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慈是东汉末年庐江人。年少时就很聪明,对五经、四书都通晓精旨。
不仅如此,他还会夜观天象。虽然如此聪颖,可他却生不逢时。东汉末年,政事日趋败坏,“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当时比较正直和主持“清议”的官吏士人,广遭杀戮;土地兼并激烈,赋役剥削苛重,老百姓即使稍有衣粮,也是“寒不敢衣,饥不敢食”,何况连年欠收,饥寒者众。终于爆发了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黄巾农民大起义横扫了中原大地。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势力纷纷兴起,割据一方,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人民陷入了更深的深渊。
左慈目睹这种情景,深感东汉王朝气数将尽,乱世已经来临。他感慨道:人碰到这样一个衰败的社会,一切都无用了。当大官的更危险;财产多的死得快。在当今的社会,荣华富贵是断然不可求的。于是,他就集中精力跑到天柱山上去学道了。
历经许多年的艰辛养性修炼,左慈的道旨大有长进,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道家了。
曹操听说左慈得道了,就赶快派人将他召去,让他当着自己的面表演道术,并与他研讨道教教旨。看过左慈的精湛表演,听过左慈的娓娓道语,曹操也对道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请求左慈让他跟着学道。
左慈对于此,却不甚赞同。他对曹操委婉地说:“学道是要吃苦的,并且应清心寡欲,净化其精神,非尊重所宜。”言外之意是说:曹操您是一代枭雄,好大喜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处于这样一种养尊处优的境地,又怎能心平而养性呢!不能养性又怎能得道呢?
在汉代,因为道教的养生说包含着形神双修的内容,提倡“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其养性主要指心性、精神而言。曹操正是缺乏于此。
其实,左慈早就知曹操善于谋欺诈之事,心术不正。既然自己没有屈服曹操的淫威,那么,自己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不过左慈心想:大丈夫若能为道而死,也死得其所了。
的确,曹操性情好猜忌。对于左慈认为他不能学道,心存芥蒂。常想找机会将左慈杀掉。然而,一直没有达到目的。
后来,左慈来到了荆州牧刘表门下。刘表这个人也是生性猜疑,对左慈到他的领地中布道深感不安,处处防着他。左慈不久被迫逃往江东孙权处。
孙权这个人倒挺豁达,且久仰左慈的大名,就专门为他在小括山建了道观,并常常去观中看望左慈。
春去冬来,光阴似箭,左慈在小括山养性修炼转眼已有几年了。这时的左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刚强果敢。他虽然尝尽了人间战乱的辛酸,但他始终没有灰心气馁,坚持养性修炼。正是由于他坚持了养性修炼,所以,尽管年岁已高,可面色甚少。后来他又得到了九华丹,就到括苍山去隐居了。
建安末年,战乱继续不止,豪强们穷兵黩武,社会进一步动荡不安。左慈一心求道,曾冒风险渡江北上,到茅山仙洞中去乞讨丹砂。丹砂取回后,同九华丹一并服用,左慈自认为效果甚佳。
历经数十年的磨难,养性修炼,左慈终于成为一代道教大师。养性修炼,必须有坚强的毅力,高尚的品性,历经艰辛才能达到其目的。这就同古人常言:若想成大志,必劳其筋骨。道教的养性修炼也是如此。所以,非尊贵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