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在韩国汉城(2005年1月19日汉城改名为首尔)钟路二街上一家名叫“三星物产”的公司诞生了,这家公司就是三星集团的前身。这一年距李秉喆创办“三星商社”已经过去整整10年的时间。在这10年里,李秉喆经历了很多风雨,他的首次创业因为自己的骄傲情绪而遭遇了毁灭性的灾难。就在他收拾好残局准备再次创业的时候,又因为当时朝鲜的时局而被迫中止。
李秉喆创办了三星商社之后,又接连开办了第一制糖厂、第一毛织厂等多家替代进口的工厂,这个时候,“三星第一”的企业文化开始逐渐形成。李秉喆的目的是要实现这些产品的国产化,以此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秉喆亲自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后来,他在企业的管理中,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式。他用东方式的控制和西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改善了三星实业的发展状况,进而改变了韩国日常生活必需品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外汇,也为韩国民众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物品。
三星集团在李秉喆的苦心经营下,开始慢慢地崛起,发展势头如虹。
1.“三星物产”诞生
1947年,李秉喆独自一人来到了汉城,希望能够在这里发现新的商机,实现自己“把企业做到全国”的理想。
李秉喆始终记得李承晚博士在访问大邱的时候对自己说的那番话,来到汉城后就立刻去拜访了李承晚博士。那天,两个人的谈话十分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李承晚在谈话的时候一直对李秉喆说自己主张朝鲜脱离美军,建立独立政府。但是,他说他的这一政治主张遭到了许多人反对,甚至还被孤立了起来。
尽管当时日军投降已经两年多了,朝鲜当时的时局依然混乱。之前,日本人占有着朝鲜大部分的资金和技术,投降之后,资金和技术也被他们一起带走了。由于物资大量匮乏,朝鲜境内物价飙升,当时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商品都是从美国进口来的。可是,即便是大量的进口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需求。但是,没有了经济基础和技术的支持,朝鲜根本没有任何的生产能力。
李秉喆敏锐地捕捉到,这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做贸易,进口生活必需品到国内的市场上销售。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朝鲜民众,而且也能够壮大自己的公司。
经过接近一年的考察之后,李秉喆终于在1948年11月,在汉城钟路二街建立起自己的新公司“三星物产公司”,也就是如今三星集团的前身。这家公司可以说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李秉喆一个人的出资占到了整个公司的75%,其余的合伙人出资占25%,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担任了社长。
李秉喆的三星物产公司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公司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中国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成立之后,公司开始大量进口铁板、棉丝、缝纫机、针线、药品、白糖、肥料等数百种产品到国内进行销售,同时李秉喆还从国内收购一些干鱼之类的海产品出口到这些地区。
就这样,三星物产在成立仅一年的时间里,净赢利额就达到1.2亿韩元,这个业绩在当时大韩民国国内543家注册贸易公司中,居第7位。三星物产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创利如此之高,发展如此之快,和李秉喆独到的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
首先,李秉喆实行的是共同出资制度,不限制注册资本,只要是三星的职员都能够出资入股,谁投资,谁就能够从中获得分红。这一制度促使所有的出资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尽心尽力地工作;其次,李秉喆实行了共存共荣的原则。不论是社长还是公司的职员,都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享受相对应的待遇,按劳取酬,论功行赏,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奖赏,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处罚的措施。李秉喆严格地按照制度来执行,丝毫都不含糊。
李秉喆这种共同出资的制度和赏罚分明的原则,是推动三星发展的两大支柱。这种制度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各种不正之风,这也正是三星在创业初期能够迅速取得成功的秘密。
1949年2月,李秉喆和朝鲜11位著名企业家一同乘坐开往日本的飞机,他们应日本政府的邀请,到日本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产业考察。这是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之后,为了恢复和朝鲜的邦交以及振兴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李秉喆到达日本之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日本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工厂被战火烧焦,灰尘堆积如山。在东京随处可见一些衣不蔽体的乞丐和年幼的孩子,他们一边说着讨好的话,一边向行人们伸手要钱。
李秉喆看到这一幕震惊了,他想起自己留学时候的日本,是那么的骄傲和傲慢,现在的场景和当时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他不禁在心中想道:“天哪,这里还是之前那个日本吗?看来只要国破了,家也就不复存在了啊。作为一个企业家,为国家做贡献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我的祖国,我也要发展和壮大我的企业。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够兴旺发达,这才是我真正要走的路!”
考察期结束之后,李秉喆独自在东京待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李秉喆每天都游荡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中。有一天,他闲逛的时候,无意中走进了一条小巷子,看到一家很简易的理发屋。刚好他的头发很久没有修剪过了,于是就顺手推门进去。理发店的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手艺非常好。李秉喆看着老人专心理发的样子,心中很是敬佩,于是,他不自觉地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对他说,自己是家里的第三代理发师,已经剪了60多年头发了,但是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很多时候力不从心,打算把这家店和自己的一身手艺传给他儿子。尽管儿子也从事这一行业好几年了,但是手艺和自己相比还是差了很远。在老人看来,理发这个行业尽管简单,但是如果想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没有那么容易,其难度一点都不逊色于其他的行业。
老人的这一番话,让李秉喆深受冲击,这种冲击比之前他看到东京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还要强烈。由于战争,这个国家已经变得穷困潦倒了,但是他们的国民对于自己的职业却仍然一丝不苟,十分敬业。这不禁让李秉喆心生敬佩。他好像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就是这种对自己的职业的敬畏心理,如果想要自己的国家尽快地富有起来,就必须拥有这样的精神,就必须用这样的精神来开拓事业。李秉喆心想:“日本一定能够凭借这样的敬业精神让国家的经济很快复苏起来。既然这样,那我们也不能输给他们,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用他们的精神来搞好我的企业。”
马上就要进入不惑之年的李秉喆开始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信念的企业家,而不是一个商人。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创建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我要成为引领伟大事业的企业家,而不是整天纠结于个人利益的商人。做好企业就等于是为国家做贡献,‘实业报国’是我毕生的心愿,我一定要努力地去实现它!”
