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好好学习
67240200000001

第1章 好好学习(1)

上课前,贾心怡找了个教室后面的位置坐好后,翻开摊在桌子上的笔记本,按照课程表记录下授课标题和时间后,拿着钢笔心不在焉地摆弄着。想起昨天在去技工学校听课的路上,老班长说的那番话,她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于是,她不动声色地四处扫了几眼。

教室里,陆陆续续来了一部分人。各自坐在平时习惯的位置上,很快就坐满了人,和往常一样,一时半会儿倒也没看出什么来。贾心怡坐在后面,对教室里的状况一目了然。

按说贾心怡不是一个好八卦的人,平时粗粗拉拉的,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为此闺蜜吴萍萍没少批评她,让她成熟点儿。贾心怡觉得自己心胸比较宽阔而已,无非是没有吴萍萍那点细致和缜密,可也没有吴萍萍说的那样幼稚。心大,那是大气,不算毛病。

思绪回到教室,贾心怡回忆起昨天大巴车上的情景。

当时大巴车刚出干部管理学院的大门,在行进的路上,老班长站起来,满脸严肃,皱着眉头,他单手扶住靠背椅,面冲着大家,清清嗓子说:“我说几点,一会儿到了技工学校听课,不要大声喧哗,遵守技校的有关纪律要求。照理说这不用我叮嘱,但还是要强调一下,在学生们面前要树立形象。我们既是代表一个集体,也要代表个人素质。”

贾心怡原本看着窗外的风景。时至仲秋,道路两旁的白杨树叶子已经渐次转黄,低矮些的火炬树叶则开始泛红,更低矮的是冬青树,叶子依旧碧绿。据说这样种植是很科学的,平原风大,三个树种高低错落地挨在一起,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防护林,既美观又实用。若是在春夏两季,是看不出什么风景的,唯有到了秋天,树叶变成黄红绿三种各不相同的颜色,才显出防护林的美来。贾心怡观察窗外的风景,是想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讲散文写作课的老师说了,文章写得好或坏全在细节上,细节则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一听老班长这么说,贾心怡便转过头看着他。

老班长五十多岁的样子,若不是穿件白衬衣,就冲他那一脸的褶子和黝黑,怎么看怎么像成天风吹日晒的农民,加上他普通话说得不好,有些口音,尽管咬字很清楚,还是透出一股子山东大葱味。

“这是一。二呢,你们都抓紧时间,赶紧把各自的联系方式报到学习委员老方那去,手机号、邮箱、微信号,做通讯录用。另外咱班要建立微信群,为方便大家联系。通讯录争取结业前发给大家,时间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

“我的已经给老方了。”趁着老班长停顿的间隙,插话说的是萧远,挺精神的一个小伙子,二十六七岁,热情主动,属于班里的活跃分子。

“就你话多,没说你。大家都赶紧地。”胖乎乎的老方笑着道。老方和老班长年纪相仿,关系不错,不说话时,也老是满脸笑容,好像心里装不下那么多高兴事,都溢出来了,班里属他人缘最好。萧远跟老方走得比较近,所以老方说萧远时,也是半开玩笑半戏谑的口吻,透着他俩关系不错。

等老方和萧远不吭气了,老班长接着道:“三,我再强调一下组织纪律。”说到这,老班长没来由地咳嗽了几声。

贾心怡盯着老班长的喉结,看着它在老班长脖子的皮肤下,上下窜动了几下。老班长抬手掩住嘴唇和下巴,等咳嗽过去了,放下了手。

“大家都知道,我们组织这次脱产学习不容易。要不是老社长面子大,上下斡旋,不可能这么快就举办了这个提高各位写作水平的培训班。”说到这里,老班长又停顿了一下。

贾心怡从老班长的脸上移开自己的眼睛,不再看老班长黝黑的脸,她把视线投向了车窗外。她觉得,班里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否则,面对这么多同学,还有司机,老班长不会反复敲警钟,强调纪律啊、素质啊,就跟要求中学生似的。

“我要说的是这个,男女同学之间啊,来往要掌握个分寸。有什么问题需要沟通,可以在教室里讨论的,就不要窜宿舍。”老班长继续说。他的话一字不漏都进了贾心怡的耳朵里。“剩下的,我就不多说了。别辜负了老社长的厚望。”

