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引
每到农历腊月初八,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以下几则关于腊八粥的民间传说吧!
相传在南宋年间,著名抗金将领岳飞骁勇善战,忠君爱国。然而,皇帝听信了奸相秦桧的谗言,误以为岳飞有叛变之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要求他速速回京。
岳飞率领部众日夜兼程往京城赶,但由于粮草不济,行进缓慢。一个寒冷的冬日,岳飞率部经过自己亲手收复的山东沂州时,当时也正缺粮的当地百姓为表感激之情,每家每户都凑了点米粮,做成粥用来劳军。士兵们把百姓送来的粥混在一起吃下后,谢过百姓就匆匆上路了。那天刚好是腊月初八。
后来岳飞被害,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抗金英雄,就相约在腊月初八这天喝杂粮粥,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腊八粥”。这是关于腊八粥的来历的较早的说法。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元朝末年,统治阶级腐朽不堪,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安徽凤阳有个叫朱元璋的后生,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只好靠给地主家放牛混口饭吃。
一天,朱元璋牵着牛过桥时不慎摔下了桥,把腿摔断了,还把牛弄丢了。狠心的地主大为恼火,把朱元璋关在一闾小屋里,三天三夜没给他饭吃。第四天上,饿得两眼发花的朱元璋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就想抓只老鼠来吃。谁知老鼠没抓到,他倒是在掏老鼠洞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储存有大米、小米、红枣、豆子等各种食物的小洞。朱元璋开心极了,把那些东西都掏出来放进锅里,熬成了粥。吃的时候,朱元璋觉得这粥简直就是世上最可口的美味了。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之后,忽然想起了小时候的那碗粥,于是就命令御厨用大米、小米、珍珠米等谷物熬煮成粥进奉。他喝了之后,心情大好,就下了道圣旨,要求天下州郡都熬制这种粥,送给孤寡老人品尝。由于那天刚好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就给这种粥取名为“腊八粥”。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用腊八粥来规劝人们要勤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勤劳简朴,家中的几亩良田年年丰收,积攒了不少粮食。院子里还种了一棵大枣树,枝繁叶茂,一到秋天便果实累累。由于日子比较富足,老两口对两个儿子又非常溺爱,两个儿子就养成了懒惰的毛病。
不久,老两口相继离开了人世。临死前,他们嘱咐两个儿子一定要改掉懒惰的毛病,努力种田,勤俭持家,但是两个儿子根本不听。
当家中储存的粮食已经被兄弟俩吃掉了大半时,哥哥对弟弟说:“要不我们去种点地吧!”
弟弟伸了个懒腰,说:“嗨,急什么?反正我们还有那么多余粮,等吃完那些再说吧!”
哥哥听了连连点头,自我安慰道:“说得也是,我们还有那么多粮食呢!再说还有那棵大枣树,光树上的枣也够咱吃的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家中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但兄弟俩却一点也不担心,依旧像以前一样无所事事,坐吃山空。到了农历腊月初八那一天,家中最后的一点儿粮食吃光了,枣树上的枣也摘净了。饿得发慌的兄弟俩到处疯狂地找粮食,找遍了屋里的每个角落,把能吃的谷物都搜集了起来,又把院子中枣树上仅存的两个小干巴枣打下来,放在一起熬成了一锅粥,这才填饱了肚子。
吃完粥后,兄弟俩终于意识到了懒惰的坏处,决心痛改前非,好好种田。从此,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日子又一天天变得好了起来。后来,他们为了使自己保持勤劳的习惯,不让自己重新变懒惰,就在每年的腊月初八都用各种杂粮熬成粥来吃。渐渐地,吃腊八粥的风俗就流传开来了。智慧点灯
俗话说:“饥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现在我们生活好了,顿顿鸡鸭鱼肉,很难体会到食物的可贵,也很难认识到勤劳的重要性。文中有关腊八粥的三个故事虽然发生的年代和背景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三份腊八粥都是用仅有的一点粮食做的,味道不可能像如今的腊八粥这样好。只不过因为主人公们都是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吃的,所以才会觉得它们是人间美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