就在李秉喆真正确定了自己内心所想之后,现实又和他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1950年,李秉喆大刀阔斧大干一场的美梦被一场战争打碎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6日,南朝鲜政府发布消息:要把首都从汉城迁往水原。这个消息一出,除国防部之外的其他部门很快就全部搬离了汉城。随着避难队伍排得越来越长,战争的炮火好像也停在了距离汉城不远的地方。为了躲避炮火和战乱,李秉喆带着妻子和孩子躲进了地下室,汉城的大街上,除了坦克和战车之外,别无他物。整个汉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躲在地下室并不是长久之计,可李秉喆又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保护家人。眼看着战火在一点一点地逼近,他却什么都不能做,他痛恨自己的无能。李秉喆看着孩子们澄澈的眼神和妻子无助的样子,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好好地保护他们。李秉喆的公司在这次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面对现实,他有太多的不甘心,自己倾尽心血打造出来的企业,就这样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残酷的战争现实把这个中年男人的梦想击得粉碎。此时的李秉喆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国家,不论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多么恢弘庞大,都如同是建在沙滩上的无根之屋,随时随地都有崩塌的可能。
随着战事的持续升温,李秉喆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危险。为了保命,李秉喆带着妻子和孩子到公司司机魏大植家中的阁楼里避难。那段时间,李秉喆由于连日的操劳和紧张,神经开始衰弱,他整晚失眠,整日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魏大植为了能够将李秉喆早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四处为他筹集路费。他经常骑着车子从汉城到位于仁川的三星物产公司的仓库,将仓库里的货物拿到黑市上去贩卖,并把得来的钱换成美金。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各种生活物资都十分紧缺,市场上的货物供不应求,所以,不论拿什么东西到市场上卖都能够很快卖光。
看着魏大植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汉城和仁川两地,不辞辛苦地为自己筹备路费,李秉喆内心深受感动。自己已经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了,还有人愿意这样为自己冒险,李秉喆不知道该怎么样表达自己对魏大植的感激之情。
李秉喆眼含热泪,拉着魏大植的手对他说:“你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我筹备路费,我也没有什么好感谢你的,你放心,我肯定不会辜负你的一番心意。这样吧,你去看看能准备多少辆车就准备多少辆车,召集咱们三星物产的所有人,大家一块儿离开这里,我不能把你们扔下,眼睁睁地等死。我不忍心哪!”
之后,李秉喆开始争分夺秒地准备避难所需要的物资。随着天气一天天转凉,在生死之间东躲西藏了好几个月的李秉喆终于又一次踏上了逃难的道路。即将离开的时候,他有些不舍地环顾着这个为自己提供了庇护的房子。走出房门的时候,他看到男女老少都在默默地注视着他,于是,大声地对他们说:“走,咱们回大邱!现在,保住命比什么都强,东西没有了咱们还能买回来,企业没有了也能够重新再来,但是我们一定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能够在战乱中活下去,这就是福气。”
李秉喆说完就率先登上了卡车,随后他向车下的人伸出了手,人们就这样在相互帮助下登上了开往大邱的卡车。夜幕降临,寒意也开始渐渐袭来,但是李秉喆只要一想到这么多人都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依偎,心里就感到十分温暖。满载着三星物产职员的卡车渐渐地驶离了汉城,他们离那个危险的地方越来越远,卡车在路上日夜不停地行驶了三天三夜,最终抵达了他们的目的地——大邱。
2.滚雪球:3亿资本变成60亿
得知李秉喆回到大邱的消息之后,曾和他一起共过事的金在照、李昌业和金再明一起到他的住处看望他。李秉喆在离开大邱去汉城之前,就把三星商社和朝鲜酿造交给了这三个人来管理。李秉喆见到故友表现得十分惊喜,但是却仍然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失望和伤心。他对老朋友们说:“我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命是保住了……”
这几个人听完李秉喆的话语之后,并没有过多地安慰他,他们直接从角落里拉出一个大箱子来,那个箱子看样子十分沉重,三个男人抬着都稍显吃力。李秉喆不知道他们究竟想干什么,也根本不知道这个箱子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几位老朋友脸上的笑意,更加让李秉喆猜不透他们葫芦里面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金在照、李昌业和金再明看着李秉喆越来越茫然的表情都禁不住笑了起来。他们一边笑一边打开了箱子,箱子里面装的竟然全部都是钱,而且是满满当当的一箱钱。李昌业告诉李秉喆,这些钱都是在他离开的这几年里,三星商社和朝鲜酿造的赢利,整整3亿韩元。看着这么多钱,李秉喆一时之间没有回过神来,大家都建议他利用这3亿韩元再重新去干一番事业,他们都相信,凭借着李秉喆出色的经营能力和执着的精神,一定能够东山再起。李秉喆听着这帮朋友为自己出谋划策,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拉着他们的手,一时间竟然无语哽咽,再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所在。
其实,李秉喆自从把这两家公司交给他们管理之后,就已经对它们不抱过多的期望了。他离开大邱之后,一直专注于三星物产公司的一些琐事和其他事业,很少关心三星商社和朝鲜酿造的经营情况。对这两家公司的了解大部分都是通过和这三名元老的书信往来,李秉喆只是知道三星商社和朝鲜酿造一直都在维持经营,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两家公司竟然在三名元老的带领下,发展得如此良好,而且,朝鲜酿造公司还赢利了3亿韩元。这些钱对于已经身无分文的李秉喆无异于雪中送炭,金再明等人的行为,让李秉喆深受感动。这一次,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作“患难之中见真情”。李秉喆对这三个人满怀感激之情,其实他并不知道,这三个人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因为他一贯信奉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法则,这3亿韩元是对他信任的回报。
李秉喆带着三星物产的员工们一起回到了大邱,躲避战火,虽然在逃难中失去了所有的钱财,却得到了不论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人心和信任。走投无路时得到了之前部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让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信任的重要性。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只有得到了人心,才能够拥有事业。此时,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既然他们如此信任我,那么我一定要带领他们一起去开创新的事业。”
有了身边这些人的支持,李秉喆对东山再起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于是,他很快又踏上了考察市场的道路。他先后考察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商机,最后他来到釜山,并在这里成立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李秉喆这一次的创业资本就是朝鲜酿造赢利的3亿韩元。
