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5
7204300000026

第26章 烽烟又起(1)

范阳再叛

怀疑就像李亨心中的野火,一旦点燃,便无法扑灭。

李亨越想张镐的话,越觉得有道理。既然史思明当初能跟安禄山一起反叛,那么现在兵强马壮岂能就此消停?毕竟他手里握着的是那么多郡和那么多士兵。

中国古代就是这样,皇帝并不等一个人真正谋反,只要这个人具备一定的谋反条件,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视作危险人物,不管你曾经多么忠君爱国。

不行,不能坐等他反叛,应该先下手为强。

李亨决定动手,经过物色,他选定了一个人选:原信都郡太守乌承恩。

乌承恩与史思明有一段渊源。

当年,史思明还没发迹时,曾经在平卢军使乌知义(乌承恩的父亲)手下效力,乌知义待他不薄,因此史思明对乌知义一直心存感激。安禄山叛乱后,时任信都郡太守的乌承恩举郡向史思明投降,史思明顾念旧情,对乌承恩非常照顾。等安庆绪洛阳败逃后,乌承恩和弟弟乌承玼都曾劝说史思明向政府归降,最后在他们的劝说下,史思明归顺李亨。

有这样一段渊源作基础,史思明与乌承恩的关系非常不错,然而,当友情遭遇利益时,友情往往禁不住考验。

李亨给乌承恩开出条件,他要买断乌承恩与史思明的友情。

李亨的计划是这样的:

乌承恩到范阳后,联合阿史那承庆除掉史思明,事成之后,对阿史那承庆叛乱的罪行既往不咎,另外赐予铁券,对乌承恩委以范阳节度副使一职。

条件很优厚,前景很迷人。

李亨的计划并不是他一手策划,而是李光弼一手打造。这位唐朝中兴名将就是看史思明不顺眼,想除之而后快,当然,他跟史思明没有私怨,只有公仇。

两难选择摆在了乌承恩面前,是要前途,还是要朋友?

乌承恩选择了前途。

无可厚非。

接受任务的乌承恩马上行动了起来:

第一步,他用自己的私财招募了一批敢死勇士,这些人是他将来行动时的有力工具;

第二步,他男扮女装,前往史思明部将的大营进行策反。

刚开始,史思明浑然不觉,时间长了,史思明就听到了风言风语,有的将领向史思明反映:乌承恩曾经男扮女装进过军营。

史思明心中一惊,他当即意识到乌承恩身上一定隐藏着一个大阴谋,大阴谋的矛头一定是指向史思明。

史思明没有慌乱,他不动声色,就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事有凑巧,几天后,乌承恩陪同长安来的宦官一起到范阳慰问史思明,史思明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

史思明与乌承恩老友见面,寒暄不已,接风宴摆过之后,便把乌承恩送到宾馆休息。

分别时,两位老友嘴上情意浓浓,心中却已杀机四起,只不过看谁的刀更快。

史思明首先出招,他的招是乌承恩最小的儿子。

乌承恩最小的儿子当时正好在范阳,史思明故作关切,命其到宾馆看望父亲,父子二人好好团聚一下。

乌承恩父子以为史思明一片好意,不承想,一个深坑已经给父子俩挖好了。

夜深了,宾馆内外寂静无声。

乌承恩下意识看看窗外,确定无人后,小声对儿子说:“我受命铲除这个逆贼,事成之后,朝廷将任命我当范阳节度副使。”

窗外无人。

屋里有窃听器。

史思明那个时代没有高级窃听器,但有最原始、最初级的窃听器——人。早在乌承恩入住前,史思明就安排了两个勇士潜伏在乌承恩房间的床下。

现在“窃听器”听到了骇人听闻的消息。

两位勇士迅速从床下爬出,大声叫喊着打开房门,早有准备的史思明士兵一拥而上,捆住了目瞪口呆的乌承恩父子。

史思明冷冷看了乌承恩一眼,开始搜查乌承恩的行囊,一下便搜出了李亨赐给阿史那承庆的铁券。

看来,真是要算计我史思明啊!为什么就不能信任我呢!

罢,罢,罢,看来我与朝廷没有缘分。

史思明反心又起,压也压不住了。

精于算计的他不想一个人战斗,他要把麾下的部将都裹胁进来。趁着搜查乌承恩行囊的工夫,史思明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塞进乌承恩的行囊,然后又非常“吃惊”地把道具搜了出来。

道具是一份名册,以“李光弼”的名义拟的,上面详细罗列着曾经跟随史思明叛乱的部将名字,凡是在“李光弼”这份名册上的人,全部杀无赦。

史思明预感到朝廷有一天会跟自己翻脸,因此早早造了这样一份名册,现在,名册派上了用场。

铁券和名册摆到诸将面前,诸将一个个被悲愤的情绪笼罩,为什么我们都归降了还把我们往死路上逼?

