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7363000000041

第41章 转型经济学(2)

雅诺什·科尔奈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

The Soci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①

①[匈]雅诺什·科尔奈(János Kornai)著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一、作者简介

雅诺什·科尔奈(János Kornai,1928— )是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退休教授。曾就读于匈牙利厄特沃什·罗兰大学,因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而对经济学发生兴趣,后获卡尔·马克思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2002年,任教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以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的分析和批评著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中国学界熟知,并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有很大的影响。

他1971年发表《反均衡论》一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一般均衡理论;1980年,出版著名的《短缺经济学》一书,论证了东欧国家出现的短缺现象并非经济计划者或者价格政策的错误,而是系统性问题。此外,他的重要著作还有《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1957)、《增长、短缺和效率》(1982)、《通向自由经济之路》(1990)等。

二、本书精要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科尔奈专长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但早期关于社会主义体制方面的文章主要以论文形式散见于学术期刊,涉及社会主义经济扭曲的增长战略、持续短缺和改革的失败等。作者当时对每一个专题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但那毕竟只是整个社会主义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本书是作者40多年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在宏观的大背景下采用微观的经济分析方法,对社会主义的所有主要领域,如政治架构、意识形态、经济监管、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等,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作者试图构建一个社会主义体制的理论模型,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书中大量使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料,特别是实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厘清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的共同体制特征。

本书延续了科尔奈对于社会主义体制一贯的批评态度,但他并非根据社会主义领导人的个人品质或者是领导机关的错误来解释问题。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体制带来了它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冲突,致使运行机制出现了功能性障碍。本书的分析大多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出于研究的必要,关于政治权力结构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讨论也占有一定的篇幅,因为政治对于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至关重要。书中对政治权力结构或所有权关系的论证以及对体制表现的总结性评述基本上以经济方法进行分析,是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大厦基础之上,作者多年来研究和思考的结果。

三、论著内容

1.关于经典社会主义、改革和后社会转轨的划分

本书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讨论社会主义体制中被称为“经典社会主义”的政治结构和经济体制,作者选择研究的国家包括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拉一些国家等。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对这些国家的影响,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受到其他体制的“污染”之前,是如何在“纯理论模式下”运行的。这部分还考察了社会主义的改革进程,如1968年卡达尔在匈牙利开始的改革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激发社会主义体制的活力,带来的变化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松动,尽管存在种种严格限制,私人企业还是在悄然而出的。此前许多潜在问题在改革时期浮出水面,改革与反改革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互相矛盾的状态,许多新的困难又接踵而至。

第二部分对改革持有非常悲观的结论,认为改革中的社会主义体制无法走出自己的影子,局部改革永远不可能突破自身,因此,必须要有体制上的彻底变革。因为,尽管斯大林式的经典社会主义是高度集权型和无效率的,但是它构成了一个连贯统一的整体。因而当该体制开始改革自身的时候,这种连贯性同时也就被破坏了,内部矛盾不断加深。

第三部分对社会体制转轨进行分析,提出了“双轨制经济”的概念。作者提出转轨时期的社会主义要由两部门组成:国有部门和私人部门。在这种“双轨制经济”下,国有部门的比重逐渐减少,只可使其尽可能地提高效率,但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因为它总是保持着某些消极特征。私人部门则必须保持不断推进,国家要给予相应的货币信贷和财政支持。在这种体制中,两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关于经典社会主义的低效率

科尔奈认为,对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来说,自由市场的竞争最为有效,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计划只有在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时,才能和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了自由经济和竞争机制,而用政府部门的计划经济取而代之,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并且不断变化,政府部门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分散决策势在必行。如果政府按照单一而僵化的计划来控制经济,只会弄巧成拙。而且在计划体制下,企业家实际上也是官员,他的收入和前途,往往由上级主管部门说了算,加之在计划体制下权责不清,企业无论亏赚,都与企业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企业家与其在企业埋头苦干、提高企业的利润,不如和上级“发展关系”,他们在决策时,通常并不从企业利益出发,而是投上级所好,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再者,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劳动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必然得不到发挥,搭便车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和社会财富的减少。

更严重的是,经济计划必然导致政治集权,专制集权就不可避免。政治上的专制,又会产生愚民政策。当代的愚民政策并不说是使人民得不到知识,而是指只许人民接触一种知识,产生统一性的思想。国家政府总是开动一切宣传机器,日复一日地向人们灌输同样的思想,结果全体人民形成了同样的思想模式,最后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支配了一切。科尔奈认为,社会主义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最大的威胁。他所说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行其是,不顾社会,而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选择。而自由,不是说无所欲为,而是不存在来自他人的强制。科尔奈认为社会主义不能产生平等。因为社会主义的平等是结果分配的平等,实施公有制的社会,是一个只有“得了势才能够致富的世界”。穷人名义上是社会财富的主人,但是实际上,哪一部分财产都没有他的份。而自由经济社会的公平是机会的平等,固然私有制是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但是穷人只要通过个人努力,也可以发财致富,全体公民,他们走向致富之路的机会是相等的。