李秉喆重新把“三星物产株式会社”建立起来后,依然从事进出口贸易。他凭借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经营方式,很快就使三星物产走上了正轨,当时的韩国依然处在战火之中,但是釜山却侥幸成为较为安全的地区之一。当时不论是战区还是非战区,物资都十分匮乏,所有的物资都要从国外大量地进口。李秉喆凭借着独到的经营方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无限的商业贸易之中。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这几点,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后,年底结算时,原来投入的3亿韩元的资本竟然涨到了60亿韩元,整整翻了20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
即使这样,李秉喆并没有被巨大的利润蒙蔽了双眼,他十分冷静地对三星株式会社的赢利做出了全面分析。从表面上看,60亿韩元的赢利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这笔钱里面的水分很大。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赢利一方面与李秉喆的悉心经营密不可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正值战争时期,国内因物资短缺而产生了通货膨胀现象。当时韩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了530%,也就是说,这60亿韩元的赢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产生的,而除去这一部分通货膨胀的因素,会社获得的实际利润其实并不是很多。
战争不可能无期限地进行下去,但是通货膨胀的现象却在加剧。此时的李秉喆看到了贸易业的局限性,如果通货膨胀再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国家和企业不仅会消耗大量宝贵的外汇,而且还会使国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外,这样一来,韩国就没有办法拥有独立的民族经济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于是,颇有远见的李秉喆意识到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满足国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将会成为韩国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制造业或许会成为挽救韩国的唯一方法,同时也是壮大三星的最佳途径。李秉喆认为应当尽快地建立产业替代进口,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能够为国民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可以拉动内需,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发展制造业不论是对大韩民国还是对国内公众,都是有好处的。看清楚了这一点之后,李秉喆毅然决然地决定把贸易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带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向制造业过渡。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也就是李秉喆在大邱的朝鲜酿造的生意正红火之时,他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理想绝不仅仅是单纯赚钱这么简单,因此他才会北上汉城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但是由于战争的爆发,他在汉城的事业又全部化为泡影。从汉城回到大邱后的这一次创业,对李秉喆来说无疑是最成功的一次,而这时,他却决定将自己的企业和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当时,战火尚未平息,李秉喆手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去建立工厂,但是他却决心要好好地干一场,他说:“单纯的赚钱并不是我的人生目标,我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而不是一个商人。我想要真切地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事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秉喆决定召开一次公司的骨干大会,他想要在会上表明自己的心思,听听大家的意见。本以为能够得到积极回应的李秉喆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话音刚落下,反对的声音就此起彼伏。反对者们认为这个时候建立工厂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没有人知道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员工们都认为,如果他们能够继续经营上升势头正猛的贸易业,那么用不了多久李秉喆就能够成为韩国的首富,他们对于李秉喆决心要放弃贸易业转而去建设工厂,涉足自己完全没有经验的产业十分不理解。很多人都劝说李秉喆:“现在的时局依然很动荡,而且通货膨胀的现象一时间也很难有所控制,你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办厂实在是一件太不明智的事情了。就算我们成功地把工厂建立起来并且投入运营,但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又怎样去和外国的同类产品抗衡?要知道他们的制造业发展了多少年,而我们才刚刚起步。”
李秉喆也清楚,自己的这个想法太过于超前了,因此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很快就接受这样的远见,就连韩国政府也是在李秉喆办厂多年之后才提出了振兴经济的政策。
面对这些质疑,李秉喆并没有退缩。他用十分恳切的语气为员工们分析:“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就是让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从最开始的3亿韩元资产,发展壮大到现在的60亿韩元。现在,我们的生活衣食无忧,但是我们不能只单纯地考虑自己能过好日子,我们的目光还要放得更加长远一些。现在贸易业正是兴隆的时候,但是我相信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就会迎来制造业繁荣的时期,如果我们完全依赖进口的话,那要到什么时候啊?现在,贸易业确实是有丰厚的利润,但是想要咱们的国家真正地富强起来,还是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工厂才行,这是关系到民族经济的大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盯着进口贸易不放的话,那么我们很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对国外产品需求的依赖了。外汇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国民消费的产品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生产。而且,我们现在除了有过剩的劳动资源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资源了。只有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将它们加工成各种产品,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才是我们国家继续发展下去的唯一出路!所以,想让我们的国家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优良技术的制造业才行。”
听过李秉喆的分析之后,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李秉喆想要建立工厂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定。作为多年共事的同事,大家都见识过了他的高瞻远瞩和真知灼见。既然对李秉喆之前的所有决定都深信不疑,那么这一次也相信他的判断吧。
