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璧儒
1991年夏天,我们曾拜访原天津市长征医院院长孙璧儒教授。当时孙院长巳届90岁高龄,在倾听老院长回忆个人大半生从医的经历时,他也给我们介绍有关天津市医务界的一些情况:
20世纪初期,天津中、西医的主力大多聚集在旧法租界繁华的劝业场周围 ,以绿牌电车道(现名滨江道)为主干线,分布在其东南西北各条街道上挂牌行医。西医早期以“北洋派”最为闻名。40年代。太平洋战争以后,日军占领北平,将协和医院关闭,医生被迫解散,不少卓有成就的医学博士、专家们,纷纷转到天津。有的也在绿牌电车道附近开业,被称之为“协和派”。当时,劝业场一带名医云集,人才荟萃。他们的精湛医术,崇高的医德,使天津的西医水平大大地提高,不仅天津市本地患者。包括外省市、华北地区也有不少患者闻名前来求医问药。极一时之盛。
孙院长为人宽厚大度,热心助人。还没等我们向他提出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份详细的名单,他就主动提出要把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旧法租界开业的私人医生概况给我们列个名单,我们当然求之不得,甚为高兴。
不久,孙院长通知我们去取。当我们收到这份简表时,甚为惊讶。以孙院长已届耄耋之年,能将六七十年前天津中西医务工作者约五六十位的姓名、地址、概况一一列出,其记忆力之清晰,令人佩服不已。尽管由于年代相隔太久,个别医生情况有些差错或遗漏,但毕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通过这份简表,可粗略地描绘出当年劝业场一带名医云集的盛况。如今,能再提供此类资料者,巳乏人矣。
此简表搁置十年之久,我们才有机会予以重新整理,惜老院长于 2001年2月25日以102岁之高龄溘然去世,我们无法再进一步核对或补充,仅提供作为参考吧!
——编者
(1)新中国成立前,凡属行医的,在报纸上登有姓名、住址、应诊时间,是真正的专科大夫有的专治花柳病的,只会打“606”、“914”针的。不算正式大夫。
(2)外国人在天津办的医院有:法国天主教医院(在西广开)、意国医院(现今市立第一医院)、德国医院、国际医院(英国人办的,在今沙市道)、传染病医院(英闰人办的)。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是先由私人开业的大夫诊治后,又推荐去上述医院的。各医院只收住院费、药费、护理费。这些医院中没有正式的中国大夫,有的大夫就是工作也没有工资(后面两句可能当时没听楚,或记求有误,但已无法核对了)。
(3)官办的医院有天冲海军学校医院、北洋医院、陆军医院。还有狮子林医院(即现在市立第二医院,后迁到中山路口),河北金家窑大街也有一座医院,院名不详。
(4)海军、陆军两大系统的医学院,使用的教材也不同。 陆军医学院是日本教材、海军是英、美的教材 。
(5)日军入侵中国以后,天津的医院才开始分科。如胸科、外科(那时还没有心脏外科)、及内科等。
(6)天津沦陷以后,有一天夜间,西医李子涛接到电话,说是约他出诊。他去后才知是日本宪兵队冒名约他去的。从此就不见面了。过了半年多才放出来,也不知为什么要逮捕他。以后,李大夫对凡是打电话来约诊的都不去,要有介绍人亲自来接才去,而且不出夜诊。
(一)滨江道 ( 原绿牌电车道 )两侧,以北面最多
尚伯华 西医(内科、化验科),新中国成立后调到天津市立第一医院。
刘少忧 西医(外科、花柳科)。
赵孝伯 西医(耳鼻喉科),毕业于北大医学院、山东医学院。
董良民 西医(眼科),毕业于北大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曾在德国获博士学位。
刘少青 西医(牙科),在原天样市场后门。
刘彬如 西医(牙科),在惠中旅馆内。
刘云鹤
李伯衡 西医(外科)。
徐维华 西医(放射科),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
李子涛 西医(内科)。
张鸿典 西医(牙科)。
施今墨 中医,在北辰饭店内开业。
赵沛霖 中医,1956 年前后调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
俞保康 西医(花柳科)。
董晓初 中医。开办兆卒诊所,1956年左右调天津市中医医院。
王季儒 中医,靠山东路口,新中国成立后调长征医院任主任医师。
田乃赓 中医,靠山东路口,新中国成立后词石家庄向北省医院。
(二)滨江道基康大楼内
朱宪彝 西医(内科),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曾在美国留学,1945年来天津以后,先是在私立立仁医院工作,1951年调到天津医学院任院长。
石怀璞 西医(内科),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从滨江道开业后又到西北角太平街开业(医院名不详)。
陈冠章 西医(内科),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曾在法国留学。
黎宗尧 西医(眼科),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曾在英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英美)烟草公司任职,1956年前后调到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
关颂凯 西医(牙科),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56 年前后调到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
