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6994700000058

第58章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3)

第9章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3)

④等效连续A声级的测量。积分声级计频率计权开关〔A/C〕拨至“A”,时间计权开关〔F/S〕置“S”,电源开关〔ON/OFF〕拨至“ON”,先按复位开关〔RESET〕,再按一下测量方式开关〔MOFDE〕,显示屏显示“+ⅹⅹ、ⅹ”时即为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方式,按动〔MEASTIME〕开关选择所需时间,然后按〔RUN/PAUSE〕按钮,显示屏左端“+”符号开始闪动,表示正在测量,测量时间到达预定测量时间时“+”符号停止闪动,表示测量已自动结束,这时的显示值即为该设定的时间的等效连续A声级值。

⑤采样结束后关上电源开关,取下传声器进行专门保管。

(10)作业场所噪声监测点的选择

①现场噪声测定应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进行。

②测点应选在工人生产操作经常停留的地点,测点位置高度以人的耳高为准。测点数目根据目的要求和噪声源分布情况确定。如声源较分散,则应将现场划分若干个小区,每一小区内各处声级的差别不应>3分贝。测点附近避免有物体遮挡,以免影响噪声测量结果。

③一个生产日内如果噪声呈周期性变化,则应根据变化规律安排测定时间,否则测定时间视目的和要求而定。

④如果需要了解背景噪声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测定时应将声源关闭。

⑤测量时应同时对现场有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⑥如果被测噪声为波动声则所测的A声级也即等效连续A声级。如果有条件,也可使用个体噪声计量仪测量8小时工作中噪声的累计暴露量或等效连续A声级。

⑦现场测量时应注意减少和避免其他环境因素的干扰,如强气流(要避开气流或在传声器上加装防风罩)、电磁场、高温、高湿。

⑧脉冲噪声的测量,应选用脉冲声级计。测量的项目主要包括峰值声压级(dB),有效声级(rms,dB),脉冲持续时间(ms)。

(11)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测定:作业场所气象条件主要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根据生产过程、热源的布置和生产建筑物的特征,主要选择工人工作地点进行气象条件的测定。测定一般应在距离地面约1.5m处进行。根据生产特点、劳动情况和调查目的选定测定时间。一般可在夏、冬季进行测定。每天测定的时间和次数可按生产特点而定。在生产过程较均衡、气象条件较稳定的车间,可在一个班开始时测一次、班中间测一次及下班前测一次。而生产活动、气象条件变化较大的车间,则应按生产活动多次测定。测定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热辐射强度等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评定各工种工人工作时间的气象条件必须进行工时测定,记录他们在一个班中各项生产操作时间,以便计算加权平均值。每一次测定后,应将各项测定结果填入气象条件测定记录表内,注明当时的生产情况,周围环境的变动以及隔热、通风措施的使用情况,以便在分析、评价时有所依据。

①气温测定,一般用普通干湿球计或通风温湿度计,干球温度计所示温度即为气温。通风温湿度计适用于有热辐射的车间。

②空气湿度测定,常用的仪器有普通干湿球温度计和通风温湿度计,有时也可用自记湿度计。按规定时间测量后,先后记下湿球和干球温度数,查专用表得所测的湿度。当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超出专用表的数值时,可用计算方法得出相对湿度。

③大气压测定,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盒式气压计。我们一般在监测现场直接用盒式气压计直接读取数据即可。

(12)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主要行业工种。

三、放射防护监测

(一)基本理论

放射防护监测是监测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以及防护方法的科学,内容包括个人、群体及后代的防护对策。其目的在于根据利益-代价分析,允许他们进行必要的照射活动,尽可能降低射线对人类的危害,以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二)基本知识

1.放射病 是机体受辐射照射而产生的全身或某一器官疾病的统称。

2.应急检测 为了制止事故扩大或进行抢救、抢修等,有些工作人员接受超过正常限制的照射,称为应急照射。在应急照射过程中所进行的剂量监测称为应急监测。

3.放射事故 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等辐射源失控引起的丢失放射性物质、人员超剂量照射、放射性污染等异常事件。

4.放射性污染 指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使物质中(或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的量超过其天然存在的量并因此导致了辐射的危险。

(三)基本技能

1.工业探伤X线探伤室防护的测定

(1)仪器的准备:FJ-347A X、γ剂量仪或451P/BX、γ巡测仪。

(2)监测前仪器的准备

①转换量程开关至“电池”,电表指针指示必须在红色标度区内,然后再转换至“10”位置,调好零点,预热5分钟(FJ-347A X、γ剂量仪)。

②把功能转换开关转至合适的量程,若不知剂量率的大小,可以从大剂量率量程开始,逐次转换(FJ-347A X、γ剂量仪)。

③打开电源开关ON/OFF键的ON键,仪器进入自检过程,显示程序版本号,自检通过进入正常操作模式。仪器开机后预热4分钟(451P/BX、γ巡测仪)。

(3)定点监测(一般监测以下各点)

①通过巡测,发现的辐射水平异常高的位置;

②探伤室门外5cm离地面高度为1m处,测门的左、中、右侧3个点;

