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6811100000020

第20章 官员道德是公民道德的标杆——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3)

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形势对林肯十分不利。他的对手民主党在南方蓄奴州的选票万无一失,只要争取到不多的几个北方州,就可稳操胜券。民主党的内定候选人是道格拉斯。道格拉斯信心十足。

他租用了一辆豪华列车,供竞选之用。他在最后一节车上安置礼炮一尊,每到一站就鸣礼炮32响,然后乐队奏乐,十分排场。每到一站,他还要乘一辆六轮马车去南镇中心发表演说。前面有彪形大汉骑骏马开道,后面则是许多马车,满载着红男绿女,吆五喝六,不可一世。道格拉斯叫嚷:“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林肯没有马车,更不用说专列;他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坐的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耕田用的马拉车。在演说中,他常说:“道格拉斯参议员是闻名世界的人,是一位大人物。他有钱也有势,有圆圆的、发福的脸,他当过邮政官、土地官、内阁官、外交官等等。相反,没有人会认为我会当上总统。有人写信给我,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只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间破旧办公室,室内只有桌子一张,价值二元伍角,椅子三把,价值一元。墙角里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众所周知,最后,贵族气味十足的道格拉斯没有成为美国总统,而一无所有的乡巴佬林肯却如愿以偿,当上了美国总统。林肯是以真诚和坦率赢得了人民的信任,登上了总统的宝座。有人认为,林肯竞选之胜,是胜在了他的才干上。这种看法有道理,但却是片面的。林肯固然有能力,道格拉斯不也一样有能力吗?况且,林肯的政绩为民众广为了解是他当了总统以后的事。

其实,林肯的胜利根基乃在于他的坦率和真诚。他不摆架子,不讲排场,处处都显得就是民众的代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就是老百姓”。也正是有了竞选时的诚信垫底,才会有施政过程中的民众信任,帮助他渡过了惊涛骇浪,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进而获得二次连任。尽管不久被南方奴隶主暗杀,却成为美国人心中最值得景仰的总统之一。这一切无不源于他对人民的诚信。

中国古人对于君、民关系的论述,早已点到了精髓——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载是覆,全看这舟的表现如何了。为政之道,在于审时度势,依势用势;但为政之本,却在取信、立诚。赢得信任,取得支持,便可乘风破浪;相反,众叛亲离,威风扫地,则有翻船溺水之险。到那时,尽管你用尽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伎俩也是无力回天。

庸俗领导学只讲诡诈权谋,不讲德操品行;高调领导学只会讲大道理,婆婆妈妈;真正的领导学则从原则到技术全面分析。因为,原则与技术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即落入旁门左道。领导学既不是为了培养阴谋家,也不是为了培养理论家,它的目的是培养出扎扎实实、德才兼备、身体力行、深受拥戴的领导人才。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权力运作,要有一个“本末轻重”的观念。为政运谋者可以衡量轻重,可以调和利害,却万万不可以舍本逐末。看中眼前利益与看到长远利益,是区分英才与庸才的重要准绳。退一步说,如果说为你的团队谋利益不是你的目的,它至少也是提高你形象的一种根本手段。请不要轻视这一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能在所有的地点与所有的时间都能欺骗与虚伪,只有真诚坦率方可取信于民,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人忘记。

6.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

所谓“官德”,就是从政道德,指为官者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品质的优劣、为人的善恶、节操的高低,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的综合反映,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

古人说“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对于今天来说,可谓之“德不厚者不可为官”。胡****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把干部的“德”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其实,思想作风与道德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干部的官德本质就是思想作风在道德层面的集中反映,保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良好官德,就是从根本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为政以德。

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历代思想家向来认为,立德是立身做人之本,官德是为官从政之基,并把“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厚,而患知之不博”作为判断官德人品的价值标准,强调“百行德为首”。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传》里就提出:“德,国家之基也”,把培育高尚的美德视作“立国”的根基。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向人们指出:实行“德政”,就会像众星围着北斗星那样获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左传》里更是将官德提到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甚至荀子也说过:“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这些观点并非危言耸听。官德乃为官之本,本固则德厚,德厚则威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领导干部的言行在群众中具有示范效应,因而官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引领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方面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官德是各级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从事领导、管理、协调、服务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为德政的实施、推行要靠官员贯彻、执行,美德的培育、普及也要靠官员示范、教化。孔子曾将官吏之德比作“风”,将百姓之德比作“草”,上行下效,风吹草随。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反之,官吏失德,徇私图贿之风便会盛行起来;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秦王朝之所以“梦传万世二世完”,就是因为皇室贵族穷奢极欲,对百姓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导致政荒民怨,最后在农民的一片起义声中覆灭。实践一再证明,官德沦丧最终必然导致政权垮台,此乃一条铁的历史规律。

