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7363000000026

第26章 宏观经济学(9)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作者总结出繁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两个条件。“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第一个条件是矛盾的,它要求有可靠而界定清晰的个人权利。”“繁荣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第二个条件仅仅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战后世界中还没有一个社会,在完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后,依然没有实现繁荣,同时满足前面两个条件的经济体,就如同一个处于青春期前期的孩童,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向上成长事实上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我宣称,我已经回答了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如何才能不仅拥有几乎所有社会中都存在的市场,而且拥有那些足以带来经济繁荣的市场:答案仅仅需要满足上述条件。”

3.对科斯定理的批判和拓展

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作者对所谓“科斯定理”的批判和拓展。奥尔森认为,科斯理论的核心在于交易成本和自愿交换,其基本特征是规模很小的集体为了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因此,它仅仅适用于集体规模很小的情况。一旦集团成员足够多,交易成本比较高时,搭便车的情况就会出现。“科斯谈判和交易成本分析法中还有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也就是交易成本有时间可能高的让人付不起,也就是说,交易成本之高,以致从交易中的所获远远被谈判的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所抵消。显然,这种交易是不会实现的。没有完成的交易也耗费了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如果在界定经济效率过程中不计入这些因素,那显然是荒谬的。”他认为,要达成集体行动,关键还要通过选择性刺激,保证个体获得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同时,源于自愿交换之收益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契约的执行,而“契约如果没有剑作保证则等于一纸空文”(霍布斯语)。因此,需要政府强制执行契约。“多集团不可能确立一个社会契约:即使无政府社会中每个人签订了社会契约以确立一个和平秩序,无政府状态也不会根除,除非契约能够得到强制执行。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一方(例如政府)可以强制执行契约,那么将首先不会有无政府状态。”

四、简要评述

本书表现出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在本书一开头就言简意赅地提出了核心问题,即决定国家贫富的原因,并就此对政府权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专制、民主体制、科斯式交易、集体行动、执法与腐败的根源、战后西方经济及战后共产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析,等等。作者首创了“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这一概念,由此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市场繁荣的两个条件:一是可靠而清晰地界定个人权利;二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在奥尔森去世两周年之际,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专文评价该书说:“奥尔森是不可代替的,但有这样一部杰作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这足以说明西方对本书的推崇。当然,作为西方学者,奥尔森的某些思想倾向、学术观点和秉承的理论传统,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主导性思想观念存在相当的距离,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对此,也应以批判与借鉴的眼光加以对待。

扩展性阅读文献

[1]李炜光,共容利益与赋税——《权力与繁荣》释读[EB/ OL].天意思想库.http:/ / www.360doc.com/ content/08/0715/13/56615 _1432359.shtml.

[2]张宇燕.《权力与繁荣》试读:强化市场型政府乃经济发展之根本/ /载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Mancur Olson,L,Martin C.McGuire.The Invisible Hand and the Use of Forc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March1996).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虹)

安东尼·唐斯

民主的经济理论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③

③[美]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著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一、作者简介

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1930— ),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民主、官僚制等问题上有精深研究。现为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等任教并担任过兰德公司的高级分析员以及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和大公司的顾问。

主要著作有《民主的经济理论》(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1957)、Political Theory and Public Choice(1998)、《官僚制内幕》(Inside Bureaucracy,1994)。

二、本书精要

竞争性政党体制是所谓西方民主国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本书试图通过建立一个政府和私人决策者相结合的一般均衡理论,来阐明民主政治的治理问题。作者将政党政治放在对民主思考的中心位置,对选民和政党动机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做出假设,并从这些假设中推导出关于政党和选民如何行事的解释。

作者假设政党和选民理性地追求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从而把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应用到政治过程分析上,作者坚持个人主义和个体理性的假设,认为个体有充分的理性能力,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政治行为是选择的结果,选择的依据和标准即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当事人也服从基本的“理性人”假设,总是在给定的制度和非制度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私利。一个政党是由一些谋求通过在选举中赢得公职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个人组成的一个团队,由于其目标就是赢得选举,从而制定和实施政策,获得执政的收入、名望和权力,因此,其所有行动都是以选票最大化为目的。在民主制度中,选举的主要目的是挑选出一个政府。任何选民,如果他的行动使他能够在有效挑选一个政府中发挥作用,那么它就是理性的。理性人感兴趣的并不是政策本身,而是他们自己的效用收入。作为一个理性的选民,都会将他的票投给他相信将比别的政党提供给他更多利益的政党,而一个投票人的投票立场取决于政府采取的行动及反对党声称他一旦执政会采取的行动。政府谋划他的行动以讨好投票人,投票人则根据政府的行动决定其如何投票,两者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民主制中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础。

