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官场中的所谓“紧”术即是老虎势,一是对下树立威严,二是给上司信心。所谓“慢”则是在三把火烧毕后,要缓。一弛一张,如何把握好这二术的尺度,并且如何见机行事、因势利导,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大事紧小事慢
新官上任后,不是要马上烧三把火,而是要马上分清面临自己的大事是什么,小事又是什么。新官最忌讳在不明周围官场环境时一塌糊涂的乱来新官最忌讳在不明周围官场环境时一塌糊涂地乱来。这样不仅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也会被下官看不上,无法服众。
三国时的蒋琬,最开始是一个广都县的小县令。他觉得这样小的官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很是郁闷,常常以酒度时。一日,刘备到广都县视察,正好看到他“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马上就要把蒋琬严刑处死。一同随行的军师诸葛亮知道蒋琬是个人才,便向刘备劝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才,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蒋琬就此逃过一劫。也许就是官场上的这一次劫难让蒋琬知道做官的技巧。
诸葛亮病逝,后主刘禅遵从诸葛亮的遗志,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但是后主刘禅并不相信蒋琬能统领国事的能力但是后主刘禅并不相信蒋琬有统领国事的能力。而蒋琬上台时正是蜀国因诸葛亮新亡,举国上下人心震悚,大有倒了擎天柱的悲观。
就在这时,边庭告急边疆告急,“东吴令全琮引兵数万屯于巴丘界口,未知何意”。东吴来犯这对于蜀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致刘禅惊问蒋琬:“丞相新亡,东吴不过诺言来侵略我们东吴不顾诺言来侵略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此危急之时,蒋琬沉着冷静地估量形势,在不明东吴侵犯的真实意图的情况下,他提出做两手准备:“臣敢保王平、张嶷引兵数万屯于永安,以防不测。陛下再命一人去东吴报丧,以探其动静”。结果很快消除了东吴君臣的觊觎心理,使孙权折箭为誓:“朕若负前盟,子孙绝灭!”蒋琬面对这件突发的大事件,处变不惊,从容措置,这让他在新官上任第的第一把火就烧得很旺,从而赢得了后主刘禅对自己能力的信任,也先从上面保位自己的位子也先从上面保住自己的位子。
对下面官员对自己的质疑,蒋琬似乎不放在心,不加严官不加严管。蒋琬属下有个官吏杨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蒋琬来了,众僚属纷纷站起肃立,只有杨戏和平时一样,伏在案上看材料。蒋琬见他工作认真,便上前说话,但杨戏对蒋琬的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总比说违心的话好。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是有他的为难之处,若表示赞同我的话,他心里却不同意,若公开表示不赞同,又顾及我的尊严,因此只好沉默不语。这倒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责怪他”。对杨戏的这种傲慢,蒋琬放任自流,不再处理,可是不多久,又有官员质疑蒋琬的能力。
督农官杨敏,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碗来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琬来,其他人一味说蒋琬好,有的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杨敏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人把这话告诉蒋琬,并建议治杨敏之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一句话后,照样不管。
后来,督农官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他免于死罪。
诸葛亮死后,作为丞相府参军杨仪自我觉得才能超拔,且平定魏延功高盖世,理应继任诸葛亮之职。没料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于是杨仪深恨蒋琬等人,“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此事让后主刘禅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
蒋琬不但没有记恨杨仪而落井下石,反过来还替杨仪说情::“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
蒋琬在对待一上一下的关系中,用了一紧一慢的方式,正是官场人物初上任的为官之道。
慢一时用权一世
能屈能伸培养的是为官者的气魄,量小非君子,自古成事者均是能屈能伸之辈。
古语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可见一时的得失并不能代表一生,而能忍辱负重也被看作是大丈夫的本色而能忍辱负重也被看做是大丈夫的本色。常言说“英雄不问出处”,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无论做什么事总要有挫折,而一个为官者如果不能从心里战胜自己,那他永远不可能取得什么成绩。“忍一时风轻云淡,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官者能如此,则无坚不摧,无事不成。
汉朝名将韩信,少年时,贫穷寒酸,谦和柔顺,然而剑不离手,志性高远。
有一天,韩信正走在街上,忽然,面前拥出三四个地痞流氓。韩信只道是与自己不相干,本打算绕道过去,却被截住了去路。韩信先是一惊,随即便抱拳拱手道:“在下韩信,不知道各位有何指教?”