这番话,被老班长讲得既具体又含蓄,不过也没人搭腔,大巴车里原本放着音乐,这会被司机放大了声音,似乎掩盖了一些冷场。

老班长提到的老社长,是《莲城》杂志社的元老。贾心怡记得,杂志社最初就是老社长组建的,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现在很多文化部门的领导,当初都是从《莲城》开始发表豆腐块文章起步的。

莲城文化界,老社长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即使退休了,也是一呼百应的。

比如这次办的培训班,也是老社长临退休前,提出的最后要求,说要继续为莲城培养文艺新人点把火。

一群热爱文艺的人聚在了一起,朝夕相处,原本都是感性的,比起一般人来说或许情感要丰富一些,这也无可厚非。本来嘛,写文章的人本身,对各种外界事物就是特别敏感的,总能及时捕捉微妙的变化,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但这才结识不到十天的时间,不至于这么快就发生了桃色事件吧?

可若无迹象,老班长应该不会说出那番话的。如果仅仅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老班长怎能当众一再提示呢?

贾心怡在自己心里打上了一个问号,估计即使去问老班长,他肯定也不会说出故事的男女主角是谁的。想起自己看过那么多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贾心怡决定不动声色地做个小侦探,她要破一破这起案子了。

莲城地处冀中平原腹地,因行政区图状若荷花,北部与白洋淀接壤,且辖区内多大大小小星星点点的水塘,水塘内荷花亦多,因此得名。

贾心怡在莲城中心学校教语文,课余时间喜欢写点小散文、诗歌,不时在《莲城》杂志上露个脸,算是莲城文艺界崭露头角的新人。

接到参加写作培训班的通知时,贾心怡刚到青岛。办培训班的事情,是早就听说了,但一直没有确定什么时候开班。贾心怡在学校工作,希望是暑假里参加培训,就不耽误开学上课。可是始终没有确切消息。等到临开学前一个星期,贾心怡想着再不出去,夏天就过去了,这才张罗带着老爹老妈外出转转。

莲城是平原,无山无海,没有见过大海的贾心怡一直想到海边去看看,采采风。

一家三口在青岛住到第三天时,贾心怡接到莲城宣传部干事的电话通知说,培训班9月1号开班,在莲城干部管理学院,时间二个半月。宣传干事解释说,之前迟迟没开班,是因为干部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在放暑假,找不齐给培训班授课的老师。

可这样安排那就跟中学开学冲突了,这学期她教初一的语文课,贾心怡心想。只好回话说,能不能参加,得等回莲城后,跟校长和教务主任商定了,才能确认。

结束了青岛之旅,带着老爹老妈赶回莲城,去市委宣传部问询,才知道由于她没确定是否参加,她的名额已经被别人占了。

贾心怡便道,那也不要紧,她没课时,能去旁听就行。

宣传干事说,旁听不现实,培训班是封闭式管理,住在莲城干部管理学院,离贾心怡工作的中心学校远着呢!再说了,培训班是按人头支出的,吃喝住宿,都需要做预算,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开销。

贾心怡一听,着急了。这个培训班是贾心怡盼望已久的,她知道《莲城日报》报社多年前举办过一期写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那批人,后来很多人都在写作上有所建树,且都撰文说得益于那次参加写作培训班。

关于写作,贾心怡是有这个爱好的,她打小就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从沉溺于阅读到自己动手写一些散文,她暗自立志要当个作家。

她不想失去这个机会,恳求宣传干事通融一下,让她去参加培训。大约宣传干事看她心切,解释说他仅是办事员而已,做不了主,提示她倒是可以去找市委宣传部长,那是一个爱才的人。

事已至此,贾心怡再后悔当初不该去青岛游玩也没有用了。她只好硬着头皮,跑去找市委宣传部长,说明未能按时报到的缘由,强烈要求旁听,若是发生费用,由她自己负担。

之前,贾心怡并不认识宣传部长,只是参加培训这件事太吸引她了,她才斗胆请求。

宣传部长看贾心怡迫切的样子,问了她创作的文体、发表过哪些文章等,贾心怡一一作答,还表述了自己未来的写作计划。宣传部长听贾心怡讲述时,频频点头,他思忖半晌,随即打了一个电话,说明此事。估计是对方同意了,宣传部长挂了电话,对贾心怡说:“告诉你一个手机号码,你们班班长的。你自己去联系吧。”

