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44

第44章 “得罪”潜规则(3)

黄六鸿也是知官场潜规则的人,到任后对郯城的士绅倍加优待,设法顾全他们的情面;对如期完粮的税户,给予赠酒、戴花、披巾和鼓乐送出衙门等待遇。但这一套对那些有恃无恐的士绅根本不起作用。郯城新汪社有一个叫做刘廷琬的劣绅,不但隐瞒自己的田产,还包揽、私吞税户的税粮,社长完不成官府指派的收税任务,就摊派给其他小户,导致他们的税负越来越重,纷纷逃亡。小户们恨死了刘廷琬,多次到县衙控诉赔累之苦、包隐之害,甚至到省城越级上访。

黄六鸿看到众愤难平,同时也想惩一警百,、以儆效尤,决定拿刘廷琬“开刀”,里社花户出了一口恶气,却差点给自己惹来一身大麻烦,“几蒙不白之诬”。原来被黄六鸿打了板子、革了功名的绅某,其父也是郯城豪绅(下面以“绅父”代称之),在地方上颇有些人脉。他先托人告诉黄六鸿:快快给他儿子“平反”,并将“诬陷好人”的众户治罪,否则,新任的山东巡抚(相当于省长)某公快到省了,他必到巡抚那里告黄六鸿的状。看他说话的口气,估计与巡抚是有点小交情的。因为倘若是寻常百姓,要找巡抚大人“越级上访”,那可是千难万难。

黄六鸿偏偏不给绅父面子。那绅父也果然有本事,新任巡抚刚入山东境内,他已递上了状子,控告郯城父母官黄六鸿“奇贪异酷”。巡抚接了控状,却不动声色,到任三日后,才向司道询问“有司贤否”,布政使施泰瞻(主管吏事、财政的副省长)极力推荐黄六鸿,按察使何公(主管政法的副省长)与道台钱公(相当于地区行署专员)对黄的为人与政声也是交口称赞。

次日,施泰瞻进见时,巡抚将绅父告黄六鸿的状子拿了出来,施泰瞻赶忙为黄六鸿辩解:这是捏词诬控。并细说了绅某如何揽户抗粮,又如何受到官府惩治的始末。事既至此,即使巡抚原来有心要为难黄六鸿,此时也不好意思枉做小人了。黄六鸿遂安全“软着陆”。

尽管有惊无险,但黄六鸿还是感到后怕——“当时非施公等相信之深,极为称说,其不中于奸诬者几何矣!”几年后黄六鸿调任河北东光县知县,又碰上了类似的事情:当地有一名颇有势力的劣衿,平日把持衙门,包揽赋税,与郯城的绅某无异。这一次黄知县不再逞血气之勇了,而是以怀柔手段拉拢他做了“催头”,为官府催征钱粮,那人不干,黄六鸿则好言相劝,总之给足了对方面子。后来黄六鸿离任,那人还带着兄弟来为黄饯行送别。

上述二事令黄六鸿感触良深。他在《福惠全书》中特别提醒担任州县牧令的后辈:以此二事为鉴,“忍性气”,“地方事但当就地方斟酌了之,何必以己之喜怒置乎其口而反滋扰攘”?他还告诫州县主政者,要善待绅士,“本地乡绅,有任京外者、有告假在籍者、有闲废家居者,其交际之间宜待之以礼,用刺(名帖)相觌,悉照旧规。其有切已事或兄弟子侄横罹意外,亦必周全体面”。说白了,就是“为政不得罪于巨室”、“强龙不压地头蛇”。

从县令黄六鸿身上可以看出,地方豪绅的权威之大,而这些豪绅之所以敢于公然揽粮、抗税,因为他们在地方上的势力盘根错节,这种盘根错节的权势,在清小说《红楼梦》中叫“护官符”。

书生贾雨村到应天府当县令,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贾雨村传来原告来审,原告说:“被打死的乃是小人的主人。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主人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再接入门;这拐子又悄悄的卖与了薛家这拐子又悄悄地卖与了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拿卖主,夺取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将我小主人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有踪迹,只剩了几个局外的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竟无人做主;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存殁感激大恩不尽!”

