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7208300000012

第12章 世子之争(4)

听闻此消息,司马懿非常吃惊,他对曹丕说:“公子,依在下愚见,这次铜雀台之会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曹丕点点头,回答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否请教先生的看法?”

司马懿不紧不慢地说:“从丞相格外提及的‘可以透露考题’便可以看出,丞相想考验的并不只是文采,更多的是韬略。此铜雀台为丞相炫功而重建。历史上,铜雀台沾染了太多的帝王之气,已然成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此次丞相的铜雀台之会,很有可能是对公子以及众兄弟的一次考核,不仅考文采,更考政治远见。”

“此话怎讲?”

“丞相前不久虽遭赤壁之败,但这只能算是小损失,不论领地还是实力,魏在众诸侯中都是最强大的。丞相已经成了事实上的未来霸主,他一定在是否称帝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不过,我想现在丞相在这一问题上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

“什么答案,请先生明示。”

“据其实不图其名。丞相此次考核,实则是对诸位公子的政治远见的测试,谁更合其意,谁便在世子之争中占据上风。”

曹丕听后,甚是高兴,拉住司马懿的手,说:“多谢先生指点。先生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可否劳烦先生面见父王,询问考题。”

司马懿后退一步,行礼道:“听从公子吩咐。”

刚送走了丁仪,又来了司马懿,曹操也很爽快地把考题告诉了司马懿。得到考题后,司马懿拜谢曹操,准备转身离开。

“仲达。”曹操忽然叫住了司马懿。

这时,曹操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了:司马懿身体未动,脖颈直接转了180度,转过头来。

曹操直觉头上“嗡”的一下,顿时眼冒金星,四肢乏力。司马懿见曹操忽然瘫倒,吓了一跳,连忙过来问:“丞相,你怎么了,我这就去命人叫郎中来。”

一会儿,曹操便缓了过来,对司马懿说:“罢了罢了。这头风是我的顽疾,休息片刻便好了,你下去吧。”

“在下遵命。”

刚才,司马懿“鹰视狼顾”的一幕把曹操吓得不轻。这样一个危险的人,曹操决定将其移出权力中心,让他移得越远越好。何况曹操手下谋士如云,他也不缺人才。曹操思来想去,决定把司马懿“扔”给儿子曹丕,给他当老师。

司马懿回去不久,曹操的任命书便来了。司马懿原先只是个小官,现在,曹操任其为文学掾。对于司马懿的职业生涯而言,这是一次大大的提升。文学掾,顾名思义,和文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也不全对,文学掾是统管府上的文书、礼仪之类的官。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给曹丕当老师。

这个决定正中司马懿下怀。从此之后,他便成了曹丕的得力助手,再也不用担心别人说他和二公子“交往过密”了。

铜雀台短兵相接

司马懿回去之后,不敢怠慢,立刻面见曹丕,把曹操出的题目告诉了曹丕。曹丕如获珍宝,激动地对司马懿说:“先生真是帮了我大忙啊。我还有一个请求,不知先生肯答应否?”

司马懿答道:“公子请讲。”

曹丕说:“明日的铜雀台之会所作的诗篇甚为关键,我希望可以作出令父亲愉悦的诗篇。但怎奈我生性愚钝,文采不及植弟的万之一二。我曾听说先生文采斐然,写诗作赋,样样精通,可否劳烦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为我赋诗一首?”

司马懿听了这话,有些为难,便对曹丕说道:“司马懿非常想,可是又不能这样做。在下不才,写的诗篇虽有几分特色,但终究与公子的笔锋是有差异的。丞相见此文与公子文风不符,必定生疑。公子何不趁此机会,向丞相表露你的政治远见呢?”

“依先生之见,我应该向父王表露什么政治远见?”

“你的政治远见就是丞相的政治远见。”

曹丕追问:“那父王的远见又是什么?”

