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
7192900000027

第27章 中国胸外科第一刀一一张纪正(1)

李崇安

张纪正大夫 (1905-1984年)早在1939年就是我国第一位成功地为病人做了肺切除手术的中国医生,是我国第一代胸腔外科专家,拯救了很多患有胸外科疑难症的病人。他还在国内外发表了数篇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成就,为开拓和推动我国胸腔外科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称为中国胸外科第一刀。

一、清贫家世 奋进向上

张纪正生于1905年5月13日。是山东省潍县北乡大常庄疃村人,世代务农为生。其高曾祖虽目不识丁,家境一贫如洗。但由于他极度俭朴与勤劳,到中年以后家里便有百亩之地,可称为首农了。

曾祖父承袭高曾祖之家业后渐渐脱离劳动,且喜好得名,做了些修桥、补路及做和事佬之事。曾祖父开始叫子孙上学,在于求得后辈将来富贵和光宗耀祖。但是。由于曾祖父贪图虚名,家业开始表落。至其祖父时。更不事生产,家业凋落,祖父兄弟三人不得不析产,各自谋求生活之道了。

祖父析产后,家中分得良田20余商。父亲在大家庭中原为宠孙,获得入私塾学习五年的机会。到他15岁时,因分了家便辍学,开始在农田劳动。父亲15岁结婚,母亲是目不识丁的村女。

张纪正出生不久。他的家乡有了基督教。随之而来的西洋商人及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渐渐深入农村。张纪正的父亲在守旧的农村初次接受基督教,全家的女人都放了小脚,男人都割了辫子。连儿时的张纪正也割了小尾巴辫子。祖父、父亲连旱烟袋都收起来了,不看戏、不喝酒、不骂人、不说谎。星期日到教堂里去做礼拜,子女们都上学,这在当时是先进思想。邻里亲戚讥讽张纪正一家为“二鬼子”,张纪正的父亲也不去理会。后来张纪正父亲做了传教士的官话先生(教洋人说官话,以利传教),每月赚薪7元,后渐渐增至14元。在乡村这是了不起的收入。张纪正的父亲为使子女都能上学。典当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一部分土地,再加教会的补助和全部收入,七凑八借的使自己家的8个子女都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张纪正为第4子,姐妹兄弟共8人,五男三女。当时家中仅有五亩半地,生活困难。有一次张纪正妈妈打死一只老鼠,扔到灶下,然后告诉孩子们:“当好孩子,一会儿给烤肉吃!”

张纪正6岁起,入大常疃村教会小学,读两三年的四书,后改为新教科书,学习的课程中还有圣经及必须做礼拜。12岁时到离家40里外的撵县附近的乐道院文华中学附属高小求学,乐道院是美国长老会的传教中心。张纪正上学时因路远必须住校,每周放学后回家帮助父母在田间做些农活。13岁时曾一度辍学,到烟台英商信德花边呢厂做童工,每月工资约为2-3元半,后复学直到在滞县广文中学毕业。张纪正少年时期心地善良、津朴,知恩图报,助人为乐。张纪正童年时放风筝,将风筝线系在腰间,望着放起的风筝,手拿着风筝线往后倒退,一下掉到了没有井盖的灌溉土井内。当时正碰上本村中一个名叫四福的穷孩子在村外拾草,曾看见有孩子放风筝,只见风筝在天空飞翔,却看不见孩子,四福沿着风筝线走到井边往下一看,只张纪正头仍在水面上原来他掉在井里了。于是四福就大喊,田里干活的大人闻讯赶来,才把张纪正救了上来。后来,张纪正不忘四福的救命之恩,等到他从医学院毕业后,成了医生,在天津有所成就时,便叫四福从家乡到天津,为他在养牛场里安排了工作。为报答他救命之恩,后来还给他钱娶了个媳妇。

二、脱颖而出 步入协和

张纪正18岁时,进入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预科。因为物理一门未及格而停学半年。再次回齐鲁后,以往未及格的失败教训使他在回校后加倍努力学习,勤奋苦读,并连得两次奖学金,成为齐鲁大学医学院的佼佼者。

