都是客观的实在,离开个别的东西就没有一般的东西,离开一般的东西就没有个别的东西。至于概念,只是反映事物之客观的统一的东西,因而它是具体的普遍(关于这点,后章有详细的研究)。
唯名论与唯实论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总体与个体孰先孰后、孰客孰主的问题。唯实论主张总体先于个体,而总体是实在的;唯名论主张个体先于总体,个体是实在的。这种论争,在唯实论与唯名论的解释上,又变为概念与现实事物,即精神与物质孰先孰后的问题。唯实论主张概念先于现实事物而存在,即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因而是唯心论的;反之,唯名论主张现实事物先于概念而存在,而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摹写,因而是唯物论的。所以,在中世纪的哲学中,“唯名论是第一次的唯物论的表现”。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反映了封建制度崩溃期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即新兴的商业者阶级与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到了十三、十四世纪,这个矛盾更加扩大起来,就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科学与宗教的矛盾。为调和这种矛盾,就产出二重真理论的哲学倾向。二重真理论,主张划分知识与信仰的领域,建立了如下的命题:由神学(宗教)的见地看来是真理,由哲学的见地看来是虚伪;反之,由哲学的见地看来是真理,由神学的见地看来是虚伪。这种二重真理论,在当时是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关于二重真理论问题的斗争,对于哲学本身的发展,也大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以这个问题为中心而实行的论争,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所以二重真理论,虽然为宗教和科学谋妥协,但社会的发展,暴露了宗教的虚伪,证明了科学的真理,而真理就不是二重的了。随着社会的生产的实践的发达,经院哲学的命运告终,代之而起的是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五、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
历史的车轮进到十六至十七世纪,从前一千年间支配着欧洲的封建的社会秩序,开始让位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了。这个过程,在十二至十三世纪之时已经开始;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各国的都市,都逐渐的显著的发达起来,国际贸易已具有决定的意义,手工业的行会组织已开始崩溃,最初的工场手工业已经出现了。在这种过程中抬头起来的商工阶级的绅士阀,由于经济势力的增大,逐渐地得到政治的权力了。在农村方面,封建的关系也开始崩溃,封建阶级中,也有转变为绅士阀、选择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而开始批判封建制度的人们。
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这种大变动,必然的要反映于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在封建的秩序之下,一切精神生活都受教会所支配,宗教的意识形态统制着一切人类的精神。凡属建筑术、绘画、雕刻、文学、科学的诸要素以及哲学,都带有宗教的性质。当时一切的意识形态,除了很少的例外的部分,都充满了宗教的内容。当时的人们,如果稍微触犯公认的宗教或反抗教会,就立即遭受极惨酷的刑罚。到了封建制度开始崩溃,而各种异端出现、俗世的文艺与科学思想踏出最初的一步之时,教会为了压抑新生的意识形态的萌芽,就组织了特别的宗教裁判作为镇压的工具。但是随着新的经济关系的发展,绅士阀的势力逐渐成长,而新的意识形态的潮流,终于冲破宗教裁判的警戒线,逐渐得到当时社会的承认了。各种科学,特别是数学与力学开始发达了。数学和力学,对于当时产业的主要部门如采矿、航海、建筑及造兵器等,是必要的基本知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虽横受教会的压迫,却逐渐被人们认为真理了。医学上,随着哈勃的血液循环的发见,也得到新的发达的基础。不过,在大体上说来,这时的科学,还在“搜集的科学”的阶段。
由于地理上的大发见与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的与地理的眼界逐渐扩大,对于中世纪传来的有权威的学说,就表示怀疑而进一步去实行批判了。在哲学的领域中,修正宗教的意识形态的最初的尝试也开始了。不过,这种尝试,还受了宗教的强烈的影响,而带有宗教的性质。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时期中,新的思想家,开始站在反教会的立场,把新的社会关系与科学及技术的成果普遍化起来,建立了崭新的哲学体系。但这些哲学的体系,因为多少还带点宗教的色彩,并且受了当时的搜集的自然科学的限制,不能彻底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这时期的进步的哲学,都带有二重的性质,在其对宗教的斗争上,往往杂有宗教的偏见。固然也有些大胆的思想家,造出唯物论的体系,公然主张无神论,但别的思想家却把自己的理论探取种种泛神论的形式。这时候哲学上的斗争,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唯物论代表绅士阀的意识形态,唯心论代表封建阶级的意识形态。唯物论的见解,以新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与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唯心论的见解,主张调和教会的信仰与科学的知识。
我们的研究,是要表明这时期中的哲学上的积极的成果,所以这里特就几个特出的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指出其唯物论的见解与辩证法的契机。
十六至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创始者,是培根(Francis Bacon,一五六一至一六二六)。培根是新时代的哲学家,特别是经验论的唯物论流派的创始者,是所谓归纳论理学的创始者。他对于从来的经院哲学,做了全面的批判,正当地指示了当时科学发达的途径,其方法是由个别逐渐归纳到一般的方法。他的学说中积极的成果,可以归着于下面一段话:“培根是英国唯物论和一般经验科学的创始者。自然科学,在他的头脑中,是真正的科学。基于外的感觉的证明的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部分。亚纳査哥拉斯的Homoiomera(不可分的、无限小的、不变的、属性不同的物质分子)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是他所常常引用的典据。依据他的学说,感觉是不犯错误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科学是经验的学问,它在于应用合理的方法于感性的事物。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实验,是合理方法的主要条件。物质所固有的东西中最重要的属性是运动——不仅是力学的及数学的运动,并且是当作冲动看的、当作有生命的精神看的、当作紧张看的运动,像雅各布波麦所说当作物质的烦恼看的运动。物质的第一次形态是生动的、个体化的、造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差别的本有力。又,当作素朴形态上的唯物论的最初创造者看的培根的学说,潜藏着全面的发展的萌芽。物质用有诗意的光辉向着一切人类发笑。但用格言的形式述说了的培根的学说,还充满了理论的不彻底的地方。”
其次,霍布思(Thomas Hobbes,一五八八至一六七九),把培根所述的思想,建立一个系统,把“知识及理念由感性世界发生”的他的根本原理,做了更详细的研究。霍布思是培根学说的组织者,发展了培根的机械论的倾向,把培根所解释的物质,还原于几何学的诸形态的合计。他主张物质只是延长,而运动是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并与物质相分离。所以霍布思的唯物论是机械论的几何学的唯物论。“霍布思的感性,失掉鲜明的色彩,变成了几何学者的抽象的感性。物理学的运动,供作力学的或数学的运动的牺牲,而几何学被推崇为主要科学了。”
霍布思以后,英国哲学上比较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是托兰(John Toland,一六七〇至一七二二)的唯物论。托兰的唯物论,反对几何学的物质观,主张空间、时间和运动,都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他主张空间中位置的变动,只是物质的运动形态的一种,并且思维也是运动形态的一种。在这一点,他的关于物质及其运动的概念,包含了辩证法的契机。不过,托兰仍不能把物质当作历史过程,因而他的唯物论,仍是机械的唯物论。
现在,我们说到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先说法国的哲学。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
十七世纪法国最大的哲学家,要推笛卡儿(Rene Descartes,一五九六至一六五〇)。当时的法国,比较英国落后,资产阶级的势力还不能与贵族抗衡,因而与贵族相妥协。这种妥协性,反映在笛卡儿的思想中,就成为他的哲学的二重性。笛卡儿哲学的二重性,表现为唯心论的认识论与唯物论的物理学、神的观念与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混合物。他在物理学的领域中是唯物论者,在认识论的领域中是唯心论者。他的根本主张,是凭借唯心论的哲学筑成它自己的唯物论的物理学的基础。
笛卡儿的哲学的见解,是从理性出发的。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主张思维是唯一确实的东西。从这里出发,到达于神是确实的实体的结论。再由神的存在这种见解出发,又到达于外的世界也同样存在的结论。因此,他把世界分为两个原则不同的、互无关系的、完全独立的领域:一是实体即思维,一是与物质同样的延长。在物质即延长的世界中,由它自身的法则、力学的过程、漩涡状运动所支配,因而科学必须从这种漩涡状运动出发去说明一切现象。为要说明一切现象,就必须从单纯的显明的真理开始,然后依据综合的方法以发见比较复杂的自然法则。但所谓单纯显明的真理,究竟怎样得来的呢?依据笛卡儿的意见,这不是从经验得来的,而是从理性得来的。换句话说,在他说来,知识的出发点,不是经验而是理性。这是他的唯心论的认识方法,所以他的哲学是唯理论的。
但是,“在物理学上,笛卡儿把独立的创造力还属于物质,把力学的运动当作物质的生命的发现去考察的。在他的物理学的界限中,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基础”,所以他的物理学却是唯物论的。
笛卡儿的哲学虽有上述二重性,他的唯物论的见解虽然是机械论的,但他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上,却有一些积极的贡献。例如他确立了运动不灭的法则,关于围绕中心点的物质漩涡状运动形成宇宙的天体生成的学说,以及所谓生物不由上帝创造而由物种产生的见解,在当时可说是很进步的思想。尤其是笛卡儿把可变量引入于解析几何学,使数学踏入辩证法领域,是他在科学上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其次,十七世纪荷兰的最大哲学家,是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一六三二至一六七七)。当时的荷兰,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最进步的国家,所以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斯宾诺莎的哲学,也是比较进步的。
