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孩还很小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绝对权威的伟岸形象植入了小孩的“自我”,以至小孩在以后的成长中,心里就一直有这么一个让他敬畏的权威盯着,在这个权威面前,他是多么的弱小。
产生的就是这样的心理后果:既然无法反抗,我就说服自己,这个权威这样管我是对的——而且,我说服自己,最好不要让我知道,否则我觉得我会痛苦地挣扎,它出现的最正确方式,就是一种我意识不到的心理语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受虐狂”心理。
而“狼爸”“虎妈”们——请恕我直言,无论如何标榜自己,都多少有一点“施虐狂”的特征。
我不想对“狼爸”“虎妈”们教育方式的成败做出什么评价。但我必须指出它的心理后果:这样教育出来的小孩,往往心理弱小,心理上固着在了让某个权威罩着的阶段,独立应对这个险恶世界的能力较弱。要从权威那儿解放出来,找到独立的自我,没有一番剧烈的挣扎是做不到的。
如果一定要我就教育方式给出建议的话,那么,我并不完全摒弃“狼爸”“虎妈”们玩的那一套。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以后无法无天,那么,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树立父母的权威是绝对必要的。
就是说,当他在地上打滚撒泼的时候,当他无理地要这样要那样的时候,请从一开始(注意这个词!)就不要纵容,而是不惜以武力为后盾,坚决制止。
就是说,你有必要让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他绝不是理所当然地可以得到某些东西的。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孩的自我如果渗入了这样的内容,他将对自己有所控制,对某些东西有所敬畏。
所有对小孩的狠劲到此为止。剩下的,是你对他的“言传身教”,以及对他独立性的尊重。我能够给出的建议也到此为止。
现在我们回看一下,假设“狼爸”“虎妈”们是在小孩五六岁以后才对小孩如狼似虎,还镇得住吗?从力量的方面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在心理上只有两个后果:或者,他们终生生活在心理创伤的阴影中;或者,他们要报复!
5、女儿懂道德、有修养,是母亲教出来的;儿子有力量、聪明,是父亲示范出来的
到了看一下“羊爸”所谓“成功”秘诀的时候了。
和很多人想象的可能不一样,“羊爸”不只是发挥了平等主义和不干涉主义的伟大精神,更主要的是破除了父母和子女的身份界限,在情感上和儿女打成一片,把家营造成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如兄弟姐妹”的共产主义乐园。
看上去很美,很其乐融融对不对?但我不得不说,这样做在心理上是失败的。
请想一下,当父母,尤其是父亲和女儿的关系,变成了朋友、玩伴的关系后,在心理上会有什么后果?
最原始的爱和安全感缺失啊!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爱、得到安全感,而它们的前提,就是在心理上、行为上不能破坏“父母—子女”的关系。“羊爸”破坏了这一关系。他的女儿得到的,其实只是友情而已。但友情本来不应该是父母给的!
如果父母给的是友情,而不是爱和安全感,一定会有这样的后果:子女一开始就活在人际关系的虚假之中!他们会追求一种装的氛围,然后把它看成是真实。
说到这儿,我们展开天才的想象——如果“羊爸”教育的是儿子呢?
答案可能让人恐惧:这样的儿子,在心理上会变成一个女人!
原理一点都不深奥,就是一个男孩或女孩在自我开始发育成长时,他们需要从父亲、母亲那儿得到什么。
男孩需要得到什么?从母亲那儿得到爱和安全感,从父亲那儿得到力量感。而女孩呢,对力量感要求不高,主要是从父母那儿得到爱和安全感。所以,如果父亲扮演一个小男人的角色,和他像是一个玩伴,这样的一个男孩,在心理上很难成为一个男子汉。
做一个父亲,可以不在女儿面前扮演一个理性的、权威形象的男人,但在儿子面前一定要!
我们继续换一个问题:如果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互换呢?也就是说,母亲非常有力量、权威,是一个“严母”;而父亲则非常软弱,是一个“慈父”,在孩子的心理上会发生什么?
