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73416700000005

第5章 艺术名人

蔡邕

(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他在汉灵帝时被召任郎中,后因弹劾宦官而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载。

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入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因此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蔡邕精于篆、隶,他的字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他还受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的启发,创造了千古称绝的“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蔡邕还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世作品有《嘉平石经》,相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

王羲之

(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7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对中国书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钟繇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一种方整而稍长的体势,因而使得当时还十分拙朴的楷书,成为更接近现在的妍美的楷书。这一改变,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已经孕育着唐代楷书诸大家的胚胎,也成为后世人们写楷书的基本样式。他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笔势飘若惊鸿,矫若惊龙,人称“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书法艺术在他笔下成就最高,走到了个人的顶峰。代表作品《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

顾恺之

(346~407)字长康,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东晋大画家。他出身士族,多才多艺,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顾恺之对中国绘画及绘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他在《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画论中还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通过形象思维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

张僧繇

生卒年不详,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南朝著名画家。他在仕途上一直较为顺利,在梁武帝时做过武陵王国侍郎、吴兴太守,掌宫廷秘阁绘事,后来又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务。张僧繇吸取天竺(今印度)佛画中的“凹凸花”技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明暗法、透视法,一改魏晋以来人物画的“秀骨清像”型,而致力于形体的空间塑造,从而创作出一种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丰满健康、华艳悦目且具有立体感的新形象,这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他还是专绘寺院佛像的高手,被后世奉为楷模,称之为“张家样”。张僧繇在艺术表现的传神和逼真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及的崭新高度,包括“画圣”吴道子在内的很多大画家都深受他的影响。可惜他的画迹今已不存。

欧阳询

(558~638)湖南临湘人,曾任太常博士、太子率更令,我国隋唐时期的大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在隋朝时他受到唐高祖李渊的赏识,入唐后被提拔为给事中,后来长期担任弘文馆学士,主编类书,教授书法。欧阳询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体”楷书,在他的书法中,大到整体的章法、汉字形式的类别,小到点画之间的主次关系、穿插挪让,都成为一种严肃的、郑重其事的创作方式,一切变化都是按照法度原则而表现得完整、坚实、充分、和悦,趋于尽善尽美,因而具有一种典雅、庄严的气派。欧阳询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为我国书法做出了独特贡献。所谓“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以他的书格总结的结字规律。传世作品有《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我国古代著名的类书《艺文类聚》也是在他的主编下成书的。

褚遂良

(596~659)字伯高,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出身名门贵族,唐太宗时,曾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征之后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高宗时曾作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晚年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河内西南一带,并在流放之中死去。褚遂良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既是初唐楷书风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晋人书风的继承者。他的书法具有一种瘦硬清挺的“空灵”境界。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使得笔下的线条充满生命,具有一种飞动之美。在唐初四大书家中,褚遂良善于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代表作品有《房玄龄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阎立本

(?~673)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唐代著名画家。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具有极高的政治才干,曾担任工部尚书、右丞相、中书令等职务。阎立本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人物画大师。他善画道释、山水、鞍马等,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他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而又勇于开拓,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前朝的水平。他的作品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

颜真卿

(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他3岁丧父,由母亲训导成才,并得到草圣张旭真传。他一生刚正耿直,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在平定安禄山的斗争中立下显著功勋,最终为叛军所杀害。在中国书坛上,颜真卿集五百年雄健派之大成,而又最富革新精神,继王羲之之后把我国书法推向了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他所创造的“颜体”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开拓了中国书法艺术崭新的恢宏境界。颜体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颜体的端庄美、阳刚美为后世立则。颜真卿造就了在书法中的盛唐之音,成为盛唐气象鲜明的标志之一。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寒食帖》、《祭侄季明文稿》、《东方朔画赞碑》等。

吴道子

(约713~755)原名吴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杰出画家。他年幼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曾去洛阳追随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后因唐玄宗召他入宫,遂改名道玄为道子。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他一变古来因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他还创造出“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法,称做“吴装新格”。他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一世,千年来被后人奉为“画圣”和民间画工的“祖师”。他生前作宗教壁画有300壁之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摹本《送子天王图》。

柳公权

(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他31岁进士及第,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一生基本上都在京城为官。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了中国书法的又一巅峰。他一变中唐书法的肥腴之风,用笔爽利快健,骨力深注,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法度森严而清劲挺拔,具有瘦硬通神的艺术境界。这便是著名的“柳骨”。“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书体。传世作品有《太子太傅刘沔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董源