远见和决断是一个杰出企业家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战略性的思维和远见能力,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商人,而不是企业家。一个企业家如果缺乏远见能力,被眼前的一些小事推着走,整日疲于奔命,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如果一个企业家没有决断能力,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优柔寡断,没有办法做出改变。因此,一个企业家只有拥有了远见和决断的能力,才能够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3.进军制造业,糖厂成为“三星第一”精神的发源地
李秉喆下定决心发展制造业,制造生产生活必需品,来满足人民的需求,用自己的技术实现国产化。他认为只有实现了国产化,才能够有机会发展国内产业,而这也是企业家身上应该肩负的责任和重担。但是,尽管李秉喆雄心勃勃地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入手。
1953年,李秉喆说服了手下的员工,在建厂这个问题上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后,李秉喆立刻动员全体员工到市场上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当时社会上最迫切需要的日常必需品。在员工到市场上进行调查的同时,李秉喆也委托了国外有关机构进行相关的调查,而他自己则去经济部门拜访相关的专家,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李秉喆最终将选择的范围缩小到造纸、制药和制糖业这三个行业中。
范围缩小了就方便了李秉喆的选择,他仔细地对比和分析了这三个行业的现状。从造纸业这方面来看,在韩国还没有分裂出来之前,朝鲜一共有21家造纸厂,其中有14家是分布在南朝鲜境内的。这其中除了设在群山的造纸厂规模较大之外,剩余的13家都是小作坊式的经营,而且这13家造纸厂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这场战争中被炸毁,最终这些小厂就只剩下了3家,他们总共的年产量不过三四千吨,但是南朝鲜国内对纸张的需求量却是十分巨大的。国内的纸张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人的需求,因此南朝鲜的大部分纸张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制药业方面的情况也不比造纸业好多少。在朝鲜解放前,全国的药品市场是被日本垄断的,国内连一台像样的药品生产设备都没有。解放后,大量的欧美药品开始取代日本药品,在朝鲜大行其道。现在,南朝鲜仍然不能够制药,境内的制药业一直都处于空白状态。制糖业的情况也很不乐观,解放前全国只有一家日本人建于平壤的制糖厂,而在朝鲜南部,则一家制糖厂都没有。国内对于糖的需求却在不断地增加,仅1953年一年时间,韩国进口糖的总量就达到了23900吨,总共花费了200多万美元,而且进口糖在国内的价格要比在国外高出了整整3倍还要多。大量的白糖进口已经成为国家消耗外汇,增加人民生活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从这三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来看,制药业的利润是最大的,但是它的生产技术十分复杂,而且要求很高,生产的产品也很难保证质量,制药厂从建厂到投产的周期又十分漫长;造纸厂的情况和制药厂相似。相比之下,制糖厂从建厂到投产的周期相对较短,而且利润也很高。所以,经过一番审慎的分析后,李秉喆选择了制糖厂作为自己兴建工厂的开始。
李秉喆决定创办制糖厂的事情很快就在南朝鲜流传开来,很多企业家都认为这是商界的一大笑谈,认为李秉喆这种做法是不自量力;有一部分人对于李秉喆的决定持怀疑的态度,也不看好他的选择;还有一些人认为李秉喆有这样的想法很厉害,是国民的英雄。人们就这一事件开始议论纷纷。当时南朝鲜刚刚结束战争,开办制糖厂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资金短缺,而且也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但是,不论外界如何反响,都没能影响到李秉喆的决定。
他一边无视外人的流言蜚语,一边为糖厂选址,最后在釜山看中了一块地皮,他花高价买下,随后开始在此建厂房。经过了接近大半年的时间,李秉喆的糖厂终于在1953年8月1日挂牌成立了,他为糖厂取名叫“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
1953年4月,韩朝,南朝鲜刚刚签订休战协议不久,为了购买制糖的工业设备,李秉喆决定和糖厂的厂长金在明一起去日本进行考察,并且协商设备进口的问题。李秉喆和金在明的这次行动受到了日本媒体的高度关注。持欢迎态度的日本媒体表示:“李秉喆和金在明的日本之行,将会增进日韩两国的经济合作,开创两国合作的新局面。”但是,持反对态度的媒体则表示:“韩国是日本白糖的主要出口国,现在韩国想要建立一个规模和实力与日本相当的制糖厂,日本有必要丢掉这个广阔的市场,培育一个竞争对手吗?”
尽管日本各界对李秉喆来日考察的反应不一,这次考察却进行得十分顺利,很快便确定了订货厂家。不过机械公司提出要求说,韩国的技术人员水平不够,所以机器的安装必须由日本的技术人员亲自进行。这句话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让李秉喆和金在明都感到了羞辱,但也正是这一句话激发了他们两个人的斗志。这件事情过后,李秉喆和金在明就日夜不停地考察日本的机械制造行业和制糖厂,他们一边考察,一边暗中学习。
回到南朝鲜后,李秉喆又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不分昼夜地研究机械设计图,为糖厂设备安装努力地工作。那段时间他们的眼里只有设备和图纸,李秉喆带领着全厂上下几百名员工一起日夜奋战,终于用4个月完成了机械的安装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两个月。
机械安装完成后,就到了最为关键的试运阶段。1953年10月28日,李秉喆带着全厂员工一起为安装好的机械设备试运。随着制糖机的开关被按下,机器开始轰鸣着转起来。每个人都既紧张又兴奋地盯着出糖口,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看到白花花的糖从出糖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从出糖口出来的并不是白白的糖,而是一团黑黑的东西。看到这个情景,大家满脸的期望瞬间就变成了失望,员工们知道此时心里最难受的人肯定是李秉喆。
李秉喆看到这个情景也十分惊讶,但他不能让员工们看到自己失望的表情,于是他一边鼓舞着所有的员工,一边开始对机器进行检查和分析。李秉喆又开始了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带着几个技术人员反复检查机器,但不论他们翻阅了多少资料,进行了多少次调试和试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秉喆也变得越来越焦躁,但他还是不断地安慰着周围的员工。同时也自我安慰,“只要问题存在,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现在不论我们是焦虑还是恐惧对于扭转局面来说,都是没用的。现在,只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距离第一次试运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全厂的员工依然还在不分昼夜地查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有一天,在进行调试的时候,一名电焊工恰巧也在场,他看到工厂的员工倒了很多原糖进去,无意中说了一句:“哎呀,怎么放这么多原糖啊?”这句话恰巧被李秉喆听到了。他听到这句话之后好像是明白了什么一样,便命人把机器停下来,取出里面的原糖,紧接着他马上就找到放原糖的员工,告诉他少放一些原糖进去。随后命人开启了机器。机器重启后,人们终于看到白白的糖从出料口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看到这一幕后,所有人都不禁兴奋地高呼起来。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李秉喆的糖厂终于进入到了生产状态,昼夜不停的机器连续不断地向外吐着白糖,很快第一制糖厂生产的白糖就面世了。当时,韩国市面上的进口白糖每斤需要300韩元,而第一制糖厂生产的白糖每斤只需要48韩元。然而,如此低廉的价格一开始并没有吸引住国人的眼球,因为他们并不信任国产白糖的质量。可是,几个月之后,人们就纷纷前去购买这种物美价廉的国产白糖了。因为人们发现,这种国产白糖的质量并不逊色于进口白糖,但是价格要比进口白糖便宜好几倍。