斯宾诺莎的哲学,从笛卡儿哲学的唯物论的要素,特别是从培根和霍布思的唯物论哲学出发,用物心统一的唯物论的学说,克服了观念的二元论。依据斯宾诺莎的学说,只有一个实体是存在的。他用从前的旧术语把这个实体叫作神。但他所说的神,不是宗教上的神,而是自然。这个实体中,内在着延长和思维的本质的属性。因此,思维那东西,已经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属性,而变为物质实体的属性了。这明明是一元论的唯物论的见解。
但斯宾诺莎并不是辩证唯物论者,他的哲学中不存有发展的思想。他对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的解决,仍是形而上学的,因为他主张实体的根本属性(思维与延长)是永久不变的东西。他的哲学中比较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第一是关于自然现象中的一般的相互作用的思想(他虽然不曾正确的解决了这问题,他只是借以说明世界之机械的构成及机械的因果性);第二是关于物质的自己原因的见解(运动的原因存在于物质本身中,但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什么,他并不曾有所说明);第三是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问题的见解(他主张认识必然可到达于自由,这是正确的,但他所主张的自由,是个人的自由即情欲克服上的自由,因而带有消极的、思辨的性质)。
再次,十七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是莱卜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一六四六至一七一六)。当时的德国,比较是最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基础比较巩固,资产阶级的势力异常薄弱,还受着贵族阶级的卵翼。所以在这种历史根据之上产出的莱卜尼兹的哲学,属于唯理论的唯心论的流派。但莱卜尼兹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达,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他的哲学虽然是与从来的经院哲学有关的唯心论,而其中却含有不少的辩证法的成分。例如他首创无限小的数学、微积分学,对于数学的辩证法的展开上,确有很大的贡献。此外,他通过神学,到达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的(普遍的、绝对的)关联的原理,也是值得注意的。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
现在我们说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十八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已经增大,对于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封建制度,开始做猛烈的斗争。资产阶级的斗争的精神武器,是反宗教、反有神论的唯物论、无神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代表的人物是狄德洛(Denis Diderot),拉梅特里(Julien Offroy DeLa Mettrie),爱尔勃休斯(Claude Adrien Helvetius),杜尔巴克(Paul-Henri Dietrich baron'd Holbach)等人——在与宗教相斗争时,是以当时科学的成果作根据的。科学在十八世纪之时,有了显著的进步。力学已经很发达了。数学方面,在当时开拓了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等的新领域,供给了研究空间的物体运动的工具。物理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数学和力学变成了研究气体和液体的主要工具。医学上也有进步,医者们反对过去医学的迷信,努力用力学和数学说明人体的一切过程了。此外,由于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应用,人们所能直接观察的自然现象的领域也扩大了。力学的方面,有最大的成就,物体落下的法则,天体运动的法则、以及引力的一般法则,都是很显著的东西。
科学领域中的一切发见,要求方法的统一,要求反宗教世界观的世界观的统一。这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世界观产生的历史根据。
法国唯物论者的一般根本原理,就是主张自然是物质的,是永久存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自然受着严格的因果法则所支配,一种现象必然的从别种现象继续发生;因此在自然的说明上,绝没有神灵存在的余地。
法国唯物论者虽然知道物质是运动的,却还不能到达于物质由内的矛盾而发展的思想。他们把自然看作无数的物质要素的总体,认定一切新事物都从这些要素的结合而发生。他们不知道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矛盾产生的。他们确信力学是唯一的精密科学,从力学的见解去观察自然全体。但力学虽研究物体的运动,却不能解说物体的转变及其发展。所以法国唯物论者虽然知道物质与运动之必然的关联,却不能说明运动自身的本质。他们把物质的一切运动形态都还原于力学的、机械的运动形态。
法国唯物论者,把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做了唯物论的解决,即主张永远存在的自然、物质是根本的东西,精神即思维是从物质产生的。但是人的意识、思维,怎样从永远存在的物质发生?法国唯物论者,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知识的幼稚,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思维从物质发生的问题。但是如拉梅特里与狄德洛,对于这个问题,也曾做过比较深刻的研究。拉梅特里把人类比拟为最复杂最精密的机械,而思维即是这机械的机能。狄德洛也有相同的见解,他把人类当作“禀受感性和记忆的器具”,用鸡卵被孵化为小鸡而由无感性的物质块演化为有感性的生物的过程,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意识由物质产生的过程。这些见解虽然幼稚,但从物质的运动导出感觉,不把感觉还原于物质的运动,而把感觉认为运动的物质的性质之一,确是唯物论的见解(虽然不是辩证法的)。
法国唯物论者虽然承认自然给予我们感觉上的作用是认识的源泉,却又主张人是带着白纸一般的意识生下来的,即是说在自然作用于我们之前,我们的意识像是一张白纸。他们承认感觉是最单纯的意识要素,由感觉的结合而生表象,由表象的组合而生概念。因此,他们对于意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贯串了机械论。
法国唯物论者,不能理解认识的历史性,把认识作为非活动的、受动的东西。他们把人类解释为受动的感性的本体,因而不能到达于“人是能动的、在社会的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其意识”的思想。
从上述的说明看来,法国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受动的唯物论。这种唯物论,在其本身中,不能免除矛盾。这种矛盾性,在其社会观之中明了的暴露着。依据法国唯物论者的意见,人类行为的本质,是求快乐,避苦痛,所谓幸福就存在于长久保持的快乐之中。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而社会就是许多利己主义者的集合。但在社会之中,一人的利己主义,受其他人的利己主义所限制,因而人们不单求自己的幸福,并要求他人的幸福。为要达成共同的幸福,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制度。照这样,人要求得幸福,必须用好制度代替坏制度。所以法国唯物论者的社会观,是从道德论发展起来,因而是唯心论的。这种唯心论的社会观,与其唯物论的自然观是自相矛盾的。
六、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德国古典哲学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哲学,即是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〇四)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一七七〇至一八三一)所代表的唯心论的哲学。这个哲学的“发生及其支配的时代,‘是资产阶级上升的时代,一般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民族运动的时代,是封建的专制制度急速破碎的时代’。这种哲学思潮,第一是属于上述时代的初期,第二是反映这时代的德国资本主义的特殊发达条件”。
这个时代的德国的经济政治状况,比较英法两国落后。法国激进的资产阶级,已经自觉到自己的经济势力,而向封建制度及封建的意识形态挑战,创造了元神论的唯物论。但德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微弱无力,在政治上也萎缩不振,不能不和封建贵族相妥协。他们虽然憧憬着法国革命,而他们的革命精神,离开了物质的前提和现实的斗争,而只能在唯心论的领域中去发挥。这样的矛盾,首先在康德的哲学中明白的表现着。所以说,德国古典唯心论,“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的理论”。“由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中,德国资产阶级的俗物,或者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露出头角。”积极的——辩证法;消极的——唯心论。古典哲学中唯心论与辩证法、幻想的哲学与本质上革命的方法两相结合的事实,反映了资产阶级中胆小的实际家与伟大的幻想、微弱的实践与勇敢的理想的结合。
德国古典哲学,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哲学。“因为各时代的哲学,以一定思想上的材料为前提。这材料由先驱者所给予,成为各时代哲学的出发点。于是发生其次的现象——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能尽指导的作用。十八世纪法国对于英国是这样(法国人以英国哲学为基础)。其次,德国对于前二者也是这样。”经济落后的德国,在十九世纪前半期,是哲学领域中的指导国。德国先进知识分子,因德国经济的落后性与政治的无力,不能不把进步的努力的一部分,移到哲学上去。这是德国哲学所以进步的原因。
德国哲学一方面反映了封建制度崩溃的倾向,反映了法国革命斗争的经验,一方面又综合了当时自然诸科学的知识。例如说明天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天文学说,说明地球的历史发展的地质学说,说明物理的化学的诸现象的电气学说、热力学、化学等学说,说明有机机体的变化的学说等,在当时已经有了较高的成就。这一切研究的成果,都在古典哲学的神秘的唯心论的形态上,歪曲的被反映了,被普遍化了。这也是古典唯心论哲学的进步性的根源。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
现在我们叙述康德哲学的内容。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者,又是所谓“批判哲学”的创始者。他的哲学的活动的第一期(十八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的是研究自然哲学,说明发展的思想,其著作《一般自然史及天体论》(一七五五年),使他变成了进化论的先驱者的第一人。在其第二期即所谓批判期,他创造了先验的唯心论哲学体系,企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知识与信仰。
康德首先承认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存在,主张一切的认识,应当从外部世界给予感官的作用开始,即是从感觉开始。这种根本前提,大体上可说是唯物论的。但在说明认识过程时,却又否定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存在,而回到唯心论的立场了。他认定感觉没有普遍的性质,不反映一切事物的内的必然性和联系,所以单靠感觉不能得到确实的知识。但他并不停顿于这种怀疑论的结论,仍努力探求认识的普遍联系、内的必然性的源泉。这个源泉,在他说来,是存在于理智的能力之中。他固然承认“物本体”的世界之存在,而这个“物本体”在一定方法上作用于意识。但他又主张这个“物本体”的世界是不能认识的。我们所能认识的东西,只是现象,即给予我们感官的经验。我们的认识形式,不依存于经验,反之,经验依存于认识形式。我们的认识形式,在经验以前已经存在,这就是所谓先验的认识形式。我们的知识,是依存于认识形式的活动及作用的。时间和空间,是一切感性知觉的这种先验的形式。因为在他说来,时间和空间不依存于经验,而是一切感性知觉的必要条件。论理学的范畴、质、量、关系、必然性等,在他说来,都是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的论理的认识之先验的形式。依据他的见解,这些先验的认识形式,是把秩序和联系引入于科学之中的东西。