(?~约962)字叔达,籍贯一说建业(今江苏南京),一说钟陵(今江西南昌),五代至宋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画家。入宋前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掌管御用茶场和园林,世称“董北苑”。董源在山水画上有着突出成就,体现了江南的真山真水。他独创了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的皴法,启迪了后世无数的江南山水画家。他以横卷展示丰茂的江南丘陵与洲渚、溪桥与渔浦等旷逸景色,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对两宋、元四家以至明代都有深刻的影响。传世作品有《潇湘图》、《龙宿郊民图》、《秋山行旅图》、《溪山行施图》及《寒林重汀图》等。

米芾

(1051~约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后迁居襄阳,因此有“米襄阳”之称。北宋最杰出的书法家、画家之一。他7岁学书,10岁写碑,21岁步入官场,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是个早熟的艺术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他重视书法作品的整体气韵,又兼顾细节的完美,潇洒奔放而又严于法度,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绘画上,他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传世作品有《蜀素帖》、《草书四帖》等,并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等著作传世。

张择端

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代著名画家。他早年曾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转学绘画,在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他擅长宫室界画,尤长于舟车、市肆、桥梁、街衢、城郭,在北宋画坛上自成一家。他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画家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清明时节汴京各阶层在城郊一带的生活情景,以及汴河上的繁华景象,作了真实而详尽的描写。它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实为我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外,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传世,亦为艺术杰作。

赵佶

(1082~1135)河北涿县人,北宋皇帝徽宗,著名的书画家。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任用蔡京、童贯等奸臣,使得宋朝面对金兵的入侵节节败退,自己也被俘虏到北方很多年。但在艺术上,他却是中国艺术成就最高的古代帝王。他的书法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树一帜,创造出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瘦金书”体。这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和功力。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他都能做到“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他尤其爱画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令花鸟画步入其全盛时期。他还倡导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辑录了大量名家书画,成为我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资料。传世作品有《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草书千字文》等。

沈周

(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出身书香门第,一生都家居读书,优游林泉,从事书画创作,从未参加科举考试。他博取众长,既借鉴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风格,又继承了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的水墨浅绛体系,融会贯通,刚柔并用,自成一家,形成了粗笔水墨的新风格。他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在元明以来文入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吴门画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代表作有《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

文徵明

(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明代画坛巨匠,“吴中四才子”之一。他年少时欲求取仕途,但屡试不第。

曾荐授翰林院待诏,不久,即致仕归田。毕生致力于诗书画,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画坛高手。文徵明是沈周的学生,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长,而尤以山水画题材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是他笔下的青绿山水,创立了极具文人画意趣的小青绿样式,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是吴门画派的杰出人物,董其昌把他推为“南宗”正统。他的书法也卓有成就,尤长行书与小楷,法度谨严,颇有晋唐书风。传世作Z品有《古木寒泉图》、《溪桥策杖图》、《江南春图》、《惠山茶会图》等。

唐寅

(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吴县)人,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绘画上,他是“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他的书法取法赵孟頫,俊逸秀挺,韵味悠远。他还是明代有名的诗人,诗风清朗洒脱,又擅长采用民歌形式写曲,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传世作品有《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葑田行犊图》、《杏花仙馆图》、《草堂话旧图》等。

徐渭

(1521~1593)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戏剧家。他为人性情放纵,少年屡试不第,中年曾因为受到打击而一度精神失常,误杀妻子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专心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后来用铁钉贯耳而死。徐渭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赏心悦目。他的作品不拘于物象,能抓住其神气,用秃笔铺张,势如急风骤雨,纵横睥睨。尤其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笔简意浓,酣畅淋漓,形象生动,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他的诗文风格清奇,不落窠臼,有“明代第一诗人”之称。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好评,并有戏剧论著《南词叙录》。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今属上海)董家汇人,是一位在书法、山水画、美术鉴赏、美术理论上都有卓越贡献的书法家、画家、理论家。他17岁参加会考,却因为文章虽好而字差屈居第二。深受刺激的董其昌从此发愤练习书画,终成大家。他的书法结构森然而天真烂漫,神秀淡雅,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独辟蹊径,称雄一代。他的山水画潇洒生动,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画兼擅泼墨、惜墨的手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却意境深邃,韵味无穷。他的创作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传世作品有《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

张瑞图

(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与董其昌齐名的晚明杰出书画家。他曾中过探花,官至大学士、吏部尚书,后屈服于宦官魏忠贤的淫威。

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处死刑后,张瑞图因惧怕而引疾告归。因手书魏忠贤生祠碑文,被坐赎徙为民,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度过了晚年。张瑞图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革命创新的一代宗师,他的笔墨线条激荡跳跃,气质自由性灵,章法气势磅礴,形成了高度个性化的“狂禅”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山水画多以侧锋运笔,用笔方峻刻峭,笔墨苍劲有骨,萧散淡远,有一种平淡静谧的美感。传世作品有《看山图》等。

