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两个人确实也是饱读诗书,兵书也看了不少,只是两人都有一个软肋:不仅从没有上过战场,连军队都没待过。
指望这么两个人打胜仗?
一需要勇气,二需要联想,三需要对方低能。
房绾却不这么看,他对李揖和刘秩充满了信心,他逢人就说:“叛军勇士虽多,可他们肯定挡不住我的刘秩!”
如果打仗仅仅用嘴该有多好啊!
大话说完,房绾将全军分为三军,分别是南军,中军,北军。
公元七五六年十月二十一日,房绾率领中军、北军在咸阳陈涛斜地区与安禄山叛军遭遇。
大战开始前,房绾胸有成竹,因为他有秘密武器:牛车!
房绾从古代兵书中汲取了精华,采用了车战之法,在他的阵中有两千辆牛车,在牛车的周围,夹杂着骑兵和步兵。
房绾清晰记得,古兵书中提到,战争开始后,驱赶牛车进攻,就能冲破敌军的阵脚,给敌军造成混乱。
房绾的记忆并没有错,只是他不知道,那是在理想情况下,一旦对方有了防备,牛车能起的作用恐怕就要打折了,有时甚至会起副作用。
房绾正准备驱动牛车参战,叛军阵营中却响起了震天鼓声。巧合的是,房绾逆风,叛军顺风,震天鼓声顺风飘到了牛的耳朵里,所有的牛一下子全惊了,顿时焦躁起来。
这时,早有准备的叛军顺风放起了火,房绾的牛彻底崩溃了。
两千辆牛车没有冲向敌军,反而在本方横冲直撞起来,叛军趁机吹响进攻号角,房绾的中军、北军无力抵挡,如潮水般败退。
战后一盘点,死伤四万,生还不过几千。
两天后,不甘心失败的房绾再次指挥南军迎战,结果还是惨败。
这次败得更彻底,不仅损兵,而且折将,南军主帅、中军主帅一起向叛军投降。
还有比这更惨的失败吗?
房绾战败的消息传回,李亨气得几乎吐血,哎,这个只会说大话的家伙。
按照李亨本意,他想狠狠处分房绾,然而经过一个人的劝说后,李亨便高抬贵手,放过了房绾。
李亨转头对那个人说:“看来谁都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你了!”
山人李泌
李亨要指望的那个人叫李泌,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李亨开始,他先后陪伴了唐朝三任皇帝,接下来两位是李亨的儿子——唐代宗,李亨的孙子——唐德宗。
李泌,京兆(长安)人,自幼以才思敏捷、精明干练著称于世,他的祖上更是赫赫有名,他的六世祖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而他的曾祖一辈也有一位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
不过祖上的荣光到李泌这一代时已经烟消云散,李泌登上历史舞台靠的还是自己。
由于自幼名声在外,李隆基召见了李泌,这次召见,李隆基对李泌印象非常好,便把李泌介绍给了当时还是忠王的李亨,李泌与李亨的交情从这时便开始了。
等李亨出任太子时,李泌也长大了,开始给李隆基上疏言事,这时,李隆基意识到,该给李泌一个官职了。
出乎李隆基意料的是,李泌居然拒绝当官。
李泌态度坚决,李隆基也不再勉强,便让李泌与李亨结成布衣之交。从此,李亨称呼李泌为“先生”,大事小情都喜欢听一听李泌的建议。
李泌、李亨的布衣之交渐入佳境,不料却碍了杨国忠的眼。
杨国忠看李亨不顺眼,同时也看李泌不顺眼,找了个机会,杨国忠便把李泌贬到了蓟春郡(湖北蓟春县),许久之后,李泌才被赦免。
这次被贬,让李泌心灰意冷,他索性玩起了归隐,到颍阳当起了隐士。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李泌的隐士生涯还会继续下去,然而安史之乱改变了李泌的生活轨迹。
李亨与李隆基马嵬坡分道扬镳之后,便想起了李泌,他想要成就龙兴大业,此人绝不可少。
就这样,李泌被李亨召唤到了灵武郡,多年老友,异地重逢。
李亨握住李泌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此时的李泌,对李亨而言就是一棵救命稻草。
李亨把自己的恩宠一股脑加到了李泌的头上,出门时两人并辔同行,就寝时两人对床而眠,《三国演义》中说刘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李亨和李泌,也差不了多少。
不过,仔细分析,这里面不免有夸张的成分,刘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那么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同理,如果李亨、李泌对床而眠,他们的夫人情何以堪?
