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并对周边国家建筑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另两个分别是******建筑体系和欧洲建筑体系)中影响最大的体系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
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权的更替,审美意识的改变等原因,中国古代建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一)萌芽时期——史前
史前时期木构架、榫卯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因素已经产生,可谓中国传统建筑的萌芽时期。从考古发现看,人工建造的建筑物至少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距今7至8千年时,地穴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在中原大地流行。5至6千年前的仰韶时代出现了较多地面式建筑,甚至有了连间建筑。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潮湿,流行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一座距今约7千年的大型干栏式建筑。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了较多城堡,用于防敌、防洪、防野兽等,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阶层分化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二)初步发展时期——夏商周
夏代建筑在史前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宫殿建筑方面。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一处夏代晚期的宫殿群。1号宫殿由大型的夯土台基、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组成。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殿堂、庭院、廊庑、大门组成一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的宫殿建筑群,有学者称为“廊院式”建筑布局。这种布局,不但可以加强宫殿的防卫,也可以显示宫殿的庄严、雄伟。其平面设计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以后的宫殿建筑大多延续了这种设计理念。
商代后期不仅能建造宫室、宗庙及陵墓,能修建大规模的木构架建筑,同时还出现了院落群体组合。据《竹书纪年》记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已为殷墟考古发现所证实。在殷墟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区,有超过100处的建筑基址,包括祭祀祖先的宗庙、高台式祭坛以及王室成员居住的地面建筑等。商代宫殿建筑与夏代相比,在空间划分上更加复杂。
西周的宫殿建筑发展为布局规整、分区明确的院落,其“三朝五门”制度成为后代宫廷建筑的渊源和准则。西周后期出现了瓦和斗拱,版筑技术也有所提高。瓦的出现是建筑史上的一项突出成就,它不仅解决了屋顶防水的问题,而且使各种形态屋顶的出现成为现实。
东周时期各国统治者不遗余力地追求“高台榭,美宫室”,修建了许多城市和宫殿。宫殿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出现了砖和彩画。我国第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在此时成书。该书记载了战国及其以前的许多建筑制度,如王城的规划思想及版筑、道路、门墙和主要宫室的标准尺度,并记录了一些宫城测量的技术,对后代都城规划有很大的影响。
(三)初步成熟期——秦汉
秦汉时期建筑的规模和水平超越了前代,达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木架构建筑渐趋成熟,主要的木架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都已出现,斗拱已普遍使用,能建造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楼阁。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也有了很大发展。
秦代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以及水利工程。秦灭六国以后,仿建各国宫殿于咸阳,又在渭水南岸修建新宫,还建了大量离宫别馆。现存的阿房宫前殿遗址,长达1000余米,宽500米,规模惊人。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整个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千米。西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面积36平方千米,有大量规模宏大的宫殿。西汉的帝陵分布在渭河北面的高地上,高大的封土堆十分显眼。
汉代的建筑遗物以石阙和石祠为代表。阙是一种用于陵墓、宫殿前的建筑物,留存至今的都是石阙。在石阙身上,仿木结构建筑雕出柱子、阑额、斗栱、椽、屋顶等,有的形体高大、风格雄健,有的高挑纤细、形态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我国现存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石阙30余处,绝大部分在川渝地区。
(四)转型期——魏晋南北朝
三国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外观由汉式的端庄雄强向活泼遒劲发展,为隋唐时期建筑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三国时期建筑风格继承汉代,但由于战乱频仍,建筑成果不多。
汉魏邺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有明显中轴线的都城,对后代都城的规划建设有较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成就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出现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公元516年所建的洛阳永宁寺塔,高九层,总高约147米,很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高的木塔。遗留至今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十二面十五层,高38米,外轮廓作抛物线形,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五)成熟期——隋唐
隋唐时期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隋代新修大兴城(唐改称长安)和开大运河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大兴城的面积达到84平方千米,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所建的最大城市。大兴城由宇文恺规划建设,建设周期仅一年。公元605年,宇文恺又主持兴建东都洛阳,面积47平方千米,也是一年即基本建成。大兴城和洛阳城的规划建设充分显示了当时高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唐在隋的基础上继续修建长安城,修正城墙,建立城楼,又新修了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这些宫殿规模宏大,以后各朝均未超过,可以说已经接近古代木构建筑尺度的极限。这一时期还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安济桥。
目前留存至今的最早木构建筑属于唐代,共有四座,均在山西境内。以建于782年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建于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为重要,从这些建筑看,唐代运用模数(建筑设计中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进行设计也达到了成熟地步。
(六)变革期——宋元
