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6862800000065

第65章 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概况(3)

二、香港人文风俗

1.人口与民族

香港2010年年底人口达709.7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50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其中华人约占90%,大部分原籍为广东。居于香港的英国、美国、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外籍人士较多,共有约52万人,人数最多的国籍首三位如下:菲律宾(约130810人)、印尼(约114020人)和泰国(约28360人)。

2.语言与宗教

中英文同属香港的法定语言。政府机关、法律界、专业人士和商界均广泛使用英文。香港不乏才能卓越且受过良好教育及精通双语甚或三语(即英语、粤语和普通话)的专才,而对于在香港经营业务或与内地、台湾有贸易往来的企业,这些专才更显重要。

香港宗教与风俗相当多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三十二条和第一百四十一条,以及香港法例三百八十三章《香港人权法案条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并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谐并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等。700万人口中,有1/3以上人口信教,其中以佛教及道教徒最多。基督徒居后,约66万,其中32万是基督教徒,24万是天主教徒。许多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外,也兴办学校、提供卫生福利设施等。

3.区旗与区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红色底色,旗中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洋紫荆花是香港区花,代表香港。红色底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代表祖国,象征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花中的五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区旗用红白两色作主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故洋紫荆图案被改成白色。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呈圆形,除周围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H0NGK0NG”的标准字样外,中间也是红底白色五星紫荆花蕊图案,其寓意与区旗相同。

4.货币制度

香港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港元稳定。

5.香港的国际中心地位

(1)香港是全球主要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场规模很大,在亚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2)全球服务中心

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务出口地。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

(3)跨国公司的业务基地

约3900家国际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亚洲区总部或办事处,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批发零售和进口与出口贸易、其他商用服务(例如会计、广告和法律服务)、银行和金融、制造业、运输及相关服务。

(4)亚洲最大的货物与人口集散中心

2005年,香港港口合共处理了2260万个20长的标准货柜单位,是全球第二大货柜港。坐落于葵涌和青衣的9个货柜码头,分别由五家营运商负责管理,总面积达270公顷,共设有24个泊位,临海地界总长8530米。葵涌—青衣港池水深达15.5米,9个货柜码头每年可合共处理逾1800万个20长的标准货柜单位。

现在,每周有大约4900班定期客运航班及700班货运航班从香港飞往全球139个城市,香港国际机场连续五年获选全球最佳机场。

6.香港人的饮食习惯

香港家庭大多以中国粤菜为家庭菜。他们大多保留了自己民族传统饮食特色。在华人社区内,广府菜、客家菜、潮州菜等被视为本地菜肴。盆菜是新界原居民在节日时的传统菜。传统食肆则可到古渔村如长洲和大澳里寻找。

去茶楼品茗吃点心,是香港人社交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早、中、晚都可以饮茶。变化多样的蒸饺、包子、糕饼、炖汤以及数不清的精致小点,驰名的“丝袜”奶茶、蛋挞、菠萝油,滋味无穷。广东粥面也是不少本地人的主餐食品,兼备快餐的方便快捷及中菜的鲜热味美,更合中国人的肠胃,价钱也很便宜。

在茶楼里,侍应生推着装满点心的小推车,在大声喧哗的食客间穿梭往来,走走停停。一笼笼、一碟碟精美的小食,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可随到随取。只是喝茶而不要点心也是可以的,叫做“净饮”。不过,一杯茶要收两杯茶的价钱。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净饮双汁”。

连茶也不饮,只要一杯白开水也是可以的。香港人更有趣,管白开水叫“玻璃”,叫“一杯玻璃”只是在叫“一杯白开水”而已。

如果吃点心的话,那么至少要两种,香港人称为“两件”。而盖碗茶的量词也不是“杯”,而是“盅”。所以在香港饮茶,又被称做“一盅两件”,这是每个人的最低标准。

其中,虾饺、叉烧包、烧麦是必须要有的,也是香港人最爱吃的,好像不吃虾饺、叉烧包,就不叫饮茶似的。所以,一般的“一盅两件”指的就是这一包一饺。

7.香港人的禁忌

港人对菜名亦有很多忌讳,不吉祥的名字都改个吉祥的叫法,如猪肝叫猪润,因“肝”与“干枯”同音;丝瓜称胜瓜,因“丝”字与“输”字谐音;“舌”叫“利”,因“舌”与“蚀”同音。很多菜肴还起了吉利的名字,如一本盈万利(酱鸭舌)、年年庆有余(松子黄鱼)、金玉满堂红(蜜汁金华火腿)、花开添富贵(蟹肉西兰花)等。吃鱼时不能翻转鱼身(寓“翻船”之意)。

