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6994700000019

第19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4)

第4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4)

本病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一般不需特别治疗;但先天性风疹危害大,可造成死胎、早产或多种先天畸形,因此预防工作重点在于先天性风疹。可通过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预防。

第二节 常见肠道传染病

一、霍乱

(一)基本理论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呕吐、腹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衰竭。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至少78个血清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均属O1群霍乱弧菌,国际检疫的传染性病原,以检出O1群为准。菌体抗原有A、B、C三种成分。A为O1群的特异抗原;据菌体抗原成分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小川型和彦岛型。

古典型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尔托型抵抗力较强。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时间。两者对热、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加热100℃1~2分钟或日光下曝晒1~2小时即死亡,2%漂白粉、0.25%过氧乙酸溶液和1:500 000********数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二)基本知识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近来已有动物(含水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报道,值得重视。

(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患者吐泻物和带菌者粪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通常先发生于边疆地区、沿海港口、江河沿岸及水网地区,然后再借水路、陆路、空中交通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区成人发病多,而老疫区儿童发病率高。感染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力,如胃酸的pH、肠道的SIgA以及血清中特异性凝集抗体、杀菌抗体及抗毒素抗体等的杀菌作用。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自1817年古典型弧菌引起世界大流行以来,已先后波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1991年初发生在南美洲的大流行,至今仍未熄灭,仅1991年1年全世界已累计发病50余万人,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公害。

①地区分布。两型弧菌引起的霍乱均有地方性疫源地,印度素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则是EL―Tor弧菌的疫源地,每次世界大流行都是从上述地区扩散而来。我国是外源性,历次世界大流行均受其害。

②季节分布。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每年5~11月,而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③流行方式。有暴发及迁延散发2种形式,前者常为经水或食物传播引起暴发流行,多见于新疫区,而后者多发生在老疫区。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骤起病,少数病例病前1~2天有头昏、倦怠、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病程通常分为三期:泻吐期、脱水期和反应恢复期。整个病程平均3~7天,也有长达10余天者。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极少数病人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暴发型”或“干性霍乱”。

3.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1周内曾在疫区活动,并与本病患者及其排泄污染物接触。

(2)临床表现:具有剧烈的“米泔水”样腹泻、呕吐、严重脱水等表现者应想到本病;对于流行期间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腹泻、呕吐患者应作为疑似病例处理;对离开疫区不足5天发生腹泻者也应按上述诊断。

(3)实验室检查:霍乱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4.治疗

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

(三)基本技能

1.监测

霍乱监测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面上监测主要是抓好腹泻病门诊的登记、检索和报告,并根据流行病学需要进行适量外环境和食品监测。点上监测工作按以下要求进行。

(1)监测点的选择:在霍乱反复流行或发病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分别设立若干个城、乡长期监测点,按统一方案定时、定点、定量地开展监测。

(2)监测内容

①腹泻病人,腹泻病门诊按监测任务对腹泻病人登记上报和粪便培养,对疑似病人要及时处理和上报。

②重点人群,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采检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及可能与流行有关的重点人群。

③外环境,根据调查传染来源和污染范围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定水体及其他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

④食品,根据需要采检有可能受污染的食品,重点采检海(水)产品、熟肉食品、冷饮及凉拌食品。

(3)信息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每月逐级上报,年度总结报告及时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整理分析后反馈。

(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流行季节对承担监测任务的医疗机构每月检查1次。

2.腹泻病门诊的指导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的督导,每年开诊时和开诊中期各全面检查1次。指导内容如下:

(1)门诊病人登记、病原检验登记、有关报表以及消杀药械设施。

(2)收集、整理、分析感染性腹泻病人的资料。

(3)病原学检索、分离、鉴定和结果复核。

(4)对具有临床或流行病学指征的腹泻病人进行粪便检查。

(5)对可疑病例及时报告,中、重型腹泻病例的隔离治疗、留验观察。

(6)腹泻病人排泄物处理,隔离消毒及消毒效果的检查。

(7)医护人员对腹泻病诊治的熟悉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和口服补液的使用情况。

3.预防与控制

(1)预防: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案,提出对策和治本措施及流行前期预防措施的建议,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落实各项措施。

本病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所列甲类传染病,必须加强和健全各级防疫组织,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预防。

①普遍建立肠道门诊,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认真做好国境检疫及国内交通检疫工作。

②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食品、粪便的管理,消灭蚊虫、苍蝇。

③开展健康教育,教育群众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生吃海水产品,不自办大型宴请。

(2)控制

①病人的管理。凡确诊的霍乱病人和有典型吐泻症状的疑似病人,必须及时送就近的医院或医疗点隔离治疗;按《霍乱防治方案》的要求做好隔离消毒和病人的治疗,符合出院标准后方可出院;霍乱病人尸体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消毒、火化。

②疫点处理。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划定疫点并按《霍乱防治方案》的要求进行以下处理;隔离治疗传染源;污染物和外环境消毒;实施饮水消毒,改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快速灭蝇;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预防性服药和采样检验。

③疫区处理。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开展饮水消毒,改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快速灭蝇;主动查治腹泻病人;暂停大型集会和因婚、丧而自办的宴席,管好集市贸易。

④暴发疫情的处理。当出现暴发时,应尽快查明原因和波及范围,采取除疫点和疫区的常规措施外的以下措施:切断受污染的水源,加大饮用水消毒药用量;禁止出售和食用易受污染的可疑食品;密切接触者等易受感染的人群可进行预防性治疗;实施短期检疫甚至封锁。

二、手足口病

(一)基本理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 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宜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乙醇和5%来苏儿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二)基本知识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间为急性期患者,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间歇和流行期为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为儿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85%~95%。

(4)流行特征: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2.临床表现 一般潜伏期2~7天,无明显前驱症状。多数急性起病,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3.诊断 本病的诊断原则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4.治疗 治疗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维生素B、维生素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有并发症病人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三)基本技能

1.疫情监测

选择一所儿童医院或设有儿科的综合医院作为手足口病的监测哨点医院,开展手足口病疫情和病原学监测。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规定开设感染性疾病门诊,做好预检、分诊,及时发现相关病例。

2.疫情报告

(1)报告内容与方法: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2)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3)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3.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