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称帝的时候,三国时代已经进入后期了。此时,很多能臣良将已经去世,各国人才缺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魏国而言,此时西部边境上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诸葛亮。如果司马懿一举杀掉诸葛亮,那么,他还有什么利用价值呢?为人处世最难做到的,就是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定位。司马懿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曹叡对抗诸葛亮的武器,假使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那么,他也就会“狡兔死,良狗烹”,失去了利用价值。也许,他的一生将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了解了这些,我们对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只身一人却故意撤军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西城“面对面”之后,战局进入了收尾阶段,粮道被断,三郡尽失,再加上孙权的观望和无动于衷,诸葛亮无奈地领着剩余的蜀军撤回蜀地。司马懿则乘势收复了原先被蜀军占领的陇西三郡,班师回朝。
先前司马懿放走诸葛亮一事,曹真和曹休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曹休和曹真觉得,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却在城下犹豫许久,最后撤军,真是不可理喻。他们终于抓到了司马懿的“小辫子”,可要趁这个机会好好捏一捏。他们向曹叡上书,说司马懿对大魏有异心,和蜀国的诸葛亮串通一气,故意放走他,日后定会对大魏不利。
这下可让曹叡犯难了,处罚吧,司马懿是凯旋归来,如果要处罚一位打了胜仗的主帅,情理上实在说不通啊。可是,转念想想,曹真和曹休说的也不无道理,率领十多万大军,却放走了仅有几千人的诸葛亮,这很难说得过去啊。思来想去,曹叡便下令司马懿虽取胜有功,但放走诸葛亮也有过错,功过相抵,既不奖励也不惩罚。消息传来,司马懿二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而司马懿依旧没有什么表示,既无喜悦,亦无悲伤,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诸葛亮大军刚刚退去,打了胜仗的魏主曹叡便蠢蠢欲动了,他决定主动出击。这天,他找来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询问他蜀国和吴国应当先攻击哪一个。司马懿回答说:“如今,蜀国刚刚战败,凭险据守,不足为虑,东吴才是我心腹大患。”
曹叡一听,既然擅长打仗的司马懿都这么说了,而且进攻东吴也可以完成先王未尽之遗志,何乐而不为呢?便追问道:“那么,以将军的意思,应该如何出兵呢?”司马懿说:“孙权以为我们不擅长水战,因而东关的防备有所疏忽。进攻敌人最佳的方法,便是扼住敌人的喉咙,再猛击其心腹。东关和夏口就好比是敌人的咽喉和心腹。我们可以派陆军重兵屯守于宛城,并佯装进攻东关,引贼兵东下。同时,我们派出水军和东吴军在夏口决战,犹如神兵天降,定令孙权意想不到,首尾难顾。届时,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曹叡听后大喜,令司马懿再度前往宛城备战。
魏国计划进攻吴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吴主孙权那里。魏国的进攻线路,孙权不得而知。孙权和陆逊商议后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
五月,吴将周鲂跑到魏国来诈降,谎称受到吴主孙权的排挤,希望做魏国的内应。曹叡听后大喜,曹休可不想让司马懿夺了伐吴的功劳,便主动请战,前去接应周鲂部下。这一切,远在宛城积极备战的司马懿竟全然不知。
曹休带军深入敌境,在宛城东北处的石亭遭遇了陆逊的伏击,十万大军在东吴军队的攻击下阵脚大乱,形势非常危急。
当司马懿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前线的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原本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整装待发,等待曹叡命令他出兵,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曹休孤军深入,形势危急,要他前去救援的消息。命令来得突然,如果大军出击,一则行动速度慢,等到达的时候,恐曹休军已经全军覆没;二则如果全军出动,万一东吴军队转而进攻宛城,城中无大将镇守,也是非常危险的。三思之下,司马懿决定派贾逵领五千精骑前去接应。东吴军队不擅长陆上作战,所以,魏军须靠奇袭制胜,只要派一小股军队前去接应,东吴军队就会认为魏军援兵已到,定会全面撤退。