3.关于经典社会主义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作者将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定义为社会主义,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经典体制下的权力结构,由于本书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因此更注重分析人与人的关系,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权力的使用者与服从者的关系,是什么塑造了这些关系,等等。

作者认为共产党是经典体制的基本组织机构,意识形态的教化、官本位的自我强化、特权和威望的引诱以及党纪国法的严明性具有重要作用。维持共产党这样的基本组织结构必须有意识形态这样的灵魂,意识形态实际上是节约了协调成本,利用意识形态可以使官僚集团以及人民都认可一种价值观,为现实中出现的矛盾提供合法性支持,从而可以让人们都以一个东西为目标不计成本地工作。权力和官方意识形态的存在很难区分谁先谁后,经典体制的演化将意识形态强化在人的行动之中,而人的行动以及体制的发展都要求有意识形态来为自己提供合法性和正确解释。

4.关于经典社会主义的协调机制和生产机制

所谓的协调机制是指如何来维持相关人员和组织的协同活动,如资源如何分配、人事如何调整等配置机制。一个国家中最重要的协调方式是官僚协调,在存在市场的地方还有市场协调,其他的还包括自律、道德以及家庭等三种协调方式。除了家庭这种特殊的协调机制以外,其他的协调方式,可以用条条和块块来表述,条条是指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协调的方式多为命令,即纵向模式,而块块则是横向的或平行的关系,即各主体依某一信号进行交流,市场中的信号为价格,而自律的信号一般为共同准则,道德的信号为道德感、同情心等。这五种协调方式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协调体制最明显的模式就是官僚体制,依靠条条来协调,尽管其他协调方式并没有消失,但其作用极大地被压制,而官僚协调则不断庞大,并在各个领域内自我复制。

在讨论了社会主义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科尔奈分析社会主义如何生产。计划经济通过编制各种平衡表,通过协调所谓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生产从而达到协调。计划在制定好之后要实行,主要靠的是指令控制。

5.关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格

社会主义体制中的价格并不是很重要,因为配置资源主要来源于计划的命令,这导致社会各主体在配置资源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最优的资源组合,并且由于预算的软约束,使得企业的需求曲线非常陡,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价格,对企业来说都不重要,这两点大大降低了企业对价格的反应灵敏度。

社会主义体制的价格是一个伪价格,这个价格是计算出来的。而要素价格中,政府会因为各种原因调整价格,如名义工资被人为压低、工农品剪刀差、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等等。此外,政府还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保持价格稳定,使得价格根本无法与生产成本相符合,于是存在大量的补贴,这是软预算约束的成因之一。由于价格之间存在关联,一种物品的价格被扭曲,又会波及另一种价格,导致全面的价格混乱,最终无法搞清真正的合理价格是多少,企业的发展、盈利等也就无从谈起。

6.关于经典社会主义的投资与增长

作者认为,因为有远景承诺、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原因,所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中央的要求,以及赶超战略的原因,对于微观主体来说,企业有很强的动机去扩张,以获得升迁或者威望等,并且由于社会各层面的物资都是短缺的,因而扩张也有着合理的原因。然而由于实际预算是有限的,而对于各企业来说面临预算软约束,因此有两种结果:一是中央强调实际预算,对企业进行威胁,不准超预算;二是默认扩张的行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在中央强调预算,分配社会资源的时候,一般由政治博弈而确定,虽然决策者也会考虑到申请主体的竞争能力,但政治因素占了主要方面,确定的原则有生产优先、工业优先、重工业优先、军事优先等。因为对于全社会来说资源是有限的,用于生产就不能用于消费,因此总是尽量压低当前消费,其底线即是公众的忍耐力。

对于增长方式,一般来说有外延式和集约式,由于缺乏真实的价格,不同质量的物品之间无法进行对比,不同要素的成本也失真,另一方面,真实的需求无法体现,因此社会生产呈现重量不重质的状态,这使得外延式增长在生产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包括大量雇用劳动力、更多的劳动时间、要素的无效率使用、破坏环保等方式。无论从逻辑,还是现实看,社会主义体制的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7.关于经典社会主义的就业与工资

就业与工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有一个自然失业率,这是由于摩擦失业等原因造成的,但在社会主义的体制下,总是会出现全面就业的现象,劳动力始终是短缺的。由于外延式增长,劳动力的价格被扭曲,呈现便宜的状态,对于企业来说,预算是软的,劳动力是低廉的,招进来一个人可以满足企业的扩张,因此对劳动力总是处于渴求的状态。另外,社会主义体制建立了单位制,任何一个人存在于社会都要有一个单位,没有单位人就寸步难行,这客观上也导致每个劳动力都倾向于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全民就业会导致低工资、低福利,从而人为压低劳动力价格以便于完成社会生产。

8.关于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两难选择

作者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短缺问题的分析结论是,经济体制是造成短缺的主要原因,要消除短缺,必须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察看短缺的缓解状况,作为检验改革进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必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从理论上而言,首先会遇到经济效率与社会主义经济伦理、道德和政治理念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企业的利润刺激原则同按劳分配工资制度之间的矛盾;其二,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与社会的团结、安全及稳定原则之间的矛盾;其三,保证经济调节的灵活性与保证社会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