1928年5月3日,日本侵华军队在济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这次被杀害的中国军民总数达3625人,财产损失24008万余元。这些都深深震撼了张纪正的心灵。他感到只有中国强大了,才不会被外同列强欺侮。要想国富民强,只能 走科学救国之路,自己只有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才能拯救中国。这时学校已停课,张纪正随后转学至北京协和医学院进入三年级插班。协和医学院以前从来没收过插班生,因张纪正在齐鲁学习成绩优秀而破例接受了他。在齐鲁大学,教师授课一半讲英文,一半讲中文,而协和医学院是全用英文授课。张纪正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学习,并在1931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成为家乡当时唯一的大学生。

1931年长江发大水,7月28日汉口江堤溃水,灾情严重,受灾农田5787万亩,灾民达5271万人,为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张纪正以满腔的热情参加长江水灾救济工作,在汉口及武昌工作数月。他看到流离失所的难民,对他们给予无限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救助。

1936年夏,张纪正和在开封农业大学读书的五弟回老家探亲,到了老家潍县县城,从本家亲戚那里借了自行车,骑30华里到出生地大常疃村。在短短的几天里他为乡亲们看病。还为本家乡亲拍了好多照片(当时大多数村里人都是第一次拍照),当时村民一招呼,一条街男女老少来了数十人,还拍了集体照。这照片至今已成为珍贵的资料。

1937 年清华大学官费留学生中有胸腔外科一项,这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当时有70余人参加考试,而只有一个留学名额。经过严格考试,达到高成绩的可得奖学金张纪正大夫在应考时,全用英文回答。他在回答时,觉得有两道题用英文回答总感觉表达得不够确切和完美,就举手问监考老师,能否让他用中文回答,待收卷子时,给一位懂本学科中文教师看了,说完全符合要求,给了个满分。这样他得到了奖学金,以清华大学官费留学生的身份被派往美国留学。张纪正在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医学院胸腔外科进修期间,不知疲倦地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兢兢业业地工作;同期转入密执安州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深造。毕业于该院,在外科硕士学位,并考取美国专家学会会员。

张纪正在美国留学时还特地给家乡寄了美国的瓜菜种子,叫乡亲们在自己村子里试种,他希望村民除种主粮外,能多种蔬菜。他还从美国来信问试种结果如何?当告诉他南瓜长得虽小,但很面,甜瓜长得也不大,甜味和本地差不多,青椒的个大,红了也不辣。张大夫说,咱们村只知道有辣椒,这是叫大家知道一个新品种一甜辣椒。

张纪正完全可以留在美国优越的物质环境中,继续自己的研究事业。可是他抱着一腔爱国热忱、要用世界最先进的医学拯救祖国的人民。所以,他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先进的科学技术环境;1940年他毅然回到祖国,继续在协和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实现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愿望。

1931年至1937年,张纪正在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院做了3-4年住院外科医师。第5年升任住院外科医师长,第6年升任外科副教授,兼胸外科主任 。

协和医院是一所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较高,是世界驰名的综合医院。对于每一个学习医学的人来说,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是最理想的职业,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社会上人们的普遍印象来说,协和医院都有着其他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张纪正任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并创下了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的根基。张纪正于1940 年首次做了开胸切除肺癌手术,患者存活10年之久,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后,在北平(北京)的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属于美国的协和医院,并把全部医务人员都赶出医院,各住院病人亦被强迫迁出。所有设备及建筑则由日军改作军用及血清研究所用。

在一个寒冷昏暗的夜里,日本兵突然开进了协和医院,把那块六万多平方米的空间团团地包围住。正在为病人打针吃药和开刀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和其他医护人员,都被赶到走廊里去,然后又像犯人似的被押送出去。那些病人的命运更是凄惨,能够走动的随医护人员一起被赶走了,而那些不能走动的病人只能挺在那里忍受折磨,有的就死在滴空了的输液针下和手术台上,有的带带氧气鼻管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整个大楼的灯都熄灭了,治病的医院成了埋葬病人的坟墓。

