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那些人那些事
7125000000041

第41章 我读《红楼梦》

喜爱《红楼梦》的人,是一定不会忘记第一次读红楼的情景的。

记得自己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那时,一个学生向人借一套《红楼梦》可不容易啊!为了按期还书,我不仅利用课余时间读,而且上课也在读。虽然读得很小心翼翼,但还是被任课老师发现了。我自知理屈,连声认错。为看红楼而受批评,真是有点无地自容,从此,心灵上也落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不久,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在全国上映了,当时,露天电影场与我的教室只隔一道墙,外面在放《红楼梦》,里面在夜自修,想溜出去的那种痒劲,对我来说,就甭提了。但不巧的是,第二天,刚好是考试,班主任就打了预防针,用功复习,把成绩考得好一些,不要去看电影。大家的屁股和板凳似乎都粘得牢牢的。我呢,装模作样地坐了一下,然后趁人不注意,还是溜到电影场上去了。

生不逢时,老三届的学生,刚好遇到了火红火红的“文化大革命”,虽然是书荒的年代,但借一套《红楼梦》却并不难。因为伟人多次下了最高指示,《红楼梦》是本好书,要把它当历史来读;不读《红楼梦》,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红楼梦》起码要读五遍,不读五遍,你就没有发言权。那话是“一句顶一万句”呀!于是,我用省吃俭用积攒的零星钱到书店买了部《红楼梦》,暗自一遍遍地读。开始通读,是好奇,漫不经心,只看看故事。不管对不对,我对人说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关系叫“三角恋爱”;其中有些情节翻多次了,心动了,也会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身世和不幸结局流下几滴同情的眼泪。

进了中文系,学了文艺理论,读法就不一样了。我懂了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人物写得成功与否乃是门面。一个作家,谁不想把自己笔下的人物装潢得精美一些。《红楼梦》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如果我是一个小说家,可以把散见于书中的一个特定的人的有关内容都拆下来,然后拿来拼凑、组装,横加干预,硬塞入自己的好恶,演化成一部中篇或长篇,然后躲在铅字后面,就可以去赚人们的泪和笑、时间和稿费。于是,我慢慢地进入到书中那些人物中去,开始注意起他们之间纵的和横的关系,注意起一个又一个近乎高潮的大场面的描写,也注意起一些细小的情节。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故事开卷不久就枝蔓横生,跌宕起伏,“剪不断,理还乱”,引人入迷;王熙凤忽精明、忽干练、忽泼辣、忽贪婪、忽阴险、忽狠毒,“正邪两赋”的多重性格,使人不得不侧目;贾母和刘姥姥,这一对年事已高的老妇,一个阅历丰富、福深、威重、深明大义、享得起富贵、又经得起风雨,一个老于世故、知理识趣、能随机应变、讨人喜欢,又能知恩必报,使人忍俊不禁;还有那只知一味享乐、玩弄女性的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人间的龌龊……曹公笔下的人物,有心跳声,有脚步声,有悲欢离合,有恩爱屈辱,个个都有朦胧美、生命美,给人以遐想和想象、追悔和懊恼、失意和怨恨、伤感和诅咒,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笑有泪有含泪的笑有含笑的泪有希望有绝望有绝望中的希望有希望中的绝望还有的有结局还有的没有结局还有的结局并不是什么结局不是什么结局也算结局——每一个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小的,都用酸甜苦辣在涂写自己的人生。《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的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场面,可以使人读后久久难以忘怀,可以使人粗粗领略这个世界,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