说完,拿出一份举办培训班的通知,递给贾心怡。贾心怡一看,参加培训的人员较杂,既有老骨干,也有新手上路。人员几乎遍布莲城所有机关单位,油田也包括了,老班长就是油田勘探公司搞机关宣传的。莲城附近有个油田,与莲城之间的关系很不错,唇齿相依,搞好油田和地方的建设,一直是莲城的重点工作之一。

再看人名,大部分人是只见其名,未谋其面。看来宣传部长是同意自己参加培训班了,一想到能和这么多同一爱好的朋友共同学习两个月,肯定会有收获,贾心怡高兴极了,她蹦了起来,恨不得抱着宣传部长亲一口!

但她哪敢造次啊,赶紧道谢,告辞。

回到学校,贾心怡找教务主任说明了情况,教务主任说得去请示校长。

校长很支持贾心怡,但又问:“那你的课由谁来替代?”

贾心怡早就想好了,回答:“吴萍萍吧。”

“吴萍萍?她不是刚生完孩子,在休产假吗?能行吗?”校长疑惑道。

“没事,孩子快一百天了,我去求求她。”贾心怡自信满满地道,“我俩是同学也是闺蜜。她老公小蔡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他们夫妻认识,还是我牵的线呢!”

校长笑了,说:“那好。只要你能找到代课老师,我就批准你去参加培训班。”

贾心怡道:“谢谢校长!吴萍萍真要是被我游说来上班了,请您不要让她坐班啊,课间她还得回家喂奶呢!”

“哈,你这丫头!想得还挺周到。”校长笑着说,“不用你说,我也不会让她坐班的。我也不是没生过孩子。”

贾心怡冲校长甜甜地笑了,赶紧去找吴萍萍。

吴萍萍是贾心怡读省城师大时的闺蜜,俩人住一个宿舍,一起上课下课,无论是去食堂还是去图书馆、逛街,俩人形影不离。

那时,贾心怡就告诉吴萍萍,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等到老的时候,白发苍苍,满脸褶子,还能坐在摇椅里,抱着电脑写文章,那多好啊!

吴萍萍对贾心怡的理想很支持,便说自己的理想是老的时候含饴弄孙,给孙子或是孙女读贾姥姥写的童话故事。

每每说到此处,两个年轻的姑娘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滚在床上闹做一团。

想到这里,贾心怡觉得吴萍萍肯定会支持自己的。

“送你一个新手机。白色,你最喜欢的颜色。”一见吴萍萍的面,不等贾心怡开口,吴萍萍便笑呵呵地道。大概是刚生完孩子的缘故,吴萍萍的身子圆滚滚的,小圆脸也是胖乎乎的,一说话,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十分可爱。

“嘿,怎么想起来送我手机了?”贾心怡接过礼物,奇怪地问,“是不是你家小蔡收受的贿赂?要行贿我?”

“就他?哈哈哈!别说他们油田设计院是个清水衙门了,就是有机会他也不敢啊。呶,有发票,手机若是出了毛病,你拿着发票找莲城商场去,一年内可以免费修理。”吴萍萍继续笑着说,“再说了,你有啥可行贿的?我家宝贝才三个月不到,上学也求不到你头上,我也在学校嘛。放心吧,不是行贿,是谢红娘的。”吴萍萍连说带玩笑地解释着。

“不是送过一双鞋子了吗?”贾心怡爱不释手地摆弄着手机,又纳闷了。

“你这红娘功劳大。仅仅送一双鞋子哪能表达谢意呢?”吴萍萍笑呵呵地说。

莲城有个风俗,若是红娘能介绍成一对佳偶,俩人就会送介绍人一双鞋子,意为,红娘在介绍两个人结识时,来回跑腿、走的路多,磨破了鞋子,既是感谢也是补偿红娘的损失。

这在过去是真事,红娘在男女双方之间来回撮合,传递信息,走的路多,真能磨破鞋底子。现在哪用啊?在茶馆或是咖啡店介绍双方认识,彼此交换了手机号码,加上微信,自己互相了解去吧,成不成,都是用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传递信息了,不用来回跑。别说是红娘,谁都省了鞋底子。

