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那些有伤的年轻人
6947100000002

第2章 ALL YOU WANNA DO

两年半以前,我陷入了一场大规模持久的抑郁。于是开始写博客。

又拿博客说事儿,原因在于它虽然是日记体,但因为是公布在网络上的,下笔自然会有所选择。那么,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完全基于自我的判断。因此博客也是一种经过修饰的生活方式。

比如,成天抑郁哀怨其实是件很招人讨厌的事儿,自己虽然沉浸在其中有快感,但是在别人眼里难免觉得戾气十足。伤痕每个人都会有,也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轻轻抚摸,但是如果当做美丽的花朵炫耀性习惯展示,肯定有一股逼人的厌气。而我,并不想做一个祥林嫂式可悲人物或莎士比亚所浓缩而来的莎比式戏剧人格。

抑郁式性格总体来说是灰的,但是并不妨碍其中有亮点,并且会因为这整个的灰色调使其中的亮点更加突出。所以,悲观的人其实经常以极其乐观的表象出现。他们可以看到很多细微的乐趣并且放大,即使知道它的无意义,也依然孜孜不倦——因为总体的无意义,所以反而淡化了具体微观的无意义,开心就好。犬儒主义或享乐主义就是如此由来的吧。

关于博客对性格的塑造,也是有说法的。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好看难看是一回事,更深层的意思是要表达出对自己的定位,是走严谨的职业范儿抑或是自由散漫的吉普赛范儿等等。写博虽然也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但实际上也是经过挑选的,想主动展示其中某一种特质。很久以前曾经说过,博客无非是两种塑造;一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一种是成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

第一种很好理解,无非是表达,表达自己想朝之努力的方向。我想成为一个善良的、热情的、幽默的、快乐的人,那么在笔下就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记录生活中与此有关的事物并且集中表现,并且在实际中会逐渐朝之靠拢。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选择。即使我这辈子也不可能成为舒淇,但不妨碍我在博客里高喊我就是巨星我要红了;也许在生活中我是个大面瓜,善良得接近窝囊,也不妨碍我在日记里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二楞子、混不吝、大变态。

其实我想说的事情和博客关联并不大。拿它做例子比较贴切,但是实际上我早就跑题了。我想说的是,当年写博的时候,我孜孜不倦地记录着快乐的生活,今天和谁去吃饭,明天和谁去喝酒,后天去买东西,生活看起来很神道。但是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默默地关在屋里待着,枯燥乏味。这一面是没人能看到的。基本上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想夜夜笙歌是件容易的事儿,不过是否乐在其中就见仁见智了。我还看到很多人在日记里记录各种消费生活,对欧洲某些不知名品牌的研究,对物质的无穷欲望。虽然他们不一定全部拥有这些品牌,但不妨碍他们将自己设计成为强闻博记的时尚专家。我想说的是,这一切都是可以塑造出来的。博客上如此,生活同样也如此。

一个人的性格到底是从胚胎期就形成了,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强化呢?我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塑造出自己的性格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中更安全,还是仅仅为了自己过得更舒服省力开心?我也不甚了了。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弱者心态,在一些特定事物上。比如我就不爱主动给人家打电话,是因为总觉得对方电话里礼貌客气的语气是一种冷淡厌恶。这样的心态有时会影响判断能力。我已经听到很多姑娘在说,认为晚上自己回家看到空空的房间是一种凄凉,认为自己一个人过节是一种凄凉,认为独自搬家是一种凄凉,等等等等。而花团锦簇,自己不是主角,依然是一种凄凉——朱自清的名言如今变成了拧巴人经常挂在嘴边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好吧,我承认我曾经是有如此心态的。所以从前才会在博客上不厌其烦的记录下一切好玩的事儿,妄图叫自己相信自己是个快乐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与其他人不大一样的气质人格。但是,实际是什么样子,心里也非常有数。世界上最不好玩儿的事儿,莫过于自己骗自己,尤其是,你其实非常清楚是骗不了自己的时候。

所以,我现在终于可以承认生活的无聊无趣,并且不需要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