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60首讲记
6993600000010

第10章

第二章 (5)

3.默默不欲饮食“默默”反映了患者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表情淡漠,做事提不起精神,感觉没有意义,失落感强,外观呈抑郁状,这是肝气郁滞的表现。不欲饮食,是指没有食欲,不想吃饭,或伴有口苦口干,这是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所致。

4.心烦喜呕也是反映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饮食状态。心烦,并不是指怒火冲天,而是情志不舒的状态下容易激惹、不耐烦,仍然是情绪低落的一种状态。喜呕并非患者喜欢呕吐,而是指患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容易呕吐,如在刷牙时易呕,医生用压舌板做检查时,或看到污物、听到污秽之物等易呕,这也是患者敏感状态的一种表现。

总之,从上述四个主症来看,患者处于非常敏感的精神状态,容易受到激惹。对于敏感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本方来调理体质。

黄煌教授对小柴胡汤颇有研究,称本方为“天然的干扰素”,把小柴胡汤作为免疫调节剂来看待,广泛用于与免疫有关的多种疾病。此类疾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符合“往来”的特点。同时他指出在应用本方时注意掌握柴胡体质:外观体形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的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四肢常冷。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黯或有血块等。

笔者于2008年以山东省国内访问学者身份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山东聊城的一个乡医通过电子邮件咨询:女,7岁,体格壮实,精神好,活泼,唯夜间10时到12时,惊恐呼叫,大声呼醒,方止。次日问之,不知昨晚之事。平素喜食肉食,舌苔正,脉微弦数。余无不适。笔者分析,此患者只在夜间发病,具有“往来”的特点,惊恐呼叫为神志病变,当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柴胡10g,黄芩6g,半夏6g,党参10g,炙甘草5g,大枣15g,生姜3g,龙骨15g,牡蛎15g。嘱先服5剂。1个月后来信说:“前次那个夜啼的病号只吃了3剂药就好了,经方太神了。”这样的疗效我也没有想到。

现在药房大多备有小柴胡颗粒,这为本方的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笔者认为,若按成药的说明去服用,则药力较弱,适当加倍剂量服用。

(加减)

1.原方加减

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不呕,表示胃气不虚也不上逆,故去降逆止呕之半夏,补虚之人参;加瓜蒌实可清热化痰宽胸。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口渴表示津液已伤,故去辛燥伤阴之半夏,人参、瓜蒌根均能生津止渴,故加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腹痛属寒者居多,故去黄芩;加芍药者,取其缓急止痛之功。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痞硬者当软坚散结,去甘缓腻滞之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牡蛎历来为软坚散结之要药,治疗痰核、瘰疬、瘿瘤等结块性病症,多以牡蛎配伍浙贝、玄参(即消瘰丸)来治疗。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心悸又小便不利”当属痰饮内停所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去苦寒之黄芩,加茯苓既能利水,又能安神定悸。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不渴,知邪未入里;外有微热,为表邪未解,故去恋邪之人参,加桂枝以散寒解表。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者多为肺寒而气逆,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加干姜之辛温以暖中寒、化痰饮。人参、大枣甘壅不利于止咳。非去生姜也,实以干姜易之。

2.柴胡桂枝汤来源于《伤寒论》,主治“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即为少阳病兼表证。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而成,其剂量为二方之半。该方主治的病证特点即是小柴胡汤证加桂枝汤证的特点,笔者试述如下:患者形体偏瘦弱,绝不胖壮,面色或白或黄或青,易于出现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食欲缺乏,心烦易呕,口苦,咽干等少阳证的表现,同时也容易出现易于汗出、恶风、心悸等卫表不和的表现。该方剂量较小,作用缓和,长期服用本方,可改善患者的体质。

3.柴平煎由小柴胡汤合平胃散而成。主治少阳证兼湿浊中阻者,既有少阳证的表现,并伴有纳呆、脘痞、便溏、舌苔白厚而腻等证属湿邪中阻的特点。

4.柴苓汤由小柴胡汤合五苓散而成。主治少阳证兼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黄煌在临床上善用本方治疗肿瘤,可谓独辟蹊径,并称之为“天然免疫调节剂”。用本方治疗肿瘤,可能与提高机体抵抗力、调整免疫机制以控制肿瘤发展和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有关。同时亦能纠正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名家论述)

1.《金镜内台方议》明·许宏病在表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宜和解。此小柴胡汤,乃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能解表里之邪,能退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

2.《医宗金鉴》清·吴谦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躯壳之内界。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

3.《谦斋医学讲稿》今·秦伯未和解,是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邪再内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意义,目的还在祛邪。所以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清热透邪,又用人参、甘草和中,佐以半夏、姜、枣止呕而和营卫。这方法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杂证出现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也能用来加减。

大柴胡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有关的条文如下: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二条)