康德哲学的折中主义、二元论的性质,就存在于这种地方。“康德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调和,是两者的妥协,是异质的、对立的哲学诸流派在一个体系中的结合。在主张经验感觉为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之时,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引到感觉论的方向,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感觉论而到达于唯物论的方面。在主张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的先天性之时,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引到唯心论的方面。”
康德哲学中比较有积极的意义的东西,除了先批判时代的自然哲学的研究,能够说明无机自然界的历史过程以外,要算是他的先验论理学。康德的先验论理学,提出了许多接近于辩证法的问题,刺激了观念辩证法的发展,暴露了形式论理学的缺陷,提倡了不舍弃认识内容的论理学。在这一点,表现了他的先验论理学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不过,康德自己并不曾解决上述的诸问题,他的先验论理学和他的先验唯心论一样,同是形而上学的。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从来唯心论的思维所能到达的哲学思想的最高峰。黑格尔哲学,是十八、十九两世纪交替的时代中资产阶级革命环境的产物,又是十九世纪初年德国的阶级关系的产物。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反动的方面与进步的方面之矛盾,方法与体系的矛盾都可由上述事实去说明。
在法国革命的时代,德国的社会还很落后,所以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赞法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是正义观的实现,并认为是“理性支配世界”。但这种理性的王国,离德国的现实还远。当时的黑格尔,只确信这种理性的王国是必然的王国,在德国必当实现。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从理性出发的。
黑格尔主张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主张两者统一于所谓“世界理性”之中,因而在唯心论的立场上,解决了哲学上的这个根本问题。
在黑格尔说来,与世界最初的第一次的本体相当的东西,是客观上存在的精神,世界理性,绝对精神,宇宙的思维等。而所谓世界理性,绝对精神等东西,却是出处不明,时代不明,而在世界存在以前即已存在的东西。他把客观世界,宇宙——人类及其意识只是它的一部分——转化为世界理性的化身。世界理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变形为自然,最后它通过人类世界,在哲学上——他的哲学上——回复自己的原形。即是说,自然、社会与意识,都是世界理性的成分,都是精神的化身,因而自然、社会与意识,都是精神的创造物。所以黑格尔主张世界理性是客观的,而主观的精神即“我”,是从世界理性产生的。在这种处所,黑格尔哲学是客观唯心论。
世界理性变形为自然及社会以后的阶段,就是自然与社会到精神的再转变,即世界理性再转变为主观的精神,回到自己的原形。基于这种见地,所谓科学的认识,即是精神的活动,是精神的显现。认识的客体,无论自然或社会,都是精神的现身。所以他说:“科学即是在当作精神看的发展上认识自己的精神”,“是在观念上被把握的绝对精神之认识”。但科学的认识,是一个论理的过程,并且认识客体——宇宙的历史,现实性——也同是论理的过程,所以他主张知识是“自己以自己为对象,自己把握自己的概念”。因为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都是精神,所以正确的认识,是精神客观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本身的发展法则。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的原动力,即是认识其根底中所存在的世界理性的自己发展之论理的过程,因而论理学是科学的科学。世界的历史,是世界论理学,是世界理性的种种发展阶段。而世界理性的发展是“自己发展”,这自己发展的源泉,是内在的矛盾与对立的斗争,即世界理性是依据对立的统一及斗争这种论理的法则而发展的。
黑格尔哲学,可说是世界理性发展的哲学。但所谓世界理性,却是排除了物质的、精制的、理想化的神,因而这种哲学是装作科学的神学。世界理性的神,与宗教上的神是直接相通的。所以黑格尔认为宗教是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而理性只是把宗教净化,使宗教登到哲学的宝座。
在辩证唯物论看来,黑格尔哲学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真实关系。黑格尔所说的世界理性,实际上只是与哲学家的他自身的理性是一致的东西,黑格尔哲学,即是说明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精神产生物质的哲学。他用精神的外套包住物质世界,而通过神秘的烟幕去认识它。
然而黑格尔哲学的历史的意义是很伟大的。直到黑格尔时代为止,“从人类开始思维以来,还不曾有过像黑格尔的体系那样包括的哲学体系。论理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宗教、历史——这一切都被收集于一个体系,这一切都被归结于一个基础的原理。”(恩格斯)这个原理,正是黑格尔当作世界理性思维了的,当作对立的斗争理解了的发展。换句话说,黑格尔哲学,在唯心论的体系中,包摄了从来的人类史及思想史的成果即辩证法。
黑格尔的唯心论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之直接的先导。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
辩证唯物论是在无产阶级登上世界史的舞台而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矛盾明白暴露的时代,才发生形成的。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矛盾,首先在十九世纪前半期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暴露出来。第一个矛盾,是工钱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个对立的发展,表现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当时的劳动群众,因为不堪资本主义的剥削,不能不团结起来去反抗资本主义。例如:一八一六年,英国劳动群众演出了破坏机器的大暴动;一八一九年,曼彻斯特劳动者在要求选举权的名义下举行了一次大示威运动;一八三一至一八三四年,法国里昂劳动者举行了两次大暴动;一八三七至一八四〇年,英国宪章派的劳动者举行了最初的国民的劳动运动;一八四四年,普鲁士西列吉亚纺织工人开始了第一次的暴动。这些劳动者的运动,都以劳动问题为中心,他们的要求虽注重于经济方面,还不曾涉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反抗,却已明白地开始了。从这时以后,无产阶级已开始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第二个矛盾,是各个企业的有计划的组织与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表现,便是经济恐慌。例如:一八一五年的经济恐慌是在英国发生的;一八二五年的经济恐慌是在英国和大陆发生的,经过了六年之久;一八三六年的经济恐慌是在资本主义各国发生的,也经过了六年之久;一八四七年的经济恐慌是带有世界性的,经过了四年之久。这些周而复始的经济恐慌很明白地暴露了:资本家全体的生产的无秩序,搅乱各种产业部门间的均衡,引起了商品的供给超过需要。这些经济恐慌表现出财富和生产手段集中于这一极,而穷乏和困苦集中于另一极。这就是说,经济恐慌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同时又表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
上述两种矛盾,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的生产与资本家的占有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形态。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
基于上述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十九世纪前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分出了政治上的两种矛盾。
其一,是“市民社会”与民主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及其在政治上显现的形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伴着许多政治改革的当时法国,常常显露出来(在英国也有这样的情形)。就法国大革命的经过来说,当资产阶级实行革命以前,那些革命的先驱者,即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们,曾经宣传理性是万事的唯一裁判者。凡是与所谓永久理性相矛盾的一切社会制度与国家制度,都应当废弃,代之而起的,是“合理的社会”与“合理的国家”之建设。这“合理的社会”与“合理的国家”是约定了依据自由与平等的原则去建立的,所以当时勤劳大众和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联合战线,推倒共同的敌人即封建主义制度,以期实现自由平等的要求。但在革命胜利以后,资产阶级便爬上了支配阶级的地位,使政治的上层建筑适合于他们经济的要求,制定了种种适合于自己阶级利益的法律,把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当作“民主主义”宣布了。结果,所谓自由,在资产阶级方面,是对于劳苦大众的剥削与压迫的自由,在劳苦大众方面,是“离开财产的自由”,是贡献剩余劳动或挨饿的自由。所谓平等,也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却是经济的不平等。于是从来资产阶级及其代办者(和启蒙学者)所梦想的理性的王国实现了。个人的支配欲和剥削欲,变成了资产阶级全体的原则和理论,变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和制度。革命的观念,兴奋了一般大众的精神;现实的货币,充满了资产阶级的腰袋。“总而言之,从‘理性的胜利’产出的社会上及政治上的诸制度,与启蒙学者们灿烂的期待和预约比较起来,实是痛苦的失望的漫画。”(恩格斯)
“市民社会”与民主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十九世纪前半期,完全地暴露了。当时的无产阶级在客观上早已意识到所谓市民社会与民主国家都是资产阶级的,所以他们都团结起来,向着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举行争取真正的自由与平等的斗争。如法国勤劳大众的政治运动,如英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运动,都是他们理解了这种矛盾的事实上的表现。这类事实,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民主主义的代表。