贾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哪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打死人竟白白地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这时案旁站着一个门子,向贾雨村使眼色不要发签。贾雨村也迟疑了一下没发签。

退堂后,贾雨村把门子叫到密室,问门子刚才在堂上为何不让他发签,门子向贾雨村请安后笑着问:“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

贾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门子道:“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如今凡做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来,递与贾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看完后当即低了头,听从了门子的主意,虚张声势,胡乱了结了场一场命案。

从贾雨村断案,可以知道清朝官场上小人物为了保官,就是国家法律都不去执行,为得是不去得罪地方豪绅为的是不去得罪地方豪绅。

融入官场活动

“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吊中中,七曰梨园子弟殷勤奉,八曰衣服齐整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这首十字令是描述小县令附郭在官场上的送往迎来,、招待长官的各种状态。附郭县令送往迎来、招待长官必须办事圆通,讲究衣冠穿戴、言语举止,且应会下棋打牌,、鉴赏古董,以陪伴客人。长官莅临和他往时,要接风饯行,长官要看戏,就要叫戏班来侍候,平时见到长官,则要满口“皇上洪恩,长官盛德”之类的颂扬之语。

为了维持一种面子上的和平,官场上的大小人物都要四处“活动”,为的是以后能够说得上话。

到了清代,官场中这种活动不仅名目甚多,且有一定的规矩和诀窍。吴趼人《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描写官场中也有规矩,当官者要熟悉圆通。嘉靖、道光年间官场中有“闲官忙做”之谣,嘲讽一个叫周采川的官僚“专以期会应酬为职志专以期会应酬为之志,其勤勉冠于同人”,实际反映了整个官场都忙于应酬的状态。反之,如果有谁不懂官场的应酬规矩,那就不仅会被人耻笑,而且自己也要吃亏倒楣而且自己也要吃亏倒霉。如苏州有个即用知县,生性迂拙,因不识应酬,到省二十多年,不仅无署事,且未得差遣,结果生活无着,终至自尽。官场活动的套数很多,有拜客、宴客、送往迎来、馈送上司、应酬同寅及打秋风者等等。

官场中拉关系、通声气经常采用拜客的方式。官员之中除了大事小事要拜访之外,平时还要互相走动,如果哪位不小心错过了,比如新官上任、新年贺岁、外官进京等,就是一件大事了,是一定要登门谢罪的。拜客有时一次出门要拜访多人,因而要先开拜客单子,交由长随具体安排,地址不明的,要由长随先打听清楚。拜客一般都去官员家中,或到会馆、戏园。拜客时,先由跟班投上名帖,经通禀允见后再进门拜谒。但有时只须投个帖而不必见主人但有时只需投个帖而不必见主人,也算是拜过客了,或是官员本人并不亲往,而只让长随代为投帖。同级官员间甲方拜过乙方以后,乙方一般还要答拜。

而官场拜客的高峰一般是在新年贺岁的时候,无论大官小官都是要互相走动的,如此频繁的往拜让整个官场都活跃了起来。不但同寅、同乡、同年、故交旧友等关系近密者互拜,一些关系甚疏者此时也乘机拉扯互拜。不要说拜客,有些官员每天见客就要累死了,因此有人想了个法子,那就是只投帖不见主人,届时只在门房簿子上登个名字就走了。孙宝在日记中说到自己在新年拜客时看到的情景:“新年造门投一刺,不见其人,极无谓,而为社会之惯习,必不可废者。余检视门簿中,其来拜者多不相识,且所居极远”。一《官场现形记》中写了一个叫随凤占的新任知州,到任后“东也拜客,西也拜客”,拜同寅、拜绅士、拜官亲、拜师爷,拜了三天,不但拉拢了关系,还“把前任署事的一本账簿都打听得清清楚楚,放在肚里”。