中国传统建筑从秦汉到隋唐,最重要的特点是磅礴大气,从宋朝开始,建筑风格逐步转向精致细腻,城市的商业气息渐浓,而住宅和园林则呈现出浓厚的文人气息。宋元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变革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都城汴梁突破了长期以来的里坊制束缚,成为我国第一个开放型的街巷制城市,这是古代都城制度的巨大变革。宋代建筑比唐代增加了很多细腻的处理手法和装饰雕刻,建筑风格向精巧绮丽方向发展,室内装修和彩画的品种也比唐代大为增加。
《营造法式》的编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大事,该书编于北宋崇元二年(公元1103年),作者是将作少监李诫。全书34卷,它把唐代已经形成的以材为模数的大木构设计方法、其他工种的规范化做法和工料定额作为官定制度确定下来,并附以图样,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建筑法规和正式的建筑图样。
元大都是中国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唯一按街巷制创建的新都城,城市面积达49平方千米,城市规划明显受《考工记》中王城制度的影响,为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元代的官式建筑继承北宋、金的传统,而用材变小,风格秀雅。此外,西藏、新疆、中亚等地的建筑纷纷传入中原,内地的建筑风格也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争奇斗艳是元代建筑的一大亮点。
(七)最后的辉煌——明清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铸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后的辉煌。
明清时期城市和宫殿建筑成就突出。明清北京城的宫殿、坛庙建筑是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建筑群。明清时对地方城市也大力修整,如用砖、石包砌城墙,修建钟鼓楼等。
明清时期造园之风盛行,皇家园林数量多、规模大,南北私家园林也蔚为大观,达到了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还出现了记录造园理论和技术的名著《园冶》。《园冶》的作者是明末造园家计成,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由“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构成,分别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明朝制定了一系列建筑制度,对王府、各级官署、官民住宅的布局、间数、屋顶形式、色彩等都有严格规定。公元1733年,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是当时各类官式建筑的工料和做法规范,与《营造法式》同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两种历史文献。
(八)蜕变阶段——近现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的东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审美情趣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在近现代受到极大冲击,逐步向现代化建筑转变。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仿效西方建筑一度成为时尚。而西方人则直接在租界等洋人集中的地方修建西式建筑,如哈尔滨的俄式建筑,青岛的德式建筑等,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会则荟萃了各国建筑风格。与此同时,一些建筑师结合中、西传统,创造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最近30年,我国建筑变革更加迅速,城乡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建筑在受到现代化冲击而濒危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渐强烈,现有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建筑造型多样,富于变化,但大都由以下基本构件构成。
(一)台基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台基的四周边称“台帮”,上平面为室内地平。其主要作用为承托建筑物,增大单体建筑的高度,同时可以对房屋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台基依据形态和等级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台基两类,后者级别高于前者。
(1)普通台基。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制而成,一般用于小式建筑。上建汉白玉栏杆的台基级别较高,常用于大式建筑和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2)须弥座台基。须弥座又称金刚座,源自佛教,是常见的佛座之一。具体做法是:用多层砖石构件叠涩而成,中部束腰。等级较高,一般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最高级台基由多个须弥座叠置而成,多重折角多重栏杆,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二)开间
在古建筑中,“间”的概念跟我们日常所说的“间”有一定区别,它指四根柱而不是四堵墙合围而成的空间。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中国古代建筑的开间数大部分是单数,而且开间越多表明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曲阜孔庙大成殿为九开间。与开间相对应的是进深,指建筑的纵深间数。
(三)梁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梁架结构,主要包括柱、梁、檩、枋、椽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拱落在柱头上,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盖上瓦就形成了屋顶。
(四)斗拱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也写做“斗栱”或“枓栱”。一般置于柱头或额枋与屋面之间,在结构上挑出屋檐,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五)彩画
宋代以来彩画流行。北方官式彩画富丽鲜明,南方民间彩画素雅含蓄。彩画在用色上的最大特点是巧妙地使用退晕、对晕和间色手法,使很少的颜色却能给人绚烂多彩的感觉。我国古代建筑的彩画可分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1)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最高级彩画,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其主要特点是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其中主要线条及龙等用沥粉贴金。著名的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彩画金碧辉煌,壮丽异常。
(2)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常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和寺庙中。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旋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此种彩画有的贴金粉,有的不贴金粉。
(3)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俗称“苏州片”,等级最低,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做法,故名。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额枋上。常绘以山水风景、人物故事、花鸟虫鱼、博古器物等,基本上不用金粉,所以显得较为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