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偏不倚:以中正的视角调和人
何为中庸?对于这一哲学思想可以有多种解说,但其中有一种注释却是多数人都能认同的,这就是“中正调和,不偏不倚”。人处在社会的各种矛盾之中,只有保持中正,才能调和矛盾,只有不偏不倚,才能两面相兼,八面见光。做人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在社会上少得罪人,多成就事。
可方可圆的智慧
人生的价值就在方圆之间,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才能容得万事万物,同时也能为万事万物所容。
生命无价,人身有价,价在何处?价在社会的进退中,价在人生的沉浮中,价在事业的兴衰中。
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船头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圆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那么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呢?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生活告诫我们:处处摩擦、事事计较者,哪怕壮志凌云,即使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为了绚丽的人生,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
在复杂多变的旧中国,许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他们不是锋芒毕露,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蔡尚思1935年写作《中国社会科学革命史》时,欧阳予倩就告诫这位青年作家:“秉笔的态度自然要严正,不过万不宜有火气。……可否寓批评于叙述中呢?”他建议书名宜改为《中国社会思想史》。最后,欧阳前辈感叹地说:“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思想界的悲哀,谁也逃不掉呵。”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就是这样在事关大是大非、人格良知的原则立场上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在方式方法和局部问题上委婉圆润,有所妥协。
然而,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拢、滚来滚去的“球”,那就失之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奉。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用今天的话说,并不难理解。一个圆的“中”是它的圆心;一个四边形的“中”是对角线的交叉点。一百里的路途,走到五十里时,就是到了中点。但现实生活中,中庸要比这复杂多了。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具备了他们各人的长处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胜于人,就在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方圆之道,他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这样,你就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进可退,可方可圆。这样,你的人生就达到了圣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有如此智慧,不求身价百倍,也会好评如潮,好事多多。
把握分寸方能成为“不倒翁”
不偏不倚是很难把握的分寸,人们在社会上大都想摆脱孤立无援的窘境,力争使自己的所言所行有所依托,有所呼应。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很容易产生偏倚于某人或偏倚于某事的心理。
比如说单位里的人事关系很复杂,有些同事爱拉帮结派,挑拨是非。当然,有人群的地方,几乎都有类似的情况。
不管你是否愿意,都有可能会被别人拉拢过去,成为一个他想发展的对象。当他毫无缘由地对你热心,并向你“谈心”之时,你就要学会不偏不倚了,你要尽量让你的冷淡使他摸不清你的心思和底细;你千万别表示一些什么,那样会卷入无聊的人际角斗之中。
再拿古代案例来说。进士出身的卢见曾是纪晓岚的亲家,二人关系甚密。卢见曾是乾隆时期的两淮盐运使。权相和糰当时想整治纪晓岚,却又抓不着什么把柄,于是就准备下毒手整卢见曾,既给纪晓岚一点颜色看看,也能解心头一时之恨。
一天和糰向乾隆告卢见曾受贿贪污。乾隆听信谗言,在朝中议事时,皇上决定先查抄卢见曾的家产,然后再定他的罪。纪晓岚当时也在朝,知道是和糰在有意陷害,所以也没敢多吭声,以防止多辩反而弄假成真。散朝后,他就想了一个救卢见曾的办法:他在信封里装了一小撮茶叶、一小撮盐料,封好后派人火速送到卢见曾手中。卢见曾折封一看:“查盐”运使!便知有人在朝中诬陷自己,于是早早作了防备。
可见,在同事中,与某人亲近,可能会在无形之中成了人际关系斗争中的牺牲品,假若纪晓岚不机智地将信息传给卢见曾,那么卢见曾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了,而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祸患是因为和纪晓岚关系好而吃的亏呢。可见,在处世中不偏不倚也是安身之道啊。
不偏不倚,也可以说是中正之道。这还真是不少人做官处世的法宝呢。不偏不倚者,不得浮躁,超然于派系斗争之上,不过分亲谁,疏谁;不偏不倚者,良心不一定大大的好,但也要说得过去,见人搞阴谋活动,如无伤大雅尽量要装作视而不见,听人拨弄是非,也尽量要装聋子;不偏不倚者,也不是不讲原则,但在帮助好人时,坏人有些事也要帮些;不偏不倚者,得消磨掉棱角,少有个性,似人似鬼,让别人说去;不偏不倚者,绝不是消极软弱,因为只有这种人,进亦快,退亦快,见好就收,知足常乐。
由此看来,你只要做到不偏不倚,你的敌对面就会少,你的形象就会很“公正”,你的职位也就会越来越稳。
不信,你就再瞧瞧徐世昌。徐世昌,人称“三朝元老”,慈禧掌权时,他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他做过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时,他做过总统。可以说,他是个地地道道、不偏不倚的和事佬,一个活生生的不倒翁。
在军人横行乱世,一个无兵、无地盘的文人,何以位极显要?有人总结了徐世昌为官四条经验:
一曰圆通:
也就是说,他说话圆滑,模棱两可,有伸缩余地;做事八面玲珑,能左右逢源。比如宣统退位之后,他依旧保持与“朝廷”的关系,不忘旧主,心念皇恩;同时又成了袁世凯的“相国”,两面讨好,双方渔利。
二曰沉稳:
他遇事沉稳缄默,不急于表态,对于急议,要故意回避,多听他人意见。因而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他决不轻举妄动。
三曰柔韧: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必要时哼哼哈哈,转弯抹角,宁可做臭皮囊软磨硬泡,待对手力竭而胜之,不可逞一时刚勇而折弓。
四曰机警:
专注风云变幻,而决不为天下先,也不落人之后;时机不来,则耐心苦待,时机到时则狠狠抓住。
这四条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不偏不倚。要知道,不偏不倚,方可左右逢源,进退有据。只要在做人和处事上做到不偏不倚,就能真正把握中庸之道的精髓,就能顺利稳重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