只有加强官德修养,保持优良的党风政风,才能凝聚起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良好的官德是德政的基础,而德政则是良好官德的体现。我们今天讲的官德,其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句话,就是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官德是廉洁奉公的前提,古人说“万事德为先”,就是说道德是一切的基础,是事业的前提。一个具有道德感的人,都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即使他目前其他能力平平,但只要通过长期的刻苦努力,也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大凡贪官污吏,肯定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甚至才华出众,但因为官德差,最终会走上腐败的不归路。德才兼备,名利双收;缺德败才,身败名裂。因此,官员要做一名廉洁奉公的人,就要培养自己的官德,并不断提高官德,以《党章》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以党纪国法警示自己,确保自己的官德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纯洁。

官德不由人的能力大小、文化高低、个性强弱等因素而定性,也不与之成比例。所以,官德只能靠领导者的涵养、本分和追求的责任使命来修炼。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是实现“以德治国”、“以德为政”的基础。

在我国,官德如何,历来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德治轻法治,重人伦轻理性,还在于作为维系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基调和凸现的文化核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并为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奉行的一整套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儒家学说。我们通常讲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一般来说,就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规范和指导着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为官之道。尽管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伦理道德时,不难发现其中的良莠互陈、鱼龙相间、精华和糟粕同在的复杂情况,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世代的老百姓和知识人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如今,党的领导干部处在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有些制度还不够健全,现有制度往往也执行不够有力,很容易滋生腐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官德修养,加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循反映阶级、民族和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规范,用清正廉洁的道德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拥戴。

7.官德体现在官与民的关系之中

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官德不仅是做人、立志、建业、立业之本,也是执政之道。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德,人之灵魂,民族之精神,社会之规矩,国邦之基础。共产党人的官德,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公德,而是从政的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涵盖着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做人要讲人品,为官要讲官德。官德是为官掌权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既然居官,就不能远离官德,也不能逃避官德,更不能缺乏官德。当官无德,必然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良,同时,也会为自身毁灭埋下祸根。少数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都是从不讲官德、道德滑坡开始,嫌贫爱富,不考虑群众冷暖疾苦;热衷灯红酒绿,沉湎于低级趣味;进而发展到大搞权钱交易,卖官鬻爵,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害。

2007年5月28日,河北省雄县农民胡长城驾驶翻斗车,途经任丘市苟各庄镇遭遇苟各庄吊桥的横梁坠落而被压,但有关方面接到求救要求后均未有人到现场,致使胡在求救过程中死亡。在此事件中存在失职行为的苟各庄镇副镇长闫永杰和任丘市水务局副局长张玉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大过处分。同年9月7日,《南方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他们能救拒救,亵渎了执政为民的天职。

2007年9月7日上午10时的厦门轮渡码头,一老汉不慎落入水中。正在人群中的河南代表团成员、荥阳市副市长任元仓听到呼叫声之后,拨开众人,一个箭步冲到码头边,冒着可能落水的危险,猛地探下身子,抓住落水者左臂。河南代表团一成员拉住了任元仓的胳膊,一个接着一个,在岸边“拧成”一股绳……亲眼目睹任元仓等人营救落水老人,并及时联系急救车辆的当地派出所民警陈文龙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老人救上来之后,救人英雄一行就离开了。后来知道带头救人的是一名副市长。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

同样面对群众的生死存亡,一个是能救不救,亵渎了天职,一个是舍己救人,弘扬了正气,一个让人极端愤怒,一个令人拍掌叫好,两起事件,一反一正,鲜明的对比中折射出官德的分量。见义勇为,是一个普通人起码的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更是一个官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实体现。我们当官干什么,两个字就是“为民”,就是服务人民、奉献人民。如果把这个基本的原则都失掉的话,这官还算什么东西呢?当官无官德,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的利益之上,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袖手旁观、能救拒救,这样的官还叫“官”吗?他只能横遭人民的痛斥。

相反,素昧平生,路见险事,挺身而出,拔刀相助,见义勇为,体现了一个领导干部本能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官德,这样的官人民才喜欢、人民才爱戴,得到的才是掌声和信任。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人伦道德和思想感情的民族。我们评价任何人,道德都是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来使用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人们都是用道德这一标准来衡量每一位为官者,只不过是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官德的要求内容不同罢了。今天,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上官德的高低是一条重要的标准。我们党历来把干部的“德”放在第一位,考察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德才兼备。

凡是官,无论是高层的,中层的,基层的,其手中都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需要指出的是,权力并不等于权威。权威是有威望的权力。官的权威表现在为官者与百姓的关系上,它既反映为官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着老百姓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和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