果如司马懿所料,东吴军见魏军援兵赶来,也不恋战,便匆匆退去了。贾逵给了曹休军一些援助之后,曹休终于率领只剩万余人的残兵败将回到了洛阳。
对曹休来说,这一战的失利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竟被东吴区区一个周鲂给戏弄了,十万大军折损,颜面全无。回来的路上,曹休羞愤难当,越想越气,身体也一下子垮掉了。回到洛阳不久,曹休便因为背部发痈而亡。
曹休的一生,战功显赫。曹操在世时,曾称赞其为“千里驹”,后来,他统领“虎豹骑”,官至大司马。曹叡念其毕生为国征战,封谥曰“壮侯”,并由其儿子曹肇继嗣。曹休死后,大司马之位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曹真的手上,司马懿却因为石亭一战的谋略欠佳而名落孙山。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分明就是曹氏集团在打压异姓士族,尤其是司马懿,因为在曹休死前,司马懿已经是朝廷的第二号人物、三朝老臣,战功最为显赫。不过,司马懿并不在乎。大司马之位也不是这么好坐的,既然曹真坐上了,那就让他尝尝这种滚烫的滋味吧。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作为朝廷中异姓士族最为强大的力量,司马懿真是应了那句话——躺着也能中枪。曹真坐上大司马的位置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听言纳谏,或是改善民生,而是找司马懿的麻烦。曹真向曹叡上表说,应当赏罚分明,既然石亭一战失利了,那相关的人就应该对这件事负责。应该由谁来负责呢?天子曹叡肯定不会负责的,他是游离于体系之外的人,此战的最大责任人曹休已经死亡,那么,此战的主要谋划人司马懿自然就难逃罪责了。
当曹叡找来司马懿,准备将他降职一等的时候,有先见之明的司马懿却先开口了,而且是“狮子大开口”,请求免去他的一切官职。这让曹叡大吃一惊。还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篡位之心,怎么看也不像啊。好吧,既然是你司马懿自己要求的,那我曹叡也就恩准了。
当帝王,最令人羡慕的便是拥有生杀大权,随口一动,轻则官降几等,重则人头落地。曹叡“恩准”的时候也就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是很快,西蜀的诸葛亮便让他尝到了免掉司马懿官职的苦果。
失陈仓临危受命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魏军东移和东吴交战,那志在北伐、攻取中原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趁机行动呢?事实上,古时候的通信是非常落后的,再加上这段时间曹魏和东吴交战,信息封锁比较严密(这里的“信息”主要指魏军将主力东移,西线战力薄弱)。等到诸葛亮获悉这一大好消息时,已经是冬天了,距发生在夏天的石亭之战已经过去了数月之久。
不过,诸葛亮也毫不含糊。十一月,他得到了魏兵东下,关中虚弱的消息后,重新整顿兵马,再度率八万大军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重新调整了战略。与前一次的主攻陇西地区不同,这次,诸葛亮选择了出散关,取陈仓。
陈仓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缘,西可去天水郡,西北有大道直通安定郡,西南与武都郡相连,东可去长安郡。它就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却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诸葛亮的如意算盘是,出了散关,取了陈仓,扼住曹魏的咽喉,然后倚仗水路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诸葛亮成功地出了散关,却在陈仓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这一切的阻力都源于镇守陈仓的郝昭将领,而当初推荐郝昭镇守陈仓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解甲归田的司马懿。
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诸葛亮一路推进到渭水河边时,或许根本没有把陈仓这座小城放在眼里。陈仓位于渭水河边,孤立无援,和很多大都市比起来它的城防设施太差。面对这座城池,蜀军内部的将帅再次产生了分歧。魏延认为,陈仓有擅长守城的郝昭镇守,且布置严谨,恐怕一时难以攻克,于是,建议蜀军从太白岭出祁山,但这一提议被诸葛亮否决了。在诸葛亮看来,陈仓不仅是一座小城,而且就在街亭的南面,攻下陈仓有很大的战略意义。魏延无奈,只得从命,便领命攻城。