三、积极抗日 亲临前线

1933年张纪正满怀爱国激情,作为青年医务工作者自愿报名,积极参加29军抗日战役的救护队工作,在喜峰口任医疗队队长。1933年3月9日,第三军团总司令宋哲元下达29 军赴喜峰口接防命令后,部队星夜兼程向喜峰口进发。次日正午,发现前方大道上有日军装甲车10余辆及敌人步兵500余人,战斗当即打响。战士们舍生忘死,冒着枪林弹雨,与日寇反复肉搏,历时达数小时,用大刀砍死日寇百余人。但因地势不利,日军炮火猛烈,我军伤亡约 400 余名。张纪正大夫和医疗队队员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把救援药品送到前线,并在前线抢救伤员。张纪正大夫和医疗队队员的精神激励了全军的指战员,使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抗战热情高涨。自11日之后,喜峰口战斗开始向有利于29军的局面逆转。14日清晨,29军前线各部在一片呐喊声中,将士们气贯长虹,直扑日军阵地,双方激战近10小时,肉搏多次,取得长城抗战中喜峰口前线的第 一次大捷。总司令宋哲元被支前民众及医疗队队员这种舍生忘死的抗日精神深深感动。

张纪正大夫后来在提起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时,他对妻子陈瑞慈说:“当时我还是不到 三十岁的青年医生,心中热血沸腾,恨不得把日本鬼子赶快赶走,就积极报名参加战地医疗队,穿上军装,参加救死扶伤,感到很光荣。”还对妻子说 :“你当时还带孩子,却鼓励我去战地抢救伤员,我从心底里感谢你,这表明我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心是一致的。”

四、创办天和 扶困救人

1941年张纪正来到了天津。翌年与方先之大夫、柯应夔大夫创办了天津天和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天和医院首创时的前4年,由张纪正任院长;后4年由邓家栋、方先之医师任职。

张纪正在天和医院时,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形同废纸,所以当时医疗费是收金条的(因此曾被称为“金条大夫”)。但张纪正大夫只收富人的金条,而对穷人却从不收取。他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他从不嫌弃病人,有钱没钱都看病,丝毫没有嫌贫爱富之心。上至市长、省长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一视同仁。经他看过的病人有:原卫生部长李德全(冯玉祥夫人)、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夫人、新华社名记者侯植、评剧演员新凤霞、京剧演员杜近芳等社会名流。

村里的乡亲知道张纪正当了大夫,也都到天津投奔他。这些人往往是只有来的路费没有回家的路费。所以吃、住、看病、回家的路费等,一切费用都由张大夫全包。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的李淑帼大夫是与张纪正大夫共事20余年的同事。据李大夫回忆,天津拉洋车的都知道张纪正大夫。当年天津称拉洋车的叫拉胶皮的,他们生活在最底层,无论酷暑与严寒,风里来雨里去拼命地奔跑,也难于养家糊口。许多人年老多病,冻馁街头的屡见不鲜。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染上了肺结核,肺部出现空洞,大口大口地吐血,具有开放性的传染源。因为害怕被传染,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敢接近,嫌弃他们。张纪正却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爱心,不怕被传染,亲切地拉着他们的手,以老朋友的口吻安慰他们,对他们说: “没事,会好的,放心吧。”亲自给他们诊治,给病人以极大的精神寄托,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生存的希望。解放前一位拉洋车的,有8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又患了肺结核,大口咳血,来到了张纪正的医院。 张大夫既没让他挂号,也没让他交费,亲自为他拍片,做手术不仅连吃饭、住院费全免了,还给了他回家的路费。住院时张大夫经常拉着他的手安慰他,手术后亲自为他拍背以利于病人尽早排气,这对手术后的病人很重要。日后这位车夫痊愈了,一天,他找到张纪正。不知怎么感谢张大夫才好。张大夫只是开玩笑地说:“给我磕个响头就行了。”

拉洋车的车夫们都说:张大夫是天底下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心肠大夫。医术就更甭提了。

张纪正做手术又快、又好。别人问他怎么才能做到这么好,他操着山东口音说:“我就是把手术看成像艺术家雕琢一件艺术珍品一样,保持最有用的部分。而对人体有害的部位,必须消除掉,所以做起手术来决不能手软。否则病人会更加疼痛。”张纪正可以给自己的太太接生做手术。这在一般大夫是很少做的。

张纪正曾帮助天津公立结核病院郭德隆院长建立结核病院 胸外科。

1956年张纪正积极拥护公私合营政策,将天和医院捐献给国家;同时还将他准备私人开业的医疗设备和甘肃路118号房产标准间21间,佟楼大街信济里35号购置的房基地12亩及房间11间,天津东亚公司股票,还有自用汽车等也全部交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