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6812700000035

第35章 在高与低之间走好人生路(2)

2.低调是做人的准入姿态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蒲,如何安乐?

这是《菜根谭》中关于如何处世的一段论述。这里讲处世要留有退一步的余地,本是一些有较高修养之士在功成名就以后所采取的一种明哲保身术,但众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做人还非低调一些不可。

俗话说“道有道法,行有行规”,为人处世也不例外,也有客观上的要求。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功成名就善始善终,安享晚年,有的人虽然做出了惊人的成绩和贡献,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不得善终呢?因为他们的处世方法不同,前者在做人方面采取的是低调,而后者却不注意这方面的修养,采取的往往是高调。须知,低调做人是跨进社会之门的准入姿态。

学会克制忍让

克制忍让是低调做人的又一要义,克制、忍让客观上要求抑制自己的情绪上限和行为上限,从而达到“息事宁人”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处世效果。

古人说:“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又说:“能忍则安,全身远祸”。所有这些论述,应该说特别适合于暂时在名利场上得意的人。

据说明朝苏州城里有位尤老翁,开了间当铺。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间盘账,急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一个穷邻居赵老头在与伙计争吵。尤翁谨守“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赵老头板着面孔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一边柜台上不再言语。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东家,这个赵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还当衣服的钱,我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不能怪我呀!”尤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赵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体面的衣服穿穿。这是小事一件,大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你老消消气吧。”尤翁不等赵老头开回辩解,马上吩咐另一伙计查一下帐,从赵老头典当的衣服中找四五件冬衣来。尤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孩子们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服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急匆匆地走了。尤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当天夜里,赵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被拖得精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来,原来赵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翁的当铺吵闹寻事,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翁一味忍让,他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的一家。

有人问尤翁凭什么料到老头儿会有以死来讹诈这一手,从而忍耐让步,避过了这一祸。尤翁说:“我并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根据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取闹,那他必然有所依恃。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那么很可能小事情会变成大的灾祸。”街坊们听了这话,都十分佩服尤翁的处世态度。生活中像尤老翁一样因克制忍让而躲过灾难和困境的人,可以说他们更是善于生活的人。

古代有个叫韩琦的人,曾同范仲淹一道共行新政,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位。

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儿,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发现侍卫换人了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对他不肝脑涂地才怪呢?而且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是都有一定的时数的,该有时它就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他所担任的责任重大,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吧:“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学会忍。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从根本上说,韩琦已经把忍的精神作为立身之本,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能容忍同事的缺点,容忍部下的过失,也能容忍小人。他对社会看得很透,知道小人到处都存在,他不回避小人,主张以君子的姿态诚恳地去待小人,以正压邪。即使是小人捣鬼,也用不着耗神费力去和他计较,最好是不理睬他,让他自讨没趣。所以韩琦办起事来总是那样得体,让人赞叹。

谦卑的态度最高大

平和是一种心态,谦逊是一种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态和谦逊的美德,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既能处高,也能处低。这也是低调做人的另一注解。

要想树立谦逊平和的姿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自己:

第一,以他人之长比自己之短,从而尊敬别人,向别人学习,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完善自己。

第二,把成绩和荣誉让与别人,克制自己对名利的追逐。那些真正具有谦虚品德的人,总是能够在成功、荣誉面前退避三舍,把功劳归于他人,对名利、金钱、奖励等漠然置之。

第三,谦虚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忍”,还在于谦虚的表现有利于人们对自己作出公道而且善意的评价。每个人对自己都会有一定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一种自我评价。这方面,有的人自我感觉特别好,有些人则十分糟糕。就前者而言,他们总是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一种十分强的自信,从而总是表现得十分得意,对什么都喜欢发表看法,对任何事情都要插一手,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相反,后者则事事看着自己的短处,害怕失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是便表现得十分沮丧,成天耷拉着脑袋,仿佛干错了什么事情似的。其实,这种人也往往是缺乏一种“忍”的态度。

一些领袖、名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每一个人都有必要细细品味。

李贞是我国的第一位女将军。1990年3月11日,李贞因病在北京逝世。她在遗嘱中交代:将平时节省下来的工资,一部分交党费,一部分捐献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一部分捐献给甘泗淇(李贞的丈夫)的家乡湖南宁乡县做办学补助,最后一次表达了她对丈夫及其家乡的爱。