但在莲城,传统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是要感谢红娘费心牵线搭桥的,送双鞋子,表表心意。俩人结婚后,对红娘也是不忘恩的。生完孩子过百天时,红娘来给孩子送红包。刚做了父母的,也要给红娘回礼的。礼物的价值随主家而定,不在花费多少,意在“喝水不忘挖井人”。

吴萍萍和小蔡的结识,的确要归功于贾心怡。

大学毕业后,贾心怡和吴萍萍被一起分配到莲城中心学校当老师,从大学校园到了中学校园,她俩仍然保留爱去图书馆的习惯。莲城中心学校的图书馆馆藏规模小,不解渴,贾心怡打听到油田设计院的图书馆馆藏最丰富,各类报刊书籍特别齐全,便拉着吴萍萍跑去办理阅览证。但设计院的图书不对外开方向借阅,她俩不知如何是好时,在设计院的大院子里,不期遇到了贾心怡小学时的同学小蔡。因为他们小学毕业后又在一个中学读书,同级不同班,尽管没有联系,但彼此是熟识的。

小蔡上的是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油田设计院。

仨人见面后,贾心怡说明了情况,小蔡大力支持,说他办理了阅览证,她俩需要什么书,列出单子,他完全可以代办。

就这样一来二去,小蔡喜欢上了吴萍萍,吴萍萍也对帅气上进的小蔡产生了好感。

贾心怡看出了苗头,乐得成就好事。在适当的机会,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撮合了他俩。

吴萍萍问过贾心怡,是不是也喜欢小蔡。贾心怡瞪着眼睛说,怎么会呢?都那么熟悉的同学了,从小学到中学都没产生感情,就是因为距离太近,根本没有感觉。哪像对吴萍萍,绝对是一见钟情。

这样一来,俩闺蜜的关系更好了。贾心怡也总是以功臣自居,时不时得意地炫耀一番。

贾心怡用的是部旧手机,早就该换了,但因为一直用得好好的,贾心怡想等到不能用了再说,好好的东西就换了,浪费。

细心的吴萍萍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早就想好了,孩子过百天时,他们两口子送贾心怡这个红娘一部新手机。于是俩人早早地就提前买好了,备着。

贾心怡收了礼物,很开心,又把自己来的主要目的说了。

吴萍萍鼓掌支持,连声说没问题,孩子定时喂奶,家里有公公婆婆照看,不耽误她去代课。让贾心怡放心地去培训班,希望她早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贾心怡听了吴萍萍的话,想起俩人上大学时一起聊的那些关于未来啊梦想啊的画面,觉得特别温暖。

“不过,个人大事也不要耽搁了,别老像个假小子似的,没心没肺。小蔡说要给你介绍一个小伙子,各方面都不错,也是文艺青年,合你的胃口。要不要见一面?”吴萍萍又说道。别看吴萍萍仅仅比贾心怡大半岁,可能是先一步结婚,为人妻、为人母早一些,相比之下,人也比贾心怡成熟许多。

“哎呀,我刚收了你们俩送的礼。你们就想收回去啊?”贾心怡瞪着眼睛说。

“没有啊。”吴萍萍回道。

“还说没有?我好不容易当回红娘,得到一双鞋子。你和小蔡也想当红娘,一人得一双鞋子,总共两双鞋子呗?”贾心怡假装委屈地说。

“哈哈!你这个小妮子!”吴萍萍听明白之后笑起来,“事成之后,我们不收你的鞋子好不好。小心眼!”

“嘻嘻!我也是跟你开玩笑呢。不过说真的,人我就先不见了,等参加完培训再说吧。”贾心怡现在一心扑在培训班上,眼下可没有那个闲工夫。

“那好吧。我尊重你,我让小蔡给那个小伙子传个话,等你两个月。”听了吴萍萍的话,贾心怡心里实在太高兴了,抱着吴萍萍,使劲地在她脸上亲了一口!这就是好闺蜜啊。

吴萍萍拍拍贾心怡的后背,赶紧推开她,假装嗔怪道:“这丫头,都当姨的人了,还没大没小的。快松手!我这流奶呢,小心蹭你身上。”

紧接着,吴萍萍叮嘱贾心怡做好听课笔记、录音,最好拍些照片。回头给她也听听,就当她也去参加培训了。

“那是自然!咱俩一起分享。”贾心怡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事情全部沟通好了,贾心怡心无旁骛地去培训班报到了。

