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6811100000003

第3章 心纵如马,道德为缰——道德是人性丛林的最高准则(2)

3.道德是一种责任的修炼

道德责任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自律的道德承担,道德责任是我们的自觉,并承诺道德法则对我们的约束。

责任是一种道德,道德也是一种责任。道德责任是履行其他各项责任的推进剂。道德责任是一种超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之上的无形的、至高无上的责任。但是,它又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责任,而是必须借助于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而道德责任与其他责任相比更为根本,主体正因为有了道德责任,才有自觉履行其他具体责任的行动。

因此,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的依据和前提,社会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规范参考系中,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对自己某一具体行为善恶性质的自觉控制力;二是对某一责任行为的执行力度或认真程度;三是对行为后果自觉承担的充分认知。也就是说,道德责任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自律的道德承担,正如康德所说的,道德责任是我们的自觉,并承诺道德法则对我们的约束。甘心情愿地接受约束,并在实践中坚守,才会让道德责任熠熠生辉。

而勇于坚守道德责任者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乏其人。

宋濂是我国明代的著名学者,也是个极其重视守信的人。年轻时代,留下了许多守信的故事。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名人请教,时间是事先约定好的。谁知将要出发时,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怎么去得了?”宋濂回答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耽误拜师的时间了,那是一种失约。失约,就是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也得出发。”说罢,就冒着大风雪出发了。

一直走了一天一夜,宋濂如期赶到了老师的家门口。

当意外地看到这个全身湿透的年轻人站在自己面前时,老师感动了。他说:“年轻人,你这样的守信,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北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年少时就是个诚实守信的学子。他的学问和良好的名声,都与他的诚实守信品格有关。

14岁那年,晏殊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了朝廷。他这种情况,本来可以不参加考试就直接做官,可是他不愿意,一定要参加考试。

考试时,他的卷子交得特别快,而且文章也写得特别精彩。他不费劲地从1000余名学子中脱颖而出。最后一关是接受皇帝的殿试。没想到,一见皇帝的面,他第一句话就是:“皇上,臣下上次考得好完全是一次意外,因为那考题是老师以前多次给我做过的。我要求皇上再试我一次。”皇帝十分惊异于这个年轻学子的诚实,就再出一道题,让他当时就应对。结果考得又很出色。

皇帝当着众臣的面说:“我看重晏殊倒不只是他的学问才气,更重要的是他是个诚实的人。这样的人难得啊!”

2006年4月3日,第1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揭晓。从首届只有本市的数十个演员申报,到本届的海内外17个剧种、150名演员报名。以诚信为基础,依靠“纯洁公正”,上海的白玉兰已经香飘四方。

建设诚信的“白玉兰”,作为评委会主任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功不可没。谁都知道,没有这位诚信的表演艺术家,哪有诚信的“白玉兰”?在16届白玉兰奖颁发之际,人们一致同意将“白玉兰终身成就奖”颁发给袁雪芬老人,道理也在于此。

讲到白玉兰奖,就不能不说像白云一样冰清玉洁的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她当主任的16年间,“白玉兰”始终没有闹过丑闻。

袁雪芬有句名言:“吃饭勿到,送礼勿要。”她说的,也是全体评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有一年,在评奖前,袁雪芬所在的上海越剧院一位同事来看她,同时来的是家乡剧团的几位客人。家乡的客人来到,她是很高兴的。但是,当客人送给她一条沉甸甸的金项链,并要她在评奖时“照顾照顾”时,她马上不高兴了。她厉声对客人说:“快把那项链收起来!至于评奖,那应该是公正的。评奖没有一点诚信,还评什么奖?”她不客气地硬是把客人“撵”了出去。

白玉兰奖评选有一套铁的规则:凡是“送礼者”,一律取消评奖资格;评委看戏后,一律不到后台私自与演员接触;评委不擅自对外发表观后感,因为那样会被人误解为整个评委会的意见;评委绝对不能收受来自任何一方的请客送礼……一次,一位评委在推不掉的情况下,收受了别人的一点小礼,后来也是自己主动向领导反映的。袁雪芬知道后,十分愤怒,狠狠地批评了对方。最后还是作了警告处分,并要求他以后不再重犯,如再犯,定然开除出评委行列。

这些定下的规矩,袁雪芬老人自己是身体力行的。在评委统一口径前,她总是守口如瓶。一旦作出决定后,就基本上不更改了,即使自己有独特的看法也不例外。应该说,演艺圈内的腐败现象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像袁雪芬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遵守规矩,实在是难能可贵。

不难看出,从宋濂到晏殊,再到袁雪芬,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在于对道德责任的坚守。的确,道德责任成于坚守。坚守是一种严格的自律,是一种对承诺的兑现,是一种对原则的践履。它源于一个人的道德自信与自律,源于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忠诚与企盼。坚守是艰难的,因为它须经受社会大熔炉的焚烧与冶炼,才能射出强光,让社会阴暗的一面在它的灼照中无所遁形。

4.铁肩担道义,责任著良知

道义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采取有效行动之前,把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