后来,由于从事政法工作,我又多次选读了《红楼梦》中涉及法律的事件和章节。像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枉法”,长安节度使拆散有情人婚姻的“曲法”,平安节度使“结朋党乱政”的“废法”,都察院被王熙凤玩弄于股掌中时的受贿、太监戴权的卖官、宦官夏太监以借为名的索取钱财等的“目无王法”……曹公,在一部“不涉及朝政”、“为闺阁昭传”的“适趣闲文”中,写出了清代官场的秽事丑行和吏治的败坏,暴露了清代官场的腐败堕落和法制的荡废,剥下了《大清律例》神圣不可侵犯的虚伪外衣。于是,我对《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写谈情说爱的书,而是一部写“末世”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官吏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家庭制度、等级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制度的百科全书的说法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读书要“知人论世”,曹雪芹的一生,由于史料的缺乏,本身就扑朔迷离,“梦魇”多多,如曹雪芹的祖籍究竟在哪里、曹雪芹的生卒年月是何时、曹雪芹的生父及夫人是谁、曹雪芹死后葬于何处、曹家是如何与皇室发生密切关系的等,两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有人甚至把曹雪芹说成是三国时曹操、宋时开国大将曹彬的后代……这些,也都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抱着探究的心理,我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专著。虽然,有关曹雪芹生平的问题至今仍疑窦重重,但我却确信一点,那就是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冷落,晚年在贫病交加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创作,最后在悲凉凄惨中死去。摩罗先生说得好:“一个没有被现实的苦难深深伤害过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而不会成为作家,因为即使一位平庸的作家,也是由造化的作弄和折磨造成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几乎非得以心灵的巨大伤害和严重残缺为代价不可。”曹雪芹正是一位这样的伟大作家。

同时,我认为高鹗所续的后40回是红楼最好的续书。我是在走了弯路后才说这句话的。出于红楼情结,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在不自觉中竟着手搜集起红楼续书来。从最早的清嘉庆元年逍遥子的《后红楼梦》,到后来陆续出的《续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红楼后梦》、《绮楼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红楼真梦》、《红楼梦补》、《补红楼梦》、《增补红楼梦》、《红楼复梦》及今人崔耀华《红楼梦续》(后40回新编)、胡楠《梦续红楼》、《刘心武续红楼梦》等,年复一年,居然累积了二十多种。《红楼梦》是一部闪古烁今的划时代的奇书,它的续书之多,蔚为大观,从古以来的其他小说无法与之匹比,这不能不说是这部奇书中的一绝。这些续书,在内容上,是续作者对曹雪芹前80回的某种解读;在形式上,大多仿效前80回的题材类型、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体现了续作者对曹雪芹原著强烈的参与意识。但续书大多是不成功的、令人失望的,它们在内容上粗制滥造、荒诞不经,无非以死而复生式、死后转生式或托生式来重新安排林黛玉、贾宝玉的命运。续作者为了为林黛玉、晴雯的死抱不平,便虚构出诸如出家的还俗、做鬼的还魂,使天下才子佳人,世世生生,永做有情之物;度世间痴男怨女,夫夫妇妇,同登不散之场,把结局由悲剧生拉硬扯成大团圆式的喜剧式的情节来。如在《红楼幻梦》、《红楼续梦》、《红楼后梦》等书中,就写宝玉迷途知返,黛玉、晴雯死而复生,与宝玉结为连理。又如《红楼梦补》中就说:“前书事事缺陷,此书事事圆满”,黛玉被写成第一夫人,晴雯、宝钗则成为黛玉的左右“辅弼”。作者还把黛玉写成治家能人,她清除积弊,节流开源,扭转了贾府的经济困境,振兴了家业。再如《绮楼重梦》,写了宝玉转世投胎为小钰,年幼时就有武功,又习得仙法,出征与倭寇打仗屡屡得胜,年少就封王,贾府因此得以重振家业,声势赫赫。《续红楼梦》竟然让宝、黛二人在太虚幻境结为夫妻,后两人还魂,最终使钗、黛同侍宝玉。我们说,《红楼梦》的伟大,就在于写精神悲剧、写人生悲剧、写时代悲剧,其思想内涵是极为丰富、极为深刻、极为典型的。但是,续书恰恰与其悲剧精神背道而驰,翻悲为喜,以大团圆作结,这是其艺术上失败的症结。这些续作者虽竭尽才力想把自己的续作写好,但最终还是难逃“愈作愈离,至后卷竟不成书”(清人裕瑞《枣窗闲笔》)的命运。