我想说,这种情况,对于儿子来说,就是一个悲剧了,他会变成一个缺乏安全感,缺乏力量的小男人,懦弱、恐惧,容易成为受虐狂。
对于女儿,也不是什么好事。她会继承老妈的优秀传统,甚至更出色,你在生活、工作中所见到的很多泼妇、脾气暴躁、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和施虐倾向的女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女儿懂道德、有修养,是母亲教出来的;儿子有力量、聪明,是父亲示范出来的!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苦修爹”。我对他表示祝贺,因为他对孩子的这种“同甘共苦”的训练,年龄段选得很好,是在孩子9岁的时候。这种训练在12岁之前都是有效的。
但假如孩子已经十三四岁甚至更大一些了呢?我不得不提醒一下:想当一个“苦修爹”,除非你拿出让孩子觉得他和别人比可以引以为傲的东西,否则,已经受到社会价值排序影响的孩子说不定不仅不会懂得吃苦的意义,还可能会受到刺激。
“社会价值排序”是什么意思,它的社会心理机制又是如何运作的,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的重点内容,在这里我就不再讲了,我假定你已经明白了它的意思。
基于此,我强烈建议白领和公务员同志们去做一个“苦修爹”!
在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已经停留太久了,让我们先打住,在后面的章节涉及的时候再进入孩子的心理世界。
表现三:破译不了别人内心的语言
6、当一个人被怀疑干了一件坏事时,要成功地消除怀疑,所出示的证据,在说服力上一定要强于怀疑出示的证据
如果我们有破译别人内心语言的能力的话,这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因陷入心理动物的状态失去了,或不具备呢?我将表示非常遗憾。
关于这个能力,在这一节里我先预热一下。
一个人的表情、姿态背后,往往就是他内心的语言。
而他的穿着也往往就是内心语言的外露,或让别人认为他想说什么。
还有,嘴巴里说的话,同样可能是内心语言的传达,或者是包装,或者是否认,但总可破译!
我想请问:当一个人被指控涉嫌强奸时,如果他在法庭上穿着很酷的短袖花纹衬衫,看起来雄性激素发达,一脸猥琐、轻浮,在人们眼里,这会是什么意思?
还是我来回答吧。如果他是这样玩的,那就等于对法官和所有人说:“是的,关于我强奸的指控都是真的,你看我多么像一个强奸犯!”
人类在心理上是非常好“先入为主”这一口的。当一个人被指控强奸时,就会有一个关于强奸的“事实”储存在人们大脑中,期待得到证实或证伪。而对证实的心理期待,远强于对证伪的心理期待!
就是说,人们在心理上,更期待一个人“强奸”的“事实”得到确认,而对证伪他“强奸”则有所抵触。
这真的很残酷,而且也不公平,但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因为,如果一个人被指控干了一件什么坏事,这件坏事的各种信息马上构成一个模糊的图像成为人们大脑里的表象。同时,它在心理上激起了人们的道德情感,为了想象自己是一个好人,并在别人面前具有道德优势、心理优势,人们在心理上就愿意接受涌入头脑里的这个表象,并期待它被证实是真的。
如果一个人被认为干了一件好事呢?呵呵,情况就相反了。当然,政治和商业的造神运动,并引发了偶像崇拜的情况除外,因为它们利用的,是另外的社会心理机制。
所以,我请大家记住这一点:当一个人被指控和怀疑干了一件坏事时,要成功地否认各种指控,消除怀疑,所出示的证据,在说服力上一定要强于指控和怀疑出示的证据!
因为,只有你的证据足够强,才能作为新的、更清晰的图像进入人们的大脑,驱逐原来储存在人们大脑里关于那件坏事的表象,并使他们在心理上认可,除非已经进入妄想状态,否则肯定无法坚持原来的期待了。
而从博弈上来说,在别人已经有你干坏事的表象时,如果你在表情、姿态、穿着等方面居然主动来迎合人们的这个表象,我只能表示无语。
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同学就干过这样的蠢事。他因涉嫌家暴案上过法庭,虽然穿着黑色西装,却将白色衬衫的领子摊在外边,一副傲慢而无所谓的恶俗形象,等于说“我就打了,又怎么样”,他喜欢把自己推到一个不利的位置,自然谁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