就这样,第一制糖厂凭借消费者的信赖打开了国内的市场,糖厂的产量也开始迅速上升。到1954年4月,第一制糖厂仅仅开工了半年,日生产能力就达到250吨,即便这样,在市面上还是供不应求。等到了糖厂开业一周年的时候,第一制糖厂生产的白糖已经占到了全国白糖消费总量的33.3%。第一制糖厂替代进口白糖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随着糖厂的生产逐渐地步入正轨,很多人都建议在现有价钱的基础上加价。这样,既不影响糖厂的产量,还能够给糖厂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这一提议遭到李秉喆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己不能够在这个时候牟取暴利。创办糖厂的初衷就是为了取代进口的高价白糖,在微薄赢利的同时,也让国人能够用便宜的价钱买到白糖,为国家节省下大笔的外汇。如果趁机涨价的话,那就有悖于自己创办糖厂的初衷了。
1954年7月28日,第一制糖厂获得了国产制品优秀奖的荣誉。到1956年,南朝鲜对糖的进口量也从1953年的100%下降到7%,这个时候,第一制糖厂的白糖几乎占据了整个韩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南朝鲜的招工大多是公司通过学校、家庭和亲戚中的关系来雇佣员工的,三星第一制糖厂的招聘方式却和当时大多数的南朝鲜公司不太一样。三星集团率先在南朝鲜建立了公开招聘的人事制度,并且努力提高员工们的劳动效率、改善员工福利。
第一制糖厂的成立是三星进军制造业的第一步。“第一”这两个字也体现出了李秉喆一往无前,永争第一的决心,第一制糖厂的建立为以后“三星第一”的精神奠定了基础。第一制糖厂的成立,标志着韩国的进口替代产业正式出现,也为南朝鲜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制糖厂对李秉喆而言,不仅成就了他的荣誉和辉煌,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实现了梦想,让他成功地从一个商人转型为企业家。随着制糖厂的成功,李秉喆又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产业,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他还要带着它走到更远的地方,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变得繁荣昌盛,他认为这才是一个出生在贫穷国家中的企业家的真正使命,而制糖厂,仅仅是一个开端。
4.创办毛织厂,“三星物产”规模不断壮大
在第一制糖厂获得成功之后,李秉喆深刻地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于是,他想要创建更多的企业,提高生产力。此时的李秉喆想建设出能够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产业基地,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
年轻时经历过惨痛失败的李秉喆为自己设定了事业底线,一直以来他都遵循着这个原则,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仔细权衡过利弊之后做出的。同样,经过了缜密的思索之后,李秉喆把第二个进口替代产业的目光锁定在了纺织业上。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纺织业,不仅能解决人们穿衣服的问题,还能创造很多就业岗位,解决人们就业难的问题。
当时的韩国在纤维工业方面的生产力尽管已经恢复到了朝鲜战争之前的水平,甚至还略有超出,但是纤维工业的生产仍然不能够满足国内人民的迫切需求。所以,韩国政府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纤维制品,以此来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韩国政府进口的这些纤维制品中毛织品和毛纱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其中毛纱的纯进口量甚至高达79.7%。韩国迫切地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毛织厂,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外汇,而且还能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实,纺织业也是有详细划分的,当时韩国的毛纺织产品全部都依赖国外的进口,能够拥有一家属于韩国本土的毛纺织厂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李秉喆刚好对纯毛西服面料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又把范围缩小到了毛纺织业上。为了确保自己的投资项目万无一失,李秉喆找到了时任商工部部长的姜成泰先生,向他详细地了解了毛纺织业方面的信息并查看了大量资料。姜成泰先生告诉李秉喆,商工部每年都要花费1000多万美元去进口细毛纱用于毛料的生产,但是不论怎样努力,他们依然还是织不出像样的毛料。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毛织品通过非法的途径流入南朝鲜,导致毛织品的走私活动十分猖獗。尽管政府多次下令整治这一现象,但是这个指令层层传达下去,最终落实到执行的时候效果甚微,政府很难掌握走私的情况,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姜成泰最后表示,他希望像李秉喆这样的爱国企业家能够在毛纺织行业中起到先驱的作用。
听完姜成泰先生的这一番话之后,李秉喆更加坚定了把自己的第二个进口替代产业定位为毛纺织业的想法。于是,他回到公司后就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这一新计划。可是,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又一次遭到了理事会的反对,他们都认为现在制糖业的发展正处于直线上升的阶段,放着赚钱的制糖不做,又去搞什么毛纺织,是不是有点太不靠谱了。而且很多人根本就不看好毛纺织业市场,他们认为不论是从资本、技术,还是从市场方面来看,冒的风险都太大了。各方面的反对声、指责声和担忧声不绝于耳。
但是,大家的反对更加激起了李秉喆的斗志,他在心中暗暗地对自己说:“不管别人怎么想,一定要用10年的时间让全国人民都能够穿上我生产出来的毛料制作的西服。”
带着这个想法,李秉喆在1954年9月成立了“第一毛织株式会社”。那个时候,第一制糖厂才刚刚成立一年多。可见,李秉喆已经将发展南朝鲜的经济看成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带着这样的决心他踏上了新的征程。而三星的企业文化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形成雏形。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成立后,李秉喆就带领大家一起研究工厂的规模问题。理事会的成员们都认为企业不应该过分地追求规模,而应该把握好尺度,以便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但李秉喆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能够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同行相匹敌的工厂。因为,一个立足长远的企业首先应建立一个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工厂,而且工厂中的设备和产品的质量也必须达到国际生产的水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占领市场。
因此,李秉喆对大家说:“其实,你们的担忧我都能够理解。但是,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内的市场上,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们的目标首先是占领国内市场,把国外进口的产品赶出韩国,一同赶走的还有我们心中的恐惧感。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占领全球的市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对各个方面进行协调,不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如果我们的纺织厂不论是规模还是设备都要达到世界级的水平,到时候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来参观,我们都不会比他们逊色。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现在就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生产设备,与其到时候扩建厂房、增加设备,我们还不如一步到位,一次达到高水平,这样会更加经济。”