司马懿谨慎地回答说:“恕在下揣测。丞相当前应是据主之实而弃主之名,也就是说,对外仍然宣称支持恢复汉室一统,而实际上却维持当前局面不变。只要阁下表达此意愿,必得之。”

曹丕听后非常高兴,再三谢过司马懿。天色已晚,告别了司马懿后,曹丕便挑灯夜战,熬出了一篇诗赋。

司马懿回去后,遇到的是曹丕的虚心求教;而丁仪回去之后,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当丁仪兴冲冲地带着曹操给的题目以及暗算司马懿的成果求见曹植时,得到的答复竟是曹公子因为饮酒过多,不省人事,已经睡了。丁仪无奈,只好长叹一声,道:“但愿天赋可以弥补吧。”

十一月初五,正是铜雀台落成典礼的日子。

一大早,文武百官便纷纷赶来。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曹丕自然不敢怠慢。虽然他昨天为了写出一篇精彩的赋而一夜没睡,但今天还是随百官早早赶来,不敢怠慢。曹丕一来到铜雀台脚下,就被这气势恢宏的建筑深深震撼了。抬头望去,阶梯如登天云梯,伸入清晨氤氲的雾气中。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去,只见台高十丈,宽阔如祭天坛,台上又造五层楼阁,飞檐走壁,金碧辉煌,直伸入云中。楼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铜雀,铜雀台因此得名。铜雀金光闪闪,舒翼展翅,如翱翔于九天之上,又如腾云驾雾于天际之外,令人如痴如醉。

少顷,人群中一片骚动,是曹操来了。行礼问候之后,铜雀台落成典礼正式开始。就在这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曹植匆匆赶到。

原来,曹植昨夜饮酒太多,一醉不起,睡得迷糊。今天早上,下人才慌忙叫醒了他。

曹操面露些许不悦,碍于今日大喜,便不予追究。

首先,当然是领导发言。曹操站了起来,对百官之前付出的努力作了肯定,并对铜雀台的胜景进行了一番赞美。最后,他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为扫荡逆贼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好了,领导发完言了。接下来,就是吃喝了。文武百官纷纷向曹操敬酒,然后相互敬酒。一时间,气氛甚是热烈。

曹丕知道,考验马上就要到了。

不久,曹操示意诸位安静,然后说:“今日铜雀台落成,文武百官都非常高兴,我也一样。不如请我的儿子们为铜雀台作赋,以助酒兴。以半个时辰为限,半个时辰之后,他们将在文武百官面前诵读,请百官评判。”

虽然曹植迟到了,但才华横溢的他仍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半个时辰很快过去了,曹操见时间差不多了,便迫不及待地对曹植说:“植儿,你先来。”

曹植果然是满腹才学,名不虚传。只见他站起身,徐徐吟出一首《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螮东。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而双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文采斐然,一气呵成,气势如铜雀台般雄伟壮丽。大臣们听后纷纷赞不绝口。曹操听了也面露喜色。

随后,曹操转了个方向,对曹丕说:“丕儿,你也把你的赋读一读。”

曹丕站了起来,略显紧张地吟诵道:

临台行高,

高以轩。

下有水,

清且寒。

中有黄鹄往且翻。

行为臣,

当尽忠。

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

宜居此宫。

鹄欲南游,

雌不能随。

我欲躬衔汝,

口噤不能开。

我欲负之,

毛衣摧颓。

五里一顾,

六里徘徊。

虽然经过一个晚上的准备,曹丕的这篇赋的语句还算通顺,但在遣词造句上和曹植相比,就差了很多。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和曹植的赋通篇赞扬曹操的帝王之气相比,曹丕的这篇赋则显得内敛很多,有点“不知趣”,因为文中竟然多次提到了要为汉室效忠的意愿,有煞今日之大好风景。

气氛一下子有些尴尬,现场一时间陷入了僵局。还好,曹丕的赋中并无过多的“反动”言语。于是,陈群马上带头鼓掌,其他官员也立马效仿,气氛缓和了不少。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非常高兴,都快忍不住要笑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之所以如此高兴,是因为今天的考试是完全按照他的预料进行的。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司马懿有什么好高兴的?

曹丕不是司马懿肚子里的蛔虫,他没有看见司马懿高兴的样子,如果他看见了,也会有和我们一样的疑问。曹操并没有当场对他两个儿子所作的赋给予评判,只是一再声称,两篇赋都构思精巧、文辞秀雅。曹丕非常关心自己今天的表现,所以,待酒席结束,人群散去,他便将司马懿叫到自己的身边。

曹丕问:“先生以为我的表现和植弟相比如何?”