③探伤室墙外或邻室墙外5cm离地面高度为1m处,每个墙面至少测2个点;

④人员经常活动的位置。

(4)测试条件:根据探伤X线机的功率大小,管电压150~250kV,管电流5~15mA;

(5)监测结束后填表:将测试条件管电压、管电流、监测环境条件及监测结果一起填入《射线装置防护监测原始记录》表上,并填写《职业卫生样品采集记录表》并经被测单位陪同人确认无误签字后,交对方一份。

(6)注意事项:射线监测仪定期鉴定,长期不用须拆去电池,以免腐蚀仪器。

2.医用诊断X线防护的测定

(1)仪器的准备:FJ-347A X、γ剂量仪或451P/BX、γ巡测仪。

(2)监测前仪器的准备

①转换量程开关至“电池”,电表指针指示必须在红色标度区内,然后再转换至“10”位置,调好零点,预热5分钟(FJ-347A X、γ剂量仪)。

②把功能转换开关转至合适的量程,若不知剂量率的大小,可以从大剂量率量程开始,逐次转换(FJ-347A X、γ剂量仪)。

③打开电源开关ON/OFF键的ON键,仪器进入自检过程,显示程序版本号,自检通过进入正常操作模式。仪器开机后预热4分钟(451P/BX、γ巡测仪)。

④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的测定:用FJ-347A X、γ剂量仪或451P/BX、γ巡测仪按立体透视、立卧位摄片,周围环境在各测试平面上进行监测。

(3)测试条件:管电压65kV(峰值),管电流3mA。

(4)摄片:根据不同的摄片位置,选择相应的管电压、管电流。

(5)注意事项:射线监测仪定期鉴定,长期不用须拆去电池,以免腐蚀仪器

3.监测记录

(1)在开始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时,应对放射工作人员过去接受的剂量情况进行小结,并将此小结附在该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之中,这种小结应该包括工作单位、起止日期、工作性质、受辐照的情况、个人累计受照的剂量(粗略估算)等。

(2)当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可疑时,应该对受照射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附在相应的个人剂量监测记录中,调查项目如下:监测的时期及监测期间的异常情况(例如: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等);工作人员操作的异常情况;辐射场的监测结果;调查的结论;调查人员签名。

(4)在应用工作场所模拟测量结果估算个人剂量时,应记录以下内容:受照射的时期;此时期的工作量;单位工作量(一次操作)工作人员接受的剂量值;影响剂量的各种因素的修正资料;模拟实验条件;估算结果;调查者签名。

(5)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人员剂量档案中,应有工作场所定期监测结果的记录。

(6)用吸入气载放射性物质的量和照射时间来估算内污染时,记录应有以下内容,并将这些记录附在个人剂量档案中。估算体内污染量的方法;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受照时间及呼吸量;确定影响测量和估算结果的各因素的修正值;估算结果;监测估算人员签名。

(7)事故受照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故经过(包括源与人的相对位置、受照时间等);事故原因和处理措施;剂量估算方法及结果,当需要模拟测量时,应详细记录模拟的条件和方法;在剂量估算中所使用的各修正因素的记录;建立辐射事故档案。

4.监测仪器

(1)应根据监测的目的、对象和监测人群的大小选用适当的个人剂量计。

(2)各种个人剂量计应有适当的读数下限和探测阀。

(3)在所应用的能量范围,个人剂量计的能量响应应在-20%~+40%之内。个人剂量计的方向响应应在±30%以内。

(4)在95%的置信限水平,个人剂量计在实验条件下的测不准量应不大于测量均值的0.3倍,监测结果的测不准量应不大于监测均值的0.5倍。

(5)γ(或X)射线工作场所监测仪器应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应还有电离室灵敏体积中心的标志,并应具有适当的刻度单位(例如:每小时mR),仪器固有误差应小于±20%。

(6)个人剂量计使用前必须用参考辐射源进行刻度,参考源的准确度应在±5%以内。

(7)个人剂量监测方法应定期由卫生部指定的技术负责单位组织比对,场所监测仪器每年至少由次级基准实验室校准一次,长期存放或维修后的监测仪器,使用前也应重新进行核准。

四、职业健康检查(监护)

(一)基本理论

职业健康检查(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职业健康检查(监护)是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各种检查,了解并掌握人群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工人健康损害征象的一种健康监控方法及过程,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可以监视职业病及有关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工业及不同地区之间随时间而变化;掌握对健康危害的程度;鉴定新的职业危害、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可能受危害的人群,并进行目标干预;评价防护和干预措施效果,为制订、修订卫生标准及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本知识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与防治法配套的《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中明确了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职业健康检查应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职业卫生检查的医疗机构承担。

2.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应当客观、真实,体检机构对健康检查结果承担责任。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定期)、离岗时及应急性健康检查。

3.上岗前检查是指用人单位对准备从事某种作业人员在参加工作前进行的健康检查。目的在于了解从业者上岗前健康状况及有关健康基础资料和发现职业禁忌证。

4.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是指用人单位按一定时间间隔对已从事某种作业的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为生产环境的防护措施效果评价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