李贞逝世后,人们在含泪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经过长征的老战士,除了纪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耀眼夺目外,其他的遗物竟是那么俭朴。

室内4把藤椅,是李贞十几年前从湖南搬家时带到北京的,年深日久,已破烂不堪。公务员几次要扔掉,都被她拦阻了。李贞说:“莫扔,补一补,还能用一阵子。”一对已整整用了40年的皮箱皮质老化开裂,但她还是不肯换新的。在李贞的衣箱里,惟一的一件新衣物,是她80岁生日时,表孙女为她织的背心。直到躺上病榻,李贞才换下了那套60年代缝制的衣服。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没有孩子,但他们用自己的工资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他们留下了10000多元人民币和2000多元国库券,李贞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交给组织,作为自己最后一笔党费和捐款,人们看着李贞将军的遗物清理单,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她怎能不让人伤感和敬佩呢?夫妻共为将军,生活却极其平民化,这可能也是他们经常被人们提及的原因吧。

历史上,******赔礼的事,更能体现伟人们尤其懂得低调做人的要义。

1943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通知》,随后审干工作在当时党的队伍迅速扩大,这在国民党特务加紧活动的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却出现了因为主观主义而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尤其是康生在延安搞的“抢救”运动,造成干部人人自危。党中央和******及时发现了问题,不断纠正错误的做法,坚持一个不杀、大部分不抓的方针,又及时加以甄别,因而没有酿成大乱子。

对审干工作中出现的反特务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主动地承担了责任。从1944年起,******不止一次地做公开的自我批评。1944年5月,******向中央党校即将到前线去的学员讲话时指出:在整风中有些同志受了点委屈,有点气是可以理解的。但已经进行了甄别,还生气不讲团结,这就不好。整风中的一些问题,是则是,非则非,搞错了的,摘下帽子,赔个不是。说着,******向大家敬礼,并且说:我举起手向大家敬个礼,你们不还礼,我怎么放下手呢?全场同志深受感动,起立鼓掌。

正是这样谦和不武断,有错就改的办事、做人姿态使******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不争者受人嘉许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人要想走向高处,就离不开一个“争”字,然而,这个“争”字又颇有讲究,是争着做贡献,还是争着夺名利,这就为每一个人立了两块牌子,两种名份,因而也得到两种评价。前者之争是为了他人,为了事业,名为争,实为让;后者之争是为了自己,为私欲,名为争,实为贪。而坚守“高标处世,低调做人”的信条的人则为在事业上敢争、在名利上不争的人。

我军的高级将领许光达是1925年入党,1930年在贺龙领导的二军十七师任师长。1938年初由苏联回到了延安,先任抗大总校训练部长,后任抗大教育长。1950年5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初期,中央和军委决定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但许光达觉得许多资历比自己深、贡献比自己大的同志才被授予上将军衔,自己受之有愧。于是许光达给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写了一份申请书,要求降为上将军衔。而结果却是他的申请非但没有被批准,并且在评衔工作会议上,******连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又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听了毛主席的话,大家点头,相互交换了眼色,表示此言的真理性已经被充分领会和肯定。中央军委的一致意见是,不批准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仍然授予他大将军衔。许光达迫于组织纪律接受了衔级,但最后坚持给自己降低了一级薪金待遇。

许光达将军也是战功卓著,但他更看重战友的功勋,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体现了大度谦虚的美德。

像许光达这样甘于低调面对荣誉和利益的人还有许多,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为我们做人和处世带来了诸多启迪。

为了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促进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1936年1月下旬,******指挥红军兵分两路进行了东征和西征。在红一军团任教育科长的孙毅担任了东渡黄河部队的渡河司令。东征和西征结束后,部队在豫旺堡进行了整训。

有一次,彭德怀观看红一军团第一师组织的实弹演习。演习开始前,接军委通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要给大家拍电影。演习过程中,斯诺背着摄像机不停地拍摄。

演习结束后,在军团部大院,斯诺坐在板凳上和彭德怀司令员聊天。斯诺建议要为彭德怀司令员和其他几位将领拍一张合影照片。

“哎哟!斯诺先生,这个照可拍不得呀,你要是把它送给******,他准会派飞机来炸我们的!”彭德怀对斯诺开玩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