作者分析了不确定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成本对政府和选民行为的影响。不确定性是指缺乏有关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假想事件的过程的确切知识。掌握足够的信息可以排除大部分不确定性,但有些不确定性是固有的。选民和政党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选民无法了解政府的行动以及政策的变化对他的效用的影响;政党无法掌握经济状况的变化、选民的选择及相互影响、其他政党在某些问题上的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出现在政治决策过程的任一阶段,并且通常通过影响政党和投票人决策时的自信水平对两者施加影响。不确定条件下的理性使政府制定的政策经常更多地符合少数投票人的利益,而非符合全体投票人或者多数投票人的利益。与不确定性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成本对选民行为的影响。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理性决策者只能获得有限信息,而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均是有限的,理性的选民会选择系统地依赖特定的信息来源。信息成本和劳动分工导致选民知情程度的差别,进而造成政治权力实际分配的不平等,结果是理性政府的经济决策倾向于有利于生产者而不利于消费者。作者还认为,这种信息成本的存在还导致一部分选民选择弃权,进一步影响政治权力的分配,并且通常而言,低收入人群的弃权率高于高收入人群。

三、论著内容

本书将经济学方法引入政治过程分析,把经济学中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应用于对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在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条件下,阐述现代民主制中政府和选民的行为选择。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模型的基本结构,共有四章。在第一章中,作者详细地阐述了政治学中的“理性”概念。作者认为一个理性人是一个按如下方式行为的人:(1)当面临一系列的可选方案时,能够做出决定;(2)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顺序排列可选方案;(3)偏好顺序是可以传递的;(4)总是选择在偏好顺序中位置最高的可选方案;(5)面临同一选择时总是做出同一决定。相应的,理性的行动是指有效地用来实现行动者的自觉挑选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的行动。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政党的动机和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一个政党是由一些谋求通过在选举中赢得公职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个人组成的一个团队,他的成员所追求的是来自执政的收入、名望和权力。政党的目标是赢得选举,因而它的所有行动都是以选票最大化为目的,政策仅仅被视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即政党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纲领,而不是为了执行政策纲领去赢得选举。政府是劳动分工中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特殊的专业化组织,并且能够对所有其他机构或个人强制推行其决定。第三章从选民角度论述了投票的基本逻辑。投票人在作出决定时所考虑的是从政府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大小,每一个理性的选民都将他的票投给预期将会带给他最大利益的政党。第四章从政党角度论述了政府决策的基本逻辑。在确定性条件下,若存在显著的多数一致,则多数原则总是起支配作用,政府的最佳策略是采纳多数选民赞同的选择来确保继续执政。当反对党形成一个持不同意见者组成的联盟,或在不存在明显的多数立场时,选民缺乏强烈的意见一致,加上反对党能够在政府采取行动后表达自己的意见,则执政党很有可能被击败。

第二部分是不确定性的一般影响,共六章。第五章简要说明了不确定性的含义。不确定性是指缺乏有关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假想事件的过程的确切知识。通过信息的获得,大部分不确定性可以排除,但有些不确定性是固有的。不确定性通过影响政党和投票人决策时的自信水平对两者施加影响。第六章论述了不确定性对政府决策方式的影响。不确定导致那些提供正确的但有倾向的信息的人进行游说,引起政党、利益集团和幕后交易者等集团之间争夺领导权的竞争。不确定性使得理性的政府把某些投票人看的比其他人重要,从而改变了政治权力分配的平等性。第七章和第八章阐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对选举的影响。不确定性导致各政党选择的意识形态,即有关“美好社会”的观点截然不同,意识形态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某些理性投票人根据意识形态来决定如何投票。政党选择某一意识形态是因为它能赢得选票,并非是因为相信它。在两党民主之中,只有选民在意识形态上保持高度一致时,才能产生稳定有效的政府。结论是,选民会选择离自己意识形态最近的政党;在两党制下,意识形态有趋中接近的特点,但由于对失去极端投票人支持的担忧,两党会保持一定的区别。第九章探讨了不存在多数一致的条件下,由一个以上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的理性行为。在产生政党联盟的条件下,投票人的选票不再是支持某个正当的政策,而是该政党所在的整个联盟,投票行为依赖于该政党将加入哪个联盟,而这又反过来依赖于其他投票人的行为,因此联盟中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处于一种趋于一致或趋于不一致的两难境地。第十章研究的是政府的选票最大化原则对私人单位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过程的影响。在私人经济部门中,资源被配置到具有最高边际净收益的用途上,直到所有方向上的边际净收益相等为止。一个选票最大化的政府对一些决策者征收某些强制性的费用,同时给予他人补贴,改变了选票分配和收入分配,从而扰乱这种边际均衡。一个理性的政府可能同时进行效用差别巨大的各种项目,而不把他的资源从收益低的项目转到收益高的项目,从而也就达不到帕累托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