拜客的过程中难免应酬,而吃饭是最普遍的方式。无论亲疏远近,几杯酒下肚都成了好哥们儿,猜拳磨掌,尽情风月。《偏途论》说到衙署中人彼此间宴客应酬:“跟班有内外之别,同事有家乡旧人之间,不可得罪合署朋友,相隔一半月间,另添菜肴三样,在人运用维持,此曰应酬,又曰嘴头请天神,闲时栽培,到时自有关照”。不但官员之间需要宴客应酬,跟班等各种衙门中人都需要这种应酬。

作外放的官员往往苦于迎来送往做外放的官员往往苦于迎来送往,此后过境的上司和权贵,是不得不作的事情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包括恭迎来客,、安置住宿、,设宴招待、,陪同看戏、,馈送盘缠、,送客上路等。无论愿不愿意,只要有上司路过,都要面面俱到,整天什么也不用作了整天什么也不用做了。这另一部分官员很反感,不能为百姓做事,而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简直是浪费生命。常常是迎送了东边,误了西边;本以为已准备齐全了待客物品,却往往缺少某些上司想要的东西。有个叫洪子澄的附郭县令,因苦于迎送之烦,想弃官回家,他对人说:“终日奔驰,望尘而拜,不是奴颜婢膝,也是同流合污,我决计不干了”。

清廷政治是腐败的,这种种活动为得只是成全为官者的面子这种种活动为的只是成全为官者的面子,反过来成全自己的面子,显然这种种“活动”只是表面文章,而内心却是各怀鬼胎,有些是为了顶子,有些是为了财物,而一旦得势就会摆足架子,把面子挣回来把面子争回来。

有人专门总结了古代官场应酬集在一处《清代官场图记》一书中专门总结了古代官场应酬,集在一处,如下:

一、拜客。拜客也叫谒客,是人们拉关系、通声气所必须的。除平时交际拜客外,新官上任、新年贺岁、外官进京等更例须拜客。拜客一般都去官员家中,或到会馆、戏园。拜客时,先由跟班投上名帖,经通禀允见后再进门拜谒。

二、宴客。宴客应酬的目的在于“以吃会友”,拉拢关系,故有“嘴头请天神”之称。不但官员之间需要宴客应酬,跟班等各种衙门中人都需要这种应酬。清代官场中的宴客应酬之风极盛,尤以晚清为甚。

三、送往迎来。侍候过境的上司、权贵,是地方官必行的常课。包括恭迎来客,安置住宿,设宴招待,陪同看戏,馈送盘缠,送客上路等。他们为此而经常终日忙碌,疲于奔命,以至无暇问政治民以致无暇问政治民。

四、官场中许多应酬,实质上就是掏钱。1.馈送上司。清代官场有下属向上司及上司衙署人员馈送钱财礼物的规矩。逢年过节及上司有喜庆事如贺寿、迎娶、生子等,做下属的都要馈送钱财礼物,直接的上司,几乎每月都要孝敬。2.应酬同寅。同寅间遇喜庆、吊丧、团拜、公宴、旧僚聚会、贺同寅升官放差等事,一般都要“敛份举行”,即大家出钱凑份子办事。3.应酬打秋风的。清代官场和社会上普遍盛行打秋风,即通过各种关系向有钱人索求财物,又叫打抽丰,意思是向富有者抽取一点好处,实际就是敲竹杠。

五、官员在官场中交际应酬,必须讲究衣着装束。见上司时穿的衣服,多用旧色,拜客时穿的衣服,多尚华丽。如果一天中既要见上司,又要拜客,就须换两样冠服。见上司时穿旧色衣服,是为了表示俭朴;拜客时穿华丽的衣服,是为了风光体面,显示高贵。

竟然官场上已经存在了这些官僚活动既然官场上已经存在了这些官僚活动,身在官场自然是不能拒绝,那天有宴会哪天有宴会,、那天有举丧等等此类活动哪天有举丧等等此类活动,都是为官的重要事情,这也是官场上小人物的一项长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