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6997600000065

第65章 食补的重要作用 (1)

(一)食补的重要作用 (1)

《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正气虚损是人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的主要内因。所谓“食补”就是指运用食物或者在食物中加上中药(即药膳)来补益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强壮身体、防病治病的目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食发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就是说在饮食方面要食用与发气所宜的谷类,以保全体内真气。在起居方面则应防避虚邪贼风,以安其正气。中医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食补常常能起到单纯用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甚至比单纯用药物补益的效果更为显著。

1后天之本“脾胃”与食补脾胃位于中焦,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饮食。脾气主升,胃气性降,两者共司中气,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互为表里,共同协调以完成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和消化吸收。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指的是人所喝的水和吃的食物,要靠脾胃进行消化,而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也要靠脾胃的功能来吸收,并输送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头面四肢,以供应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言:“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就是说脾胃是受纳五谷的,因此称它为仓廪之宫,而五味对人体的营养作用,都是由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产生出来的。《灵枢·五味》言:“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玉机真藏论》言:“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素问·五藏别论》亦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由此可以看出,脾胃在以饮食五味补益人体气血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代谢过程是属全身性生理活动。所以,除上面提到的胃的受纳、腐熟、消磨,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脾的运化输布外,还需肝的条达疏泄,胆汁的排泄帮助消化,肾阳的蒸腾温煦,肺气的宣发肃降,心脏的运输等相互配合协作。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发生功能障碍,都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所以,《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就是说五谷入胃以后,经过胃的消化,将分化的精气输送至脾,其中的精微之气散之于肝。

肝主筋,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胃以后,经过胃的消化,将其精气之厚者,输送至心;心主血脉,再由心将此精气充养于脉中。血脉中的水谷精气,流行于经脉,而所有经脉之气,均归于肺,因而有肺朝百脉之说。肺主皮毛,经脉之气至肺后,再由肺输送至全身的皮毛。毛属肺气而脉属心血,毛脉合精是气血与肺所输送来的精气相汇合的意思,二者汇合以后再行至六腑,六腑中的精气集聚充足以后,则心之神明乃生;同时又流入其他四脏,留而补养四脏之气。精气充足于全身,则全身脉气的流行自然就会平衡,而没有偏胜和不及的现象(假如有了不平衡的现象就是病态)。脉气出于两手腕寸口处,寸口为百脉之会,脏腑有病均会表现于此,所以寸口脉可以决断生死。

以上就是《内经》中所描述的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全过程,这一独特的认识成为后世运用食物补养五脏六腑气血,并且防病治病的理论依据。而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在食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食物补养功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2现代营养学与食补人离不开饮食,每日必须通过膳食来吸取身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糖(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都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一种营养物质也可兼有几种生理功能。

由于各种营养物质都有它的特殊功能,所以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的质与量分配得当,可使人们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生产、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防止过早衰老。营养不足可使人精神不振、身体瘦弱、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不高,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甚至出现各种营养缺乏症,如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软骨病、夜盲症等。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饮食,以保证必需营养物质的供给;但是,也要防止不合理的营养,以免造成病理性肥胖。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维持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也就是说不走动、不工作,只是维持心跳、呼吸等生理活动,每昼夜要消耗4 180~7 530千焦(1 000~1 800千卡)热量。加上劳动,每昼夜要消耗1 046~1 6700千焦(250~4 000千卡)的热量。这些热量就是蛋白质、脂肪、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据试验分析,1克糖或1克蛋白质各能产生约17 150千焦(4 100千卡)的热量,而1克脂肪则能产生38.9千焦(9.3千卡)的热量。它们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用来维持体温,一部分则贮存起来,随时供应身体的需要。

可以根据每人每日所吃进食物的克数(包括补品、补药的克数),按每克营养物质能产生多少热量,计算出每日所获得的营养物质是否已经达到了人体需要的热量,这样就不致因为长期进食量多于消耗量而使热量在体内过多蓄积,转化成脂肪,使人变得肥胖起来;也不致因摄入量(进食量)少于消耗量,而过多地动用体内贮存的热量而使身体过分地消瘦。

人无论休息或劳动,都在不断地消耗着热量,只是消耗的热量多少有所不同而已。人们消耗的热量主要靠糖、脂肪、蛋白质等来补充。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缺乏这些物质就会引起各种代谢紊乱,甚至产生种种疾病。

(1)蛋白质:在各种营养物质中,以蛋白质对人体最为重要,它对于生命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鸡蛋、瘦肉、鱼类、乳品、豆类和花生等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蛋白质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有机物,占体重的16.3%左右,是机体细胞不可缺少的一种成分。蛋白质还是构成肌肉、内脏、血液等的重要物质。体内调节新陈代谢的酶和一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血浆中的蛋白质,特别是清蛋白,还起着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实现体液循环和体液平衡等作用。此外,蛋白质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是人体活动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人体内各种各样的蛋白质都分别担负着复杂的职能。总而言之,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在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和豆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将含不同蛋白质的食物混合食用,可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一个从事普通劳动的、体重约60千克的成年人,每日总共需要90克左右的蛋白质。如果蛋白质的摄入量长期不足,则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发育迟缓,成年人则可导致体重减轻,抗病能力降低,甚至出现贫血、水肿等症状。对于受外伤或患某些消耗性疾病的人来说,则会延长病期。

引起蛋白质缺乏的原因很多,例如:摄入的蛋白质量不够,或者质量差;各种胃肠道疾病,或者其他重要脏器的严重病变影响食欲,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某些疾病引起人体蛋白质大量或长期丧失,或者加速分解代谢。对于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日趋衰退,对疾病和代谢紊乱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产生营养不良和蛋白质缺乏。儿童因生长发育需要蛋白质特别多,如果因为食入过多零食或偏食,影响正常饭菜的摄入,或者严重感染寄生虫病,蛋白质被寄生虫消耗过多,也容易发生蛋白质缺乏症。

蛋白质缺乏的早期,一般并无明显自觉症状,仅表现为体重逐渐减轻,但减轻到一定程度时,可稳定于一定范围,这时人体的活动水平就较正常为低。如果蛋白质缺乏较严重时,才出现疲劳乏力,劳动力、记忆力和各项生理功能衰退,皮肤松弛、肌肉软弱。因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又因抵抗力显著减弱,易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