司马懿回答说:“在下以为,公子和植公子的赋都是发自肺腑所作的,都很好。”

这很明显是敷衍之词,曹丕很不满意,说:“先生不要哄我了,我自己也看得出来,植弟的文笔出神入化、变幻莫测,遣词造句恰到好处,这篇赋堪称经典,大臣们赞不绝口,父亲也非常高兴。只可惜我生性愚钝,昨天夜里想了一个晚上,也只挤出一些蹩脚之词,所以,今天只能献丑了。若不比照还好,这一比照,两篇辞赋高下立现。”

司马懿歪着头听完曹丕的话,摇了摇头,说:“公子此言差矣。依在下之见,此次铜雀台的短兵相接,公子胜。”

曹丕很是奇怪,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司马懿不紧不慢地解释说:“如果此次是考文采,在下以为是植公子胜;若此次是考机智,那么,我要恭喜殿下,你一个晚上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我看来,不论丞相这次想要考什么,公子一定是赢了,因为这次考核本身就是在考政治。为什么说植公子输了呢?原因有二:其一,剥去曹植公子所作的文章的华丽外衣,不难发现,这篇赋的主要目的是赞美丞相的功绩,这没有错;还有就是希望丞相可以称帝,这本身也没有错。但是,错就错在植公子把这些给说出来了。先前,袁术强占玉玺,尔后称帝,并无获得多少实际利益,反而招致天下诸侯的讨伐,加速了其灭亡。丞相的威望与实力,袁术之流难以与其相提并论,但身为汉臣,丞相不得不听天下人的声音。况且,此时在丞相帐下效力的很多官员都是汉室出身,他们自然不希望听到太多要颠覆汉室的声音。事实上,当前最明智的方法便是,据其实而不图其名,等到四海归一时,再做那些所谓的称帝之事也不迟啊。植公子在如此重大的场合中,把称帝一事如此赤裸裸地讲出来,容易暴露他想要成为世子,继而继位于丞相,君临天下的野心,实在有失冷静。不过,微臣料想这也是植公子的性格使然。其二,世子问题虽然是丞相和公子之间的家事,但实际上牵涉方方面面,比如大臣们就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因素。恕我直言,当前,在丞相的心中,植公子的位置或许比您更为靠前,这从植公子和殿下的官职高低就能看出。现在,朝中绝大部分的大臣仍然心系汉室。今天,植公子的一番表态,实际上是将他自己推到了大臣们的对立面。再加上植公子平时酗酒,为人放荡不羁;而您为人低调诚恳,为多数大臣所拥戴。我觉得,过不了多久,公子便可以扭转颓势,得到丞相更多的喜爱。”

司马懿的这一番话,听得曹丕心花怒放。在曹丕看来,在和曹植之间的博弈中,他领先了一步。

受猜忌险遭杀害

在铜雀台的短兵相接中,曹植看似占了上风,他和他的门客们颇为得意。一连几天,曹植和他的文友们喝酒吟诗,喝得酩酊大醉,过着放纵的生活。

不过,曹植的智囊团要看得更长远一些。在他们看来,司马懿这个人在曹丕手下起的作用太大了。司马懿屡献奇谋,他在曹丕心中的地位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当时,曹丕手下有四位非常得力的谋士,他们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都是满腹谋略之人。他们为曹丕出了很多良策,因而被称为“曹魏四友”。司马懿被列为“曹魏四友”之首。

这样的人,必须要想办法除掉。遏止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除掉他。虽然丁仪上次给曹操吹的耳边风有了一定的效果,让司马懿远离了曹操,但他却获得了更多的和曹丕接触的机会,这对帮助曹植夺取世子地位的智囊团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于是,杨修、丁仪等人更加勤快地往曹操身边跑,目的就是削弱司马懿的势力。

曹操本来对司马懿不是很反感,无奈身边这帮人天天吹耳边风,所以也觉得烦了。不过,曹操上次亲眼见到了司马懿“鹰视狼顾”的样子,实在令他心有余悸。况且,司马懿之前两次拒绝自己的邀请,他实在不明白司马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此外,司马懿出身北方望族,曹操本就被那些望族瞧不起,和它们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司马懿想要对他不利,确实有确凿的证据。

杨修等人拿出了非常狠的一招——说司马懿和曹丕来往过密,对魏有不良企图。

这可是贼喊捉贼啊。杨修等人在支持曹植成为世子的行动中不遗余力,这次,他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让曹操对司马懿的用心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