其二,是因当时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准不同而生的矛盾。在十九世纪前半期,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完成的过程中。至于德国,产业革命刚刚开始,封建制还占据支配的地位。俄国更是落后,还停顿在农奴制与绝对主义的阶段。在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主义经济,以德国为境界线而斗争;同时,绝对主义政治与民主主义政治,也以德国为界线而争霸。德国在当时,是两种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交叉点。再就当时各国内部的政治情形说,英法的资产阶级的政权已经树立,封建的残余次第肃清,同时登上政治斗争舞台的角色,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德国因为当时国内外情势的汇合,无产阶级革命的空气,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情势中膨胀起来了。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上述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矛盾,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来,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当在资产阶级利用科学知识,进行产业革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之时,是采用机械唯物论的精神武器,并联络自然科学,去攻击封建阶级的神学、宗教与唯心论的。在这种时期,唯物论与科学的联盟,表示着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害的。但到资产阶级得到胜利以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开始暴露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资产阶级从直接的生产游离出来,把剥削剩余劳动的任务委托于科学,使科学与劳动分离了。科学就由征服自然与增进全体社会幸福的目的,而转向于剥削剩余劳动的目的了。同时机械唯物论也被资产阶级所抛弃而仍由神学与唯心论所代替了。
英国古典经济学,是在反对封建的生产方法而拥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过程中产生的。古典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提倡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把资本主义看作空前绝后、极良好、极合理的社会制度。虽然古典经济学,也有过“劳动价值说”的极伟大的发见,但也只是一个端绪,终于被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的方法所封锁,不能说明价值的实体。这种古典经济学,到了资本主义开始“自己批判”时,财富与贫困的对立,暴露了它的本来的面目。于是从亚当斯密,经由马尔萨斯到达于李嘉图,古典经济学就发展到了最高的顶点,由资本主义的讴歌而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强辩了。资本主义早已不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反而是它的正反对。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走上俗流化的倾向,完全变为资产阶级的御用经济学了。
至于批判资本主义而暴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学说,是十九世纪初期英法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虽然意识到了现代社会阶级的对立,却不能认识这个对立的本质,也不能看出解决这个矛盾的主动力,不能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的使命,而只是凭空创造新社会组织的理论,并与社会的实践绝缘。这是从实践分离理论的实证。
古典经济学与空想的社会主义,都是反历史主义的,都是形而上学的唯心论的社会观。
为当时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理论打开一条出路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感受了法国革命的影响,它本身是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这个古典哲学,即是辩证法的唯心论。辩证法的唯心论,“到了黑格尔,就达到了顶点,自然界、历史界、精神界的全部,在这个黑格尔的哲学上——这是他的大功劳——才开始当作一个过程,即当作不断的运动、变化、变形、发展的过程去考察。因而要论证这种运动及发展的内在关联的企图也发生了”。但黑格尔并没有解决他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因为他是唯心论者,并且受了他自身及其时代的知识所限制。
黑格尔哲学中之革命的成分与保守的成分,往后使得黑格尔学徒分为左右两派。左派的著名人物,是费尔巴哈、马克思与恩格斯。
费尔巴哈重新把唯物论捧上王座,却连黑格尔的辩证法也都抛弃,只到达于自然科学的唯物论,并且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继承过去一切哲学及科学的成果,综合哲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建立了科学的哲学即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是在上述的历史根据下诞生的。以下再说明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二、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
唯物辩证法之哲学的直接的先导,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创始者马克思与恩格斯,最初原是黑格尔的门生,往后又是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而由唯心论转到唯物论方向的人,所以当叙述唯物辩证法的生成过程时,先要略述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与费尔巴哈唯物论出现的过程。
如前节所述,黑格尔哲学主张绝对精神是因其内的矛盾而发展的,这绝对精神发展的各阶段,是从其先行的历史发生,而包摄从前的全部历史。所以黑格尔认定理性的发展即是现实的发展。因此他设立了这样一个命题:“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东西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表示了唯心论与辩证法的矛盾,暴露了这个哲学本身的进步性与保守性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又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二重性(即进步的方面与保守的方面)。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一面企图要用新的社会制度去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一面又害怕勤劳大众的革命而不愿变更现实。资产阶级的这种二重性,在黑格尔上述命题中融合了。绝对精神,在国民的历史中,在宗教、艺术与哲学中,在社会制度中,发现出来,最后在国家方面实现其最高目的。绝对精神,到达于自己发展的最高阶段,就停止了。这最高发展阶段,在黑格尔的理想中,即是那个时代的普鲁士立宪君主国——与精神所到达的绝对永久真理相一致的绝对永久的国家制度。因此,黑格尔的哲学,能够成为普鲁士王国公认的哲学。黑格尔去世之后,即一九三一年以后,革命的波涛,席卷全欧,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反映了出来,即激进派采取黑格尔哲学的革命的方面,保守派采取其保守的方面作为自己的理论的武器。所以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发展,采取了两个方面。其一是主张“回到康德”,“再由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论的支流;其二是复活唯物论,更进到辩证唯物论的道路。前者是黑格尔右派,后者是黑格尔左派。左派的领导者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也属于这派。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指导原理是:“意识由存在而生,存在不由意识而生。”费尔巴哈站在这样唯物论的立场对于唯心论与宗教实行不断的斗争。依据费尔巴哈的意见,唯心论和宗教,是唯物论的两个不同的敌人。唯心论哲学是宗教最后的隐藏所,是在论理学上表现了的神学,所以要推翻宗教,必须打破唯心论。唯心论从物质分离思维,把自立的客观的存在归属于思维。因此把人类的属性的思维,作为离人类独立而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唯心论的秘密。至于宗教上的神,在他看来,只是人类的力和理性之神秘化的观念。神是人类的镜子,是人类的投影。所以宗教的本质即是人类的本质。人依照自己的形态去造神。人因为受自然所限制所左右,所以设想一种克服自然力的东西去祈祷。所以,神只是人性被提到最高度的空想上的存在。而对于这种神的崇拜,即是宗教。
费尔巴哈对于唯心论与宗教的心理的根源,虽然阐明了出来,而对于这两者的社会的阶级的根源却是不曾理解。
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概念,是人类。在他说来,人类是感觉的自然的存在。在他说来,客观与主观形成为统一,并不是两个分离独立的本体。主观必然的同是客观。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费尔巴哈复活唯物论去克服唯心论与宗教,是具有伟大的历史的意义的。当黑格尔的唯心论哲学风靡全欧,而宗教(特别是基督教)隐藏于唯心论体系中之时,费尔巴哈独能首先复活唯物论去攻击唯心论与宗教,这确实具有积极的历史的价值。
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却有三个根本的缺陷。首先,他的唯物论是反历史主义的。他因为反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便连黑格尔的辩证法也简单地放弃了。他不能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去改造观念辩证法。因此,他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辩证法不能理解。
其次,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带有抽象的性质。他所认为哲学的中心概念的人类,只是生物学上的人类,是抽象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人类,并不是社会学上的人类,不是具体的、特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中的人类,不是特定社会中属于特定阶级的人类。因此,他所主张的实践,只当作人与自然的斗争去解释,不当作社会的斗争去解释;只当作意识中的活动性去解释,不当作社会的生产去解释。因此,他的认识论的基础,是直观的唯物论所解释的感觉或经验。所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在直观的、受动的感性之上实现的,而不是在社会的实践的活动上实现的。即是说,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只停顿于形而上学的领域,没有进到唯物辩证法的领域。
再次,费尔巴哈的哲学,只是自然科学的唯物论。即是说,费尔巴哈在自然的领域是唯物论者,而在社会—历史的领域是唯心论者。他不能理解社会发展的物质的原动力。他在人与人之间,只看到道德的关系、友爱的关系,不曾看到生产的关系。他排除宗教,却用道德代替宗教,把道德看作真的宗教。所以他的社会观是唯心论的。