香港人对号码、数字也很讲究,“3”和“8”是他们最乐于追求的数字,认为这二字最吉祥。“3”的广东话谐音是“生”,寓生财、生龙活虎;“8”的广东话谐音是“发”,寓发财、发达。有些商店也喜欢用吉祥号码做店名,如“168时装店”、“338发型屋”等。“168”的谐音是“一路发”,“338”的谐音是“生生发”。

香港位于东西两大文明交融与传播的枢纽位置,是东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温馨结合起来的城市实体。即使在繁华的闹市,至今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如送礼时忌送钟(送终)、书籍(输)、毯子(压财)。赌马打麻将,忌人来借钱、取钱。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减些价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讲价而不买。

会见亲朋好友忌伸“香蕉手”。香港民间对空手上门的客人称为“香蕉手”,意为两手空空,让人看不起。不过,香港几乎有全世界各国的产品,礼品亦不好送。一般来说,内地居民去香港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就好了。

8.香港赛马之风

赌马是香港唯一合法的,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大众化的赌博,它已经成了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赛马日,上流社会的富豪巨贾、官宦人家、白领阶层、升斗市民,乃至五湖四海的各路过客都纷至沓来,一来感受马场上疯狂的气氛,二来试试自己的运气。据说,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是赌马迷,全香港的马迷不少于200万人。

香港的赛马分为日马或夜马,一般每次比赛六场,中间间隔半小时,赛前半小时人们开始买马票。赛前15分钟,参赛马匹和马主都会在赛场在一个特定的场院绕场踱圈,让马迷观看参赛马匹的竞技状态,然后马迷根据自己的判断涌向投注窗下注,一直持续到开赛前2分钟。马票每张至少10元港币,也有百元、千元的。港岛上许多大街小巷也有投注站,所以还可以在场外投注,甚至可以电话投注。买中头马(称为独赢)或二马(称为位置)都可以得到奖金。奖金额按投注总额而定,一旦冷门马夺冠,奖金就高,曾有过10元马票赢近百万元的记录。如果以复式计彩的方法,连续买中头马,10元投注可能得到数万元甚至数百万元奖金。正是这种一夕暴富的诱惑力,才有那么多人迷赌马迷到了痴恋的地步。虽然众多的马迷中绝大多数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既费钱又费时间和精力,只有极少数人能一圆发财梦,但香港人迷嗜赌马的疯狂程度令人咋舌,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

赛马,在香港又称为跑马,已经有了160余年的历史,1841年由英国人传入的。1842年和1843年香港就举行过两次赛马,但只是纯粹的赛马,不以马作为赌博的工具。最初的赛马只是殖民贵族们显示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如今的香港赛马越来越成为具有香港地域特色的一项市民风俗活动。赛马跨年度进行,一个赛季(称为马季)一般是从每年的9月初开始,到下一年的6月下旬结束,每逢周三、周六(或周日)分别安排夜、日赛马各一场,全季总共78场比赛,通常周三赛马在铜锣湾跑马地马场,周六(或周日)在沙田马场。

赛马场上的输赢直接取决于马匹状态和骑师的骑术,而马匹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骑师的骑技和战法,所以骑师在香港形同天之骄子,身价很高。

随着赌马活动日益大众化,香港还出现一批专门靠“评马”吃饭的“马专家”,报纸、电台、电视台也都辟有“马经”专栏或专门节目。可以说,除了马会、港府、骑师,从赌马活动中得益最多的,也就是这些靠“讲马”、“评马”吃饭的“马专家”了。

三、香港简史

(一)香港的历史回顾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清朝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投降书,撤出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5000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实行“一国两制”,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一国两制是当年解决香港问题的创举,也是香港持续繁荣的基石。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二)香港的地名由来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成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