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简明中药临床新用
6994600000003

第3章 清热药 (1)

第2章 清热药 (1)

一、清热泻火药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石膏

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白虎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于壮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牙痛,疮疡不敛

1.流行性感冒:将生石膏捣烂放入瓷器皿或新药锅内,加水500ml,煎至50ml左右,共煎4次,每次煎煮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药液可以加糖。

2.烧伤:将生石膏细粉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于创面上。

3.大骨节病:每服石膏粉1~3g,每日2次。

4.肌内注射部位发炎:先将生石膏15~30g,研成细粉,再将鸡蛋1枚打个黄豆大小的洞,把蛋清甩到碗里,然后加生石膏粉,用筷子搅成胶糊状即可。均匀地摊在纱布上,贴在患处并固定

偶尔出现石膏绷带的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及灼热,并见弥漫性红斑

如要石膏应研粉做砷检查,体弱之高热患者,心脏病患者须慎用

寒水石

别名:凝水石、白水石、凌水石、水石、冰 石、鹊石、泥 精、盐枕、盐根

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煎服10~15g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丹毒烫伤

痔痛:寒水石、芒硝各15g,共研为末,温水调服

脾胃虚寒者忌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知母

别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芪母、提母、水虚、苦心、穿地龙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煎服6~12g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甲疽:知母50g,烧存性,研末敷患处

脾虚便溏者不宜食用

芦根

别名:苇根、芦茅根、芦菇根、顺江龙、芦柴根、苇子根、芦芽根

甘、寒,归肺、胃经

煎服,干品15~30g,鲜品30~60g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1.脓胸:成人每天取干芦根250g,久煎2次,取汁分服。

2.牙龈出血:芦根1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

3.疝:芦根5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4.小儿睡眠磨牙:芦根40g,开水泡饮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脾胃虚寒者忌服

天花粉

别名:花粉、白药、瑞雪、天瓜粉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煎服10~15g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肺热燥咳,痈肿疮疡

1.葡萄胎:天花粉蛋白5mg,肌内注射,如1周不排出者即吸宫。

2.输卵管妊娠:天花粉注射液肌注

可引起头痛、咽喉病、关节酸痛颈项活动不利,皮疹,呼吸困难,全身发绀,子宫破裂,牙齿脱落,恶心呕吐等

注射前应先做皮试,阳性者禁用,传染病期间及肺结核患者不用,中期妊娠引产时应慎用

竹叶

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煎服6~15g,鲜品15~30g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

1.口疮舌烂:竹叶60g,捣汁,加温开水200ml,漱口,每日数次。

2.肺炎高热:鲜竹叶20g,水煎,调蜜服,每日2次

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者忌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淡竹叶

别名:金竹叶、长竹叶、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煎服10~15g

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水肿尿少,黄疸尿赤

阴道炎:取淡竹叶100g,沙锅内浸泡10分钟,先用武火煎沸后,再用文火慢煎10分钟,早、晚分2次冷服

鸭跖草

别名:竹叶菜、竹节菜、三角草、鸭仔草

甘、苦、寒,归肺、胃、膀胱经

煎服15~30g,鲜品30~60g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温病发热,喉痹疮疡,水肿,热淋涩痛

1.急性扁桃体炎:鸭跖草鲜品60g(干品30g)浓煎去渣,加冰糖30g,凉后服用,每日3次。

2.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鸭跖草100g,水煎服,每日2次。

3.睑腺炎: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洗净,手持斜度约45° 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顷刻间下段即有液体流出,将液体滴于睑结膜及睑缘(局部肿胀处及周围),睑皮表面趁热涂之更好,滴药前睑结膜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栀子

别名:木丹、支子、枝子、山栀子、黄鸡子、黄栀子

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煎服3~10g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烦渴,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1.急性黄疸型肝炎:用栀子煎剂治疗急性黄疸型 肝炎。

2.用于止血:栀子粉消毒后,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及局部出血。

3.小儿发热:生山栀子9g,研碎,浸入少量的70%乙醇或白酒中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面粉和匀,做成4个5分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敷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4.小儿过敏性阴茎包皮水肿:将栀子30g打碎,浸于30~60ml白酒中,半小时后可用

主要为恶心呕吐、眩晕、心悸、乏力、汗冷、昏迷,过敏性水肿

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应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夏枯草

别名:麦夏枯、铁色草、棒柱头花、灯笼头、棒槌草、锣锤草、牛牯草、广谷草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煎服

10~15g,或熬膏服

清肝火,散郁结。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高血压等

1.淋巴结核:夏枯草50g,每日1剂,水煎或沸水浸泡当茶频服。

2.肺结核:取夏枯草60g,水煎分2~3次口服。

3.渗出性胸膜炎:取夏枯草500g,加水2 000ml煎至1 000~1 200ml,每次口服30~50ml,每日3次

过敏性休克

有过敏史或脾胃虚弱者慎用,用量不宜过大

决明子

别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假绿豆

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煎服

10~15g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目暗,肠燥便秘

1.高胆固醇血症:取决明子50g,水煎分2次服或制成糖浆剂、片剂口服。

2.高血压:用开水浸泡决明子当茶饮,每日2~3袋,4周为1疗程。

3.便秘:决明子丸每日30g,口服1~2天。

4.真菌性阴道炎:决明子50g,水煎后,洗外阴及阴道,每次15~25分钟,10天为1疗程。

5.初期乳痈:决明子25~100g,水煎服连用3剂。

6.男性乳房发育:每日25~30g,开水冲泡代茶饮,或将其压成粉末,每次25g,开水冲服

服药初期可有腹泻腹胀、恶心等不良 反应

气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谷精草

别名:鱼眼草、珍珠草、天星草、佛顶珠、灌耳草

甘、平,归肝、胃经

煎服

6~15g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目赤翳障,头痛齿痛

小儿疾病:治疗小儿肝热、手足掌心热有良效

阴虚血亏目疾患者不宜使用

密蒙花

别名:小锦花、蒙花、黄饭花、老密蒙花、老蒙花

甘、微寒,归肝经

煎服

6~10g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翳障

创伤:鲜密蒙花叶适量,以嫩为佳,加香油适量浸润捣绒,立即敷于患处

肝实有寒者忌用

二、清热燥湿药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黄芩

别名:土金茶根、黄文、元芩、卯头、虹胜、穿心草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煎服3~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用于黄疸泄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血热吐衄,胎热不安

