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上根据大气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一般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暖层和逸散层。
从地表到8~15千米高度范围内称为对流层。对流层的厚度随地区和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约为15千米,在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为8~12千米,对一定地区而言暖季大于冷季。
从对流层顶至55千米高度范围内称为平流层。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的臭氧层就包括在平流层内,臭氧量从对流层顶开始增加,至22~25千米处达到极大值,然后减少,到平流层顶就微乎其微了。
平流层顶至85千米范围内称为中层,也称中间层。由于中层内没有臭氧这一类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成分,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中间层顶部温度可低于-83℃,这种温度下高上低的特点,使得中层的空气再次出现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中层顶至800千米范围内称为暖层,也称电离层。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气体在宇宙射线作用下处于电离状态。由于电离后的氧能强烈地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使空气迅速升温,气温分布是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顶部可达480℃~1230℃。电离层能将电磁波反射回地球,对全球的无线电通信具有重大意义。
暖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为逸散层,也称外层。该层大气极为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有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称为逸散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