范阳又成了火药桶。

史思明瞪着乌承恩责问道:“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要如此对我!”

乌承恩已经吓得浑身哆嗦,用颤抖的声音解释道:“死罪,死罪!这些都是李光弼的阴谋!”

史思明已经不想听解释了,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史思明把部下、士绅、百姓代表召集到一起,然后冲着西方大哭起来:“臣率十三万士兵归降朝廷,有什么地方辜负陛下,而陛下却要杀臣!”

哭完,史思明将乌承恩父子押上了刑场,陪同乌承恩父子一起受刑的还有受他们牵连的二百多人。(乌承恩的弟弟乌承玼跑得快,逃过一劫)

斩完乌承恩父子,史思明给李亨上了一道奏疏,详细阐述自己的委屈。

这时,李亨玩起了无赖手法,干脆一推二六五:“这起事件跟朝廷和李光弼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乌承恩个人行为,你把他杀了,正好!”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皇帝耍无赖,神仙也歇菜。

李亨的辩解没有化解史思明的愤怒,史思明与朝廷的关系走到了悬崖边。

不久,朝廷处罚投敌官员的公文传到范阳,这份公文又被史思明加以利用。

史思明拿着公文对诸将说:“陈希烈这些人都是朝廷大臣,当年太上皇自己抛弃他们跑到了蜀郡,陈希烈他们没有办法才给安禄山效力,如今他们还是免不了一死。他们尚且难逃一死,更何况我们这些人,一开始就跟着安禄山起兵。”

史思明说完,诸将心中都充满了悲凉,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跟着史思明再次叛乱!

叛乱总得有个由头,当年安禄山选择的由头是“诛杀杨国忠”。

现在,史思明选择什么当由头呢?

诛杀李光弼!

诸将群情激昂,要求史思明上疏诛杀李光弼,史思明点头同意,便把任务交给了判官耿仁智以及耿仁智的下属张不矜。史思明特别嘱咐道:“奏疏上一定要写上,陛下不为臣诛杀李光弼,臣当自己引兵到太原诛杀。”

张不矜很快打好了草稿,拿给史思明过目,史思明看过后,同意。

张不矜收起草稿,准备放进专用盒子,然后送交抄写官正式抄写。

这时判官耿仁智走了过来,他要替张不矜把把关。

耿仁智拿过草稿,删掉了史思明特别嘱咐的那句话。

在耿仁智看来,那句话是向皇帝挑衅,同时也是叛乱的前奏,一旦皇帝看到,事情将不可收拾。

耿仁智还是太书生意气了,他以为删掉那句话就能删掉史思明叛乱的念头,异想天开。

很快,负责誊写奏疏的官员向史思明报告:草稿上最重要的那句话被耿仁智他们删掉了。

史思明大怒,马上命人将耿仁智和张不矜推出斩了。

临刑前,史思明又有些于心不忍,毕竟耿仁智跟了他很多年了。

史思明又把耿仁智叫了回来,说道:“你跟随我已经快三十年了,今天是你负我,而不是我负你!”

如果耿仁智就坡下驴,他将躲过一死。

耿仁智大声说道:“人终有一死,能为忠义而死,也很值得。今天如果跟随大人谋反,那只不过是把死期往后推延几年而已,还不如早死!”

史思明被耿仁智点中了软肋,抓狂起来,一顿乱锤,将耿仁智活活打死。

书生意气的耿仁智没能阻止史思明叛乱的心,从此时起,史思明又跳到了大唐王朝的对立面。

史思明也不愿意,但他别无选择,因为有些事,一旦做了,就很难回头!

邺郡之围

史思明已经开始公然叫板,但李亨暂时还顾不上他,眼下李亨急需解决的是邺郡的安庆绪,只有把安庆绪解决了,李亨才能腾出手对付史思明。

实际上,李亨高看安庆绪了,安庆绪压根不是造反的材料,明明手中有筹码,也不会好好利用。

安庆绪逃到邺郡时,虽然同党分崩离析,但手中依然有七个郡总计六十多个城池,兵器、辎重、粮食应有尽有,如果换一个有经验、有野心的人经营,这些都会成为争夺天下的筹码,而安庆绪却对这些不以为意,他最在乎的还是个人享受,只求每天能喝个痛快,仅此而已。

嗜酒如命的安庆绪不理政事,便给了大臣争权夺利的机会,高尚和张通儒互不买账,一见面就斗个不停,有这么两个斗鸡在,邺郡不乱才怪。

唯一令安庆绪心安的是大将蔡希德,此人不仅有谋略,而且麾下都是精兵,有这么一个人在,安庆绪觉得心里踏实。

好景不长,安庆绪感觉最踏实的蔡希德被张通儒算计上了。

蔡希德被张通儒算计,主要是性格惹的祸。

武将出身的蔡希德,性格刚烈,遇事喜欢直来直去,一来二去,就把张通儒得罪了,张通儒恨死了蔡希德。

张通儒决定报复,他要借安庆绪的刀杀蔡希德。

久在安庆绪身边,张通儒知道安庆绪的软肋:害怕属下投敌,张通儒决定抓住这个软肋。

不久,张通儒向安庆绪报告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

蔡希德已经与唐军取得联系,计划诛杀你,然后举邺郡投降。

安庆绪一听,顿时跳了起来,什么?消息可靠吗?

