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6862800000007

第7章 中国历史文化(6)

三、中国古代中医药学成就

1.中医药学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汇,且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中医药学体系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并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脉诊是中医药学上一项独特的诊断方法,脉诊的应用表明中国古代的医生已掌握了脉象与身体各器官的关系,亦即关于心脏、血液与血管的关系,血流速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关系等解剖生理学的知识。中国的脉诊很早就传到国外,除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国外,大约在10世纪时已传至阿拉伯,17世纪时传至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麻醉药物的发明是中医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即使不算华佗的麻沸散,宋、元、明三代所用的麻醉药也是世界最早的发明。国外直至1805年日本的华冈青州方使用的以曼陀罗花为主的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实际上比中国要晚得多。针灸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治疗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没有或极少有副作用,又可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针灸疗法早在汉唐时就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宋元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至今仍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大约在17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关于药物和方剂的专著很多,其中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发布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堪称古代世界的药物大全。此外,在妇科、儿科、法医学以及食物医疗保健等方面,中国古代也都有着很多重大的成就。其中,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在法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四大名医

(1)扁鹊

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哪里带去安康,如同喜鹊飞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医师,不仅精通医药,还擅长针灸等。著有中医学宝库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创造了很多剂型,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很大。

(3)华佗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手术。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华佗还十分提倡养生,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达到防病祛病的目的。

(4)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祖上世代业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此书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之处,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做出了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四、四大发明与其他技术成就

1.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创造,即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方便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1)指南针

指南针至迟发明于11世纪初期,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司南。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后来发展成为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为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2)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据考证,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我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3)火药

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炼丹家在炼丹实践中,经常使用硫黄、硝石和含碳的皂角、马兜铃等炼制丹药,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唐代的炼丹家已从中认识到,硫黄、硝石、碳混合在一起遇火后会引起燃烧或爆炸。这三种药物的混合物就是初始的黑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军事家从炼丹家手中得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并在军事上加以应用。大约在元朝时,随着元军的远征以及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火药和火药武器相继由陆路和海路传到阿拉伯和欧洲。从此,在世界兵器史和军事史上引发了一连串重大的变革。

(4)活字印刷术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雕版印刷术,一个是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速度很慢且劳作辛苦。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用细质且带有黏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2.其他成就

力学方面,墨子已经得到了“力×力臂=重×重臂”的杠杆原理,对力、运动、静止、时空等概念,墨子也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光学方面,墨子提出了光是直线传播的,并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了光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影像是倒像的道理。声学方面,中国是首先发现声音共鸣现象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发现了声音的共鸣现象并加以利用。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发明,亦是中国文化史上璀璨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约问世于西汉的司南车,不管车子的运动方向是东西南北,或不断变化,车上木人的手臂总是指向南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我国古代还发明了记里鼓车,即利用车轮的转动距离而自动报告车行里程的车子,其原理和作用类似于现在汽车上的计程表;三国时期的马钧用木料做了一个大原动轮,平放于地上用水力驱动,原动轮会带动百戏中的各种造像活动起来,被称为“水转百戏”;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李约瑟称之为“地震仪的鼻祖”;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在金属冶炼中最早的鼓风器——“橐”,收到了“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的效果;唐代,人们在一根立轴上部横装一个斜翼系统和叶轮,立轴下端附近则装一盏灯或一支烛,灯(或烛)点燃后,上方空气受热膨胀,密度降低,热空气上升而冷空气由下方进入补充,产生空气对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并带动与立轴相连的各种图像转动,被称为“走马灯”。

第四节中国古代交通发展

一、中国古代陆上交通

1.历代道路

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做“康衢”。西周时期,人们曾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做“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做“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做“途”。“畛”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又有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栈道”。这样以国都咸阳为中心,连通全国的道路网络初步形成。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后来,元朝将路称做“大道”,清朝称做“大路”、“小路”等。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做“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至于“马路”,则是外来语。巷、坊、弄、胡同等,被认为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系指大道以外的路。

2.陆上丝路

在公元前2世纪至十三四世纪期间,有两条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在这条陆路上,丝绸的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在汉朝又开辟了经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所以把这两条交通干线又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它们分别是“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沿渭水西行,过黄土高原,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由敦煌西行则分成南北两条道路:南路出阳关,沿今塔里木盆地南沿、昆仑山北麓,经古楼兰(今新疆若羌一带)、且末、民丰、于田、和田、墨玉、皮山、叶城、莎车,到达喀什;北路出玉门关,沿今塔里木盆地北沿、天山南麓,经过吐鲁番、库尔勒、库车、拜城、阿克苏、巴楚到达喀什。南北两路在喀什汇合后,继续往西登上帕米尔高原,然后经过阿富汗、伊朗和中亚诸国,再过地中海,最后到达丝绸之路的终点:古罗马的首都罗马城和威尼斯。后来,又开辟了一条北新道,从敦煌经哈密,沿着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前进,渡伊犁河西行到古罗马帝国。

西南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有大约2000千米,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西南丝路对世界文明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3.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远达欧洲。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