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两个重要的摄影团体先后成立,它们是连环会与摄影决裂者。
1892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连环会。这个新的摄影团体,倡导画意摄影,主张对于摄影作品的评价,不论题材和手法,也不限表现风格,只以作品的艺术品味和格调而定。这些主张,博得了艺术摄影界广泛的欢迎和拥护,几乎所有重要的摄影家都成为了连环会的会员。在连环会的旗帜下,画意摄影运动一度成为世界艺术摄影的主流。
1902年,由连环会中分离出来的摄影决裂者在美国纽约成立。在施蒂格里茨的带领下,摄影决裂者以它的前卫精神,推动艺术摄影从画意摄影向现代艺术摄影转变,确立了艺术摄影在20世纪的发展方向。
一、连环会的起与落
连环会最初是针对皇家摄影组织令人不满的展览政策而成立的。
19世纪80年代,由于“伦敦摄影学会” (不久改名“皇家摄影学会”)的关系,英国成了世界画意摄影的中心。但是,1891年,会员间发生了一场剧烈的争论。事情的起因是在一次相当规模的影展上,组织者拒绝展出使用柔焦的艺术照片,其中包括著名的《洋葱园》。这种极端的做法引起了一些摄影家的不满,他们以此为契机,纷纷谴责皇家摄影学会不合理的评审制度。
1892年,一批年轻的画意摄影家离开了皇家摄影学会,另搞自己的一套。他们自称为“连环会”,这是以他们的组织形式命名的。连环会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它没有主席,也没有展览委员会,会员都是被邀请加入,每个会员就是一个“环”,每月由各个“环”轮流组织活动一次。最早的成员有乔治·戴维森(George Davison)、艾尔弗雷德·马斯克尔(Alfred Maskell)、鲁宾逊和大部分自然主义摄影家。
1893年,这群富于革新精神、厌倦了锐焦摄影的艺术摄影家,在克雷格·安南(Craig Annan)和弗雷德里克·伊文思的指导下举办了第一届画意摄影展览,名为“连环会摄影沙龙”。随后,其他国家也陆续以各种摄影沙龙作为响应,画意摄影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许多连环会的摄影家,把爱默森的视觉有限清晰论,发挥为全部柔焦效果。通过柔光作用,把照片上的高光加以扩散,以便产生类似于绘画中“印象派”的效果。同时,照片制作方法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人们使用树胶加上颜料来控制影调的明暗,从而达到用人工塑造影像的目的。在印制过程中,可以进行各种加工,如涂改影像,甚至用笔描绘等。这些方法,使照片显得像绘画一样。
当然,连环会摄影家拍摄的景物,大部分是真实的、自然的。他们之所以把照片制作得像绘画,而不那么像照片,是想要追求一种严肃、高级的绘画美。但这种做法,同后来盛行的直接摄影的主张发生了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1908年,连环会与新崛起的美国摄影决裂者产生分歧,一些决裂者的重要成员与连环会分手,而连环会内部也出现了矛盾,随着摄影决裂者的影响日益扩大,连环会宣告解体。
二、德马奇与伊文思
当时,并不是所有连环会的摄影家,都喜欢采用加工的方法。比如,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7)和弗雷德里克·伊文思(Frederick Evans,1853~1943)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位摄影家所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是经过加工,一个是“如实”拍摄。
德马奇是法国的一位银行家、业余画家和摄影家。同时,又是巴黎摄影俱乐部的主要成员。德马奇对树胶洗相法情有独钟,他所展出的照片,都用某种加工方法把那些“不必要和缺乏趣味感”的东西消除掉,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传统的照片,而更像以摄影为基础的平版画。
德马奇曾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认为一件艺术品,必须是自然的写照,而不是自然的翻版。自然本身的美,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艺术品只能由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完成。对自然进行机械地翻版,不能称之为艺术。
伊文思虽然在连环会成立后不久就成为会员,但他相信,画意摄影可以采取更“如实”的方法。伊文思是伦敦一个买书的商人和业余摄影家。后来从事专业摄影。他拍摄的题材,大部分为人像和建筑特写,都是为《乡村生活》杂志而拍摄。
在伊文思眼中,最好的拍摄题材,是有柱子的走廊和教堂的中心广场,因为那里是黑暗和光明之间移动的世界,隐含着节奏和秩序。他的代表作《台阶的海洋》,1903年摄于威尔斯大教堂读经室。这张照片和他所有的教堂照片一样,通过无限反复的阴影“把人从一处引向另一处”,表现一种平静、深思的韵律,体现了伊文思强烈的主观感受。他后来回忆说:
当时我得到一张非常棒的底片。画面右边的台阶呈现出美丽的曲线,宛如翻滚的海浪,逐渐向着纵深退去,变成画面左上方徐徐的小浪。这是激动人心的线条组合,我很幸运抓住了机遇,拍下了这幅不同寻常的台阶图。
伊文思认为,摄影创作最好在照相机的取景器中进行,而不应当像树胶相片制作者那样,在暗房里进行。“观察”对于摄影创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细致地观察不同的拍摄点,不同时间的不同光线方向,或不同气候条件所形成的影调变化。拍摄《台阶的海洋》时,他对教堂进行了数小时的来回观察,才决定拍摄哪一部分。之后,他又来回观察不同时间形成的光影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在取景过程中完成的。这一切之后,照片就直接印在相纸上,既不剪裁,也不加工。