其中一个阴险的说道其中一个阴险地说道:“管你韩信张信,今天大爷不高兴,要找个人解闷”。韩信听了知道他们是无理取闹,依然很平静地说:“有话好说,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坏了和气?”韩信认识他就是当街的屠夫,恃勇逞强,在当地也算是横行霸道,无人敢管,只是他不明白自己怎么就会惹上了他的麻烦。
那些人呵呵冷笑几声,说道:“小子,大爷还怕了你不成,?今天就是要找你的晦气”。说完几个人步步紧逼,将韩信围在中间。此时的韩信还名不见经传,不过是比路边的乞丐略强一些的人,自然不被放在眼里。
韩信自知力不能敌,强着胆子说壮着胆子说:“韩信自来没有的罪过各位韩信自来没有得罪过各位,还求放我一条生路”。
屠夫怪笑三声,说:“好啊,听说你的胆子很大,今天我们几个想见识见识,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胆子”。然后指着韩信的宝剑说道:“如果你有胆量今天就用你的剑将我杀了,否则就从我得胯下爬过去”。
如果将这个流氓杀掉,自然韩信也难逃一死,说不定还没有来得及拔剑就会被人杀死。眼见这样的形势,韩信暗暗咬牙,缓缓俯身下去,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无不惊愕,连那群流氓也愣在那里发呆。韩信则立起身掸尽尘土,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如果当时韩信一时意气用事,和他们打起来,那后果就难说了,纵使能像梁山好汉那样落得占山为王,那终究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混混,没有后来的雄风。
没有能屈能伸的气魄,为官者很容易处逆境时被人打倒。为官者处逆境时,郁郁不得志,就会有许多人冷嘲热讽,甚至会欺负到家门口,只为了义气用事,很可能会被人赶尽杀绝。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带兵进攻越国,在战斗中被越国大将砍中右脚,伤重不治而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他的王位。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带兵攻打越国,一举攻下越国的都城会稽,迫使越王勾践投降。夫差把勾践夫妇押解到吴国,关在阖闾墓旁的石屋里,为他的父亲看墓和养马。
勾践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夫差释放出回国。他一心报仇雪恨,带头日夜苦干,重新积聚力量。为了激励自己,他想尽办法磨练自己他想尽办法磨炼自己,一是“卧薪”,晚上睡觉时不用垫褥,就躺在柴铺上,提醒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二是“尝胆”,在起居的地方挂着一个苦胆,出入和睡觉前,都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能忘记会稽被俘的痛苦和耻辱。
勾践不仅“卧薪尝胆”,还常常扛着锄头掌着犁,下田劳动。他的妻子也亲自织布,在吃穿上都很朴素,和百姓同甘共苦。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上下一心,越国终于翻了身,利用时机起兵灭了吴国。
能屈能伸不但能培养为官者的气魄,还能磨练为官者的心性还能磨炼为官者的心性。
挺得一时,天地无忧。处逆境之时,能够挺一挺,则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挺不但是一种忍耐,等待时机,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气魄。曾国翻深得曾国藩深得“挺经”的奥妙,广用此法,多次从危难中东山再起。
为了抑制太平天国的急速扩张,清朝统治者效法东汉末年占压黄金军的办法清朝统治者效法东汉末年镇压黄金军的办法,组织各地建立地主武装,简称“团练”。曾国藩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家乡为母亲守墓。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历时两年,在洪秀全的带领下,太平军已经攻克了南方军事重镇江宁,并改名为天京,建立了天平天国。太平天国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大的规模,令清朝政府措手不及,一时无法召集人马组织有效的抵抗。
曾国藩接到咸丰帝的旨意,命他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共同组建团练。曾国藩看到太平天国势力越来越大,担心自己难成大业,便以守孝为名坚辞不出,上疏请求让自己守满孝期,后来在同乡郭嵩焘的劝告下,才决心出山组织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由于天平天国运动深的农民的响应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深得农民的响应,势如破竹,此时很难与之对抗。