这个时候的李秉喆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被国外商品占据的国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得到比国外产品更高的评价。随后,他还想要积累资本、继续开辟新的事业、赶超其他的先进国家。
投资办厂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可当时李秉喆手上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想要从美国或者日本获得支持。然而,美日两国都表示自己信不过韩国的企业。尤其是日本,南朝鲜作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日本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南朝鲜的生产实现本土化的。面对日本和美国的故意刁难,李秉喆的心中也开始有了一些不安的情绪,他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不是正确的,还应不应该再坚持下去,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就再也不会有人相信自己了。于是,李秉喆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终于筹集到了买地建厂的钱。随后他就在大邱购置了一块45万平方米的广阔的土地,开始建造毛纺织厂的厂房,没过多久,整齐的厂房就已经建好并可以投入使用了。
第一毛纺织厂建成之后不久,李秉喆就从德国斯宾堡公司购买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随后斯宾堡的负责人来到毛织厂的厂房视察,他告诉李秉喆,他从德国订购的设备已经发货了,等到设备一到就能够安装使用了。同时,他还对李秉喆说,为了能够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在安装生产设备的时候,德国方面会派出60名技术人员到南朝鲜来协助他们进行设备的安装,这个安装的时间为期一年。李秉喆听完负责人的话之后就开始在心中盘算,这60名德国技术人员在韩国协助自己安装设备这一年的时间,自己至少要支付给他们30万美元的劳务费,这笔钱足够李秉喆再建造一个工厂。
于是,李秉喆就想要亲自去组装这些设备,这样一来,就能够节省下一大笔钱。因此,他向斯宾堡方面的负责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么简单的事情就不需要劳驾这么多人了,贵公司只要给我们派遣三名核心部门的技术人员前来协助我们安装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全部由我们自己负责。”斯宾堡方面的负责人见李秉喆的态度如此坚决,于是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他们事先声明,如果生产不出像样的产品,斯宾堡公司一概不负责。
李秉喆之所以有这样的魄力和信心,是因为随着自己的自主建厂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三星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而且三星也拥有能够自主安装的实力。李秉喆对自己的技术人员充满了信心。就这样,李秉喆带领着公司里的员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战。他和员工们废寝忘食地研究着图纸和安装技术,力争把安装的时间压缩到最短。因为工期越长,花费就越多,平摊到产品中的成本也就越高。所以,李秉喆一开始就让自己和员工们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中。在安装机械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和困难,李秉喆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和员工们加油打气,公司上下的员工都投入到了这场争分夺秒的“战斗”中。最后,李秉喆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把所有的生产设备安装好了。
随后,第一毛织厂又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试运,终于在1956年5月2日这一天开始了正式生产。第一毛织厂在投入生产之后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毛纺织厂的员工技术水平太低,尽管在建厂之前李秉喆就曾经派遣一些员工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现在工厂中员工的技术水平,还没有办法达到正式生产的要求。尤其是在机械操作的过程中,这些德国进口设备的精密度要求十分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会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生机械事故。同时,进口原料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当时,第一毛织厂只能通过海外商社送来的少量样品作为订货的标准,但是到手的原料质量远远比不上样品的质量。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工厂的存亡。
针对这些问题,李秉喆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了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一方面,李秉喆继续派遣厂里的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他也从欧洲发达国家请了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到工厂为员工们进行技术指导,调试厂里的生产设备。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他还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为了保证进口原料的质量,他开始派人在全国收集羊毛市场的信息。通过李秉喆的不断努力,终于提高了第一毛织厂的产品质量。
在解决面料质量问题的时候李秉喆可谓是下足了工夫。他让手下的职员分别从国外买来100多种国际知名面料做成的西服,他每天都穿着这些西服,这样能够方便随时随地和自己工厂生产的面料进行比较。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发现了进口面料和自己生产的面料之间的差别。为了消除这一差别,他又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究,最后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李秉喆每次拜访客人的时候,都会穿上自产面料做成的西服。有一次,李秉喆去拜访一位社长的时候,他所穿西服的面料被误认为是英国进口的上等产品,其实那个面料是第一毛织生产的。那位社长在得知真相之后表现得十分惊讶,因为当时在南朝鲜境内没有人会想到,才刚刚开始研发生产的第一毛织厂能够生产出质量如此之高的面料。看着那位社长不可置信的眼神,李秉喆笑着翻出了“第一毛织”的商标给他看。
可是,即便第一毛织厂生产的面料已经达到了高级面料的水平,但是韩国国民还是认为这些面料的价钱这么便宜,质量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第一毛织厂刚开始运行的几年里,来买他们的面料的人很少。因此,最开始的那几年,第一毛织厂没有赚到一分钱。后来,随着第一毛织厂生产的面料质量不断提升,一些西服加工厂的老板开始青睐这种物美价廉的面料。随着这些人的口耳相传,第一毛织厂的产品也开始慢慢获得了南朝鲜国民的认可,销售量开始迅速增加。
之后的几年中,第一毛织厂更是以无人能挡之势迅速占领了整个南朝鲜市场。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资本也迅速增加,到1960年时第一毛织的资本从最初创立时的1亿韩元增加到30亿韩元,这个发展速度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
作为第一家南朝鲜人自己建立的纺织厂,第一毛织厂受到当局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很快,第一毛织就成为能够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全国最大的毛纺企业,这也结束了韩国毛料长期以来依靠进口的历史。时任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于1957年10月26日到李秉喆的第一毛织厂进行视察,他对视察的结果十分满意,并且亲自为工厂题字“衣被苍生”。据说,这幅题字至今还保留在位于大邱的第一毛织厂的经理室中。
