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婴:人民受难图——《复活》中译本序,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4期.
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
陈冠商:Random Notes on Translation,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陈定民:参加“八大”翻译工作的一些体会,外语教学与研究,1957年,第1期;要选毛主席著作译文作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年,第2期.
董乐山:关键在于理解——翻译随笔,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年,第2期;译名改革刍议(译余废墨),读书,1984年,第7期;字面与概念的对等之难求,读书,1985年,第5期.
方梦之:在翻译实践中增长才智——优秀译文比赛述略,上海科技翻译,1988年,第6期;发展与完善我国的译学研究体系——谈建立中国翻译学,外语教学,1988年,第1期;文体研究与科技翻译,中国科技翻译,1989年,第1期;江泽民总书记与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1990年,第1期;谈“一词多译”,大学英语,1990年,第2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访中国译协副会长叶笃庄研究员,上海科技翻译,1991年,第1期;我国科技翻译的历史足迹——《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代序,上海科技翻译,1991年,第2期;我国科技翻译研究的回顾与述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关联·向心·匹配·调整——谈以语段为翻译单位,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3期;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从《混沌学传奇》谈起,上海科技翻译,1992年,第1期;思维科学与翻译学,外国语言文学,1992年,第Z1期;对比语言学与翻译,中国科技翻译,1993年,第3期;翻译中的阐释与注释,山东外语教学,1993年,第1期;品名与商标翻译,大学英语,1993年,第2期
丰华瞻:谈外语诗歌的汉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略谈译诗的“信”和“达”,外国语,1979年,第1期;漫谈书名的翻译,外国语,1980年,第2期;也谈形似与神似——读汉诗英译随感,外国语,1981年,第2期;翻译《乡村墓地挽歌》的几点体会,外国语,1981年,第4期;译诗漫笔,外国语,1982年,第2期;含蓄与隐晦——英汉翻译漫谈,外国语,1983年,第1期;略谈汉诗英译,外国语,1986年,第2期;翻译《西风颂》随感,外国语,1993年,第3期;词义选择──兼谈“Words!Words!Words!”一文中的一词多义,大学英语,1994年,第2期;英译时汉语主题语的转换,外语研究,1995年,第4期;耄耋之年壮心犹存──访章永源先生,上海科技翻译,1995年,第1期;喜读《翻译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翻译,1995年,第3期;译论研究的综合性原则,中国翻译,1996年,第4期;谈英汉对比与翻译,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第3期;译论研究的系统和系统性原则——译学方法论思考之二,中国翻译,1997年,第3期;阎德胜与逻辑翻译理论,上海科技翻译,1998年,第1期;EST:从定量分析到体裁分析,上海科技翻译,1998年,第3期;译者的工作心理,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2期;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第4期;翻译中科学和艺术的再现——兼评《科技翻译的艺术性及其艺术论》,外国语,2002年,第2期;近半世纪我国科技翻译研究的回顾与评述,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第3期;2003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第4期;20世纪下半叶我国翻译研究的量化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3期;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2003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中国翻译,2003年,第6期;科普与科幻翻译研究的开山之作——郭建中教授《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序,上海翻译,2005年,第1期;译学的“一体三环”——从编纂《译学辞典》谈译学体系,上海翻译,2006年,第1期;追溯译学发展的轨迹——谈《译学辞典》的编纂思想和编纂实践,中国外语,2006年,第4期;我国早期的翻译学——简评蒋翼振的《翻译学通论》(1927年版),上海翻译,2007年,第2期;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上海翻译,2008年,第1期.
丰子恺:我译《源氏物语》,名作欣赏,1981年,第2期.
胡志挥:略谈文学翻译中的注释,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略谈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飞白:译诗漫笔——马雅可夫斯基诗的音韵和意境,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1期;诗的信息与忠实的标准,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2期;像生活那样朴实——从译《瓦西里·焦尔金》谈起,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意大利奥秘主义辨析——兼对“隐逸派”译名提出商榷,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湿婆之舞——《诗海——世界诗歌史纲》,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2期;论“风格译”——谈译者的透明度,中国翻译,1995年,第3期.
冯亦代:宁静的《瓦尔登湖》,读书,1997年,第11期;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4期.
