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6811100000031

第31章 人人都应按套路出牌——尊崇道德,从我做起(2)

从修身做起,赢在起跑线,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领一步之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求知,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劳动,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大道上越走越平坦,越走越长远,必须要辛勤刻苦,切忌好逸恶劳。拥有了良好的思想素质,就能够克服求知路上的艰难险阻。

从修身做起,赢在起跑线,在素质拓展中拔得头筹。一个人的作用如何,不仅仅在于其能力、素质有多高,更重要的在于他运用这种能力和素质的指向性。每个人只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自身健康发展而不断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其素质拓展的价值才会越来越大。

从修身做起,赢在起跑线,在职业规划上获得先机。对职业的选择代表着一个人的理想和情操,代表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在择业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现代公民是完全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来实现职业理想的。在祖国需要、社会需求和自我所能之间,存在着结合点。一个人只有懂得奉献,懂得服务,懂得他人的同时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懂得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才能找到这个结合点,才能顺利实现职业理想,最终获得完美人生。完美人生的获得,正在于人生起点的完美和人生各个环节的完美。一个拥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律己修身的人,才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来处理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才会以内心的执著不断追求卓越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实现完美人生,服务祖国人民,要求所有人既要努力成为知识上的巨人,又要成为道德上的巨人,以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崭新的时代,创造出崭新的业绩。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扬荣抑耻,律己修身,正是当代人的必然选择!

4.口德,让你的语言闪烁文明之光

口德不好,是组织生活中的大忌。勤于修德,提升教养,使其成为语言出口的守门人与过滤器。

管住自己的嘴,不信口开河,称这是口德一点也不过分,而且是一个人要重点培养的品德。相反,管不住自己的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张口就来,对别人造成极大的伤害,破坏了同事间的团结及组织内部的和谐,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注意口德,对人对己,对组织都是好事,其意义有时简直不可估量。

有一句法国的谚语说:“言辞上的打击比武力攻击更伤人。”

伤人的话溜到了嘴边,一旦出口就可能会令对方窘迫不堪,自己得以借机占到上风。因此有时候,要阻止自己说出这些话真的很难。

有一本书中说:“上帝会阻止我们说出那些能给人毁灭性打击的话语!有的话比利剑更伤人,有的话会令人一辈子感到心灵刺痛。”

因此,与其他行为上的自我控制一样,语言上的自控能力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聪颖而善忍的人懂得抑制自己的欲望,不会不顾别人的感受而随口说些伤人的话;而愚蠢的家伙则会口不择言,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样常常会让他失去自己的朋友,而不仅仅只是开了一个无聊的“玩笑”而已。

所罗门说:“聪明的人会把嘴装在自己的心里,而愚蠢的人则会把心悬在自己的口中。”

然而,有的人并不笨,却语言轻率、行为轻浮,那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克制力和忍耐力,是缺乏口德的修养。那些容易冲动的天才人物们通常思维敏捷、语言犀利,因此他们很可能会一时失控说出一些挖苦人的话,而最后伤害的往往是自己。甚至有的政治家也会为了打击对手,逞一时之快,而说出某些恶意的话,而所谓恶意的话就是不应说或是有损别人尊严的话,而结果往往是这些言语导致自己的失败。

一句话的措辞常常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当你兴奋于自己找到了某些睿智尖锐的批评之辞欲一吐为快时,为了不让对方感觉难受,最好还是克制住自己,保持沉默吧——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应该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就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

华盛顿特别善于选择措辞,从来没有要在语言上占对方便宜的想法,他也决不会在辩论中耍什么花招。据说,从长远来看,整个世界都是支持和围绕着这些懂得适时地保持沉默的睿智之士的。

那些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人常常会后悔自己多说了话,而从来不会因为自己保持沉默而遗憾。对于这一点,塞高拉斯的说法是:

“如果说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话,那就保持沉默吧。”乔治·赫伯特则说:“或者聪明地发表意见,或者明智地保持沉默。”被里·亨特称做“道德绅士”的圣弗朗西斯·塞尔斯说过:“与其凶神恶煞地说出事实的真相,倒不如保持沉默,否则,那就像一道佳肴的美味被糟糕的调料给破坏殆尽。”另外,有一位名叫拉克德尔的法国人,他一贯坚持的原则是: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保持沉默。他是这样说的:“演说之后的沉默是相当重要的,它甚至可能使你的言论产生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啊,那些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是多么有力啊!正如威尔士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言:大福之人口中有玉。