到1960年,李秉喆的第一制糖株式会社和第一毛织株式会社两家企业的缴税额度占到了国民全部纳税额的4%。三星物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李秉喆也一直秉持着“既然外国人都能够做得到,为什么我就做不到”的信念,牢牢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倾注到促进祖国经济发展的事业中来。李秉喆这种把企业发展和国富民强相结合的理念,也为他在日后成为南朝鲜商业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奠定了基础。
5.不满现状,寻找挑战性事业一波三折
第一制糖厂和第一毛织厂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三星集团产业资本开始形成。随着三星集团的不断发展,它的实力也越发雄厚起来。很快,李秉喆就成为南朝鲜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家。无数的光环在他的头上闪耀,李秉喆既赚到了钱又实现了自己富国强民的愿望,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还是感觉到迷茫。他想要寻找更高的人生目标,去开创更有意义的事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找进口替代产品的活动。这一次,他要寻找的是有利于产业改革和国民生存的产业,这个产业不仅要提升落后的产业,而且还要能够再一次促进国民的就业。于是,李秉喆同前两次创业一样,开始着手进行市场调查。只有对市场调查结果进行全面且合理的分析,才能够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李秉喆前两次创办工厂成功的法宝。
李秉喆最初把目光锁定在基础工业方面,但是很快他就发现像煤、电、铁路、造船等基础工业都是由政府把控的,所以,民间资本几乎很难插手这一领域。于是,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李秉喆又把目光锁定在了肥料工业方面。但是,肥料也是一项投资大、技术要求十分高的行业,一般的企业都不敢轻易涉足,甚至就连政府在投资之前也会经过很长时间的权衡。当时的韩国,农民的数量占人口总数的60%还要多。农民们的肥料很难自给自足,肥料的短缺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李秉喆了解了这一现状之后,毅然决定率先担负起建设肥料厂的重任。
1959年,李秉喆在仔细地梳理了关于建设化肥厂的想法之后,就去拜访了当时国内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虚心地向他们请教这方面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就在他和专家学者们会面后不久,李秉喆有机会见到了当时的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两个人见面之后交谈甚欢。李秉喆大胆地向李承晚总统提出了自己想建立化肥厂,实现化肥国产化的想法,李承晚总统对于他的这一提议十分感兴趣。于是他详细地询问李秉喆有关化肥厂的规模和投资等问题,李秉喆回答说:“小型的工厂根本就不足以达到农民用低价购买化肥的愿望,所以我认为最起码也应该投入4000万~5000万美元,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大型化肥厂,这样才能够达到以量取胜、薄利多销的目的,激发农民的购买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真正从中受益。”
当时南朝鲜政府的外汇总储备也不过30万美元,李承晚总统听到要用四五千万美元建立一个工厂的时候,不禁感到十分惊讶,反观李秉喆,却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其实李承晚总统并不知道,李秉喆已经在私下里计算过好多次了,如果能够从欧洲各国借钱来建设化肥厂,不仅能够解决国内的肥料自给问题,还能够减少用于进口肥料的外汇,这样一来,差不多用5年的时间就能够把借款连本带利还清。
李承晚总统在听完李秉喆的分析之后,不禁对李秉喆的想法大加赞赏,他表示自己为国家能够有像李秉喆这样的企业家感到骄傲和欣慰,并鼓励李秉喆放手去做。同时,他也提醒李秉喆,韩国现在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如果想要在一无所有的废墟中建立化肥厂,势必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有了李承晚总统的支持,李秉喆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建设好化肥厂。
李秉喆还是和前两次一样,把建设化肥厂的想法告诉了员工们,这一次,员工们的反对声音倒是小了很多,但是却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很多人都问李秉喆:“难道第一制糖厂和第一毛织厂的成功还不能够让你满足吗,你还想干什么呢?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李秉喆没有办法向大家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地想要开创新的事业,但是他只要一想到有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即便知道前路充满了挫折和艰辛,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的。
李秉喆面对这些质疑的声音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而是找到了很多专家来商讨建设化肥厂的相关事宜。经过几番商讨之后,李秉喆和专家们终于得出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结论。随后,李秉喆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欧洲。李秉喆离开南朝鲜前夕,恰逢韩国总统换届选举,全国上下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不安。但是,此时的李秉喆并没有关注这些,他心里想的全都是关于化肥厂的事情,他不知道欧洲国家能不能借钱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和对方进行交涉。但是,李秉喆知道自己对他们一定要实话实说,不能用侥幸心理来隐瞒和欺骗对方。
1960年2月1日,李秉喆抱着必胜的心态来到欧洲,首先来到的是德国。他一到德国就开始了融资的活动,他先来到克鲁普钢铁公司。在那里,李秉喆与企业界的相关人士展开了会谈,他开门见山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也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我计划在韩国开办一个年产量能够达到30万吨以上的化肥工厂,我会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来完成这项事业,希望能够得到贵公司的资金支持和帮助。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借到的每一分钱都会全部用在应该用的地方,绝对不会乱花一分钱。此外,我还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一定按时归还贷款及利息,绝对不会失信的。现在韩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它需化肥厂来解决肥料供需严重失衡的问题。如果贵国作为发达国家能够支持和帮助我们发展中国家,那么我们定会感激不尽。最后,我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得到贵国和贵公司的支持和帮助。”
德国方面在听完了李秉喆这番恳切的话语之后,表示回去之后会认真地研究他的提案,并且告诉李秉喆准备好相关文件。整个过程如此顺利,完全超出了李秉喆的预料,如果说到德国之前他还有担忧和疑虑的话,那么现在一下子全都烟消云散了。他心中隐隐感觉到,德国肯定会借钱给他。果然,不出一个月,德国方面告诉李秉喆双方交换借款的具体条文和建设计划文书。这次成功,让李秉喆心中的底气更加足了,他也对自己之后要去的其他几个欧洲国家充满了信心。
德国这边的事情都处理好之后,李秉喆立刻动身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他找到了当时意大利的第一大财团蒙泰卡蒂尼财团。他像之前在德国那样,表明了自己的来意,讲述了自己的计划。没过多久,他就得到了蒙泰卡蒂尼财团方面的回应,他们的反应和克鲁普公司一样,要求李秉喆准备好事业计划书、收支预算书和支付保证书。