郭建中:论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关于直译与意译的新观念——介绍比克曼和卡洛的《翻译〈圣经〉》,外语研究,1989年,第1期;闲话“墨菲法则”,现代外语,1990年,第2期;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翻译,1996年,第2期;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第2期;60年代以来的科幻小说,译林,1997年,第4期;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1998年,第2期;中国翻译界十年(1987─1997):回顾与展望,外国语,1999年,第6期;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第4期;美国翻译研讨班和庞德翻译思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2期;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简评《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汉译英的翻译单位问题,外国语,2001年,第6期;《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五人谈,中国翻译,2001年,第4期;实用性文章的翻译(上),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第3期;实用性文章的翻译(下),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第4期;关于路名标识的拼写问题,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重视实践,也重视理论,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第1期;关于SCIENCE FICTION的翻译问题,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第2期;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上),上海翻译,2005年,第4期;街道名称的书写法,广告大观(标识版),2005年,第11期;再谈街道名称的书写法,中国翻译,2005年,第6期;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上海翻译,2006年,第1期;第三届全国译学辞典暨翻译理论研讨会闭幕词,上海翻译,2006年,第1期;美学理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简评《翻译美学》,中国翻译,2006年,第4期;重写:科普文体翻译的一个实验——以《时间简史》(普及版)为例,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第2期;汉译英中的术语问题,中国翻译,2007年,第2期;街道路牌书写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中国翻译,2007年,第5期;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中国翻译,2007年,第6期;韦努蒂访谈录,中国翻译,2008年,第3期;《翻译研究中的转向面面观》述介,中国科技翻译,2008年,第3期.
黄鸿森:《神话辞典》及其翻译,辞书研究,1985年,第2期.
姜其煌:《红楼梦》西文译本序跋谈,文艺研究,1979年,第2期;《红楼梦》西文译本一瞥,读书,1980年,第4期;《红楼梦》霍克思英文全译本,1980年,第1期;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1期;德国对《红楼梦》的研究,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3期;《好了歌》的七种英译,中国翻译,1996年,第4期.
金圣华:译傅雷致杰维茨基函件有感,读书,1998年,第6期.
金隄:一部20世纪的史诗——译者前言,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尤利西斯》译后三题,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与冯亦代先生商榷,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2期;《尤利西斯》原著的韵味何在?——从冯亦代先生的“三十六比”看翻译标准,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翻译的目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金中:翻译的苦心谈,日语学习与研究,1983年,第6期.
李锡胤:对翻译的思考,外语学刊,1987年,第2期;《伊戈尔出征记》译注前言,外语学刊,1992年,第2期;从李清照《如梦令》英译文谈起——在哈尔滨《王守义·诺弗尔》《唐宋诗词英译讨论会》上的发言,外语学刊,1992年,第3期.
梁实秋:漫谈翻译,世界博览,1988年,第2期.
罗大冈:没有故事的故事——《我们最美好的日子》译本序,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罗新璋:释“译作”,中国翻译,1995年,第2期;风格、夸张及其他,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译”者“溢”也?读书,1995年,第4期;文虽左右,旨不违中——读鸠摩罗什译籍,中国翻译,1997年,第6期;序沈苏儒著《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1998年,第2期;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4期.
茅盾:谈文学翻译,俄罗斯文艺,1980年,第3期;《茅盾译文选》序,外国文学,1982年,第11期.
袁可嘉:自由体诗可以自由地译吗?中国翻译,1994年,第5期.
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英中互译二题,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莎士比亚全集》诗体中译本出版随想,中国翻译,2002年,第3期;古诗文英译问题,中国翻译,2004年,第1期.
钱维藩: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及其翻译,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辛未艾:茅盾与文学翻译,书城,1997年,第1期;一本很有学术价值的书——评《俄国文学与西方:审美叙事模式比较研究》,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4期.
王佐良:词义·文体·翻译,读书,1979年,第5期;Two Early Translators Reconsidered,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On Translating Joyce,Burns and Others,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个业余翻译者的回顾,译林,1983年,第1期.
夏衍: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日译本《懒寻旧梦录》代序,今日中国(中文版),1987年,第4期.
许良英:关于爱因斯坦致斯威策信的翻译问题——兼答何凯文君,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5期.
叶水夫:中国苏联文学研讨会开幕词,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肯定成绩,面对现实,继续前进——第二次全国文学翻译研讨会开幕词,中国翻译,1995年,第1期;亚洲翻译家论坛开幕词,中国翻译,1995年,第5期;《屠格涅夫全集》总序,屠格涅夫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出版广角,1995年,第3期;解放思想 群策群力 为在新形势下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作出新贡献——在中国译协第四届全国理事会会议上的报告(摘要),中国翻译,1999年,第1期;外国文学名著翻译中的一项奠基性工程——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编译出版工作,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张健:英语经济新闻写作手法初探,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1,第5期;英语广播新闻文体特点,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2,第5期;英语新闻中注明出处的几种形式,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3,第2期.
赵萝蕤:中译《尤利西斯》读后,国外文学,1995年,第2期;艾略特诗选序言,国外文学,1996年,第4期;译事难,群言,1999年,第4期.
赵瑞蕻:《〈摩罗诗力说〉诠释、今译及解说》前记,读书,1981年,第8期;译书漫记——关于《红与黑》的翻译及其他,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4期.
周建人:漫谈译名,语文建设,1959年,第8期.
朱维之:希伯来、基督教经典汉译史略,历史教学,1991年,第5期;中法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国外文学,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