费尔巴哈哲学上这些缺陷,早被辩证唯物论的创始者所暴露了。辩证唯物论是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论以后而新造的现代唯物论,并不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原形。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是黑格尔的门生,他们最初的哲学思想,是唯心辩证法的思想。在社会的实践方面,他们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激进派的代表。截至一八四一年为止,他们政治的立场是民主主义者,哲学的立场是黑格尔左派(马克思在一八四一年所著的学位论文还是唯心论的见解)。
一八四二年,马克思充任《莱因新闻》的记者,开始了激进的民主主义政论家的活动。但他在大学所专攻的学科,是哲学和历史,附带研究了法律学,所以他做《莱因新闻》记者,为了“参加于关于所谓物质的利益的论争”时,很感到知识的缺乏,才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同时又因为感到“法国社会主义”认识的不充分,所以他退出《莱因新闻》,开始研究这一方面的东西。
当时德国对于基督教的斗争,逐渐展开,反宗教斗争的结果,必然转到唯物论的方向。一八四一年出现的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早已宣言了唯物论、无神论。一八四三年,费尔巴哈又发表了《哲学改革的暂定论纲》及《将来哲学的根本问题》,表明了严正的唯物论的立场。同时,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也逐渐由唯心论转向于唯物论,到了一八四三年发表《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时,他已经完全变为唯物论者了。在这个时候,他研究了德、英、法、美等国的历史,研究了政治问题,特别是法国革命问题,研究了卢梭、孟德斯鸠及马凯维利的著作。他又考察当时里昂的工人暴动、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等,认定这类无产阶级运动,是理解近代社会的秘密的关键。阐明了这种见解的著作,是一八四四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这两种著作,表示着他已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家了。在《犹太人问题》中,指出了“人类的解放”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实现所能成就的;并且又指出了“政治的国家”之“自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说起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关系。如《经济学批判》序文中所说,他在《德法年鉴》时代研究的结果,早已到达了下述的结论,即法律及国家的现实基础是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构造,而“市民社会的解剖的研究应求之于经济学”。在《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中,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并力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说:“哲学没有无产阶级的扬弃,不能实现;无产阶级,没有哲学的实现,不能扬弃自己”,又说:“正如哲学在无产阶级之中看出物质的武器一样,无产阶级在哲学之中看出精神的武器”。在这种著作中,已经充分明确地表现了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及哲学的党派性了。
其次,恩格斯也循着同样的路径,到达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恩格斯也属于黑格尔左派。一八四二年,他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用假名发表了《谢林与启示》的著作,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吉利状态》。他从一八四二年起,住在英国,观察了当时英国的劳动运动和英国的社会,早已指出了经济的契机是现代社会的决定的历史的动力,是现在阶级矛盾发生的基础(他是在一八四四年才和马克思订交的)。他研究了当时的经济问题和劳动问题的结果,除了上述论文之外,完全用历史唯物论的见解写成的著作,是一八四五年所写的《英国劳动阶级状态》。照这样,恩格斯也是和马克思由相同的路径而到达于唯物辩证法的(但恩格斯自己却很谦逊地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创造的大功绩,属于马克思,他自己只有一小部分)。
从上面所说的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四四至一八四五年,已经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是可以从《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一八四四年)、《神圣家族》(一八四五年)、《费尔巴哈论纲》(一八四五年)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六年)诸书去理解的。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
基于前面的说明,我们必须注意的事情,就是:唯物辩证法,并不是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机械的综合。辩证法的唯物论,是克服了从来一切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并由自然领域扩张于历史领域的唯物论;唯物论的辩证法,是批判的摄取了从来一切哲学中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成果,并综合了现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诸结论的辩证法。所以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虽是唯物辩证法之哲学的直接的先导,而唯物辩证法却并不是两者之机械的综合。为要说明这一层理由,我们不能不进而说明唯物辩证法克服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
创始者们之由唯心论倾向转到唯物论倾向,无疑的是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恩格斯自己也说,“感激是一般的:我们一时都是费尔巴哈主义者”。但是,创始者们之受费尔巴哈所影响,只是暂时的,大约在一八四二至一八四四年之间,到了一八四五年《费尔巴哈论纲》写成时,他们已超越费尔巴哈而迈进,而费尔巴哈就终止于一八四三年所达到的境界而停步不前了。
但是创始者们之超越费尔巴哈而前进的那种成就,是在一八四二年至一八四四年之间演进的。换句话说,创始者们之克服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工作,是在他们受着费尔巴哈的影响的时期进行的。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费尔巴哈唯物论有三个基本的缺陷,即是机械论的性质、形而上学的性质及历史观领域中的唯心论的性质。所谓费尔巴哈唯物论之克服,主要的就在于填补上述三个基本的缺陷。而创始者们之填补上述三个根本缺陷的工作,在他们的一八四二至一八四四年间的著作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往后一八四五年《费尔巴哈论纲》中才做出有系统的批判。
马克思最初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大体上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认识论及反宗教的元神论,但他对于费尔巴哈的著作,却做着批判的研究。例如他在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日写给鲁克的信札中,这样说道:“在这篇论文《宗教的艺术》中,我必然要论及宗教的本质。在这里,我多少要与费尔巴哈起冲突,可是这种冲突,不是关于原理,而是关于这原理的理解。”他又在一八四三年三月十三日写给鲁克的信札中,这样写着:“费尔巴哈的箴言,有一点我认为不正确,即他关于自然说得太多,而关于政治却说得太少。但这是今日的哲学所以成为真理的唯一线索。”在这种处所,马克思已经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理解缺乏了社会的—历史的根据。
马克思和当时隐居于德国农村的费尔巴哈不同,他是当时德国的政治的分派的领导者。他在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决定的成为唯物论者以后,其注意的中心问题,是政治的问题,是政治的批判。所以他首先把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只是自然主义的抽象的人类的本质,当作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去把捉。他在一八四四年的《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中,这样说着:“人类就是人的世界,是国家,是社会。这国家、这社会,是一个倒错的世界,所以产出倒错的世界意识的宗教”,又说:“天国的批判转化为地上的批判;宗教的批判转化为法的批判;神学的批判转化为政治的批判。”在这种处所,他已经表明政治的批判要与无产阶级相结合,而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使唯物论改变为实践的唯物论了。
恩格斯在一八四四年(与马克思开始通信的那一年)以前,也独立地由社会问题的研究到达于经济的契机之决定的作用的理解,即是历史唯物论的理解,这是前面已经提起了的。
创始者们不但暴露了费尔巴哈的缺陷(如《费尔巴哈论纲》中所展开的),研究了费尔巴哈所不能理解的问题,同时他们又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用唯物论否定黑格尔的唯心论,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创始者们在这一方面却自始没有附和于费尔巴哈,早就剥去了黑格尔辩证法之神秘的外衣,把它引入唯物论之中,补充了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这样的理论工作,现在可以在《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及《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诸著作中看出来。他们批判地摄取了黑格尔哲学中有价值的辩证法,加以改造,来充实唯物论的内容,因而建立了辩证法的唯物论。
现在再说到创始者们批判的摄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在唯物论基础上实行改造的过程。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
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的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以丰富的哲学史的知识作背景,并企图把当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概括于其中的伟大的唯心论的辩证法。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是唯心论的?为什么不能转变为唯物辩证法?这种问题的说明,是理解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的前提。
