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北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在民间享有盛誉。
包拯在做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时,利用自己的发言权,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依仗权势无法无天,别人敢怒不敢言,包拯却敢于冒犯权贵,甚至不怕惹恼了皇帝。
有个叫张尧佐的人,没什么本事,可凭有一个侄女是贵妃,竟当上了四个重要官职,其中一个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三司使。张尧佐有恃无恐肆意搜刮,包拯认为以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合担任这样多的要职,更何况张尧佐还为官不仁。包拯就向宋仁宗奏疏,弹劾了张尧佐这个既有权势又有靠山的大人物。
奏章送上去后,宋仁宗不予理睬。包拯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要求将张尧佐撤职。有一次,包拯和宋仁宗为了这件事在金殿上当面争论起来,包拯理直气壮地说:“张尧佐是什么人,配担任这些要职?还搜刮百姓,请陛下不要因为宠爱贵妃而有偏心,被天下人议论。”包拯说到激动处,竟然把唾沫星溅到了皇帝的脸上。宋仁宗对此有些生气,认为包拯失礼,可对包拯敢于直言相谏又不得不服气,最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要职。
还有个有权势的大官僚叫王逵,他在荆湖南路(今湖南省内)担任行政长官时,非常残暴,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有许多当地人被迫逃入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后来,王逵又调任江西南路(今江西省内)任行政长官,继续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包拯知道后,怒气填膺,接连上了两道奏疏弹劾,历数王逵罪行,让朝廷治王逵的罪。
然而,皇帝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只是让他换个地方照样当大官。包拯再次奏疏,不久,包拯了解到王逵曾经蓄意制造一起冤案报复告发他的人,并株连到五六百人时,又接连四次上书皇帝。他责问说:“难道朝廷忍心听任王逵残害老百姓吗?”连续七次,包拯义正词严地弹劾王逵,列举种种事实。在不屈不挠的包拯面前,宋仁宗也包庇不了王逵,王逵终于被罢了官。
包拯不仅对皇亲国戚犯罪不依不饶,对别人的不法行为严查到底,对自己的亲戚熟人他也一样照章依法,不讲半点私情。
当包拯在庐州任知府时,有个堂舅父以为有了靠山而胡作非为,他抢占别人的良田,在乡里横行霸道,许多人把他告到了县衙里。县衙府的官吏想这事不好办,碍着包拯的面子没给处理。有人就把这事告到了包拯那里。
包拯很生气,把县官批评了一顿,说怎么可以因为是我的亲戚而徇私情呢?他派人把这个舅父提到官府,严加斥责。一些亲戚知道后,纷纷赶来说情。包拯说,谁求情也不行,不是我无情无义,我执法不能徇私情。如果因为是我的亲戚犯了法可以不治罪,那我怎么能去管别人,怎么能让老百姓相信呢?包拯亲自审理这个案子,命令差役当堂打了舅父几十大板。后来,包拯还专门写了一条“家训”,告诉家人子孙不得利用职权贪赃枉法。
由于包拯铁面无私,任何人休想从他那里走通关节,捞取好处。因此,当时老百姓中间流传起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说包拯办事和阎罗王一样,任何人也走不了后门。包公在政治方面也提出了不少积极的主张:他反对朝廷对辽和西夏屈辱求和的政策,要求整顿军队,选拔将才,训练士兵,积聚粮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他要求减轻赋税,救济灾荒。这些意见,都是切合实际和比较进步的。包公一生的行为和主张,虽然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可是,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