战局的发展大大出乎诸葛亮的意料。一连几天,蜀军排山倒海的攻势在郝昭井井有条的指挥面前如同泥牛入海,丝毫起不了作用。连攻五天,依然难以攻破,魏延只好灰头土脸地回来向诸葛亮禀报。诸葛亮大怒,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于是,派靳祥前去劝降。
靳祥兴冲冲地去了,结果却灰溜溜地回来了。诸葛亮一问,郝昭不但没有丝毫退让或是投降的意思,反而用弓弩相威逼,令靳祥不敢再言。这下可好,诸葛亮彻底愤怒了,好你个郝昭,真是软硬不吃啊,难道我数万大军还怕你几千人不成?好,那就休怪我无情了。于是,诸葛亮下令不再谈判,而是出兵强攻陈仓。
接下来的数十天时间里,陈仓成了一架“绞肉机”。为了攻破陈仓这座小城,诸葛亮用尽了各种可以想到的办法,但都被郝昭一一用计阻挠了。诸葛亮架云梯,郝昭便命人用火箭射击;诸葛亮用冲车,郝昭便命人将大块石头用绳子绑起来,从城墙上扔下,将车子砸烂;诸葛亮命人用泥土沿城墙往上填,想要直接填平城墙,并派人在井阑上射箭掩护,郝昭便命人继续筑高城墙,你高一尺,我高一丈。到了最后,诸葛亮连挖地道的方法都想出来了,郝昭还是有办法抵挡,他命人在城内直接往下挖,以拦截诸葛亮挖的地道,杀死里面的工兵,然后,将地道重新填上。就这样,郝昭带着数千将士,硬是将蜀军拦在了城外,一个月未能前进一步。
小小一座陈仓,久攻不下,伤亡惨重,这已经让诸葛亮烦恼不已了。偏偏此时,后方的粮食运输又出了问题。城池久攻不下,可以绕道;可粮食供给不上,就只有干瞪眼了。无奈,诸葛亮只好下令退兵,草草结束了第二次北伐之旅。
见蜀军大举撤退,城里的副将领王双按捺不住了,在他看来,这正是追击蜀军的最好时机。不过,蜀军虽然攻城未果,士气低落,但仍数倍于守城的魏军。王双出击未果,反被诸葛亮的伏军射杀。这是诸葛亮此次北伐的唯一收获。
诸葛亮退军的消息传来,最高兴的要数曹真了。此次,他收到西部边陲的战报,奉天子之命率大军前来讨贼。原先,他对诸葛亮还是非常畏惧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名声威震四海,如果正面交手,想来自己恐怕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他最希望的事情就是驻守在陈仓的郝昭能够多抵挡诸葛亮一阵子。等到诸葛亮粮草不济,或是其他的什么突发状况发生,自己已经布好了阵,以逸待劳,说不定能够占点便宜。没想到,郝昭竟如此神勇,带着几千人的部队硬是将诸葛亮挡在了陈仓城外。等到曹真率大军赶到陈仓的时候,蜀军早已撤退了,留下的只是流血成河的战场残局,还有因为劳累过度已经生病的郝昭。
曹真一看,大喜,便修书一封,派人飞速传给了曹叡。书信的大概内容是说,郝昭御敌有功,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诸葛亮听说魏军援军前来,闻风丧胆,落荒而逃。这么一来,什么也没干的曹真反而捞到了大功,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刚当上大都督的曹真首战告捷,成功地阻击了诸葛亮的进犯,并率大军凯旋而归。曹叡亲自来到西城门外迎接,以示重视。一番寒暄后,曹叡命人摆上了好酒好菜,以犒劳曹真、曹爽、张郃以及一同出征的将士们。觥筹交错之际,无论是皇上还是臣子,都已微醺。或许,他们早已忘了在宛城家中忍辱负重的司马懿,还有远在川蜀秣马厉兵的诸葛亮。
数月后,魏国的西部驻守部队再次传来战报——诸葛亮又杀过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曹真又无奈又惊恐,无奈的是,才过了几个月,他屁股还没坐热,蜀军又来犯了;惊恐的是,上次能成功抵御蜀军来犯,一方面是因为郝昭英勇;另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本身准备不足而又轻敌。这次,重新作好准备的诸葛亮显然不会像上次那么容易对付了。如果说上次只是对自己带兵能力的一个小测验,那么这次就是真正的大考验。
公元229年春天,重整旗鼓的诸葛亮第三次率大军北伐。此次北伐,出兵之迅速,和前一次的北伐间隔之短,大大出乎了魏军的意料。当诸葛亮出兵的消息传来时,镇守陇西地区的雍州刺史郭淮还在写上一次抵御蜀军北伐的报告。
当诸葛亮率大军再次来到陈仓城下的时候,对阵双方的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葛亮一边,经过数月的休整,以及对攻城计略的精心部署,士气正盛。郝昭一边,不仅在上一次战斗中折损了副将王双,而且由于准备不及时,城中的补给并不充分,将士们经过上次的浴血守城,消耗了过多的气力。一开始,陈仓城中的守将充分运用了上次守城的成功经验,顽强地抵挡了一阵。不过,俗话说“天底下最坚固的堡垒从来都是先从内部开始垮塌的”。三天后,郝昭因为积劳成疾,在指挥守城时死去。主将一死,军心立刻大乱。于是,诸葛亮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举攻破了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