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动心灵的288个民间故事
6757200000035

第35章 弱女堤萦上书救父

阅读指引

汉文帝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明君之一,他当政期间废除了截断肢体、在肌肤上刻字等肉刑及连坐亲属的法律。这些苛刑峻法的废除据说与下面的这则故事有关。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堤萦(yíng)的女孩,当时年仅十五岁。她的父亲名叫淳于意,是齐王府的仓库主管。淳于意自幼喜欢医学,读了很多医学方面的书。在任仓库主管期间,由于工作比较轻闲,他常常埋首于医书,还拜当时的名医公仆阳庆为师,终于得以医术大进,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

淳于意为人旷达,桀骜不驯,为别人治病全凭自己的心情。不管对方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想治就治,不想治任谁求情也没用,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一次,淳于意无意间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这丞相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总想着设计陷害淳于意。后来他终于找了个岔子,指控淳于意贪污渎职,将其逮捕,押往长安受审。

当时的皇帝是汉文帝,他向来提倡勤俭节约,视贪污渎职为重罪,不是判在脸上刺字,就是砍断手脚,有时还会判处死刑。

淳于意自知此去长安凶多吉少,内心惊惧不已。全家人眼见得祸从天降,都束手无策,只知抱头痛哭。这时,淳于意瘦弱的小女儿堤萦挺身而出,要随父亲去长安,说自己愿入宫为奴,为父亲减轻罪刑。

父女俩在官差的押送下踏上了去长安的路。途中,淳于意深刻反省了自己以往的恃才傲物,一路上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治病,挽救了不少生命。而堤萦则绞尽脑汁写好了准备上呈给皇帝的状纸。

可是这状纸怎么才能送到皇帝手里呢?偌大一个长安城,淳于意父女俩连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堤萦经过冷静细致的分析,认为只有拦圣驾、冒死上书,才能见到皇帝,解救父亲。

不久,父女俩打听到皇帝会在近期外出打猎,堤萦便决定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呈递状纸。

堤萦认真地分析了皇帝的出行路线后,最终选定灞桥作为自己拦驾上书的地方。这天,堤萦一大早就来到了灞桥边。等了很久之后,她终于看到浩浩荡荡的皇家仪仗走了过来。拿出状纸后,堤萦泪流满面地冲上前大声喊冤,护驾的侍卫把她带到了圣驾前。

汉文帝见堤萦年幼体弱,不免心生同情,便和颜悦色地问道:“你为何拦驾?”

堤萦哭诉道:“我的父亲淳于意为官多年,一直中正廉明。现在他遭人诬陷,被判了重刑。父亲医术高明,一心想为民造福,倘若受了刑,就不能如愿了。小女子愿意入宫为奴,以减轻父亲的刑罚。”

汉文帝听后十分感动。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曾为了躲避贼人陷害而与母亲在边疆流浪,那时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苦。汉文帝因而非常珍视亲情,如今见堤萦为救父亲甘心为奴,既震撼又感动,当即下令赦免了淳于意的所有罪行。回宫后,他又特意下令废除了截断肢体和在脸上刻字等许多酷刑。

淳于意被释放后,一改往日的坏脾气,热心为官民看病,救死扶伤,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孝顺的少女堤萦智救父亲的故事从此成了千古美谈。智慧点灯

堤萦的聪慧和勇敢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救父的过程中沉着冷静,通过客观、理性地分析,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最终成功地救出了父亲。所以说,勇气和毅力固然重要,但也要有谋略才行。善于借助智慧,我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贸然行事,不过是逞匹夫之勇罢了,出了力也未必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