所以说,史书中难免有夸张的成分,需要挤挤水分再看。
不过,李泌深得李亨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李亨想任命李泌当中书令。
李泌又拒绝了。
李泌说:“陛下待我以宾客之礼,这要比宰相尊贵得多,陛下又何必委屈我当宰相呢!”
李亨无奈,只能认可李泌的说法。
然而,李亨的心里始终不踏实,他还是想给李泌盖上一个属于自己的戳。
蓄谋已久的李亨终于找到了机会。
有一天,李亨与李泌一起视察军营,士兵们暗中对两人指指点点:“穿黄衣服的,是圣人(皇帝),穿白衣服的,是山人。”
士兵们一边指点,一边疑惑,白衣服山人是干吗的?既不是官员,为什么跟皇上关系那么亲近?既然那么亲近,为什么不当官呢?
士兵的窃窃私语很快传到了李亨耳朵里,李亨意识到,这里面有文章可做。
李亨对李泌说:“你看,你不穿官服,士兵们都疑惑了。如今艰难之际,朕不敢委屈你做官,你就暂且穿上三品紫袍以消除众人的疑惑吧!”
李泌不得已,只能接受三品紫袍。
穿上紫袍,李泌按照常规进宫谢恩,这时李亨又说话了:“既然穿上了紫袍,怎能没有官职呢?”
李泌还没有反应过来,李亨已经从怀中掏出了诏书:
任命李泌为侍谋军国(皇家资政)、元帅府行军长史(元帅府秘书长)。
李泌这才意识到,自己掉李亨的“陷阱”里了。
李泌坚决辞让,李亨接着游说道:“朕不是逼你当朕的臣属,只是想让你帮我渡过难关。平定叛乱之后,朕任由你当隐士,绝不阻拦。”
皇帝推心置腹到了这个地步,李泌不好再推辞,从此便转换身份,当起了李亨的下属。
李泌没有让李亨失望,他不仅有才气,而且目光长远,能言别人不能言之事,比如皇子的长幼之序。
李亨年长的皇子有两位,一位是广平王李俶,一位是建宁王李倓,李俶为长,李倓年龄略小。
相比之下,李倓的才气、谋略更胜一筹,这一点在马嵬坡前后表现无遗。
当时,正是李倓建议从马嵬坡前往灵武郡,而在前往灵武郡的途中,又是李倓组织敢死队,保护李亨一行的安全。
时间一长,李倓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李亨便动了让李倓挂帅东征的念头。
李亨的想法刚一表露,便遭到了李泌的反对:“建宁王确实是元帅之才,然而,广平王却是建宁王的兄长。如果建宁王东征成功,岂不是要逼广平王做吴太伯(自己身为太子,为了将王位让给弟弟,主动离家出走)吗?”
李亨回应说:“广平王是嫡长子,不需要用元帅来提高身价!”
李泌说:“广平王毕竟还没有正式被封为太子。如今天下艰难,大家看重的还是元帅。如果建宁王大功告成,陛下不封建宁王当太子,他手下的将士们也不会答应!本朝太宗、太上皇,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李泌的眼光的确比一般人长远,别人只看到眼前,他已经看到了若干年之后。现在他把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的恶果摆在李亨面前,李亨便不得不重新考虑。
经过重新考虑,李亨改弦易辙,封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李俶、李倓的长幼之序便这样稳定下来。
挂帅出征,不看能力,只看长幼,以今天眼光看,简直不可理喻,然而,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就是铁律,谁破坏这个铁律,就有可能后患无穷。夺嫡,多数就是因为破坏了长幼有序的铁律。
李泌如此做,是未雨绸缪。
解决了长幼之序,李泌马上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
此时安史之乱如火如荼,紧急战报此起彼伏,从早到晚,没有一刻停歇。李亨命使臣将这些战报都送到元帅府,由李泌先审阅,如有十万火急军务,则重新封口,紧急递送李亨,其余事务则留到第二天再议。
除此之外,皇宫中所有钥匙、印信由李俶与李泌共同掌管。
李亨对李泌推心置腹到了如此程度,李亨相信,李泌不会让他失望。
李泌确实没让李亨失望,不久,他带给李亨一个巨大惊喜。
彭原对策
登基后的李亨一直酝酿着收复长安,然而却苦于兵力不足,冥思苦想之后,李亨想到了一招——借兵!