黑格尔的哲学所以是唯心辩证法的主要理由,第一是与当时德国社会状况相关联的。如前段中所述,黑格尔时代的德国的资本主义,比较落后,德国资产阶级的势力比较薄弱。当时英法诸国所已实现的资产阶级的秩序,在德国资产阶级心目中,还是将来应当实现的理想。所以哲学家黑格尔不能不在唯心的世界中,思辨地追想先进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这种事实,对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生成,给了决定的影响,所以他把历史看作客观的精神的表现,因而他的辩证法变成精神的发展的理论。
第二,黑格尔的时代,社会科学的知识还不发达,特别是关于近代社会的解剖的研究,异常缺乏。在这个时候,近代社会还没有开始它的自我批判。黑格尔把资产阶级社会看作人类史上最成熟最高级的阶段,并不曾展望资产阶级社会的前途。这种社会的根源,是黑格尔唯心论的基础。所以他的绝对的唯心论,站在精神发展的完结的立场、认识的辩证法的停滞的立场。
第三,黑格尔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准,还供给着唯心辩证法的地盘。当时自然科学的特征,就是不曾把发展的观念综合为自然的一般原理。当时的天文学、地质学、胎生学、动植物的生理学及有机化学虽已形成,进化论的天才的预见虽已出现,但因为他把发展作为精神的原理,所以还不能正确地在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诸成果,而只是透过唯心论的外衣去窥视自然世界的客观辩证法。实际上,当时的自然科学,还没有完全驱逐形而上学的神学的学说。这一点就替黑格尔哲学留下了“自然在时间上没有发展”的那种思想的余地。
基于上述的理由,黑格尔就在头脑中构想着当时科学所没有阐明的世界之现实的关联,把由理念所导出的思辨的公式嵌入于现实世界,把现实世界弄成神秘的东西。因此他把他的体系,独断为理念的实现、为绝对真理的总体,演出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之科学的解决,就是打破那非科学的体系,救出那有积极意义的方法。这种工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完成的。
黑格尔辩证法之唯物论的改造工作,大概可以分为下述三项:第一,黑格尔哲学把存在与思维视为同一,因此抛弃存在而只把思维夸张为绝对者。现在,这个哲学所颠倒了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必须使它再颠倒过来,即是要把存在看作本源,把思维看作存在的映象。第二,这个哲学,正因为是唯心论的,所以在精神界去探求万物发展的辩证法的根源,这是用头向下倒立的。现在,要把它颠倒过来,使它用脚向下竖立,要在物质过程中去探求万物发展的辩证法的根源。第三,唯心论体系因绝对真理之发展而终结世界的发展,这完全是与辩证法相矛盾的。世界之辩证法的发展,突破了黑格尔的绝对真理,证明了黑格尔体系的终结。所以辩证唯物论的创始者们,从黑格尔哲学继承了辩证法,依据上述的原理把它改造为唯物辩证法。
创始者们对于黑格尔辩证法之唯物论的改造,表现于一八四二至一八四五年的诸著作之中。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之展开,首先是一八四三年的《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其次是一八四四年的《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论》和《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以及一八四五年的《神圣家族》。如亚多拉次基所说,马克思在《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中,已经出现为“完全的辩证法的唯物论者”了。至于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六年发表的创始者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地展开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不仅是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还概括了新的丰富的内容。关于这点,下段再做详细的说明。
三、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
辩证法的唯物论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并不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原形;同样,唯物论的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并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原形。崭新的科学的哲学—唯物辩证法,具有其新的质、新的生命、新的内容和新的历史使命。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历史观与科学的自然观的统一,而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的—生产的实践。我们在前段的说明中,可以看出创始者们之哲学的实践的活动,首先是从社会的—历史的领域,即政治的—实践的领域中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创始者们首先阐明了历史领域中的辩证法,其次由历史的辩证法进到自然辩证法,而在社会的实践上统一两者以创出科学的世界观的唯物辩证法。在这种处所,我们可以理解新哲学的新生命、新内容和新的历史使命。以下我们就创始者们初期的哲学的著作,来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生成过程。
马克思从《莱因新闻》时代决定的成为唯物论者以后,就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应用辩证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及各种历史事实,特别是关于当时法国的劳动者运动与英国劳动者的宪章运动。这些研究的结果,归着于下述的结论:“法律关系与国家形态”,以社会的经济构造为基础。这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论的重要思想。这个重要思想之更深刻更具体的开展,便是经济学的研究。
经济学的研究,大约是一八四三年十一月间开始的。这种研究的成果,是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这部《草稿》中,阐明了劳动者与资本家、地主的阶级关系,提起了货币、资本、工资、地租等的分析的经济问题,并且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其中最根本的契机,是黑格尔辩证法中实践的概念之批判的展开。黑格尔辩证法最伟大的特色,是人类的劳动、活动、实践的意义的重视。但黑格尔是唯心论者,只把劳动当作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去理解。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中这个生动的实践的概念,拿来放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展开出来,引入于唯物论之中,给唯物论以新的内容、新的性质。他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去说明劳动,这是与从来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关于劳动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唯心论把人类从自然分离出来,使人类转化为自我意识;旧唯物论把自然从人类分离出来,使人类转化为生物学的范畴。因此,这样的劳动、实践的概念,变为抽象的东西,不能正确的说明人类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的结合。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相结合,自然对于人类发生具体的联系。因而劳动是当作社会的人类看的人类的本质。只有社会的人类的这种劳动—实践能够指导自然的认识,才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基于劳动—实践的意义之正确理解,所以超出旧唯物论的界限,建立了实践的唯物论。正因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媒介,所以由于劳动的概念之唯物论的把捉,就能够理解人类社会所依以树立的物质的基础,理解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因而建立历史观之唯物论的根据。基于这种理解,唯物论就从自然的领域扩张于历史的领域,从下方完成到上方,建立彻底的唯物论、统一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彻底的哲学唯物论,在《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中,已经完成了它的基础。在这部《草稿》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下列三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历史、特别是法国革命史的研究。由于这种研究,阐明了社会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市民的社会”与“政治的国家”的关系,指出了阶级拮抗的作用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且,《草稿》的著者已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变为社会主义者了。
第二个特征是经济学的研究。由于这种研究,准备了《资本论》的雏形,同时给予了把历史唯物论当作哲学唯物论的一构成部分确立的可能性。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是由劳动的概念所成就的。这劳动的概念,不是精神的劳动、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行为,而是物质的生产的劳动,是当作经济学的范畴看的劳动。
第三个特征,是法国劳动运动与法国社会主义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结果,在《草稿》以后所写的《神圣家族》中,表现了积极的意义。
所以马克思的哲学的唯物论之形成,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等的研究,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由于这类的研究,暴露了历史的发展法则,预见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发生、发展及消灭的倾向,指示了否定这种社会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换句话说,历史唯物论—科学的历史观之树立,是唯物辩证法这种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契机。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
如上面所述,唯物辩证法生成的社会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的开始与无产阶级的生长,而其意识形态的条件是先行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但唯物辩证法,除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以外,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所以唯物辩证法的生成,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水准有深刻的关系,这是不容忽视的。
