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内经》指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又说:“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意思是说,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结合而成。阴血为基础,阳气为外卫,阴阳互用,从而促进了胚胎的发育和成长,人体在分娩前靠胎盘从母体中汲取营养,来逐步发育。出生之后,靠自己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自然界中获取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由此可知,“常先身生”的父精母血,来源于饮食精微,供养胎儿的营养也靠母体从饮食五味中来获得,出生之后的营养物质也来源于母体或自然界的水谷精微。所以说,五脏的形成及五脏****的产生,都来源于饮食五味,不过是在出生前从母体中间接获得,出生后由自然界直接获得而已。
饮食五味是五脏****的物质基础,而五味太过也可对五脏造成损害。祖国医学认为,人有五脏配五行,且五味对五脏有所偏入,如果过分地、长期地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则可能导致某脏的偏盛,从而对其他脏造成损害。所以,中医“食忌”理论认为,只有谨慎地调和五味,不使偏胜,才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1五味过极,可以损伤五脏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属肝、心、脾、肺、肾五脏;还认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反之木能克制土,土能克制水,水能克制火,火能克制金,金能克制木。古人认为世界是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构成的,五者之间又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循环往复地变化运动,由此产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尚书·大传》指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之中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在正常情况下,饮食五味能够化生五脏****,对机体起到滋养作用。但如五味过偏,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中医食忌理论认为,这种损害过程与五行的生克关系有关。
“阴之五宫”,指的是储藏****的五脏。因为酸味对肝有滋养作用,如长期偏嗜酸味或过量吃酸味食品,就会导致肝气偏亢,肝木旺则乘侮脾土,进而导致脾气的衰竭。
因为咸味入肾,适量的咸味对肾有滋养作用,如长期偏嗜咸味,就会损伤肾精,使骨气劳伤、腰部疼痛;水邪太盛还可凌辱脾土,造成肌肉短缩;水邪上凌心火,可以导致心气抑郁、寒凝心脉等病证。
因为苦味入心,如果长期偏嗜苦味,则会损伤心气,心气受伤则心跳急促而心中烦闷。黑为水色,如果心火不足则水气乘之,故面色发黑。如果心火不足,而肾水偏盛,就会引发“肾气不衡”的病证。
甜味对脾土有一定的滋养作用,如果味过于甜就会损伤脾土。因脾能运化水湿,能协助肾脏将体内代谢后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所以,脾土受损则运化失职,可以造成水湿内停,如果湿邪阻于胃,则气机升降失和,可见有胃脘胀满等病证。辛味入肺,如果味过于辛,导致肺金气盛,就会乘侮肝木。肝主筋,肝气伤则筋脉沮弛;辛能耗气,如过量地吃辛味食品,就会耗伤精神,致使人体疲惫不堪。
2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饮食之五味,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古人认为:“调和五味各得其所者,则咸能资骨,故骨正也;酸能资筋,故筋柔也;辛能资气,故气流也;苦能资血,故血流也;甘能资肉,故腠理密也。”这说明骨、筋、气、血、腠理均可得到五味的滋养而强盛不衰。
食忌理论认为,饮食的味道不同,作用也不同。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涩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苦杏仁、苦瓜、野百合等;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等作用,如红糖、龙眼肉、蜂蜜、饴糖、米面食品等;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食盐、海带、紫草、海蜇、牡蛎等;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散寒等作用,如葱、姜、蒜、胡椒、辣椒等。所以,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能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内经》认为,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各有所利,也各自有其不同的作用。只有五味相互协调、相互为用、适度得法,才能对人体有积极的保健作用。“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讲的就是饮食营养不仅滋养形体百骸,而且能使神情自生、精神怡和、情绪乐观。
要做到五味调和,一是要浓淡适宜;二是要注意各种味道搭配合理,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相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三是在进食时,味不可偏嗜,如偏嗜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
《内经》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流行在血脉中的血液瘀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无光泽,毛发脱落;辣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味的东西吃多了,也会使肌肉失去光泽,皮肤角化,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甜味的食物吃多了,能引起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这些也是五味失和而影响健康的情况,从反面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总之,五味对于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筋骨,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如果能谨慎地调节五味,则对人体健康有利,能“度百岁乃去”。如果五味失和,则会有碍健康。中医食忌理论认为,人体在利用饮食五味时,还要顺应四时的变化,符合五脏的需求,以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正如《内经》指出的那样,食物的性味“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