这次学习机会对贾心怡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大学毕业几年了,一直没有充电的机会,回想起大学的生活还是十分留恋的。

因此,她格外珍惜这次培训学习的时间,不迟到不早退。认认真真做好每节课的课堂笔记,担心有遗漏的地方,还做了录音,与课堂笔记相互补充。

培训班办在莲城干部管理学院,周边没有商场和娱乐场所,有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所与它毗邻。尽管干部管学院离莲城不远,但若是需要进城,也得坐学院的班车,大约四十分钟的车程。

开班伊始,要求学员全住宿,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回单位,也不允许回家。封闭式管理,为的是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安心学习。

请的老师,一部分来自干部管理学院,一部分来自省内外高校的教授学者。从政治、国情、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写作概要等几个方面授课,旨在全面提高学员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莲城人民的文化生活。

班里的同学有写歌词、说相声的,有编写小品、地方剧的,大多数是写通讯、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的。看来这次培训的覆盖面很广,莲城各个文艺战线的活跃分子都囊括进来了。

贾心怡对自己的写作态度很有自信。写作品,就是写小人物的生活,就是要给老百姓看,传播正确舆论导向。

想起老班长在大巴车上的那番话,贾心怡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她心想,全班就三十几个人,九个女的,二十六个男的,只要有心,肯定能看出端倪。

一天上课前,齐岚妮举着一个蓝色的保温杯从教室外进来,把保温杯放到桌子上。

和她同桌的袁清溪已经到了,他很快站起来,端着蓝色保温杯去接开水,放在俩人中间。

课上,齐岚妮拿起保温杯喝了一口水。不一会儿,袁清溪端起保温杯,也喝了一口水。

这一幕被贾心怡看在眼里,她忽然心里一动,觉得有些不寻常了。想起昨晚下课后,看见齐岚妮在大门口等,贾心怡问她干什么去。齐岚妮说约了袁清溪几个人,一起进城去看电影《萧红》。

听说是电影《萧红》,贾心怡也很想去看。微信朋友圈里都传遍了,有说好的,也有批评的。恰巧贾心怡最近正在看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得如痴如醉正上瘾呢。

十几岁时翻看过,可能是年龄不到,看不得描述苦难的故事。女孩子嘛,喜欢爱情啊、鲜花啊、浪漫啊、美好结局的故事啊什么的,所以看《呼兰河传》时,有些读不下去,故事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无论是年代还是地域,里面有太多的忧伤和死亡,也不忍读下去,于是放下了。

现在重新品读,也许是经历了一些事情,长大了许多,明白世事艰难的道理,这才读出了《呼兰河传》的味道。贾心怡暗叹,不仅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当下,能把亲身感受和家乡真实样貌描摹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也只有萧红一人,萧红是中国百年文学史上,难得的一个天才女作家。

心里迅速掠过对萧红的认知,贾心怡愈发想去看电影《萧红》了。她刚想张嘴问是城里的哪家电影院放映时,只见袁清溪匆匆从培训中心的大楼里跑出来,齐岚妮冲贾心怡点点头,俩人并肩往培训楼后面走去。

贾心怡回头观望一下,没看到还有别的人一起同去,有些纳闷。又一想,或许齐岚妮说的那几个人已经先行一步,买票去了呢。想想,自己也不便再插一杠子了,等有空回城再约吴萍萍一起去看吧。

直到今天看到俩人共用一个保温杯喝水,贾心怡心里生出许多联想来。班里的同学除却几个小年轻,大部分已婚。大家交往都是公开的,除了在一起讨论一下学习内容和体会,似乎并无太多来往。老班长提醒大家男女之间的来往要注意掌握分寸,是不是说的齐岚妮和袁清溪呢?