自然是辩证法的证明。自然是社会的前提。自然在认识论上,是意识、思维的本源,是辩证法之唯物论的探究的基础。所以自然领域中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解,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唯物辩证法,必须从历史—社会的领域贯彻于历史—社会的基础之自然领域,它才成为统一的世界观,成为一般的方法论。所以唯物辩证法必须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综合。
前面已经说过,在黑格尔的时代,自然科学上的发展的观点,随处都是暴露着。黑格尔对于辩证法的研究,不但从历史科学的领域,并从自然科学的领域,采取了很多的材料。他常常从唯心论的外衣窥视了自然世界的客观的辩证法。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还不充分,而他的哲学又是唯心论的,所以他只能在头脑中构想那为当时自然科学所不曾阐明的世界之现实的关联,因而演出他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但到了创始者们的时代,自然科学就发展到比较高级的水准了。先就天文学的领域来说,康德在一七七五年发表了《天体的一般史与一般理论》,建立了太阳系由星云状态演进的假说,指出了宇宙的发展是物质变动的过程。其次,地质学证明了地球中互相继起而层叠的地层的存在,并且在这类地层中发见了原始动植物的遗物。这些动植物的遗物的研究,变为古生物学的端绪。于是科学逐渐接近于关于生物界发展之历史的观点。于是生物学、生理学、胎生学等科学都发展起来了。
自然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见,或在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以前出现,或者同时出现。第一个发见,是细胞——动植物从它发展起来的生动有机体最简单的构成部分——的发见。第二个发见,是能力转换的法则的发见。这个发见,说明了力学的力、热、光、辐射热、电气、磁气、化学的能力等,并不是各自孤立、互相分离而存在的东西,而是单一的普遍运动的种种形式,是互相推移转变的运动形式。这个法则的发见,表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由一种运动形态转变为他种运动形态。第三个重要的发见,是达尔文的理论。这个理论,证明了地上存在的有机体是从少数最简单有机体的长期发展过程的结果。
以上那些发见以及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到达于自然世界之唯物辩证法的理解。所以马克思与恩格斯,能够把自然科学的诸成果普遍化,建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扬弃了自然科学的思辨的概括之自然哲学,克服了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因而为唯物辩证法造出由历史贯彻于自然的可能性。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的实践。如上面所见,辩证法的唯物论,以劳动的概念为媒介,由自然认识的领域扩张于历史认识的领域,使唯物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变成了实践的唯物论。当作劳动、物质的生产和社会斗争看的实践,规定着表象、概念等之精神的生产。在这种见解之下,实践不单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并且是哲学的认识论的范畴。要懂得实践优于理论的见解,就必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源泉,是认识的真理性的规准。所以实践的唯物论,由于把实践的契机导入于唯物论,使从来的哲学的内容起了本质的变革。
从来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只知道认识是客观实在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却不能理解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的契机。因此,这种旧唯物论,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不能说明认识的发展、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的客观的真理的关系,即不能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法。至于实践的唯物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的杠杆,解释为历史上发展的物质的生产及社会斗争,并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契机和真理性的规准,阐明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而克服了旧唯物论的缺陷。所以实践唯物论的认识论,实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其次,实践唯物论,由于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实践的契机,又克服了唯心论的弱点。唯心论展开了旧唯物论所忽视的实践的契机,很注重实践的概念。但唯心论把实践解释为抽象的精神的东西,不知道实践原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例如康德,虽提倡“实践理性的优位”,却分离“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不承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性的规准。黑格尔虽然主张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契机和推动力,但他把实践解释为意识的劳动或活动,这纯粹是唯心论的。至于实践唯物论,把实践当作历史的—社会的范畴,解释为感性的现实的人类的活动,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契机,所以能够在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上去理解人类认识的全部发展史,因而克服唯心论哲学的抽象性与思辨性,而到达于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当作哲学的科学看,原是认识论,它的更进的具体化,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反起来说,当作认识论看的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之普遍化的概括。所以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最深刻的学说。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
在前段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是在哲学斗争的过程中锻炼起来的。哲学斗争是政治斗争的反映,这个命题,是我们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当创始者们最初站在激进的民主主义的立场时,在哲学的领域加入了黑格尔的左派,以哲学的斗争来反映政治的斗争。自从他们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决定的成为唯物论者,并批判的摄取黑格尔辩证的方法以研究现实的社会诸问题以后,他们就更进一步的使用新创的唯物辩证法的精神武器,去从事于哲学上的两个战线——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唯心论与旧唯物论——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反映着他们所代表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实际斗争。
创始者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展开了唯物辩证法的大纲,同时又表示着这个新哲学在哲学斗争中锻炼而成的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诸论文,主要的是对于费尔巴哈、鲍尔、反斯梯奈等的哲学的斗争,即是对于形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对于唯心论一般及唯心辩证法的斗争,在《犹太人问题》《经济学的——哲学的草稿》《神圣家族》诸著作中,已经全面的展开着,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诸论文,就是这种斗争的继续和更进一步的展开。其次,对于旧唯物论的斗争,在上述诸著作中也不断的展开着,特别是《费尔巴哈论纲》,有系统地批判地克服了包括费尔巴哈的一切机械论者的唯物论的缺陷。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诸论文,已经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而全面的克服旧唯物论的一切缺陷了。
大体上,我们可以说,截至一八四五到一八四六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写成之时为止,是唯物辩证法确立的时期。而唯物辩证法的确立,是在反映政治斗争的哲学上两个战线上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同时,我们必须知道,创始者们的哲学斗争,是与经济学及社会问题的具体研究相结合而隶属于政治斗争的。从这个时期以后,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时期。而唯物辩证法以后的发展,仍与继起的各阶段上反映新政治斗争的哲学斗争——两个战线上的斗争——相联系。例如一八四七年马克思对于蒲鲁东的唯心辩证法的斗争,即《哲学的贫困》对于《贫困的哲学》的斗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对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一八六〇年代创始者们对于福阿克特、莫里嚣特等俗流唯物论的斗争;一八七七年恩格斯对于杜林的机械论的斗争;一八六〇年代以来创始者对于拉萨尔的唯心辩证法的斗争;一八八六至一八八八年恩格斯对于新康德主义、新休谟主义的斗争等,都是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论及俗流唯物论的哲学斗争。这一类哲学的斗争,反映着无产阶级与大小资产阶级的实际斗争,同时促进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在这一类哲学斗争中,创始者们在其一切的著作中,展开了社会的辩证法与自然的辩证法。展开社会辩证法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资本论》暴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没落的法则,阐明了人类社会之辩证法的发展。在哲学的观点上说来,《资本论》是“资本的论理学”,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领域中的扩张的范本。《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网罗了当时自然科学一切积极的成果,廓清了自然科学中一切形而上学的残滓,指出了自然领域中的辩证法的发展,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并给自然诸科学以方法的指导。创始者们采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积极的成果即社会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实行普遍化的最高级的综合,使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愈趋于丰富,而提高到高级的阶段。