讲解

1.从本方主治条文可知:“按之心下满痛”“心下急”均属里实,故可与大柴胡汤下之。一般来讲,应当伴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少阳证。合起来就是少阳阳明合病,与现在教材的观点一致。

2.从“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来看,本方当属于下法的范畴。与现在大部分《方剂学》的观点不同。

3.第(136)条,大柴胡汤的应用须与大陷胸汤相鉴别。二方均主治热结在里之证,但大柴胡汤伴有往来寒热,而大陷胸汤则伴有但头微汗出。大柴胡汤主治病证的部位在胃脘及以下;而大陷胸汤主治病证的部位在胃脘及以上。

4.对(165)条的一点粗浅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有类似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等疾病的表现。“伤寒发热”指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证,与胆囊炎发作初起相似。汗出而解者,汗出得法,则必是外寒表证,然本条是“汗出不解”,可排除风寒表证。胆囊炎当然不是表证。心中痞硬(即上腹部拘急不适,硬满疼痛)、呕吐、汗出等均是胆囊炎或胰腺炎发作时的表现。结合临床来看,本方治疗胆胰疾患的报道最多。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

1.本方组成可以看作是由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化裁而成。柴胡、黄芩、半夏、大枣为小柴胡汤的组成部分,能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枳实、大黄为大承气汤的组成部分,能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证;另加芍药以缓急止痛。故本方的功效为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2.结合现代药理来看,枳实(或枳壳)配伍芍药对人体多处平滑肌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于平滑肌的痉挛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剂量)

1.半夏、枳实等药物的用量在以前的方剂中已经讨论过,该方的用量为柴胡125g,黄芩45g,芍药45g,半夏65g,生姜90g,大枣45g,枳实60g,大黄30g。需要强调的仍然是柴胡与黄芩的用量比例,大致8∶3。

2.现代临床常用参考剂量是柴胡12~24g,黄芩5~10g,芍药5~15g,半夏6~12g,枳实5~15g,大黄5~10g,生姜10~20g,大枣5~10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1.从用法原文不难看出,最后煎出的药量为三升。由“一斗二升”到三升,浓缩4倍,煎煮的时间较长。

2.“去滓,再煎”,和解的方剂大多采用这种煎法。

3.每日需服3次药。

4.现代大多常规水煎服。

(配伍)

1.柴胡与大黄在《本经》的记载中,能够推陈致新的药物共三味,柴胡与大黄是其中的两味,另一味是芒硝。方中柴胡主升,主入少阳,为和解少阳之主药;大黄主降,主入阳明,为阳明腑实证之主药。二药同用,体现了少阳阳明合病的特点。此二药的配伍作用重大,有待深掘。

2.枳实与芍药组方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性温,主入气分,能够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其行气力强,走而不守;芍药酸温,主入血分,能够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守而不走。二者配伍,一气一血,一动一静,能走能守。枳实得芍药,行气破气而不伤血;芍药得枳实,养血益阴而不腻滞。枳实行气,可治气滞之胀痛;芍药酸缓,可治虚性之腹痛,二药配伍可用于气血郁滞成实之腹痛证。总之,调和是二药配伍的突出特点。

(应用)

本方为少阳阳明合病而设,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便秘、或下利而黏滞不爽、或大便不畅、舌苔黄、脉弦为主要表现。其表现可分为两类:一是少阳证的表现,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脉弦;二是阳明腑实证的表现,便秘、或下利而黏滞不爽、或大便不畅、心下满痛、舌苔黄等。其中呕吐是二证的共同表现。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哮喘、胃炎、胃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笔者认为大柴胡汤的应用要以“高”“壮”“实”等指标作参考,如血压高、血脂高、血液黏稠度高、形体壮实、腹部充实、营养过剩、精力过剩等,多半都要考虑使用大柴胡汤。

需进一步强调的是“心下按之满痛”这一指标是应用大柴胡汤的重要依据。对于腹部按之充实有力、抵抗感明显的患者,断然投与大柴胡汤,必然取效。这在《金匮要略》中记录明确,“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二者的主治证中均含少阳证。小柴胡汤中人参、甘草、大枣等补虚药较多,针对脾虚证而设;大柴胡汤含大黄、枳实等,攻下祛邪之力强,针对里实证而设。二者主治病证均与中焦有关,但前者为太阴脾虚,后者为阳明里实。也可以理解为小柴胡汤患者体质较弱,大柴胡汤患者体质较强。

对于本方的应用,黄煌教授有丰富的经验,他指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我们知道西药中胃肠动力药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中药中大柴胡汤也可与之相媲美。我常以本方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而本方在经文中又治“呕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生姜也仅用了三两。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值得说明的是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不要一概地认为是虚证而予补法。不解决胃肠的逆蠕动,病人频繁地呕吐,再好的补药也发挥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