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欣赏方面跟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是通过作品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到欢欣愉悦。但是,作为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由于其体裁的差异,在欣赏时也应有所不同。戏剧文学比较其他文学就有其本身的特点,所以在欣赏时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认真阅读剧本,了解剧情
欣赏剧本要跟欣赏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首先要认真阅读剧本。只有阅读了剧本,才能对剧本的故事情节、剧本所产生的背景、剧本的思想内容、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剧本的艺术特色等有一个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在认真阅读剧本,了解剧情的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剧本产生的背景。如在欣赏莫里哀的《伪君子》这一剧本时,首先要搞清这一剧本它所反映的是17世纪法国天主教“圣体会”这一反动组织,其成员打着宗教的旗帜,到处刺探自由思想家,霸人妻女,占人钱财,伪善、狡诈而凶残的行径。作品的目的就在于揭露天主教“圣体会”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它是一部政治倾向性很强烈的作品。剧本的主题就是通过答丢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指出宗教欺骗和伪善的危害性的,并告诫人们要谨防骗子。
在搞清了剧本产生的背景的基础上,其次是要掌握剧情。每一个剧本它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欣赏时,首先要对整个剧本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以便于去欣赏整个剧本的其他方面,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启发,感情上的愉悦,也就是受到美感教育。
理清剧情发展脉络,把握矛盾冲突
在阅读剧本,了解剧情之后,紧接着就要理清剧情发展脉络,把握矛盾冲突,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每一个完整的故事,又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情节组成的,至于每个情节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有其发展脉络。剧本的矛盾冲突也就是通过剧情的发展脉络展现出来的,所以在欣赏某一剧本时,必须搞清剧情发展的脉络,这样才能抓住这一剧本的矛盾冲突。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紧紧地抓住恋爱这一事件,一切围绕崔莺莺、张生的恋爱这一中心来写的,整个情节的发展脉络是很清楚的。故事的开端是书生张生与已故相国的女儿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故事的发展是叛军孙飞虎包围普救寺,声言要娶莺莺为妻,老夫人在危机关头设下退兵之计,将莺莺许婚。张生设法退兵,理应与莺莺结为夫妻,但危机过后老夫人赖婚,故事进入了高潮。丫环红娘挺身而出,帮助莺莺、张生克服了重重障碍,以她的机智、勇敢战胜了老夫人,迫使老夫人答应了两人的婚事。一波未平,老夫人又耍出了花招,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名,硬逼张生求取功名后方可成亲。在此,故事进入了尾声,张生中了状元,终于与莺莺结婚。在这一情节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冲突十分突出,有叛军孙飞虎与崔家的矛盾,有张生、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还有红娘为帮助张生、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都很尖锐,而且都是围绕爱情这样一主线,再通过一系列的剧情发展表现出来的,从而深刻地揭示出批判封建礼教,歌颂婚姻自由“愿普天下有情者皆成眷属”这一主题。
欣赏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段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一种。剧本语言包括台词、唱词和提示语。台词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独白、对白、旁白。独白是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说白,是戏剧中人物内心活动的自我表白;对白是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它是剧中人物语言的最主要的部分;旁白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物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一个人物背着其他人物向观众表示自己的内心活动的说白。除此以外,还有带白,带白是夹在唱词里的,也就是在一个曲子里讲几句话叫带白,唱词就是戏曲和歌剧中的富有诗的特征的语言,它在歌剧中叫歌词。提示语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内心活动以及环境变化等等的说明语,剧本中一般用括号括起。
在欣赏戏剧时,能把握戏剧的语言,从人物的语言着手去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很好的。因为剧本中人物的语言都有其个性化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由人物的出身、身份、年龄、经历、性格以及所处环境等因素决定的。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就能更集中、更鲜明、更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如老舍《茶馆》的第二幕中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作者笔下的人物都说自己的话,符合各自的出身、身份、年龄、经历、性格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说的话没有一个相同。雇工李三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反映出他对时局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至于唐铁嘴说:“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这点福气还小吗?”不仅切合说话人的身份,而且话中有话,无形中点出了帝国主义无孔不入地侵略中国的惨痛事实,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了解戏剧知识,增强欣赏效果