创始者逝世以后,近代社会已经进到帝国主义的时列宁的阶段代。在这个时代中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人是列宁。这个时代,是资产阶级解放斗争已经成熟而趋于尖锐化的时代。在其意识形态上,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资产阶级应战的策略,除了布置正面的阵地实行正面的冲突以外,就是派遣别动队伍偷入对方的阵营,另谋策动,并设法笼络对方的落后分子,分化对方的阵营。这样的实际的斗争,不能不反映于理论斗争、哲学斗争的领域。在理论斗争、哲学斗争的领域中,资产阶级除了直接的正面的攻击科学的社会主义以外,就是冒充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以及其他一切引号里面的“社会主义”。而这些主义的哲学观点,是唯心论的许多变种,即所谓主观主义、新康德主义、马哈主义以及对于唯物辩证法的种种曲解。列宁从一八九四年以来,从事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严格地站在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立场,与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做无假借的斗争,并用唯物辩证法的武器去攻击这些主义的哲学观点(即唯心论的许多变种与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种种曲解)。
列宁的哲学的活动,开始于对米哈罗夫斯基的主观主义社会学与离开社会的实践的客观主义的斗争。从这个时期以后,他的哲学斗争,主要的是集中于对新康德主义特别是马哈主义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他展开了唯物辩证法的新内容,留下了很多的功绩。他在对各种唯心论的倾向实行斗争时,同时力说对形而上学唯物论斗争的必要。在辩证唯物论的阵营中,他还批判了普列哈诺夫的哲学,指出了普列哈诺夫的优点和缺点,纠正了亚克瑟洛特等的机械论的谬误倾向。他认定唯物辩证法是战胜资产阶级的思想及世界观的唯一的精神的武器,所以不能不坚决的拥护唯物辩证法。他主张要达到上述的目的,必须从唯物论的见地,批判地研究黑格尔辩证法。他的这种研究,详见于他所写的《哲学笔记》之中。他的有系统的展开唯物辩证法的大著作,是《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列宁的哲学的斗争,反映了他从前世纪末年参加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并领导这个斗争的数十年的历史事实。他的哲学斗争与他的政治斗争联系着,他之促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与他对于帝国主义时代的辩证法的钻研(《帝国主义论》)、与苏俄的社会革命理论的指导相联系,并且他还摄取了他的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充实了唯物辩证法,使唯物辩证法发展到新的更高级的阶段。这就是哲学上的列宁的阶段。
列宁的唯物辩证法
列宁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新成果,展开于他的大著《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他对于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做了最后的解决。在认识论一方面,他力说唯物论的反映论,论述了当作反映论的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他究明了认识论领域中的辩证法,解决了世界认识论的可能性的问题、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的问题、真理的实践的标准的问题、认识的党派性的问题,阐明了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性的范畴,打破了物理学上的危机,扫除了自然科学上形而上学的谬论。因此把唯物辩证法推进到新的阶段。
他的哲学上最伟大的功绩,是他所发挥的“当作认识论看的辩证法”。在《哲学笔记》及其他各种著作中,他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指示了对立物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并展开了辩证法的诸契机。他展开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定,揭举了下述十六个契机:
(一)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叶的问题,而是物本体);
(二)这物对于他物的多种关系的总体;
(三)这物(因而现象)的发展,其固有的运动,其固有的生命;
(四)这物之中的内的矛盾的诸倾向(及诸侧面);
(五)当作对立物的总和及统一看的物(现象等);
(六)这些对立物的斗争、展开,诸动向的矛盾性等;
(七)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与这些部分的总和、概括;
(八)各个事物(现象等)的关系,不仅是多样的,并且是一般的、普遍的。各个事物(现象、过程等)与各个事物相关联;
(九)不仅是对立物的统一,并且是各个规定、质、特征、侧面、性质到各个别的东西“自己的反对物”的转变;
(十)新的侧面、关系的发见之无限的过程;
(十一)人类关于事物、现象、过程等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比较不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去的深化的无限的过程;
(十二)由并立的存在到因果性,由联系与互相依存的一种形态到他种比较深化的、一般的形态;
(十三)下级阶段的一定的特征、性质等在上级阶段上的反复;
(十四)外观上的旧事物的复归;
(十五)内容对形式的斗争及形式对内容的斗争,形式的放弃,内容的改变;
(十六)由量到质的转变及由质到量的转变。
以上十六项,是列宁所说的辩证法的诸契机。在这里,他阐明了当作论理学及认识论看的唯物辩证法的一般概念。
列宁逝世以后,唯物辩证法更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向哲学的现阶段着列宁所已进行的方向继续迈进,才能有所成就,这是很明白的事情。列宁的“哲学的遗言”,就指示了这个倾向。这个“遗言”的要点是:第一,辩证唯物论者,要联合其他一切彻底的唯物论者,对一切哲学的反动唯心论的世界观做无假借的斗争;第二,要联合资产阶级中一切进步的分子,对宗教及有神论做无假借的斗争;第三,要联合倾向于唯物论的现代自然科学的代表者们,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世界观做无假借的斗争;第四,从唯物论的见地,有组织地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列宁的“哲学的遗言”,概括地说来,就是:辩证唯物论者们联络资产阶级的智识分子之进步的部分,共同对哲学的唯心论与宗教做有系统的批判,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遗产,批判地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现代问题与新时代的社会生活问题,使社会推进到高级的新阶段,使唯物辩证法发展到高级的新阶段——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现代的课题。
列宁的“哲学的遗言”,在苏俄的方面,自从理解哲学上列宁的阶段、理解列宁主义的本质,并从这种见地阐明自然科学的现代问题而决定的打击唯心论与宗教以后,已经开始实行了。从大体上说来,这是在一九三〇年代才严格的实行的。随着苏俄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由实行上述的“遗言”更使唯物辩证法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哲学上这种发展过程,反映了一九二五至一九三〇年之间的苏俄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苏俄的社会斗争,出现了新的姿态,无产阶级的支配已趋于巩固和发展,因之左右翼的小资产阶级的反动也非常活跃。小资产阶级反动的理论是左右翼的机会主义,而其哲学的观点是现代机械唯物论与少数派色彩的唯心论。所以哲学上的两个战线的斗争,反映了阶级上的两个战线的斗争。随着小资产阶级的被清算,而哲学上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也被暴露并被克服了。于是,辩证唯物论者们由于严格的实行列宁的“遗言”,使唯物辩证法发展到现阶段了。
现在,两个战线上的斗争,仍是推进唯物辩证法的必要条件(虽然机械论者与少数派唯心论者已实行“自我批判”)。在哲学上的这样的方向转换上,在基于列宁的哲学的正确理解而来的哲学活动的再建上,列宁主义的战士斯大林直接间接所演的指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般地说来,斯大林所展开的唯物辩证法的法则、范畴及其在社会的新发展的认识上的具体的应用的范例,都是推动唯物辩证法前进的契机。所以唯物辩证法的现阶段,与他的名字联系着。
现阶段的唯物辩证法,隶属于现阶段的政治问题,它摄取现阶段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充实它的内容;另一方面,它被适用于新社会及世界其他一切文化落后的社会的识认的领域,指导进步阶级的生活与斗争,暴露社会辩证法的新侧面,并指导自然的领域的新认识,暴露自然辩证法的新侧面,使与政治经济相联系。于是,由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更促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准备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一个大概的考察。基于前面的说明,我们可以做如下的概括。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这个哲学的发生,构成为无产阶级的成长的一环,而其发展是通过这阶级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而成就的。同时,唯物辩证法,当作理论看,它是一切先行的学说、思想及知识之辩证法的综合。唯物辩证法,一面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联系着,同时又与一切先行的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及旧唯物论有一定的继承的关系。创始者们从古典哲学继承了的主要的东西是辩证法。他们揭去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之神秘的唯心的外衣,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了唯物辩证法,因而克服了从来一切旧唯物论的偏狭性。但辩证唯物论之克服旧唯物论,当然以存在规定意识这个根本命题为前提。所以,当作唯物论看,辩证唯物论在这个哲学上的根本命题上,是与一切形态的唯物论相一致的。所以,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论的这个根本命题上,摄取了数千年来人类知识史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即辩证法。所以,唯物辩证法克服了从来的含有辩证法契机的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同时又批判地摄取了这两个对立的哲学中的积极的成果。当作哲学看,唯物辩证法与一切先行的哲学有很深的关系,因而一切先行哲学的历史,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但是,由从来的哲学遗留下来的东西,简括地说来,即是论理学与辩证法。所以我们在前面的考察中,特别注重于先行哲学中的认识论的、论理学的、辩证法的侧面。这种侧面,实际上原是一切先行哲学的本质的内容、基本的部分。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把人类的知识史——特别是哲学史——中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当作遗产继承下来并使其发展的东西。所以,唯物辩证法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