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个不祥的事实,但也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从印加印第安人,到现代诗人,都为之着迷。或许,只有死亡才会使人陷入沉思。我们讨厌它、痛恨它,然而我们却因为死亡带来的恐惧而癫狂。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征服者,比如,修建万里长城的秦始皇,或者把中国疆土扩张到土耳其的汉武帝,被这种恐惧紧紧地攥住,他们晚年都致力于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
解决这一问题有三种方案。最佳方案是,不想它,不管它。这是孔子的方案。关于死亡的哲学探讨总体来说是相当空泛的、没有价值的。这里,我推崇一位像孔子一样的大家——欧文·埃德曼。他不愿意思考死亡,因为这样做是无益的。没有什么比讨论未来生命的可能性更让他感到乏味的了。布朗宁(Browning)浪漫地热情地讴歌毁灭,埃德曼也不会那样做。对他来说,死亡是一件可恶的事情,因为,“死亡是人们只能去憎恨的仇敌之一。”这是最明智的一种方案。
对付死亡的第二种方案是宗教。所有宗教的基础是关于人类必死命运的冷峻的事实。一天,我从位于亚壁古道的地下墓穴回来后,站立在罗马圣保罗大教堂里,为其宏伟和庄严所震撼。地下墓穴通道里,早期受迫害的基督徒将他们向圣彼得和圣保罗祈祷的内容雕刻在墙壁上——这些雕刻最近才被发现。圣保罗大教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并且隐含着浓重的神秘色彩,我不由得被深深感染。少数文化程度不高的基督徒来到帝国都城罗马;一些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一些人被砍头,一些人被抛给狮群。他们胜利了。这是一个必须解释其原委的历史事件。我开始研究这些渔民是如何成为征服者的。说来话长。
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关于拯救人类计划的故事,其主要情节取自于罗马贵族和平民的观点。这个故事无论是否真实,从人的堕落到通过代人受难获得的救赎,人类得救的这一方案是明确的、周全的,蕴含着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寓意。在基督徒的心里,这一方案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故事,而且我曾说过,这是我曾听过的最伟大的故事。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关于人的死亡和被罚下地狱,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对此,一种出色的、有效的、震撼人心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单词“复活”。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写在基督徒得胜旗帜上的圣保罗的话语:“噢,死神,你的锋芒在哪里?”这些话语征服了罗马。
对付死亡的第三个方案是哲学式的领悟。一个人深入理解自然界的格局,他就会采取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也许,这相当困难。但是,据悉,阿拉斯加的老年妇女静静地出了家门,行走在雪地里,当她们感到离开的时间到来时,当她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只能给家人带来负担时,她们就离开人世。许多男人,比如杰弗逊和霍姆兹法官,正如前文所述,他们能够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杰弗逊说,他为自己的一生满怀感激之情并且随时准备离开人世为其他人让贤。他讲话的方式宛如庄子著作中道教学说的许多智者,譬如,子舆,他曾经十分冷静地说道:“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庄子·大宗师》)在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存在着一种完全的哲学理念,它让人类感到心灵和智力的双重愉悦。世界上关于死亡话题的作品,没有人比道教徒庄子论述得更加完美的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关于宇宙变化的这一哲学理念,并知晓这种变化正是生命的规律,他就会学会客观地看待死亡。只有通过如此深刻的理解,人们才能够面对死亡接受死亡。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浮沉,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庄子·知北游》)