三、最早的“决裂者”
艾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出生于美国的新泽西州,6岁时全家移居纽约,18岁时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工程。留学期间,他买下了橱窗里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台单反相机,没想到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随后,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投入了摄影。
(一)成立摄影决裂者
1894年,施蒂格里茨成为连环会最早的美国会员之一。他决定在美国从事摄影艺术的鼓动工作。不久,他被选为纽约摄影俱乐部副主席,并担任该组织的《摄影简讯》编辑,他不遗余力地介绍了许多年轻摄影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爱德华·斯泰肯。
1902年,施蒂格里茨得到一个机会,将自己和他所发现的其他一些画意摄影家的作品,在很有威望的“全国艺术俱乐部”展出。他把这次展出名为“摄影决裂者”作品展览,意思是指与当时流行的画意摄影决裂。
“摄影决裂者”的宗旨是:
将那些从事于画意摄影的美国摄影家组织起来,通过努力使人们认识到画意摄影不是艺术的陪衬,而是表达个人的一种独特手段。
最初,只有施蒂格里茨是唯一的摄影决裂者,但他很快便把参加这次展览的摄影家组织起来,作为基本会员。摄影决裂者是连环会的分支机构。施蒂格里茨希望通过摄影决裂者将美国的画意摄影家组织起来,促进美国本土艺术摄影的发展。
摄影决裂者的创作方向,开始时侧重受印象派绘画影响的画意摄影,但不久,施蒂格里茨便开始反对用绘画手法制作照片,主张从事纯粹的摄影。他提出,摄影应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
施蒂格里茨的观点,得到很多摄影家的支持,美国著名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克拉伦斯·怀特(Clarence White)、阿尔兰·文登·科伯恩(Alvin Langdon Coburn)以及后来欧洲的一些摄影家,纷纷投入施蒂格里茨的麾下,其影响逐渐扩大,成为20世纪初期世界艺术摄影的主流,施蒂格里茨因此被人们尊为“现代艺术摄影的先驱者”。
(二)《摄影作品》与“291展厅”
摄影决裂者在世界艺术摄影领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能不提到施蒂格里茨编辑的《摄影作品》以及他开办的“291展厅”。
1903年,施蒂格里茨自己出钱、编辑了一本“摄影决裂者”的季刊《摄影作品》,发表来自世界各国的当代摄影作品、评论文章、影展评论以及有关艺术和摄影动向的文章。同时,他用最好的纸张,印制那些凹版照片插图。这些努力使《摄影作品》被公认为:美国20世纪前50年里最好的艺术杂志。
两年后,为展览、销售照片和其他艺术作品,施蒂格里茨又在纽约第5街291号开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厅,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291展厅”。他在展厅里举办富有个性的会员作品展,此外,还不失时机地介绍当时新兴的前卫美术作品。
施蒂格里茨办的杂志和展览厅,发表和展出了欧、美众多摄影家的作品,同时,他以评论家、摄影家以及艺术品销售家的身份,对这些富有个性的摄影家及其作品进行阐释和介绍,在他的影响下,不少新人脱颖而出。由于施蒂格里茨不懈的努力,世界画意摄影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三)不倦的探索者
施蒂格里茨不仅为“摄影决裂者”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自己的创作活动也硕果累累。
1887年,23岁的施蒂格里茨在由爱默森担任评委的英国摄影比赛中,以作品《令人捧腹的笑话》获奖。这幅照片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拍摄了一个街头小淘气。施蒂格里茨一生获奖无数,这是他平生所获得的150枚奖章中的第一枚。
施蒂格里茨还是摄影史上第一个使用手持照相机拍摄艺术照片的摄影家。《终点站》就是使用4×5英寸的相机拍摄的。这幅照片拍摄于1893年,表现的是纽约街头的景观,画面上的马匹冒着热气,与寒冷的冬日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施蒂格里茨用了两天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为了拍摄铁道马车,他在弥漫的风雪中等待了3个小时,因光线不理想没有拍成,最终在第二天,马车在纽约旧邮局前准备出发时才拍摄成功。
1904年,施蒂格里茨同爱德华.斯泰肯、弗兰克·尤金一起在291展厅举办作品联展,这是摄影史上第一个彩色摄影作品展。
1922年,施蒂格里茨拍摄的首幅以云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问世,8年后他将这些拍摄云的照片汇成总题为《十幅云的连续摄影》,并提出“等效”的摄影新概念,为20世纪50年代“主观主义摄影”奠定了美学基础。