这是李亨打出的一记七伤拳,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伤害自己。
李亨借兵,标志着曾经鼎盛的大唐王朝走上了下坡路,因为,原本唐朝是不需要借兵的,有的只是征兵。
在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东征高句丽时,回纥等胡人部落、国家也曾经跟随出征,那时不是借兵,而是征兵,天可汗一声令下,胡人军队便应声出征,没有半点条件可讲。
即使在李隆基鼎盛时期,征调胡人军队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命令,没有条件。
现在,李亨不是征兵,而是借兵。
征兵,没有条件,借兵,则是有条件的。
李亨派出使节,向北往回纥借兵,向西往拔那汗国(中亚纳曼干市)、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借兵,他要打造一支多国部队,对付安禄山的叛军。
眼看李亨如此布局,李泌提出建议:
陛下不如移驾到彭原(甘肃宁县),等安西以及拔那汗国兵马到来后,再进驻扶风郡。到那时江南税赋正好运到,也可以供应大军。
李泌建议正中李亨下怀,移驾彭原,那就意味着龙兴大业迈出关键一步,等大军到齐,反攻长安指日可待。
李亨一行就这样从灵武郡到了彭原。
抵达彭原,李亨与李泌进行了一番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李泌拿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策略,如果这个策略得以贯彻,安史之乱持续时间,将大大缩短。
李亨问李泌:“如今叛军兵锋如此强劲,天下何时才能平定?”
李泌说:“据臣观察,叛军把掠夺的金银财宝以及美女都运回了范阳,从这个表现看,他们哪有什么一统天下的大志啊!如今安禄山所依仗的多数是胡人将领,汉人肯为他效劳的只有严庄等少数人,其他人都是被胁迫的。据我推测,不出两年,天下无贼!”
李亨来了兴致:“哦,为什么?”
李泌说:“叛军中骁勇善战的,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安忠志、阿史那承庆等几人而已。如果令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关,郭子仪自冯翊进入河东,那么史思明、安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我们用两支军队就牵制了他们四员大将,安禄山手边能用的就只剩阿史那承庆了。这时命令郭子仪不打华阴,只需要保持长安洛阳间道路畅通。
“陛下命令各地征调来的部队在扶风郡集结,跟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轮流出兵发起进攻。安禄山如果救头,我们就攻击他的尾;如果救尾,我们就攻击他的头,让叛军在数千里的战线上疲于奔命。我军以逸待劳,叛军来则避其锋芒,叛军去则尾随出击。总的原则,不攻城,不断路,让叛军来回奔波。等耗到明年春天,命建宁王李倓出任范阳节度使,沿边塞从北进攻,李光弼从南进攻,两军成掎角之势直取安禄山范阳老巢。到那时,叛军退无可退,守无可守,我军从四面八方一起进攻,叛军只能束手就擒了!”
李泌说完,李亨大喜,不禁对李泌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从战略意义而言,李泌的彭原对策,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其实存在致命缺陷,缺陷就在荆州,因为荆州的存在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刘备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而另一方面,刘备又需要联合孙吴,矛盾的症结在于,取了荆州,就必定无法与孙吴友好相处,这一点在三国后期已经得到证明,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自相矛盾。
两相对比,李泌的彭原对策接近完美。
不久,安禄山出事了,彭原对策又多了一份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