1.用于流脑带菌者:用20%黄芩煎剂做喉头喷雾,每次2ml(含生药0.4g)。

2.猩红热预防: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每日用黄芩9g,水煎后2~3次服,连服3天。

3.治疗妊娠剧吐:黄芩30~45g,水煎成200~400ml,分次频服。

4.无黄疸型肝炎:取黄芩提取物制成黄芩素胶囊,每粒0.25g,每次2粒,每日口服3次,儿童酌减

肌内注射黄芩苷后有低热和周身酸痛,服药后出现遍身潮红、瘙痒,出现散在水疱,大小不一,畏寒发热等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黄连

别名:王连、支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云南黄连、川黄连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煎服2~10g,研末吞服1~1.5g,每日3次,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胃肠湿热,泄痢呕吐,热盛火炽,高热烦躁,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

1.急性胃肠炎:黄连粉口服,成人每次2~3g,每日4~6次,小儿酌减。

2.百日咳:用100%黄连煎剂治百日咳。

3.指(趾)骨骨髓炎:取黄连粉65g,加水2 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剂,其溶液呈深黄暗色,澄清透明,约1 800ml。用时将药渣置于瓷杯内,浸泡患指(趾)。

4.指(趾)部化脓性感染:取黄连65g,捣成粉,加水至2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把药液置于小瓷杯内,将患指(趾)浸浴3小时后擦干,以黄连纱条换药,每日1次,直到痊愈。

5.沙眼:用10%黄连液每日早、晚各点眼1次。

6.萎缩性胃炎:黄连、食醋、白糖各500g,山楂片1 000g,加水4 000ml,混合浸泡7日即可服用,每日3次,每次50ml,饭后服

四肢及躯干出现散在针尖大小、压之褪色的红色丘疹或荨麻疹,头晕耳鸣、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心动过速等

特异性体质及高度过敏者,有消化性溃疡、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患者慎用。对大青叶及板蓝根过敏者、心脏病患者禁用,剂量及用药时间不宜过大、过长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黄柏

别名:黄波罗、黄伯栗、灰皮柏

苦、寒,归肾、膀胱、大 肠经

煎服10~15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泄痢黄疸,疮疡肿毒,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1.菌痢:黄柏研粉;以10%乙醇泛丸,每次服4g,每日2次,7天为1疗程。

2.肺结核:黄柏干浸膏每日3g,分3次饭后服,3个月为1疗程。

3.肺炎:取0.2%黄柏碱注射液,每次肌注3ml,每8小时1次。

4.滴虫阴道炎:睡前清洗阴道后,塞黄柏栓1枚(每枚重7g,含黄柏碱0.5g),4次为1疗程。

5.急性湿疹:取黄柏30g,水煎3次服用,另用黄柏叶200g,水煎外洗,洗净后创面撒以黄柏粉末,连用7日。

6.带状疱疹:取黄柏500g,烘干研细末装瓶备用,鲜黄柏枝叶200g,浓煎洗净病灶,再撒以黄柏粉末,每日2次,再以10%黄柏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次。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将黄柏制成流浸膏(相当于生药1g/ml),3岁以下每6小时服3ml,3岁以上4~6ml

皮肤变态反应,可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尽量不用静脉滴注,并注意观察,有黄柏过敏史者忌用,勿单独使用黄柏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龙胆草

别名:草龙胆、龙胆、苦龙胆草

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煎服3~6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泄肝胆火。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肝经热盛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

1.流行性乙型脑炎:对轻症能口服者给予20%龙胆草糖浆,每次10~15ml,每日3次,昏迷后呕吐不能进食者,用2︰1龙胆草注射液肌注,每次2~4ml,每日3~4次,至热退3天后停药。

2.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龙胆草15g,加 水250ml,取煎液加适量氯化钠洗眼,每日3~4次。

3.急性结膜炎:龙胆草15g,食盐极微量,加水250ml煎至150ml,冷后洗眼3~4次/日,每次5~10分钟

饭后服用可使胃功能减退,大剂量服用可妨碍消化,有时头痛、面色潮红,眩晕,较大剂量可出现麻醉作用,体温降低、 倦怠

脾胃虚弱泄泻及湿热实火者忌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秦皮

别名:岑皮、皮、秦白皮、蜡树皮

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煎服3~12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用于热毒泄痢,湿热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1.细菌性痢疾:秦皮煎剂(生药1.8g/ml),1岁以下的患者每日服8~10ml,1~3岁的患者每次服10ml,3岁以上患者每日服15ml,均分为4次服,7~14天为1疗程。

2.红眼病:取秦皮30~50g,水煎去渣,洗眼,每日4~5次,一般2~3次即可

脾胃虚寒者忌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苦参

别名:苦骨、川参、牛参、野槐、山槐子、凤凰瓜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湿热泄痢,黄疸尿赤,用于带下阴痒,小便不利

1.急性菌痢:成人每次按生药1.2~4g,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