所谓道义,泛指人们精神领域的道德感和正义感,简单的说来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道义本身就是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个体和群体准则。因此,道义起到的是约束、指导、调整、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自古以来,道义都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不应该担心自己的财富不充足,而应该始终担心自己的道义境界不够高。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一诗中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他觉得孔子所说的是自己一生服膺的信念,只是孔子的道义境界太高了,他只有努力地加强修养一步步地接近这个目标。唐代诗人李山甫在《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一诗中也说:“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追求道义完美的人生态度。能够将道义原则贯彻到自己的一生之中,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对行为符合道义标准的士人总是津津乐道,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能够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唯其难能,所以可贵。翻一翻中国的古籍,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历朝历代总能很轻易的搜检出许多舍生取义、为道献身的事例。直到今天,我们读来仍然禁不住心潮澎湃、无限敬仰。

《世说新语》中曾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东汉有名叫荀巨伯的人,一次去看望远方生病的友人,恰逢盗贼侵郡,友人对他说:

“我马上就要死了,你快点逃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让我独走,舍义求生,这岂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啊!”盗贼入城后,对荀巨伯说:“我大军到来,全郡皆空,你是什么身份,怎敢一个人在这里?”巨伯回答:“我的朋友身染疾病,我不忍丢下他偷生,宁愿替他受死。”盗寇相互说道:“咱们这帮无义之人,却进犯了有义之国呀!”因此贼兵撤退,全郡获得安全。

是道义的力量,让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守着自己的朋友,更是道义的力量震退了盗贼。道义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在处理相互关系,采取有效行动之前,把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宁愿自己吃亏受苦,也不损害他人殃及无辜。道义是对敬畏和忠诚的最好诠释,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责任感,是“我为人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他人负责的高尚境界,是发自心底的一种社会责任。

陈晓兰原本是一位医生,在工作中,她发现很多医疗仪器都存在问题,对病人危害极大。医院为了增加收益,低价购买的医疗仪器大都不符合国家标准,她毅然辞去了工作,走上了检举伪劣医疗仪器的道路。她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不惜冒着危险亲自体验伪劣器械并收集证据,揭露了医院的“潜规则”,举报了二十多种伪劣的医疗仪器,让人们能够得到更好更安全的治疗。她付出了时间,付出了汗水,付出了青春。是道德促使她秉持正义,是道义促使她坚韧执著。2007年她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她成为了国家的好女儿、人民的大英雄。

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李大钊先生所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楹联,都充分显示出一种豪侠气概和名士风范。在鸦片危害华夏国民时,林则徐振臂一呼焚烧鸦片,是救国救民的道义;孙中山广州起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开创历史******的道义;日本侵华,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是正义战争的道义。在商品社会里,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中华民族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传统处世原则一时被“孔方兄”的污秽之气所熏染,不能不说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2011年10月13日,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此后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视而不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一个拾荒的阿姨抱到路边。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

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

道义是对人生、社会乃至国家维持正常运转提出的较高的精神要求,正因为现世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自私、贪婪、丑恶、凶残、阴暗、狭隘,才需要有这样一种超出常人和常规的行为对其加以纠正和补救,无私、慷慨、善良、慈祥、光明、宽厚等优良品质的出现,才使得原本失衡的现世人生,重新得到平衡,重新焕发生机,重新点亮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灵灯火,道义的魅力和力量也就展现无遗了。

道义就像是一贴温馨的灵药,它会使冷漠的社会变得亲切,它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能够让人在一种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超越,对社会价值的回归,还有对社会责任的信守,对社会良知的捍卫。

不管你是一位领导者,还是一位普通人士,都应该让道义之光照亮社会,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道义的旗帜,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光明,获得温暖,更重要的是获得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5.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指的是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的最低警戒线,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和良知的最低防线,是使人不至堕落为禽兽的那条最后的界限。

谈到道德,有的人感到这个话题太沉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又不想当圣人,不必用道德束缚自己,让自己活得很累。其实不然,道德绝不只是圣人的事儿,它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与准则。当然道德本身也有层次上的不同,高低有别,假如你不想在道德上有一个高的要求,但至少你得守住道德底线,否则你恐怕连起码的社会人都做不成了。所谓道德底线,就是道德的最起码的基本规范,即对行为主体的最低道德要求。对社会成员而言,社会道德底线是:诚实,厚道,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遵纪守法。因而有人说:道德底线,就是守卫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和良知的最低防线,是使人不至堕落为禽兽的最后那条防线,是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分水岭。

道德底线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要求。

古代先贤把“知耻”看作道德人格的基础,认为“知耻”是人内在的道德底线,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已被尊崇为道德“黄金定律”,并被推崇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孟子也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而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即他把“礼、义、廉、耻”上升为国家的四大纲纪。

现代人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底线伦理”的概念,专门来研究道德的最后界限,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底线伦理观念——相互承认和相互尊重的观念,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自我利益追求的自主主体之间的相互人格尊重,是社会生活得以进行的基本伦理前提。譬如商人的道德底线,就是不坑蒙拐骗,不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医生的道德底线,就是不收药商的回扣,不向病人要“红包”;教师的道德底线,就是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不误人子弟。

总括起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条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