相反,只有高鹗所续的后40回是个例外。高鹗与其他续作者比,其过人之处的关键在于,延续了前80回浓厚的悲剧性气氛:首先是宝、钗、黛婚姻爱情的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宝钗只获得流于形式的成为宝二奶奶的婚姻,从此在无望的岁月中消磨自己多情的生命。其次是贾氏大家族的彻底败亡,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享尽清福的贾母,在被抄家后散尽余资,到头来无福可求,溘然长逝。再有那逞强好胜的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不但保不住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甚至连自己的女儿也保护不了,最后还搭进了自己的性命。还有那元、迎、探、惜四春,有的死了、有的误嫁给中山狼了、有的别家万里一去不返了、有的出家成尼伴青灯度生了,名副其实地成了“原、应、叹、息”。湘云、香菱、鸳鸯、妙玉等也都树倒鸟散,各寻各的路,各有各的归宿,“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鲁迅)……续书后40回的故事与前80回的故事基本上是协调的、互相衔接的,是循着合理的线索发展下来的。前80回的有关“伏笔”,后40回也有较精细的接应,如黛玉之死、贾府之败、宝玉出家等,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本意。而且,后40回也不乏刻骨描绘的文字,如潇湘惊梦、黛玉焚稿等段落的描写,精彩动人,体现了极深刻的悲剧精神。当然,高鹗的后40回与曹雪芹的前80回比,也有不少缺陷,如关于贾府结局的安排,硬安排了一个“沫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的情节,违背了曹雪芹“食尽鸟飞独存白地”的构思和创作本意,也削弱了《红楼梦》的批判意义和悲剧精神。尽管有人极力否定、诋毁高鹗的续书,指斥它是“伪续”,是“狗尾续貂”,应当把它“扔到废纸篓里去”,但平心而论,高鹗续书的水平远超过其他的续书,应当予以肯定。在《红楼梦》两百多年的流传历史中,为亿万读者所认可的是120回曹、高足本,而不是不完整的80回脂评本。对此,王蒙先生说:“高鹗是与曹雪芹一样的天才,而且是特殊的不计名利与知识产权的天才,他不但能够钻入别人的生活、别人的脑子里,而且能够钻入到别人的行文中、语言挥洒中、结构‘棋盘’中,这样的天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乎外乎,均无其例。《红楼梦》的流传,他功莫大也”(《不奴隶,毋宁死》)。

此外,我还时时刻刻关注网络上开辟的“中国红楼梦研究网”、“悼红轩”、“红楼梦谭”、“红楼艺苑”等专栏,阅读网友的短论、随笔、漫谈、读后感。为了及时了解红楼学术队伍研究红学的动态,感受“红楼梦中人”脉搏的跳动,我还特意订阅了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的《红楼梦学刊》,并设法几乎补齐了自创刊号以来的各期期刊。

红学,似乎有着比其他任何一门学问都历久不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有所谓杂学旁收也。读这些文章,可以开阔视野,加强与一些受到冷遇的、讥讽的“小人物”的非正统的、非专业的来自民间草泽的边缘红学研究群体的沟通,更深切地体验“草根红学”的亲和力和强劲的生命活力。

《红楼梦》是我们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学顶峰之作。它经历了两百多年历史的考验,更新了几十代的读者。它虽然只有100万字左右,然而,就是这100万字,引出了多少“百万”的解读、研究、评议、争论的文字!又引出了多少“百万”的续书!凡是喜爱《红楼梦》的人,都会说:这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小说,任你从哪里读起,都可以读,都能使人爱不释手……比起其他古典小说的“高”也就“高”在这里,它给广大的民众、专家、文学爱好者留下了“悬念”,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余味缭绕,永远不绝。

《红楼梦》有魅力,还有魔力。我读《红楼梦》,我爱《红楼梦》,它是我们求学、求知的一部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全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