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
6874500000032

第32章 智慧教育(2)

(2)为直接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从目前e‐Learning的技术发展来看,互动的交流在技术上己不成问题,包括视频的实时互动,但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它始终缺乏情感的交流,我们感觉还是在和机器在交互。学员与老师之间以及学员之间,没有了充分情感上的沟通,学习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组织学习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团队中可以学得更快、更好。现在,已有企业意识到采用混合学习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除了网上的学习活动以外,仍然需要一些面对面的培训活动,如: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

(3)实践环节上的薄弱。要想真正获得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仅仅听别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去操练和实践,因此需要在现实环境进行练习和应用。在网上的计算机模拟或计算机仿真实验确实能解决某些问题,如著名的“虚拟青蛙”解剖实验,学生在Web上就可以做非常逼真的青蛙解剖实验,可“剥”开青蛙的皮肤和肌肉观察骨骼,还可“解剖”青蛙的眼睛和大脑了解其内部构造。有了这样的“虚拟”情境,学生能够获得掌握学习内容所需的“真实”体验,但它永远无法代替在真实的实验室获得的操作体验。

8.2.2 e‐Learning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的显著变化

e‐Learning应用使得原来固有的传统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知识来源、学习形式、团队合作、绩效评估等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形式,这主要表现在:

(1)教室不再是唯一知识传授渠道。在过去的许多情况下,课堂教学几乎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如果你想改变这一切,你就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说服别人。而现在学习的方式多样化了,可以是以往的课堂,也可以是网络空间;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的自我学习。

(2)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混合学习策略会更加有效。当e‐Learning系统建立以后,课堂学习的量当然会递减,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会发生变化,会更加呈现出面对面交流的价值。使用混合学习的学习策略,将会吸纳两者的优势,发挥出它们各自的价值。

(3)教学会减少,教学辅助会增加。当课堂教学从讲授事实到应用概念,从验证原理到产生新创意,知识的建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从“讲台上的知识权威”到“场边指导”,角色的定位悄悄变化了;知识只从教师那儿得来逐渐扩展到互联网、知识社区成员的互动以及培训系统外的专家等,知识的来源多元化了。

(4)更加依赖于原始素材。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也层出不穷,那种以往“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也显得不适应,需要我们扩大知识的来源,及时更新,以模块化的形式封装知识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

(5)课程学习更加灵活。因为员工各自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风格各有差异,以往那种同时、统一进行学习的方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e‐Learning可以做到随时注册,随时学习,适合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这对于员工在工作中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具有现实意义。

(6)团队合作更加便利和多样化。由于e‐Learning的应用,团队的合作不仅可以是实践社群,也可以是虚拟社群,合作不仅可以在物理空间里进行,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克服了时空的障碍。

(7)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由于e‐Learning整合了绩效支持系统,使得员工在培训和工作时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培训和工作相分离的状态,真正使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8.2.3基于e‐Learning的教学授递系统

基于e‐Learning的教学授递与传统的教学授递相比,授递的环境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ICT和Internet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学习环境,而且也使教学/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学习、虚拟的网上教室、个别化的自我学习、实践社群/虚拟学习社区的合作/协作学习、真实环境的实验/网络虚拟实验室等等给学习者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同步屏步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也可以依据学习主题展开合作/协作的学习。混合学习的潜移默化使得学习者不用事先刻意设计何时在场学习,何时在线学习;何时个别学习,何时小组合作/协作学习,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着。E‐mail,BBS,即时聊天、虚拟教室、微型世界、Wiki以及RSS,SNS,Tag,Blog,P2P等等技术达成T学习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和社会协商建构的意义。学习不再是局限在围墙之内进行的活动,而是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终身学习的理念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学习化社会的愿景得以建立。

8.2.4基于e‐Learning的协作学习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环境下,虽然也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但因受时间、空间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大都局限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难以有效实施。e‐Learning条件下的学习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以多媒体及网络构建的环境可以跨越时空,使身处各地的学习者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交流与协作的范围、深度和广度。这种交往与协作,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交流和研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和情感的交流,由此促进学习者协同学习与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健康个性的发展,团队精神的孕育。

1.影响协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影响协作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协作学习的动机。协作学习动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习动机和协作动机。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习得以维持、发生、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

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就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和附属需要。学习期待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意念,是学习目标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学习期待的形成受学习需要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2)协作动机。协作动机是引起学习者个体协作活动的直接原因。协作意味着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相互促进和保持一定良好关系的需求和意愿。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交往和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相联系的。这些需要都可以转化为社会性动机。

协作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的范畴,包括交往性动机(如集体感、友谊感、亲属感等)和成就动机(如取得成就、被社会承认、尊敬、赞许等)。

在一定的协作学习环境下,学习动机和协作动机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协作学习动机的完整结构:学习动机发动、维持并完成学习活动,占据协作学习动机的主导地位,是协作学习动机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协作动机是实现协作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协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和学习期待的实现。

在协作动机的驱动之下,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与尊重就会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

(3)影响协作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影响协作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可以从问题情境、协作活动、协作关系、评价、学习支持等五个方面来考虑。

①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当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②协作活动:活动应当新颖而有意义,激发学习者对协作学习过程的兴趣,引起学习者之间互动的需求;

③协作关系:和谐的协作关系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交往性动机,并促进成就动机的实现;

④评价:依据评价

⑤学习支持:给学习者提供支持性的服务是保证协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也必然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协作动机。

2.e‐Learning学习系统中协作环境的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共享为主、以绩效评估为中心。支持协作学习的e‐Learning在学习功能上应该支持以下五大功能:

(1)支持协作小组结构:e‐Learning能够协助分组,指定组内成员扮演的角色,并定义其功能。

(2)支持协作任务结构:e‐Learning能适时地指明小组的整体任务、阶段任务和完成标准,能让小组能按步骤和程序工作。

(3)支持协作学习动机结构:e‐Learning可以公开展示小组协作的成果,鼓励小组间的学习竞争。另外,可以在每个阶段评估和记录小组的进展,包括对话、参与、协作过程及阶段作品,作为奖励和评分的标准。

(4)支持协作空间结构:e‐Learning可以为小组提供虚拟的网络空间,让小组的成员可以感觉到彼此,形成团队精神,彼此交流、探讨和分享资源和经验。同时提供网络公共空间,让小组间可以相互观摩,分享资源、想法与成果。

8.2.5 e‐Learning的局限性

网络学习资源的海量级发展趋势亦产生了许多复杂棘手的问题:(1)网络学习资源良善不齐、异构无序;(2)网络学习资源重用性低,导致大量的资源重复建设;(3)各个数据源多停留在低水平的自治共享上,众多学习资源成为离散、孤立的“信息、孤岛”,不能进行大范围、高效度的交换共享网络学习;(4)现有的搜索引擎没有考虑语义信息、和用户特征,主要基于关键字匹配来查找并返回大量的超链信息,不能为用户提供准确、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因此,如何认识网络学习资源的特性与形态,有效地开发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沟通存储于不同地域组织、平台格式间的教育学习数据,管理海量级的数据信自、并为网络学习所用是网络学习亟须解决的问题。

8.3网格及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网格是继因特网和万维网之后的新一代因特网环境集成及应用。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则试图实现因特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它所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安全地管理和共享连接到因特网上的各种资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目前,有关网格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且它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