1993年,被摄影拍卖市场的行家们称为“施蒂格里茨年”。这年10月,施蒂格里茨用钯盐印相法制作的一幅照片《双手和顶针》,由于其稀有的工艺被收藏家以398500美元的天价收购,打破了当时单幅照片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
四、斯泰肯与《人类大家庭》
摄影决裂者的崛起,还离不开另一位摄影大师的鼎力相助,那就是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1879~1973)。
斯泰肯出生于卢森堡,而长大于美国。最初是一个平版印刷学徒的他,在母亲的鼓励下对艺术产生兴趣。
(一)斯泰肯的创作轨迹
1895年,斯泰肯开始自学摄影,很快就在欧洲和美国的摄影沙龙中崭露头角。1899年,在第二届菲拉德尔菲亚沙龙中,他的照片首次公开参展。1901年,他的35幅照片被收入“美国摄影新流派”展览,在伦敦和巴黎展出。这时,他被推荐为连环会的会员。1902年,斯泰肯加入“摄影决裂者”,他的一些低调柔焦肖像和风景照片,在“摄影决裂者”作品展览中展出。
在帮助施蒂格里茨建立291展厅后,斯泰肯便去了欧洲。在巴黎,罗丹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罗丹作品的启迪下,他拍摄了许多出色的照片,《思想者》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幅照片中,斯泰肯打破了人像就是“形的再现”这一传统观念,而追求人物特质的表现。画面上,罗丹站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他的旁边有两座雕像,青铜铜雕像是他的名作《思想者》,白色大理石雕是文豪雨果的雕像。两座雕像都处在焦点之外,如同浮雕般泛着幽幻的光。而罗丹则被安排在画面的左下方,通过剪影勾勒出手托下巴沉思的神态,与青铜雕像《思想者》相互呼应,使人产生都是“思想者”的联想。在这里,思想、艺术、雕刻融为一体,和谐统一而具有象征性,带给人们深思的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泰肯受聘担任美国空军侦察处的摄影顾问。战后,他放弃了以前的画意摄影,而代之以一种清晰、明朗、写实的风格。为了把照片拍摄得清晰而富有影调层次,他曾把一套白色的茶具,放在黑丝绒的背景前,变换不同的光线和角度,拍摄了上千张照片,终于把这套茶具中最细致、最微妙的黑灰白影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0世纪20年代,斯泰肯开始从事时装摄影,并成为《时尚》和《名利场》的首席摄影师。他拍摄的时装,摈弃了脱离实际的背景和呆板的姿态,采用日常生活环境,注意在行动中抓拍,给时装摄影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当时,许多摄影师都曾有意无意地模仿他的这一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泰肯再次担任美国空军的摄影顾问,并组织了一次宣扬盟军战绩的影展“胜利之路”。
(二)举办《人类大家庭》影展
1947年至1962年的15年间,斯泰肯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在此期间,他组织举办了32次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影展。
斯泰肯认为创造性的摄影,应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因此,他经常展出一些在当时只有少数人理解的作品。同时,他还为那些不知名的青年摄影家举办个人影展,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上出头露面的机会。
但是,在斯泰肯所举办的历次影展中,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1955年举办的《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这个影展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观众累计达30万人次,在摄影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为了办好《人类大家庭》摄影展,斯泰肯和他的助手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他们从世界各地征集来的200多万幅照片中,精心挑选出包括68个国家273位作者在内的503幅作品,组成了这次特别的影展。展出的方式也很特别:不用镜框来悬挂照片,而是直接把照片装裱在平板上,按照不同的内容,分为若干个专题进行排列组合;照片大小不一,最大的照片,高达4公尺,有一面墙那么大。这些专题,每一组都反映出人类生活的一个侧面,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所不包。首先以一幅象征着人类诞生的照片为开端,接下来是人生路上的母爱、求学、恋爱、婚姻、分娩等场景。影展赞扬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同时,也揭露了人类的不幸—战争与灾难的残酷。正如斯泰肯所说:
我们怀着对人类深沉的爱,以及对人类前途的信心,编制出这个影展。
1962年,83岁的斯泰肯宣告退休。1964年,他荣获美国摄影年鉴颁发的“摄影成就”奖。斯泰肯一生荣誉无数,以他为摄影事业所做的贡献而论,实在当之无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