因此,从上述观点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庄子·知北游》)“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
这里,哲学和宗教如愿地融为一体。当哲学饰以情感并教导人们对宇宙采取虔诚态度的时候,哲学就变成了宗教;当宗教与对自然界的真正领悟不发生冲突的时候,宗教就变成了真实、明智的人生哲学。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拥有着这样彼此互不冲突的哲学理念和宗教思想。他在年轻时曾经面对过死亡。二十二岁时,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就为自己写了一则措辞优美的墓志铭,其中采用了他自己行业的术语:
印刷工人本·富兰克林的
遗体,
(恰如表面已经破损、
金字已经剥落的
旧书封皮一样)
为了成为虫食而躺在这里。
可是,他的遗业是不会消失的;
(正如他所相信的那样)一定会由于
作者的校订、改正,
再次以新的形式,
更加美丽的姿态出现。
富兰克林非常相信奖惩分明的天堂,而杰弗逊倾向于相信不朽,但却十分理性地怀疑来世中辨别我们的罪孽和美德的公正性。富兰克林相信的天堂显然是18世纪的某种极乐世界,在那里,他会和布里昂夫人结婚,他们两人一边品尝用黄油和肉豆蔻烘焙的苹果,一边替那些仍然在世的人惋惜。快乐的富兰克林!是谁说过只有基要主义者才有信仰?他——要是他代表每个人多好——内心平和,与上帝和宇宙和睦相处。我相信富兰克林从来不会不快乐;他一直如此,这让人很难想象。他曾给他的兄长前妻的女儿——E·哈巴德小姐,写了一封乐观的书信,告诉她关于自己的兄长、她的父亲的死讯,现在请各位阅读这封书信——
“人们首先为他准备好了椅子,于是他先于我们离去了。”
——本杰明·富兰克林
我向你表示我的吊慰之情。我们失去了一位最亲爱的、有价值的亲戚。不过,当灵魂要进入真实生活时,这些肉身的使命就完成了,这是上帝和自然界的意志。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萌芽状态,是生命的预备阶段。
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才真正诞生。那么,一个新生儿降临在不朽的世界,它为这个世界增添了又一份快乐,我们为什么要悲伤呢?我们是灵魂。上帝大发慈悲之心,借与我们肉身,而灵魂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有助于我们获取知识,或者帮助我们同时代的人。假如,灵魂不能实现这些目的,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反而造成了痛苦,没有帮助我们反而成为累赘,没有完成灵魂出现的任何意图,那么,我们会通过某种方式放弃这些灵魂,这同样是上帝的善举。死亡正是需要的方式。一些情况下,我们自己采取审慎的态度选择片面死亡。我们心甘情愿地截掉一只血肉模糊、疼痛难忍、而又无法康复的坏肢。一个人拔掉了一颗牙,他自愿地抛弃了那颗牙,因为同时他也消除了那颗牙带给他的痛苦;一个人放弃了整个肉身,他立刻远离了可能会抑或能够使他备受煎熬的所有痛苦以及所有痛苦和疾病的可能性。
我们以及我们的这位朋友应邀到异域参加一次永远不会结束的快乐聚会。人们首先为他准备好了椅子,于是他先于我们离去了。我们不方便全都一起出发;既然我们很快就会赶上他,并知道去哪里找到他,我们为什么还要为此悲伤呢?
——写于1756年2月23日的一封信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相信德行情操之不朽,我们的所有言行对同时代人的影响之不朽,我们的生命,不论是什么样的生命形式,在现在和未来对其他人的影响之不朽。(除此之外,我还相信种族之不朽,这是大自然唯一关注的事情。科学证明,大自然关注种族之不朽,但却不关注个人之不朽。)究竟什么是不朽?所有这些使人困惑不解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相信,如果是现在,本·富兰克林就会和布里昂夫人结婚,并在天堂里一起品尝烘焙的苹果,这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无论我是愚钝还是聪慧我都不会相信此类无稽之谈。但是,如果有人说,今天的富兰克林是不朽的,因为他发明了避雷针和取暖炉,因为他对美国邮政业务、美国哲学会,没错,甚至是对美利坚共和国的诞生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对我来说才意义非凡。每当我打开电灯开关或是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起不朽的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每当我品尝伯班克培育的梨的时候,我就想起不朽的路德·伯班克(Luther Burbank);每当空中掠过一架飞机的时候,我就想起不朽的莱特兄弟。噢,永不知足的人类,这还不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