陈洪绶

(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枫桥人,明代杰出画家。他10岁时拜杭州著名画家孙杕伙、蓝瑛为师,14岁便小有名气。1646年,他在绍兴云门寺出家,改号为悔迟、悔僧,亦号云门僧,6年后去世于杭州。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引人瞩目的一代大师。他才华横溢,于诗书画中均能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创作,自清以来,一直被奉为楷模。他的人物版画在壮年时凝神聚力,细圆而利索,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加苍老古拙,勾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炉火纯青,愈臻化境。他笔下的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因而独霸明清人物画坛,无人能比。代表作有《归去来图》、《折梅仕女图》、《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

朱耷

(1626~1705)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清以来的画坛巨擘。他本是明代皇室后裔,20岁时便弃家避祸山中,23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中年时曾因为躲避清政府征召而佯狂装疯。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此后便在家乡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朱耷是明清近30年来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他绘画做到了削尽冗繁,返朴归真,笔墨清脱,以一种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的艺术语言,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纯净、酣畅境界,不愧为30年画坛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平淡天成,藏巧于拙,笔涩生朴,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传世作品有《快雪时晴图》、《河上花图》、《行书四箴》、《般若波罗蜜心经》等。

石涛

(1630~1742)原名朱若极,后更名元济、原济,又名超济,号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北京人,清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本是明代皇族,10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为了逃避兵祸,他四处流浪,从事作画写生,最终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大画家。石涛饱览名山大川,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他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枯树寒鸦、悬崖峭壁,还是江南水墨、黄山云烟,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还善用墨法,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他的画笔纵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他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绘画大师。代表作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采石图》、《云山图轴》、《梅竹图卷》、《山林乐事图轴》、《梅竹兰图》等。

郑板桥

(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他的前半生在读书、授课、著文、卖画、出游中度过,40岁后曾中举人、进士,并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因在饥荒中赈济难民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而被诬告,撤职罢官,回到扬州卖画终老。郑板桥的书法在清代自成一家,他以真、草、隶、篆四体相参,创造出一种“六分半书”的新体,这种书体雄浑清劲,书法中还渗入画法,因而生气勃发,飘逸绝俗,甚得气韵生动之致。他还创造过一种叫“柳叶书”的书体,其特点是中锋放笔为之,给人以柳叶飘动之感。他一生最喜画兰、竹、石,构思巧妙,笔墨多变,形象生动,风格爽朗,确是艺术精品。郑板桥还是清代享有盛誉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的诗、词、曲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传世作品有《竹石图》、《九畹兰花图》、《修竹新篁图》等,后人辑有《郑板桥全集》、《郑板桥先生印集》。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他出生寒门,读书不多,20岁左右便开始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不入仕途,不慕荣华,始终保持布衣本色,在交游中度过一生。邓石如是清代的书法大家,他的小篆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也是一位杰出的大家。他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在篆刻中首次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将制印艺术的视野空前地扩大,并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在清代的印坛名重一时。传世作品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程长庚

(1811~1880)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祖居安徽怀宁,出生于潜山县,清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的父亲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他幼入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从道光、咸丰至同治年间,长期主持三庆班并任主要演员。咸丰时开始兼任精忠庙会首,直至逝世。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调高声宏,字正腔圆,气势磅礴,当时称徽派。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代表剧目有京剧《战樊城》、《文昭关》、《战长沙》、《让成都》、《法门寺》、《群英会》、《华容道》和昆曲《钗训大审》等。

赵之谦

(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晚清艺术大师。他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31岁时中乡试第三名,44岁时,担任《江西通志》总编,后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等职。赵之谦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书法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不同于传统行草书的刚毅不屈和雄浑奇崛,相互补充,相映成趣,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的篆刻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给篆刻艺术开创了“印外求印”的广阔道路,人称“赵派”。传世作品有《汉铙歌》、《说文解字叙信札通》、《旌孝蒋君传》等。

吴昌硕

(1844~1927)名俊,又名香补,中年后易字昌硕,别号缶铁,安吉人,清末艺术巨匠。他12岁中秀才,此后便不再应考,而专心于艺术。年轻时离乡到杭州、苏州、上海等寻师访友,晚年曾发起筹创“西泠印社”,并被推为会长。吴昌硕在书法、篆刻、绘画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尤以篆书最为著名。他所临石鼓文突破了陈规,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朴茂雄健,别具一格。他的篆刻气势恢弘,雄伟奇兀,独具风格。他还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中,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深厚老辣,力透根背,又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是“后海派”的大师。传世作品有《设色菊花图》、《墨荷图》、《双钩兰图》等,并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