(一)动作性。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剧中的人物、情节和场面都要由演员当众表演出来,而人物的性格、思想和目的也要靠动作得以体现。因此,剧本必须具有鲜明的、强烈的动作性,演员才能依此设计出符合剧情需要和人物性格的戏剧动作。动作不仅指演员表演时举手投足之类的可见性动作,有些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如眼神、表情、停顿等也是动作。有时人受到巨大刺激,往往会无言无语,这种戏剧表演中出现沉默、静止,也是一种无声的动作。甚至像旁白,独白能传递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也把它视作为一种动作形式。人物的语言也属于动作,语言动作性鲜明地体现在它不仅是人物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语言又能影响剧中的其他人的言行,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由此可见,戏剧动作所指范畴是很广的,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是角色的外部动作。
角色的动作是千姿百态的,也是千变万化的,但戏剧动作都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明确的统一性。那些说明戏剧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身份、心理状态以及人物关系等内容的动作,一般都采用明显易见的外部动作形式。这种说明性动作不表现情节进展和矛盾冲突,也不表现人物性格,如“走路”、“擦汗”和表现喜、怒、哀、乐的动作。它虽没有什么“戏剧性”,但却是戏剧中不可少的。在我国传统戏曲中,这类动作用得相当广泛。有些动作具有性格化,它能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性格特征。戏剧动作可以是外部动作或内部动作,也可以是语言。比如《雷雨》中的鲁贵,他在主人面前总是弯腰躬身,点头称“是”,可一到家中,便摆出威风,手里拿着破扇子,挥着,舞着,指着,迷腾腾的眼睛在各人身上扫来扫去。这一系列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把鲁贵的奴才性格表现了出来。还有些动作有预示剧情和推动剧情的功能。这种剧情性动作有时由一连贯的动作来组合,有时却只有一个简单的动作或一句简单的台词来完成。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出现的几次斗剑场面和罗、朱两人在墓穴中先后自杀的动作,对预示剧情和推动剧情起了重要的作用。总之,优秀的戏剧家和表演艺术家是极为重视戏剧动作设计的,一个成功的戏剧动作不仅是构成剧情发展的有机部分,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还能为人物性格的揭示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
(二)艺术手法。戏剧家为了使剧本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鲜明,人物形象刻画得更生动,情节安排得更紧凑,也为了让观众看懂、看好,看得有兴趣,常常要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悬念、惊奇、延宕、渲染、强调、突转、预示和发现等。为了帮助大家提高一点欣赏戏剧艺术的水平,这里有必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戏剧艺术手法。
悬念 这是戏剧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所谓悬念,就是以“悬”而未决的问题,使观众的心理不断地紧张,并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心情,以及让观众饶有兴趣地看完一出戏的一种艺术技巧。如有一出话剧叫《最后的一幕》,一开场就制造了一个悬念:幕一拉开,一个青年男子紧张地跑出来,一个中年男子提着枪追了上来。“砰”的一声枪响,把那个青年男子打倒在地。紧接着,一个女人哭叫着跑了出来,伏在负伤的青年身上,指着开枪者大叫:“你打死的是你的儿子。”那中年男子一下怔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观众急于想知道下文,这就是悬念。有的戏不只有一个悬念,而是一个接一个。有的戏则在总悬念之外,还附着一些小悬念。但设置悬念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观念看得有滋有味。
惊奇 指戏剧情节的发展或一个动作的突然出现,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使人感到大吃一惊,制造这种效果的手法叫惊奇。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有这样一个让人虚惊的场面:李铁梅为追寻磨刀师傅转交密电码,从里屋钻墙洞经邻居家外出了,家中只剩李奶奶一个人。这时,在门口监视的皮匠特务进来借火,他一见铁梅不在,便问哪里去了。李奶奶谎称病了,在里屋躺着呢。特务不信,便出门叫两个特务上门来查户口,还要进里屋查看。李奶奶阻拦不住。眼看特务掀起门帘举步将进的时刻,突然里屋传来“奶奶,谁呀?”的姑娘的喊声。特务见状,以为铁梅在里屋,只得悻悻而下,正当李奶奶与观众们大惑不解之际,邻居家的慧莲掀帘而出,原来是她顶替了李铁梅。惊奇很有戏剧性,它的出其不意,不仅要瞒过观众,还得瞒过在场的其他角色(如李奶奶)。不如此,观众就紧张不起来,戏剧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延宕 也叫拖延或抑制。它与悬念有密切关系,它可以使剧情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展开,发生起伏,使之迂回曲折,引人入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当朱丽叶急着要听乳媪得知的罗密欧对婚事的态度时,这个叽里咕噜的婆娘一边装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一边叨叨不休地说自己骨头痛和头痛,说罗密欧的脸、脚、手长得如何好看。朱丽叶求她先回答一个字,这消息是好还是坏,乳媪就是避而不答,一直等她缠够了,才向朱丽叶说出“你快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去,有一个丈夫在那边等着你去做他的妻子”这句要紧的话来。朱丽叶一听,马上向乳媪道了声“再见”,便匆匆赶去了。为了让乳媪说出这句话,莎士比亚为此写了整整一场戏。这种“急惊风偏遇慢郎中”的手法,造成的矛盾、差异和对比,常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渲染 一件大事将要发生,一个高潮将至,一个突出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场面就要出现,有的剧作家便以“泼墨如云”的气势,为求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常用大书特书,铺垫渲染的手法。《窦娥冤》第三折的中心事件是斩窦娥。关汉卿在这场戏中倾注了足够的笔墨。窦娥未出场时,先有监斩官、公人和刽子手为她出场作铺垫。窦娥一出场,又有两段从容不迫的清唱,充分地表达她心中的冤屈、怨愤和抗争。再有她与婆婆的生离死别,渲染婆媳的深情和窦娥的至孝至善,借以激起观众对窦娥的深切同情。最后,关汉卿“翻空出奇”,写出三桩誓愿——当场应验的情节,把剧情的进展和窦娥的反抗性格同时推向高潮,产生了一种揪人心肠、紧张激烈的悲剧效果。