谷振英 中医,1956年前后调到市级医院(不详)。
( 三 )渤海大楼附近
朱世英 西医(内科、细菌学专家),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协和医学院,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左右受聘巴斯德化验所任副所长,该所属北洋医学院,后迁到西开法国医院(即现在的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师绣璋 西医(内科)。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太平洋战争后, 转天津与刘绍武、屈鸿翰三人合组“协联诊疗所”,直到天津解放后停业,调天津市传染病医院任院长,1978 年后调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任院长。
刘绍武 西医(内科),毕业于胁和医学院,太平洋战争后,转天津与师绣璋、屈鸿翰 三人合组“协联诊疗所”,直到天津解放后停业,调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任院长。
屈鸿翰 西医(外科)。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太平洋战争后,转天津与师绣璋、刘绍武三人合组“协联诊疗所”。直到天津解放后停业,调天津市第三医院任院长。
( 四)营口道
景绍薪 西医(内科)。第四期官费留法学生。
(五)锦州道 ( 靠近和平路 )
徐胜五 西医(内科)。
陈锡爵 西医(内科)。
(六)哈尔滨路
蔡宣民 西医(化验),在哈尔滨道东头靠近建设路。
马 伦 西医(内科),在哈尔滨道靠近南京路。
赵少相 中医,在哈尔滨道中段 。
朱学勤 西医(牙科),在哈尔滨道中段 。
(七)辽宁路( 劝业场旁 )
项乃羲 西医(内科、放射科),解放后任天津大学校医。
梁锡田 西医(内科、放射科),解放后,调港务局医院 。
冯德华 西医(眼科),解放后,调港务局医院 。
(八)赤峰道
杜泽先 西医(内科),解放后调南开大学任校医 。
孙璧儒 西医(内科),毕业于北洋军医学堂(北洋派),第二期官费赴法国留学生,回国后留在每校义务任教(因那时海军医学校对华人教师多年欠薪,实属尽义务)又在法国医院任医师,两处各工作半日,解放后任长征医院院长。
陆现虎中医(内科)。
陆观豹 中医(内科)。
从鸿藻 西医(眼科),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解放后调公安医院半日应诊。
王嗣事 西医(内科),先在私立立仁医院,解放后调公安医 院、长征医院任内科主任。
王同安 西医(内科、精神病科),毕业于山东齐鲁医学院。 曾任马大夫医院院提。
卓景榕 西医(内科),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
赵光弟 西医(五官科),曾在法国医院工作。后调到公 安医院。
唐华庭 西医(牙科)。
陈惠民 西医(牙科),解放后在某联合诊所。
(九)河北路
翁文阔 西医(内科),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靠近南京路。后去台湾。
丁叔度 中医。靠近赤峰道。
胡秀章 按摩科,靠近赤峰道。
彭可悌 西医(化验),曾留学于英国,解放后调滨江医院
沈鸿翔 西医(内科),毕业于北洋海军医学堂(北洋派),我国第一期官费留法学生,解放后调滨江医院。
孙寿藤 精神病科,私人建立广济医院,解放后改为天津市立精神病医院。
(十)河南路(靠近赤峰道 )
王性天 西医(内科)。解放后调到某联合诊所。
钟淑媛(女) 西医(妇产科)。
(十一)长春道
于东川 中医,靠和平路口。解放后调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
注释:
(1)“北洋派”的来自:1881年(清光绪年间)由李鸿章委托在天津的两位法国人欧班及久瓦尼主办医学馆 。馆址为天津招兵买马商局总办朱其台捐赠,位于法租界海大道(今大沽路)上,在英国人开办的科学书院(现为十七中学)旁,对面有英国人开办的马大夫医院,与之相连的是北洋海军医学院。1893年医学馆改为“北洋海军医学堂”,后又改名“海军医学校”,原北洋海军医院归属于“海军医学校医院”(即附属医院性质)当时,医学堂是华北地区唯一培养西医的医学校,教师大部出英、法籍医生任教该校的毕业生被称为医务界的“北洋派”。
(2)“协和派”凡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从事医务工作的皆被称为“协和派”。
40年代初,“协和派”除在津创立了恩光、天和两医院外,还有一个协联诊疗所(前身为协宁),由师绣章、屈鸿翰、刘绍武、凌兆熊于 1942年创办。诊所在今渤海大楼后的兴安路,是一栋三层小楼,设有内科、外科、儿科、皮科、脑系科、性病科,并有手术室、化验室、X 光室、理疗室。由于医术高,服务好,收费低,深受群众欢迎。解放前夕,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联系下,曾协助解放军处理伤病员。
解放后。协联诊所解散,大夫、职工全部转入国立医院。
(3)名单中,凡在医生姓名前画者,皆指解放后,均放弃私人开办的诊所或医院,而由政府安排到各市医院中工作(可能有遗漏的) 。
(4)旧法租界的街道,多年来变动较大不好查对,故皆按现今街道名称。
(师静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