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
7120100000008

第8章 朱生豪的英国戏剧翻译与莎士比亚(1)

《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巨大的文化系统工程。近年来莎学研究会亦频频召开。2007年11月,朱生豪故居修复开放仪式暨莎士比亚学术研究会在朱先生的家乡浙江嘉兴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是我国莎学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标志,它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莎士比亚早在120多年前就被介绍到中国,而他的作品则是在“五四”运动后才传入我国。从1921年田汉所译《汉姆莱特》到1978年出版莎氏全集,其间浙江翻译家对莎剧翻译的贡献有目共睹,朱生豪更可谓功不可没。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施咸荣把《莎士比亚全集》的编辑工作看做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北京大学教授吴兴华先生曾经被誉为“燕京才子”,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他翻译莎剧《亨利四世》的上、下篇,写过一些很有水平的莎剧研究论文,是有深邃丰富学识的莎学专家。迄今为止,我国已有四部《莎士比亚全集》:一部是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朱生豪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一部是台湾远东公司出版社的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还发表了一系列莎士比亚翻译批评的论述,包含了许多莎作翻译的真知灼见;一部是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方平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还有一部是1955年由台北世界书局出版的朱生豪、虞尔昌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些译者中除方平先生外皆浙江人。而鲜为人知的是,1947年我国世界书局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译作传到海外后,欧美文坛为之震惊。许多莎学研究者简直不敢相信中国人会译出如此高质量、流畅如诗的莎剧。这位天才的译者就是浙江著名翻译家兼诗人朱生豪先生。1954年、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虽然分别对朱生豪译本进行校订、出版《莎士比亚全集》,但朱译本是重要的奠基者,他是翻译界的英雄,一点儿不亚于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国内学界对朱生豪一生莎剧翻译贡献的重视一方面可以从《朱生豪传》(吴洁敏、朱宏达,1996)、《诗侣莎魂》(朱尚刚,1999)、《朱生豪书信集》(朱尚刚整理,2003)等相继问世刊出,可是更以两件事为佐证:一是1988年8月,发行量高达十万册的《文汇月刊》率先刊登《朱生豪传》的部分重要章节,把此前鲜为人知的莎剧译者的动人事迹公之于众,破解了莎剧译者之谜,二是1989年12月,在朱生豪逝世45周年纪念日,中国翻译家协会上海分会草婴、方平等20余人慕名专程来到嘉兴朱氏故居,给朱生豪遗孀宋清如赠上一幅锩有“译界楷模”四个大字的匾额。随着中国莎学的逐步普及,朱生豪的名字越来越为海内外的朱译莎剧读者所知晓。朱生豪的动人事迹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当代名家名师的视野。

第一节 才子佳人:淡泊人生及译事活动

朱生豪虽然一生短暂,壮年不幸殇逝,但他早年即精彩博涉古今中外文学,尤精英文。他4岁时,便由母亲和叔祖母启蒙,始读《千字文》《百家姓》。他自幼异常聪颖,四、五岁就能背诵《三字经》《神童传》,每天习字背书,十分自觉。5岁入学以后,便开始读《山海经图说》《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大部头古典小说。他在高中时代就读了兰姆姐弟的《莎氏乐府本事》。朱生豪逐渐浸润在莎士比亚的动人剧情和楚辞的优美诗句中,时与哈姆雷特一起分担忧伤,时与屈原一起神游天地,朗诵起来更加有声有色,慷慨激昂。

中学阶段就嗜书如命的朱生豪就已对莎氏如痴如醉。他似乎已经深深懂得莎氏所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鸟儿没有翅膀。”后来进入依山傍水的杭州之江大学,受一代词家夏承焘等的熏陶浸染,谆谆教诲,崇尚以“自然的声音来表达真诚的感情”。山上的红叶歌鸟,流泉风涛,塔影暮鼓,江边的晨暾晚照,渔歌萤火,秋江涌潮,陶冶了他的性格。毕业后,朱生豪到世界书局,与林汉达、葛传桀等著名英语学者同事翻译。从此走上翻译之“险途”。与那些留学欧美之士比较,朱生豪未曾跨出国门一步,甚至“北端没有涉足过长江,南边没有跨越钱塘江;只是浙江省杭嘉湖地区的宠儿,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的才子”【1】。

我国学术界对朱生豪在艰难困苦中矢志译莎之动因时有探讨。真正让朱先生“饭可以不吃,莎剧不可不译”的当是其对莎剧的笃爱。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文豪,其作品卷帙浩繁,仅戏剧就有7部之丰。莎士比亚又是一位独步千古的语言大师,其戏剧语言极其丰富,计有上、中、下三格,从高雅庄严到诙谐风趣应有尽有。【2】要将这高难度的英文经典译成它国语言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非一项可以一蹴而就之事。朱生豪先生所处环境和所拥有条件恶劣:贫穷、疾病、炮火“交相煎迫”。朱氏依然莎译不辍,与短短10年之中不失“神韵”地译出37部莎剧中的31部半,“??替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3】。朱生豪之所以执意译莎,源于其对莎剧的热爱(兴趣),他自己即有言在案:“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4】因此,译莎对他肯定是乐趣,也是动力。事实上,在朱氏译莎的过程中,虽然艰辛备尝,却是“痛并快乐着”的。恰如朱尚刚整理其有关信件时所发现,自从朱译莎以后,朱生豪在信中表现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译莎工作津津乐道代替了对“孤独”、“寂寞”、“无聊”之类的抱怨。而这“津津乐道”又来自朱氏与莎翁之“知音之情”和“契约之灵”【5】。用朱先生自己的话说:“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6】“会心”二字当是译者与作者心灵息息相通之最好注解。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原作魅力传达给其他人正是许多译家孜孜以求的,朱生豪译莎亦当是把自己所得的那份“会心”与他人分享。至于他竟要“饭可以不吃,莎剧不可不译”,那只能说他早已将那份“会心”内化成一种力量,甚至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他在《译者自叙》中所言:“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可独占;倘因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7】