(三)中国传统戏剧的欣赏。我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特别的称谓:“戏曲”,它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有着独树一帜的光彩。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一起,成为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在人类的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我国的传统戏剧相当丰富,地方戏剧种之多,可谓世界之最。古今剧目,数以万计,真叫人为之惊叹。在至今仍在演出的三百六十多个剧种中,享有最高荣誉的,拥有观众面最广的,演出团体最多的是京剧。早在20世纪30年代,京剧就有“国剧”之称。京剧的许多表现手法影响着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地方戏曲的演出中,我们也时时能感觉到京剧艺术的影子。因此,我们如果具备了欣赏京剧艺术的能力,那么,就算基本掌握了欣赏中国戏曲艺术的钥匙。
京剧里的角色体制,也叫行当分工,是有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的。到今天,基本上分为生、旦、净、丑等四大类专业行当。生、净、丑都扮演男性人物,旦行扮演女性人物。由于根据演员所扮演的具体角色的身份、年龄、性别、地位、性格、扮相以及唱、念、做、打的不同,于是,每一大行中,又有了比较细微的分工。
生行,又可细分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等。老生也称须生,多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武生大部分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娃娃生主要扮演少年儿童。
旦行,可细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玩笑旦和泼辣旦等等。青衣大多扮演青年和中年妇女,在表演上侧重唱工,如《望江亭》里的谭记儿。花旦大多扮演青少年妇女,表演上侧重做工和念白,如《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武旦主要扮演勇武的妇女,如《盗仙草》里的白素贞。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大都表现马战,如《两狼关》里的梁红玉,在表演上唱、做、武打、舞蹈兼重。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如《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表演上以唱、做为主。彩旦专门扮演滑稽、奸刁的妇女,如《法门寺》里的刘媒婆。此外还有玩笑旦,如《打樱桃》里的平儿;泼辣旦,如《双钉计》里的白金莲等等。
净,俗称花脸,大都扮演性格、品质、相貌上有特异的男子。一般可细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等。铜锤花脸表演上侧重于唱和念,如《将相和》中的廉颇。架子花脸在表演上侧重工架、念白和做工,如《芦花荡》中的张飞。武花脸在表演上侧重武打,如《竹林记)中的余洪。此外,还有红净,如《水淹七军》中的关公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多扮演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人物,一般分文丑与武丑两类。文丑在表演上侧重念白和做功,如《徐九经》中的徐九经。武丑在表演上侧重武打和翻跳,如《挡马》中的焦光普。
中国戏曲中的行当分工与表演艺术有密切的关系。京剧的演,主要运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一个戏曲演员,不仅要会歌唱,而且还要用手足、全身的动作加以表演,因此,中国戏曲有“载歌载舞”的明显特征。“歌”可以指“唱”和“念”,“舞”可以包括“做”和“打”。难怪有些外国人称我国的戏曲艺术为“中国的歌舞剧”。所谓“唱”就是角色通过各种唱腔来叙述事物,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京剧的唱腔主要包括西皮、二黄、昆腔、吹腔及一些曲牌和杂腔小调。京剧的唱词,是一种诗体的文学,它必须具有可听性,无需视觉,是光凭听觉就能听懂的口头诗。好的唱词,都是文学性与通俗性结合得完美的。所谓“念”,是指角色所念的道白。这种道白就是对话,是诗化了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朗诵体的诗。我国戏曲界有句行话:“千斤念白四两唱”,可见“念”功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念白不仅应具有诗歌性,而且还需注意与唱腔的协调性。“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扑翻武打。至于“唱、念、做、打”中的“做”,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形体动作,也包括戏中的各种舞蹈动作。下面,我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些有关戏曲表演中的水袖、髯口、翎子等身段程式。
什么叫身段?身段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统称。如坐卧行走、上马下马、捋须甩袖,亮相等。这些动作大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逐渐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的程式动作。
中国戏曲中的水袖艺术,在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水袖配合身段可以表演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水袖的姿势很多,名目不少,约有三四十种。每个水袖动作,都有一定的含意,但可以灵活运用。如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掸去灰尘的意思,投袖表示盛怒之下有决心,挥袖表示让人离开,招袖表示招呼人前进,扬袖表示招呼让人远看,摆袖表示一种飘洒自如的意思等。
髯口功夫,又叫做胡须的艺术。我国古代的人,以须长为贵,有美髯之说,所以戏曲里的老生,净、丑都有带长须的。演员要利用髯口表演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各种复杂的感情。这其中缕须表示整理的意思;半缕须表示思索;双手缕须表示郑重。端须表示自己看自己或让别人看自己的动作。推须用于回头看的动作,挡须表示害羞。吹须表示恼怒。揉须表示忧愁。摊须表示决断等。
翎子功的名目也不少。翎子,即冠上插的两根雉尾。演员利用翎子程式,对塑造人物形象、丰富表演技巧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