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敢为、会为,自得皇帝信任、民众爱戴。张伯行被调任为江苏按察使。,按照官场的惯例,新官上任总要给上级留个好印象,而唯一的方式就是送银子。这可难坏了年薪只有130两银子的张伯行,要送银子就要鱼肉百姓,这和他的道德标准是矛盾的。在道德和荣誉面前,他选择了道德,横下一条心,谁爱送谁送反正我不送,“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上司自然对他颇为怨恨,总要寻机会整他。
康熙最后一次南巡至苏州,接受众臣拜见时,评价时任江苏按察使的张伯行为“江南第一清官”。接下来又说,“:“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 这让和众臣一起在下俯首的张伯行很是有些不自然。
“从古到今,凡是清官,大致总不为上司所喜。”这种观点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共识。张伯行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得罪阿山总督,以至遭人冷遇以致遭人冷遇。幸好还有身后的黄帝撑腰幸好还有身后的皇帝撑腰,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那就不怕和恶势力作斗争。康熙向吏部官员推荐张伯行,“福建巡抚员缺,甚为紧要。张伯行为人笃实,即在行间,亦非退缩者,著升为福建巡抚。”问大学士、督抚们以为如何?都“推奖无异词”。皇帝都说到这份上了,谁还敢有异词,况且人家张伯行也确实行啊。接了康熙所赐“廉惠宣猷”榜,张伯行走马上任福建巡抚去了。康熙四十八年年底,张伯行又调回江苏,任巡抚。
尽管张伯行一生清廉,但是总有一些人不相信,他们贪婪总以为天下的人没有不贪婪的,因此就有人要自取其辱。有一个知县送了一幅自画的山水画到张伯行宅上,说是敬请“指教”。张伯行回来后掂量着这副张伯行回来后掂量着这幅“颇重”的山水画……一下子在画轴里掂量出一根金条。
这目的再明显不过了,他自然不肯接受,然后找来那位知县,夸赞几句其画,“你的画我收下了。礼尚往来,我送你一幅字吧。”知县很高兴,心里以为阴谋得逞了,愿望一定可以达成。
一路上,王知县纳闷:这副字这幅字“颇重”啊。回到家,王知县一“掂量”,也在画轴里掂量出一根金条——物回原主了物归原主了;再看这副字再看这幅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至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事,廉耻实伤;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下可好,金条没送出去,反让巡抚怀疑其贪,真是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