对于齐岚妮呢,贾心怡不太了解,只知道她是写散文的,在《莲城》杂志上发表过几篇千字文,文笔不错,在《莲城日报》上也见过她写的人物通讯报道,颇有才气。

莲城有四个区,齐岚妮是其中一个区卫生局的办公室秘书,个子不太高,可能是会穿衣打扮,从外貌上看不出多大岁数,总归四十多岁了。只见她披着栗色的长发,从两耳边向后编了两条麻花辫,麻花辫在后脑勺处会合,扎着一根栗色的绸带,飘落下来;上身穿一件灰色真丝长袖上衣,腰部系着同色的腰带,一腰侧面垂下两个流苏,下身是一条有很多褶皱的灰白色棉布裙裤,脚下一双灰色磨砂皮的半高跟皮鞋,颜色清雅,看上去很舒服。

至于袁清溪,莲城文艺界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是油田某个单位宣传科的副科长,写通讯、杂文是一绝,常年可以在报纸上看到他的文章。给学生们上作文课时,贾心怡还用袁清溪的文章做过范文,教学生们如何写通讯和杂文这两个文体。

袁清溪也写诗歌,《莲城日报》整版刊登过,年年都是各种征文获奖的专业户,名列榜首。还画工笔画,偶有作品见诸报端和《莲城》杂志的中缝,花鸟鱼虫皆有,细致入微。可见,袁清溪是个文艺细胞丰富的人物。

贾心怡喜欢读诗,以前在省城师大上学时,经常买那些著名诗人们的诗集看,普希金、莱蒙托夫、徐志摩等等。袁清溪的诗歌写得不错,有意境,总能发现生活的细微处,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所以,在参加培训班之前,虽然没和袁清溪谋过面、说过话,贾心怡对袁清溪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贾心怡在培训班的名单上看到袁清溪的名字后,很是欣喜一番,她原本打算结识袁清溪后,多向袁清溪请教,若再能把他请到学校,给班上的学生上一堂作文课,那效果必是绝好的。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贾心怡一直在找机会跟袁清溪说这件事。

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培训班举办舞会。袁清溪请齐岚妮跳过之后,第二个邀请的就是贾心怡。

跳舞时,袁清溪和贾心怡聊天,询问她的工作单位和创作情况。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告示贾心怡道:“语文老师好啊!想当年,我的理想就是当语文老师呢。您能业余时间还坚持搞创作,很了不起啊!但是,您知道吗?创作必须有激情!激情?懂不?”

贾心怡第一次近距离和自己崇拜的对象袁清溪接触,心情较为激动,不知说些什么回应他才好,只能点点头。她在心里琢磨,这个“激情”确实要保持,写作若无激情,写出来的文章也未必有文采。这就好比做饭,带着感情和爱心去做的饭菜肯定好吃,没有感情做出来的饭菜绝对口感差,味同嚼蜡。有温度和温情的文章一定是首先打动了作者,才能打动读者。

“我就是来寻找激情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激情,是和你们这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探讨,激活我内心的文学细胞,让它们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袁清溪沉浸在对“激情”的论述中,“小贾老师,您看过我的文章吗?没有,好好好!我给您拿一本读。”

袁清溪富有磁性的嗓音震得贾心怡耳朵发麻。

刚回到宿舍,有人敲门,说:“贾老师,您好!我是袁清溪,给您送书来了。”

贾心怡打开房门,请他进来坐。袁清溪拒绝道:“不打扰您休息了。一本杂文集,请您批评指正。看完后,您别忘记了还我。”

袁清溪的年纪有五十岁了吧,染过的黑头发下刚长出一毫米长的白头发,大高个子足有一米八以上,听他一口一个谦逊地喊着“您”,贾心怡很不安。

贾心怡双手接过袁清溪的书,是白皮书,封面上一行字《麻袋里的钉子》,其下署名袁清溪,十分朴素。贾心怡立即开始阅读,没几页就发现很多错别字。她随手拿出铅笔进行校对,这是当老师多年养成的习惯,见不得错别字,特别刺眼,改过来之后,心里会舒服多了。

一口气看到半夜,内容没有记住多少,校对了二百多处错误。

书还给袁清溪不久,袁清溪又送来一本书,还是那本《麻袋里的钉子》。

贾心怡有些奇怪,翻开看看,发现错别字少了很多了,但还是有。贾心怡这次也校对了,习惯嘛。内容读了,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各种不满,倒是跟书名很吻合。麻袋里的钉子嘛,就是刺头。

第二次把书还给袁清溪时,袁清溪说,小贾老师对他的帮助很大,必须请吃饭。贾心怡推迟不下,只好答应了。

袁清溪叫上了齐岚妮,在干部管学院的职工餐厅请客,那里可以点小炒。

一落座,齐岚妮拿过服务员手中的菜谱,说由她点菜,她最会养生了。贾心怡不置可否,看袁清溪未表态,也不再吭声。

“大拌菜。”齐岚妮对一旁站立的服务员道。

“好,绿色食品,品种多样。”袁清溪赞许道。

“花生米,水煮和油炸各一半。”

