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7198700000004

第4章 二画(1)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民间传说这是每年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时刻。

牛郎和织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两颗星。以现在的观点看,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织女不愧为夜空中的一对闪耀伴侣,引得地上众生仰头观望。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演绎成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相传,天上的仙女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美丽的云彩。勤劳善良的人间男子牛郎,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哥嫂度日。哥嫂对他十分刻薄,与他分家时只给他一头老牛。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到人间游戏,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也爱上了牛郎,于是织女没有回天庭而是嫁给了牛郎,并生了一双儿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时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帮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担挑了两个小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划,划出了一条波浪滚滚的银河,硬生生将牛郎和织女隔开。不过二人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上苍,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会。这天,会有无数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为他们搭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据说,七月初七这天,在地上看不见喜鹊。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现代人将“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巧板

“七巧板”是孩子们的益智玩具,在现代社会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玩过七巧板。“七巧板”还被制成各种花色图案,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被称为“唐图”,“唐”代表中国,类似于“唐装”、“唐人街”一类的称呼。“唐图”被李约瑟称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人吃饭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黄伯恩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六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七张桌子组成的宴几。七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状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这就是传统七巧板的雏形,为后世的拼图玩具开创了先河。

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

现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七情六欲

“七情六欲”一词,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种感情,语出《礼记·礼运》,指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中医讲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总称。七情的变化,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种欲望,《吕氏春秋·贵生》对六欲作了解释,东汉高诱作了注释,认为所谓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进后,从佛家角度对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后来,人们把“七情”和“六欲”联系起来,用来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词话》“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直到现在,“七情六欲”一词还经常被使用。

七品芝麻官

今天,人们用“七品芝麻官”这个俗语,多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干部。“七品芝麻官”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得益于豫剧电影《唐知县审诰命》,著名豫剧喜剧大师牛得草把一个“七品芝麻官”演绎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在当时更是家喻户晓。

何谓“七品芝麻官”?它原指旧时职位较低的县官。我国古代县级官制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君把兼并的土地和小国改为县,设长官为县令。特别是秦朝推行郡县制,这种模式,经过历朝演变,至清代,全国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县四级。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作了些调整,但仍保留了省、县建制,将道府改为地、市。

清代的官以“品”论等级,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同现在的正副职一样,县长为正处级,副县长为副处级。共有九品十八级。县令是正七品,七品以下还有县丞、驿丞,这就是八品和九品官。

七十三、八十四

民间有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对上岁数的人是一个忌讳的岁份。其实,“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罢了。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圣人孔丘,一个是战国时代的亚圣孟轲。正巧孔子年仅七十三虚岁时命归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虚岁。因为孔孟都被尊为“圣人”,谁也不敢活过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

实际上,在我们周围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岁的,其实完全是一种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龄段稍多一点的话,也是因为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十三点

“十三点”是用来贬斥傻里傻气俗称“傻帽”的人。此俗语原产上海,称那些半疯半癫者为“十三点”。

此俗语所以称为“十三点”,是因为玩麻将或其他游戏开始时抛色子比点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个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玩时一般将两个色子抛起,落地后朝上的两个面上的点数相加,相加后最大的点是十二点。显然,十三点是不识数,傻帽啦!

还有一说,“十三点”暗合一个“痴”字,痴字是十三划,十三点自然就是呆痴之意。

“十三点”本来是女人喜用的贬斥他人的词语,它既生动却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现在无论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脱口而出,不再由女人专用了。

十六两

把重量单位一斤由十六两改为十两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旧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两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两千多年。

古代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民间有一种说法,既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据和理由,且能自圆其说。民间传说一斤中每一两都是一颗星,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卖东西的人在称重量时,不短斤少两,讲究诚信,就会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禄、寿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会损星。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所以商家应该诚信,否则会受到上天的谴责或遭受不祥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附会,用这种说法使不良商贩有所收敛。但古代的秤确实和北斗七星是有联系的。古时候人们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别称为“天权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个斗,后三星像一个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杆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权”,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盘星”。所以,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权力,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有句台词:天底下有一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

十二属相

“十二属相”也称十二生肖。古人用十二地支记时,十二地支代表了十二时辰。古人又根据他们对动物出没活动时间的规律,把十二时辰配上了十二生肖:

子:子夜十一时至第二天凌晨一时,这时候,老鼠的活动最为活跃,“子”就同鼠搭配,称为“子鼠”。

丑:牛吃足了草,凌晨一至三时还在咀嚼,准备凌晨出来耕地,所以“丑”就同“牛”搭配,称为“丑牛”。

寅:据说凌晨三至五时,这时候老虎最凶猛,所以“寅”同“虎”搭配,称为“寅虎”。

卯:凌晨五时后,月亮(又叫玉兔)还在照耀大地,所以“卯”同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玉兔相配,称为“卯兔”。

辰: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传说早晨七至九点钟已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巳:据说,早晨九至十一时,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动,不会伤人,所以巳时属蛇。

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太阳当头,据方士的说法,午时阳气到达极限,阴气将产生,马跑离不开地,是“阴”类动物,所以午时属马。

未:下午一至三时,羊吃了这时候的草,据说并不影响草的再生,所以未时属羊。

申:下午三至五时,猴子异常活跃,申时属猴。

酉:下午五至七时,傍晚来临,鸡开始归窝,所以,“酉”跟鸡搭配,称为“酉”鸡。

戌:下午七至九时,黑夜来临,狗开始“工作”:看家、守夜,所以,“戌”同犬搭配。

亥:晚上九至十一时,夜已深,猪憩睡得更熟,所以“亥”跟猪搭配,称“亥猪”。

十二生肖是我国用于记录年的一种方法,如《泰山庙圣旨碑》题:“泰定鼠儿年十月二十三日”,“鼠儿年”即子年。十二生肖也是我国在古代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如子鼠年生的属鼠,丑年生的属牛,依次相配。这叫“十二属相”,或者叫“属相”。

十里长亭

在戏曲、影视中常常见到“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但只见一亭,不见长亭,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十里长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设一个亭子。秦汉时每隔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脚,亲友远行也常在此话别。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按秦法,亭应及时负责信使的马匹给养、行人口粮、酱菜和韭葱,类似驿站。

“十里长亭”原意并非送别,后来表示送别,这是怎么来的呢?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船,或骑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风险,一旦离家,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通讯又不发达,所以,亲朋远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饯行,到有洗尘接风。特别是送行,必须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来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边临时设立帷帐,准备酒肴送别行人。

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在古代诗词、戏文中有很多吟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别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长亭;中国名剧《梁祝》送别一场,也是在十里长亭,虽然没有筵席,却送了一程又一程,谓之“十八相送”,场景感人泪下。文人墨客多用“长亭”这一特定场景表达离情别绪,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别时都安排在十里长亭。

十八层地狱

“十八层地狱”在民间广泛流传,恐怖吓人。传说生在世上作恶多端,死后便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它源自佛教。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思。“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为低劣痛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

十八层地狱的“层”不指空间的上下,而是时间和内容上,尤其指在时间上。十八层地狱是根据生前所犯罪行的轻重来决定受罪时间的长短。每一层地狱都比其前一层增加苦痛二十倍,受苦的时间增加一倍。

十八层地狱的名称和惩治对象如下:

第一层:拔舌地狱。惩治挑拨离间、诽谤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辩和说谎骗人之人。

第二层:剪刀地狱。惩治唆使他人再嫁或为再嫁者牵线搭桥之人。

第三层:铁树地狱。惩治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

第四层:孽镜地狱。惩治在阳世间犯罪却不吐真情或走通门路之人。

第五层:蒸笼地狱。惩治说长道短、以讹传讹、陷害或诽谤他人之人。

第六层:铜柱地狱。惩治恶意纵火、毁灭罪证或报复害命之人。

第七层:刀山地狱。惩治亵渎神灵者。

第八层:冰山地狱。惩治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

第九层:油锅地狱。惩治卖淫嫖娼、盗贼抢劫、欺善凌弱、拐骗妇女儿童、诬告诽谤、谋占财产和妻室之人。

第十层:牛坑地狱。惩治随意屠杀牲畜、杀戮罪重者。

第十一层:石压地狱。惩治将婴儿溺死、抛弃之人。

第十二层:舂臼地狱。惩治浪费粮食之人。

第十三层:血池地狱。惩治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

第十四层:枉死地狱。惩治不珍惜生命之人。

第十五层:磔刑地狱。惩治挖坟掘墓之人。

第十六层:火山地狱。惩治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鸡摸狗、抢劫钱财、放火之人。

第十七层:石磨地狱。惩治糟蹋五谷、偷盗、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之人。

第十八层:刀锯地狱。惩治偷工减料、欺上瞒下、拐诱妇女儿童、买卖不公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