但是,曾国藩确实看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采用明朝戚继光的练兵方法,不久就组织起了一支几千人的湘勇,而在以后东征时改名为湘军。曾国藩自以为训练得法,无论从军队的战术训练到思想教育,都很完善。他看着这几千人的军队,心中有一丝的得意,虽然他一再告诫自己不要轻敌,但还是禁不住地飘飘然。
时机一成熟,曾国藩就决定与太平军作战。首战战于岳州,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新组织的军队没有经过实战训练,一触即溃。曾国藩不得不亲自督战,然而兵败如山倒,败军如潮水根本无法阻挡,水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死伤惨重。
曾国藩百感交集,深感造物弄人,投水自尽。也许是天不该绝也许是他命不该绝,他被随从救了回来。活着就还有机会,他不得不咬牙坚持,挺在困境中能够起到令人坚定的作用。
三个月后,曾国藩重新招募湘勇,整修战船,准备举兵再战。这次他一举拿下了岳州,令士兵精神大振,一鼓作气,又攻占了武汉,军威大振。朝廷嘉奖了湘勇,并赐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如果没有第一次失败后的坚挺,恐怕曾国藩早就命丧九泉了。
咸丰五年,1855年1月,太平军进逼九江。于是曾国藩气焰嚣张起来,声称“肃清江面,直捣金陵”。形势危急,太平军的部署也作了调整,这对曾国藩来说是一个挑战。
这次曾国藩的对手是太平军的中坚力量,——翼王石达开。真正的较量就要开始了,这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家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石达开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在江西湖口,每次派一小批战船引诱敌舰,然而一接战便迅速败退然而一交战便迅速败退,以此来麻痹敌军。曾国藩的军队果然中计,所谓骄兵欺敌,两个月后湘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入了鄱阳湖。
石达开见诱敌成功,果断出击,命军队堵截湖口,采用火攻,焚毁了湘军的所有战船,湘军几乎全军覆灭,曾国藩的座船也被夺走了。这一次打击要比第一次来的更大这一次打击要比第一次来得更大,眼见回天无力,绝望之际,曾国藩再次投水自尽。命运又一次挽留了他。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看着尸横遍野、满江烧毁的战船,禁不住老泪纵横,心血毁于一旦,禁不住老泪纵横,但是他没有时间伤感,因为太平军就近在咫尺。他只好随着败军退守武汉,然而不久就被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赶到了南昌。
此时,曾国藩在南昌已经无路可退,四面已经被太平军包围了。人心危危,再加上城中缺粮,已经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在此危急关头,曾国藩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坚持到底,他甚至已经写好了遗书,准备和太平军决一死战。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太平军此时发生了内乱,赐给了曾国藩一个翻身的绝佳机会。太平军上司集团发生了内讧,为争权夺利而致自相残杀。杨秀清被杀害,韦昌辉、秦日纲被处决,二万多骨干精锐倒在血泊之中两万多骨干精锐倒在血泊之中,史称天京事变。石达开急忙回天京主持大局,无暇顾及南昌,这给了曾国藩喘息的机会。后来石达开又遭到洪秀全的猜疑,被迫出走,同时带走了麾下的十余万军兵,以至于太平军元气大伤。曾国藩终于等来了反攻的机会。
每在关键时刻,似乎已经走投无路,曾国藩几次想放弃,但最终命运又把他来回到现实中但最终命运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中,他不得不坚持。正是这个坚持让他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因此,他深有所悟,能够在危急时刻挺一挺,生命就会重新获得希望。
湘军与太平军前后作战十二年,战绩由败转胜,情况越来越有利。按照曾国藩最初的设想先取武汉三镇,以扼上游,解决后顾之忧,而后步入江西,取九江,攻安庆,围天京,一决胜负。这一战略为胜利赢得了先机,战争形势一直按照他这一战略发展。他从没有动摇过,哪怕在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谕令湘军北援京师,他也拒不执行,而坚持先剿灭太平军,对外国侵略者采取妥协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