“好,花生也叫长生果呢。小齐,凉菜够了,多点几个热菜吧。”袁清溪建议道。

“来个手撕包菜吧。”齐岚妮说。

“好,特色菜,原生态,我顶顶喜欢的。”袁清溪由衷地赞叹道。

“五彩缤纷。”齐岚妮说。

“等等,什么叫五彩缤纷?”袁清溪好奇地问服务员道。

“不用她说。我知道:是山药,木耳,西兰花,银杏果,红色的彩椒,黑白绿黄红五种颜色,五种菜一起炒的。”齐岚妮示意服务员别开口,她微微笑着解释道,声音柔和,略有几分娇媚。

“好好好,小齐你果然会点菜。五彩缤纷,好!”袁清溪眉开眼笑地对齐岚妮竖起了大拇指。

“晚餐不能吃荤的,不好消化,容易在体内形成毒素,时间一长危害很大的。这是我多年的经验,对皮肤也不好。咱们女人要学会生活,生活可是一门大学问呢!”齐岚妮笑着对贾心怡说。

贾心怡连连点头称是。

“再来点饮料吧。小贾老师,您想喝什么,尽管开口,今天主要是感谢您的。”袁清溪冲着贾心怡说。

“我看来一壶白开水吧,饮料里都是色素和添加剂,对身体很不好的。”齐岚妮抢过话头,微笑着说道。

“对对对!就就就来白开水!我平时也是不喝饮料的。”贾心怡赶紧表态,急得有些口吃了。

“好!太好了!我就喜欢和聪明漂亮的女士们一起吃饭,不喝酒,不拼酒。聊聊天,谈谈心,探讨一下文学,多美好的夜晚啊!”袁清溪笑容满面,拍手称快道。

“服务员,来壶白开水,要烫的。必须煮开后5分钟,再关火,否则杀不死开水里的细菌,喝到肚子里不舒服的。”袁清溪叮嘱服务员道,转过头来说:“我有责任照顾好两位大作家,这也是我的荣幸。”

吃饭过程中,袁清溪一直在谈他的那本杂文集,说绝对能轰动莲城文坛。

“多少年了啊多少年了?莲城还没有哪个人敢写我这样的犀利的文章,都当好好先生!不说真话。我不怕,我敢于直面真实的人生。”

“别光听我说,吃菜吃菜!”袁清溪说得慷慨激昂,不忘十分周到地照顾着齐岚妮和贾心怡,他用筷子夹起一粒花生,给贾心怡布菜。

点主食时,齐岚妮摆摆手说撑着了,她不吃。袁清溪也说不想吃,让贾心怡点,贾心怡刚想说来碗肉丝面,看他俩不点,只好说不吃了。

晚餐结束。三人从职工餐厅出来往培训楼走,袁清溪忍不住大声朗诵起来:“我爱这秋天的夜,我爱这秋夜里的虫鸣。我愿变成一阵儿秋风,羞怯地围绕着你,温柔地去吻你那月亮一般的脸庞!”

“啊!好诗好诗!”齐岚妮举起双手轻轻拍着,赞叹道,“有普希金的味道。”

这诗要在平时看了,或许还觉得不错,可不知怎么回事,袁清溪的朗诵被齐岚妮喝彩时,贾心怡听了却有些臊得慌,她踌躇着,不知如何评判袁清溪的诗。只好不吭声,硬着头皮走在一旁。好在离培训楼不远,很快就到了。贾心怡赶紧跟袁清溪和齐岚妮道别,回到自己的房间,心才踏实下来。

贾心怡半夜突然醒了,一听肚子在咕噜咕噜叫唤,睡不着,从包里翻出来一包口香糖,嚼了半天,垫垫饥。

无意中看一眼手机,齐岚妮在微信的朋友圈晒照片,是晚上职工餐厅里她点的那四道菜,照片上题字“清新雅致,五彩缤纷”。

照片下面,是班里同学们的一溜点赞。

贾心怡一看到食物的图片,肚子愈发地饿了。她赶紧关了手机,蒙头继续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