与此类似的,16世纪的西班牙诗人德·里昂也是一个极注意口德的人。当年他曾经将《圣经》中的部分内容翻译成西班牙文,结果因此被关进宗教裁判所的地牢里,多年不见阳光,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他被释放出来得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时,在他的第一场演讲的现场,听众云集,他们都想来听德·里昂谈谈在多年的牢狱生活之后有什么感受。但德·里昂毕竟是一个有较高品德的人,他很小心地措辞,没有说一句埋怨和诅咒的话。当时,他一上场即以人们熟悉的寒暄为开场白,然后直接切人主题,完成了自己被中断了5年的演讲。

当然,在某些场合适当地表达自己的义愤是应该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我们完全有理由在谎言、自私和残暴面前表示自己的愤慨。

一个感情真挚的人面对卑劣的行为会很自然地生气,甚至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柏休斯说过:“我不愿与那些永远不发脾气的人打交道。世界上好人总是比坏人多,而坏人却能如此猖狂,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更大胆一些而已。我们通常都会喜欢那些意志坚决的人,并常常不假思索地站在他们那一边。的确,我常常后悔自己的多言,但也同样常常后悔没有适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然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一生活中常出现的窘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口德,既能保证一吐为快,又能不失风度。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不管以何种形式,都同他人,同群体打交道,甚至本身就生活在组织之中。因此,口德不好,对他人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对组织的和谐带来损伤,严重的还会危及事业发展。因此每一位生活在组织之中的人,务必要从个人和组织关系的高度看待口德问题,勤于修德,提升教养,使其成为语言出口的守门人与过滤器,使自己成为群众欢迎,组织需要的人,对己对人,对组织对事业都善莫大焉!

5.礼貌是教养开出的花朵

礼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表现,恰与不恰,取决于别人的感受,因为礼貌的本质在于对别人的尊重。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如不学习礼仪,不懂得礼仪就很难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与发展。所谓的礼仪就是规范的礼貌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法来表现的体己、敬人的语言以及行为规范,是道德文化的精华所在。

如果一个人深入细致地观察人生的话,你会看到,获得赞扬的方法犹如经商的诀窍。一句俗话说:“薄利才能多销。”因为小的利润时时刻刻都有,而大利则比较稀疏。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它们一直在人们的注意之中。而施展大才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一个人如果举止彬彬有礼,一定对他的名声大有好处;这正如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贝拉所说的那样:“礼节乃是一封到哪儿都受到欢迎的推荐书。”

优美的举止往往从细微处学得,这样,你就自然会善于观察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在其他方面也要自信,举止自然毫不矫揉造作。因为如果你竭力的表现它们,你就会失去在那方面的魅力。

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诗,其中的每一音节都要仔细推敲。但这种细致入微的人,却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告诉别人不要效仿,同时大家也不会尊重他。与陌生人交往和在正式的场合的时候,不能忽略礼节。但是在和熟悉的人一起的时候,你也不能太注重。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大家不但觉得你索然无味,而且也会因此失去对你的信任。

所以,在交际中务必要找到一个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而这是最难而又是最高明的。在同等人之间的交往要亲密友好,还应保持一点距离。同下属交往要保持自己的威望,也要显得自己和蔼可亲。事事爱出风头的人是自轻自贱,惹人厌嫌。好心助人当然很好,但不能让人觉得你是为了表现自己。

表示赞同,而且还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即使你同意他的观点,你也不能盲从,应表达自己一些不同的观点。如果你完全赞同,也要提出你赞同的条件。如果需要讨论,你的陈述要更深一步。人应该注意不能显得太完美而得到大多的赞美,因为你不能承负太多的妒忌,不利于你高尚的德行。

过于计较礼仪,或者太注重时间和机会,将不能成就大业。正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创造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犹如人们穿衣——不可太紧,应该宽松一点,才能行动自如。

这涉及到礼貌同教养的关系,因为说来说去,礼貌都要讲究一个适当,一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一个分寸。而对于分寸的把握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就牵扯出躲在礼貌后面的教养。礼貌不等于教养,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相对于养教,礼貌只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则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它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是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如此说来,要培养自己的礼貌,必须在教养上下功夫,教养是本,是根,礼貌只是植根于教养之上所开出来的花。而教养的修得却并不那么简单,它是由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乃至个人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又经过长期在实践中的陶养而最终形成。不过,我们也不必因其复杂而被吓倒,我们完全可以把握住它的本质,抓住要害而加以认真修炼,教养也就不愁形成不了。那么教养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并不神秘,就是对人的关怀。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

这种尺度的把握,分寸的把握,完全取决于别人的需要,能够了解别人的需要,则是出于对别人的关心。而这种对别人的关心中,恰恰与自己的经历、阅历有关。下面让我们来用日本电影《望乡》中一个细节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