张通儒斩钉截铁地说:“可靠!这是蔡希德的左右透露出来的!”

智商偏低的安庆绪就此相信,马上下令将蔡希德公开处斩。

斩完蔡希德,邺郡的军心便散了,蔡希德麾下数千名士兵一哄而散,再也不肯给安庆绪卖命。与此同时,目睹蔡希德悲剧的将领们也抱怨不已,从此与安庆绪离心离德。

安庆绪有些后悔,但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将另一位大将崔乾祐扶上马,任命崔乾祐为天下兵马使,总管邺郡内外军事。

本以为这样可以弥补一下损失,没想到,崔乾祐刚愎自用、暴戾好杀,根本无法服众。

安庆绪只能心里暗暗叫苦,想要找个人代替崔乾祐,又无米可炊,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安庆绪不可救药地走上下坡路,李亨针对安庆绪的重点打击也拉开了帷幕。

公元七五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亨点将,一口气点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兵马使。

九个节度使包括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关内节度使王思礼、淮西节度使鲁炅等九人。这九人是李亨手上最能打仗的节度使,现在李亨把他们一股脑都甩了出去,目的就是把安庆绪打残打死。

李亨交给九位节度使二十万大军,而且这二十万大军还只是一部分,稍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大军派给九位节度使指挥。

九位节度使,二十万大军,这是李亨登基以来最奢华的阵容,出人意料的是,李亨居然没有设立主帅,九位节度使各自为政。

史书对此的解释是,李亨考虑到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元勋,彼此之间很难协调,因此不设元帅。

郭子仪与李光弼资历相仿只是借口,李亨真正担心的是,在围剿安庆绪的过程中,有节度使趁机坐大,那么战后就有可能尾大不掉,造成祸患,无论郭子仪,还是李光弼,他们都是李亨忌惮的对象。

虽然不设元帅,李亨还是设了一个名义上最高指挥官: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相当于李亨的战地特派员。

由谁担任呢?

宦官鱼朝恩。

说来说去,皇帝谁也信不过,只信得过宦官。

公元七五八年十月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渡过黄河,向东攻打安庆绪控制下的获嘉城。没费多大工夫,获嘉城破,斩首四千,生擒五百。获嘉城守将仓皇出逃,率领残兵退守卫州(河南省卫辉市)。

郭子仪乘胜追击,一路追击到卫州城下,与此同时,鲁炅、李嗣业等节度使也率领各自人马抵达卫州城下。

卫州是邺郡的门户,卫州一失,邺郡难保。安庆绪不敢怠慢,连忙动员邺郡所有部队,七拼八凑,凑足七万人,开到卫州城下。

安庆绪将七万大军分成了三部分,崔乾祐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自己领中军。

双方在卫州城下拉开了阵势。

这时郭子仪提前作好了部署,他把三千弓弩手埋伏到本方营墙后面,嘱咐道:“一会儿,我会假装败退,叛军一定会趁势追赶,到那时你们就登上营墙,乱箭发射!”

一切布置停当,郭子仪引军迎战安庆绪。

战不多久,郭子仪假装败退,唐军如退潮潮水一般向本方大营败退,安庆绪一看有机可乘,马上挥军追击。

眼看要追上了,就听郭子仪大营中一声梆子响,营墙上突然出现无数弓弩手,叛军士兵一愣神的工夫,弓弩手万箭齐发,无数弓箭向叛军士兵飞了过去。

安庆绪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了,立即拨转马头往回跑。

郭子仪令旗一指,唐军又如涨潮的潮水一样追了上去。

紧跑慢跑,安庆绪脱离了危险,一盘点阵容才发现,弟弟安庆和丢了。

安庆绪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卫州城陷落,弟弟安庆和被俘。

顾不上伤心,安庆绪一路逃回邺郡,这时,形势更危急了,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人已经带兵逼近了邺郡,留给安庆绪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安庆绪不甘心,马上组织人马在愁思冈反击,然而,一仗下来又被斩首三万,生擒一千。

筹码越来越少的安庆绪只能退入邺郡城内,当起了缩头乌龟。

这一缩,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郭子仪令旗一挥,将邺郡城团团围住,这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赶到,八大节度使在邺郡城下聚齐(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在魏州作战)。

眼看邺郡陷入重重包围,安庆绪只能向史思明求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安庆绪承诺,愿意将皇位相让。

“以皇位换救援”的计划很快得到了史思明认可,史思明立刻动员范阳十三万兵马准备南下救援安庆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