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6811100000033

第33章 人人都应按套路出牌——尊崇道德,从我做起(4)

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溃疡引出大溃败,点滴汇聚方成江河,败与成往往并非止于个人;从小节修德,成就大功,个人的,也可能是组织的。

自古以来,人人都想当“君子”。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懂得如何做真正的“君子”。总有人在大节上严要求,小节上却犯含糊。更有甚者,把拘小节看成是“吹毛求疵”。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识人之时,“勿以寸朽而弃连抱之材”,但决不能以此为借口,忽视小节上的严于律己。我们都不能忘记,欲成大事者要拘小节,教养须从小节起步。

什么叫教养?词典上说是“教育、养成”,“文化和品德的修养”,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通过教育和养成,而具备优良的品质和习惯”。这就是说,人的优良品质和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接受教育和教养才获得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俗的。所以,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总想努力去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但是,我们过去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从大节上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却忽视了在小节上的教育和养成,结果使我们大节清楚,小节糊涂;大节是君子,小节如小人。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青年一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却十分邋遢,连自己的屋子都从来不愿意打扫,他的父亲就批评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告诫人们,一个散漫懒惰、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是不可能去很好地担负起重大责任、完成艰巨事业的,这也体现了古人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修身”的道理。有人觉得点滴小事不算什么,只要大方向正确就可以了。但岂知点滴汇聚方成江河,扫一屋之心尚无,何以扫天下?

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为人民鞠躬尽瘁。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被送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还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追寻他生活的足迹,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也正是他这种点滴的积累,才最终成就了他的事业,塑造了他的品格。“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小节往往是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言语交谈等。这些所谓的小节更能见证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志趣。不从小事做起,不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自觉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不从小处培养自己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的修养与锻造,干大业、成大事往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小节不拘往往最容易使人丧失警惕,让人钻了空子、因小失大,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我们不妨来透视一下当今一些堕落的领导干部。因“小节”不修而导致“大节”丧失、中箭落马的人数之多、级别之高,令世人震惊,其教训足以让人“迷途知返”。细琢磨,这些因“小节”不修而败“大节”之人,身败名裂的轨迹是从开始不以为然,到逐渐昏过了头,最终掉了头。可见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明朝人吕坤所言:“惧大防之不可溃,而微端之不可开也。”如果不在小节上自重自省、防微杜渐,小溃疡照样会引出大溃败来。小节失守,往往会成为摧垮大节的突破口。

小节不拘常常也容易使人敷衍塞责,做事不负责任,马虎草率,从而在工作上、生活中惹出大麻烦的事并不鲜见,有的甚至酿成让人痛苦的大祸。众所周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宇航员丧命空中,是由于机身上一道焊缝没有焊好;世界上许多森林大火的发生,往往只是由于有的人乱扔烟头而造成的……可见,小节不拘,决不是无伤大雅、无足轻重的小事。如果我们忽视了小节的修养,经常放纵自己的“小小不严”之处而苟且做人,一旦由于我们的“小过失”而引起了大祸,那就会给我们留下终生的遗憾和悔恨。

当然,有的人会说:我的小节不拘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只不过是开会有时迟到,上课偶尔说话,公众场合喜欢喧哗,果皮纸屑随手就扔……这些与腐化堕落、森林大火并没有什么关系,也不违法。但是,我们是否想到,自己的这些做法,已经给他人带来不便;自己的这些随意,已经引起他人的不快。如果人人都这样肆意而为失于道德约束,社会还能有什么文明可言?社会正常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又如何保证?

大千世界,色彩纷呈,讲道德、拘小节是个必然要求,一个人要成功,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锻造自己卓越的品格,要通过自己点滴行为的检点,不断完善自我。“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执著于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节,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最终成就我们的梦想,度过无悔的人生。

8.为别人搬开绊脚石,为自己铺路

道德回报是一定道德关系中的人们,把利益作为对个体行为善恶责任所做出的一种特殊道德评价和调节方式。

我们提倡道德修养,一是维护人性本源,二是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的不是为了回报,但你真的践行了仁厚的本源,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却也是事实。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忍,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致他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

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

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道德是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无怨无悔,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坚持和执着,然而,当我们把道德的光辉撒向别人的时候,往往同时也温暖了自己。正应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住在荒郊的茅舍里。他叫弗莱明。一天,他在田间耕作,忽听见来自附近沼泽地的呼救声。他迅速跑了过去,看到一个吓坏了的男孩,泥沼已淹没到他的胸部。他在拼命地挣扎并大声呼救。弗莱明救起了这个本可能会缓慢而恐怖地死去的少年。

第二天,一驾华丽的马车来到了弗莱明家。从车上走下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自称是昨天被救的那个孩子的父亲。

“你救了我儿子的命。”他说,“我想报答你的恩情。”

“不,不,我不需要你的任何回报。”农夫说。

此时,农夫的儿子从屋里走了出来。

“这是你的儿子吗?”绅士问。“是的。”农夫自豪地说。

“那好,我将提供给他和我儿子同样好的教育。如果他有他父亲同样的美德,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你我都会为之骄傲的人。”

后来,弗莱明答应了这个绅士的请求,绅士将农夫的儿子送进了极好的学校,随后毕业于伦敦圣玛丽医院医科大学。他就是因发明盘尼西林(青霉素)而闻名世界的亚历山大·弗莱明。

几年后,那位绅士的儿子得了很严重的肺炎。这次又会是什么救了他的命呢?——盘尼西林!这位绅士的儿子就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道德回报是一定道德关系中的人们,把利益作为对个体行为善恶责任所做出的一种特殊道德评价和调节方式,即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在自觉或自发地评价道德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效果的善恶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体进行的物质、精神的奖励和褒贬。它是道德主体通过一定作用和影响的道德行为而获得相同性质和相同程度的奖惩和褒贬的道德过程。它分为赏善和罚恶两个方面,赏善是给那些实行道德的行为的道德主体以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褒扬,罚恶是给那些实行不道德的行为的道德主体以物质上的处罚和精神上的贬损。

正如亚当·斯密说:“对我们来说,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应受奖赏;而另一方面,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怨恨的不恰当的和不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该受惩罚。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所见到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是你以后某个遭遇的一次提前彩排。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佛经上有这么一段话:“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就是为自己铺路。”心疼别人,其实就是心疼我们自己;帮助别人,不也正是帮助我们自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