这两次借款如此顺利,出乎李秉喆的意料,同时也让他感到十分高兴,此时的他对于筹建化肥厂一事充满了信心。在这两项借款尘埃落定之后,李秉喆来到巴黎,并且决定从巴黎转机飞往美国。因为在这之前,李秉喆已经跟美国的金融界方面取得了联系,并且已经联系好了一部分借款,这次去就是敲定这部分借款,顺便再通过其他渠道进行一些融资。就在这个时候,李秉喆意外得知,在不久前的南朝鲜总统大选中,李承晚由于不甘心就此退出政坛,采取了很多不合法的暴力手段,他的行为导致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李承晚因此被迫退出选举。
李秉喆万万没有想到在自己的欧洲之行进行得如此顺利的时候竟然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他的预感告诉他,李承晚总统非法选举的这件事情肯定会给自己接下来的融资带来很大的困难。
果然,李秉喆在美国的贷款计划遭遇了挫折。李秉喆一到美国就马上赶到世界银行,当他把情况对银行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后,世界银行却说什么也不同意将这部分钱款借给他。他们认为,南朝鲜现在正面临着一场大混乱,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南朝鲜不仅没有资源,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生产技术,他们不相信李秉喆能够按时归还贷款。尽管李秉喆向对方提出了抗议,却没有取得任何的效果。
总统换届选举之后不久,南朝鲜国内就传出了三星集团涉嫌非法敛财的消息,于是李秉喆急忙回国。此时,三星集团陷入了劳资难、资金难和销售难的“三难”境地,三星集团的经济活动更是陷入了全面瘫痪的状态。李秉喆回国后开始了对工厂的整顿工作,之后他还要承担三星集团下属15个企业非法敛财的责任,并且作为非法敛财的被告人出庭受审。
尽管李秉喆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但检察院最后还是让李秉喆补交了50亿韩元的利税,这起案件结束之后,李秉喆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但是,对于建立化肥厂的事情,李秉喆始终都没有动摇过。
不久之后,军事政府发布了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李秉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又积极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来。于是,李秉喆又一次来到了美国,之前为了借贷外资所练就的一身本领和经验现在全部都派上了用场。这一次,李秉喆的美国之行显得较为顺利。美国同意贷款给李秉喆,但是要求他先建立一个特别工业开发区。
李秉喆答应了美国方面开出的条件,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建立开发区的地址,那就是蔚山。他之前为了给化肥厂选址,几乎将整个南朝鲜都跑遍了,对蔚山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里的气候、水源、交通条件都十分优越,特别适合用来作工业开发区。
于是,李秉喆在成功得到这一部分贷款后,决定在蔚山建立工业开发区。国内的很多企业家得知这些消息后都投入到基地的建设中。李秉喆心中的梦想又浮现出来,他开始重新研究化肥厂的建设计划。
就在李秉喆准备放手大干一番的时候,又一场波折向他袭来:政府出于种种原因,中止了对民营企业的支付保证。李秉喆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难道我真的没有办法亲自建一座化肥厂吗?难道我只能这样放弃吗?”李秉喆的内心一片凄凉。
1962年,蔚山工业开发基地在震耳欲聋的爆破声中开始了动工仪式,李秉喆也出席了这场仪式,但是他的内心有一丝不甘,他始终记挂着那个尚未出生便夭折的建立一流化肥厂的心愿。
1963年,朴正熙当选为韩国总统,李秉喆应邀去访问青瓦台。在这次会见中,朴正熙总统委婉地向李秉喆提出了大规模兴办工厂的想法,但是此时的李秉喆因为化肥厂的建设受挫而萎靡不振,同时还面临着被追缴巨额违约金的现实,这样的现状让他根本就没有开发新项目的心思。于是,他委婉地拒绝了朴正熙总统的提议。
可是朴正熙总统向李秉喆表示,如果他愿意开办化肥厂,当局一定会全力配合的,并表示,如果在执行中遇到什么问题,他可以去找经济企划院长官张基荣来帮忙。李秉喆听到朴正熙总统这样说,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和紧张,随即下定了决心,即便是再一次被别人欺骗,也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大韩民国的未来。
李秉喆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当中,他又重新召集了分散到各处的原班人马,随后开始制订计划和具体方案。李秉喆认为,化肥厂的建设应该制定一个一流的目标,只有这样,企业才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希望。“先进指标”和“第一主义”的原则,是李秉喆在三星成立之初就制定的目标标准,这同样也是三星在日后能够成为国内企业之首的不二法宝。
1964年8月,李秉喆成立了南朝鲜化肥工业株式会社,1965年,他正式开始筹建化肥厂。为此,他先后多次去美国和日本等地寻求经济和技术的支援。最后,李秉喆决定和日本的三井物产进行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在工厂的奠基仪式上,李秉喆激动地向大家宣布:“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韩国化肥生产基地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曲折和磨难之后,终于建立起来了。尽管这项任务十分艰难,但是这关系到我们大韩民国的民生问题。我想,即便没有我们三星,韩国也有其他人会建设它。为了这项宏伟的事业,我们要奉献我们全部的热情。即将动工的化肥厂是为了农民们的幸福生活,也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建的。这是韩国化学工业的基础。”
随后,三井物产派来了技术人员协助李秉喆进行化肥厂的建设。技术人员告诉他,建设世界一流规模的工厂大约需要40个月。但是李秉喆在计算之后信心十足地告诉技术人员,他只需要18个月就可以完工了。
于是,和之前一样,在工厂开工之后,李秉喆带领着全厂所有员工开始了新一轮废寝忘食的奋斗,上千名的劳动者在工地的施工现场日夜赶工,所有人都干劲十足。当时在南朝鲜还没有人建过这么大的工厂,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他们每天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氨合成塔设备就如同化肥厂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的重量高达200吨。当这个设备运抵南朝鲜码头之后,李秉喆才发现南朝鲜当时没有能够承重200吨的码头,于是不得不临时建造一个能够承受住如此重量的码头。码头建好后,氨合成塔才被卸载下来,但是如何把它运到化肥厂又成了一大难事。
就在人们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化肥厂厂长金在明建议大家把轮胎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大型轮滑机,然后依靠它的牵引作用,把这个庞然大物搬回到厂里。当这个庞然大物最终被安置好之后,全场爆发出了阵阵的欢呼。
李秉喆最初让金在明担任化肥厂厂长一职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是很赞同,他们为李秉喆举荐了很多有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但是李秉喆都不为所动,因为他相信金在明的能力,也相信他能够通过自己顽强拼搏的劲头,把化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金在明既感激李秉喆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从化肥厂开始建设起,他就没有回过家,每天都和工人们在一起吃、一起睡,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化肥厂的建设之中。
经过接近两年的紧张施工,克服了无数困难之后,这座规模宏大的肥料厂终于初具规模。李秉喆看着化肥厂一点一点地显露出它的面貌,厂里的设备一一到位,心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和自豪。李秉喆心中所想,终于一点一点地变成了现实,但他清楚地知道,接下来还会有更加困难的事情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