在肯定“爱国思想”是朱氏莎译重要动力之余,我们还不能忽视“经济”原因。据宋清如回忆,“朱生豪经济生活贫穷,他想等莎剧出版之后,有一些经济了,再结婚”【8】。当初的出版合同证明:“世界书局以每千字两块钱的报酬,与朱生豪签订了翻译莎剧的合同,一边交稿,一边付酬。”翻译工作极为艰辛。朱生豪在日记中写到:“在完成之前,我是不得不坚持像现在一样猪狗般的生活,甚至于不能死??等这工作完成之后,也许我会自杀。”然而,噩梦还在后面,1937年8月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搜集各种莎剧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及评论著述一两百册,连同已译出交给世界书局的9部译稿,全部成了战争的殉葬品。逃命回嘉兴时,小提箱里只装有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全集》。1939年冬,朱生豪回到当时《中美日报》担任编辑,仍然紧抓业余时间,收集有关莎剧的书籍资料,“坚持翻译莎剧,随时交稿以取得当时还能得到的一点稿费,藉以度日糊口”。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朱生豪舍弃全部衣服用品,丢失了图书资料和近四年的颠沛流离中所补译的莎剧,以及自编的三本诗集,他成了生活无着落的失业者。在屡译屡毁的情况下,朱生豪回到常熟,继续奋力译莎。综上所述,兴趣、爱国思想、经济三个原因构成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原动因。

1942年5月1日,经过十年的苦恋之后,朱生豪与原杭州之江大学同学宋清如终成眷属。《现代》主编施蛰存称颂宋清如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得你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那“云雾乎沉千幛月,十三层塔管斜阳,短韵写云蓝,花外星辰,秋香横笛,满身淡月”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触发了宋清如潜在的文学才能。夏承焘先生为他们题词:“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到1944年上半年,朱生豪共译出31部莎剧,多年的超负荷工作,脑力透支,使朱生豪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终于闭上他那双睿智的眼睛,带着对爱妻稚子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带着“殚精竭虑,历尽心血”没有能够全部译完莎剧全集的深深遗憾,离开人世,终年33岁。

青年翻译家朱生豪自认是理想主义者,是自由的渴慕者。他把莎翁所写的37部剧作,归纳成四类,即戏剧、悲剧、史剧和杂剧。他认为写得最好的则是《哈姆雷特》。这是莎翁在38岁的盛年所写。他非常欣赏莎翁的人物性格创造。他说《哈姆雷特》陈旧的故事,经莎翁的再创造,陈旧题材、历代人物都会凸显出他们活生生的性格特征,在广大观众的眼里都会觉得他们有血有肉。比如莎翁着重描写哈姆雷特思前故后,进退畏难,迟疑不决,以致坐失良机一误再误的性格。这种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

朱生豪译事活动如下:

1933年7月,到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世界书局任职时,头几年参与编译了《英汉四用词典》(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同时编译《世界少年文库》(《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鲁滨逊漂流记》)。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合同。

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8月8日写成《译者题记》,接着翻译《仲夏夜之梦》。

这一年将历年诗稿整理成册,共三集。9月译雪莱《西风歌》。

1937年,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朱生豪历年搜集的各种莎剧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及评论著述一两百册,连同已译出的9部译稿全都被焚。8月26日回嘉兴,继续译莎。

1938年,下半年回上海继续在世界书局任职,并重新搜集资料,继续译莎,译成《钟先生的报纸》《如汤沃雪》《新诗三章》,并在《红茶》文艺半月刊发表。

1939年,到《中美日报》任编辑,此时因工作繁重,虽译莎不曾间断,但进度不快。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冲入“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三本诗集及宋清如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

1942年,成了生活无着落的失业者,然而他译莎剧的决心却更坚定了,他说,“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5月1日与宋清如结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重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每天除了吃饭很少跟家人交谈,以全部精力从事莎剧的翻译。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九部喜剧。

1943年,用仅有的两本字典译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雷特》三部悲剧;年底次第译出另八篇悲剧、十篇杂剧。

1944年,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篇》《亨利四世下篇》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编完《莎士比亚喜剧全集》三卷;写完《译者自叙》《第一辑提要》《第二辑提要》《第三辑提要》,编《莎翁年谱》,并打算在年底翻译完全集。(《译者自序》凝练了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及其翻译的总体认识,并叙述了自己翻译莎剧之经过及所持之原则,成为其生命精华之所集),到上半年共译出31部莎剧,6月初翻译到《亨利五世》第二幕时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于12月26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