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7363000000053

第53章 制度经济学(8)

在对制度变迁的主角及其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可能途径进行了一番探讨之后,诺思又接着在第10章中对制度变迁的内容和路径做了一些解释。诺思首先指出,制度变迁“通常由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规范和实施的复杂结果的边际调整所组成”。之所以如此,诺思认为,这是因为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之间常常存在着复杂的互动,且二者与它们的实施方式一起,型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引着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动,也是制度的稳定性和持存的根源。诺思还指出,“(政治的或经济的)企业家会运用他们的才能或默会知识来搜寻获利的机会、估计成功的概率、用组织的资源来冒险以获取潜在收益”。诺思发现,“非正式约束的主要作用是修改、补充或扩展正式规则。因此,正式规则或其实施的变迁将导致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因为构成稳定选择理论的基础的,是一个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以及各种实施在内的综合因素”。此前,基于对制度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关联互动的这种认识,诺思在1987年发表的一篇“制度、交易费用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文章中,曾具体解释说:“理解制度以及制度变迁之困境的关键,就在于人们能认识到,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那些构成行事准则和规则的东西是在长时期中逐渐演化而成的。制度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研究博弈规则,而是研究个人对这些规则的反应。尽管这些规则可以即时改变,但个人对规则变化的反应却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缓慢的适应过程。规则的变化要求规范、惯例和非正式准则的演进。”尽管在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二者的实施方式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在互动,从而制度本身就常常带有一种内在的稳定性,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制度本身确实是在不断地演化变迁着。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人类社会的种种制度不断变化呢?在第10章,诺思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他的一个独到的看法:“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乃是制度变迁的最重要来源。”为什么会如此?诺思认为,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能改变“个人在人类互动中的激励”,而且能改变人们的口味和偏好,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一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并最终引致制度的变迁。

在对制度变迁的主角、动力、来源进行探讨和解说之后,诺斯在第11章专门探讨了制度变迁的路径。诺斯自己解释道,他之所以关注制度变迁的路径问题,是想回答两个根本性的问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什么决定了社会、政治或经济的演化的不同模式?(2)我们该如何解释那些持续绩效差的经济体的长期存在?诺斯具体解释道,在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制度是重要的,它将型塑经济的长期演化路径。然而,尽管存在着报酬递增,但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甚至只要市场交易大致接近于零交易费用的模型,那么,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就是有效率的。然而,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回馈又是断断续续的,并且在交易费用十分显著的情况下,被不完美信息回馈与意识形态所修改了的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就将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这样一来,不仅不同的路径会出现,低绩效的制度安排也会长期存在,而且行为人由历史过程得来的感知也将反过来型塑他们的选择。

3.经济绩效

在对制度、制度的构成以及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较详尽的理论探讨之后,诺斯在第3篇中一方面对前两篇的理论分析不断进行总结和复述,另一方面则尝试用经济史的史实材料来验证他的理论发现。在第12章一开始,诺斯就总结道,前两篇的研究表明,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在对他的制度及其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作了一些总结性的评论之后,诺斯转而对欧洲近代经济史上两个鲜明的国家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诺斯发现,在欧洲近代历史上,一个成功的例子是英国。在英国,相对价格的变化曾引发了政治与经济体系的演进,导致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从而解决了财政危机,并于19世纪在工业革命和西方世界近代兴起中成了领头羊。另一个相反的例子则是西班牙。尽管西班牙的初始条件比英国更为优越,但是,其内部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带来的却是无法解决的财政危机、破产、资产充公,以及无保障的财产制度,最后所导致的历史结果是,西班牙经济在长达三个多世纪中相对停滞了。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两个国家在近代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这一问题非常值得从制度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史的理论角度进行反思。

根据对近代历史上的这些经济绩效迥异的国家实例的对比分析,诺斯在第13章中再一次强调他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制度是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是对经济成长(或停滞、衰退)产生影响的关键。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诺斯还较为详细地考察并分析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法律、契约制度与市场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早期的部落之间的交换、北非的集市贸易、威尼斯的地中海贸易、位于欧洲中心地带的香槟集市,到欧洲中世纪的远程贸易,再到现代资本市场、金融和公司制度,以及其他复杂的非个人化的交换形式的出现,等等。诺斯最后认为,正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使欧洲各国在截然不同的初始条件的背景之下,经济绩效表现迥异,并使英国与西班牙走上了不同的历史演化道路。

为什么英国在近代史上的经济绩效表现会如此突出?在最后一章,诺斯再次强调指出,这主要是因为自13世纪初英国《大宪章》的签署到光荣革命时期英国政治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对英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结果,产权保障以及公共与私人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导致了英国后来快速的经济发展,还成就了其政治上的霸主地位,并最终使英国雄霸世界。在后来出版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中,诺斯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总结出良序运作的市场需要政府,但并不是任何政府都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存在一些限制政府攫掠市场的制度。因而,要解决这类发展问题,就需要设计一些政治制度,从而为良序运作的经济所必需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奠定基础,同时亦能限制政府及其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及其权威。

四、简要评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对人类社会的制度概念及其构成以及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完美,且既有理论演绎也有翔实史实材料印证的多视角、大范围分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及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这部著作既是诺思本人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亦业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美国前政治学会会长和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多年的温加斯特教授曾对这部著作予以甚高的评价,说它“引起了主导20世纪90年代的理解制度的一场革命”①。

①参见载于《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封底的温加斯特对诺思这部著作的评介语。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不仅已经是一部公认的研究制度和制度变迁问题的经济学经典名著,而且是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过程时所不能忽视的理论文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诺斯的这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但是,人类社会的制度现象及其生成机制、内在构成、演变路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以致到目前,对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机理、动力和原因,仍然有许多并不十分清楚的地方。正如诺斯本人在这部著作的最后部分所言:“对于制度的严谨研究,我们才刚刚开始。”就此而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尽管已经是非常精密细微且气势恢宏,但是,与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理论”一样,也均是在基于这些伟大思想家自己的知识禀赋、理论进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中所讲述的各自不同的故事,所述说的他们个人的理解。制度研究,不能离开历史材料的印证和历史的反思。反过来说,历史研究若离开制度分析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引导,将会是盲目的。因此,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历史印证与他的历史比较制度研究的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已经和正在为学界未来制度理论探索树立一个耀眼的标杆。

扩展性阅读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9(1).

[3]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J].经济研究,1992(5).

[4]韦森.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4).

[5]张军.道格拉斯·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4(5).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蓉)

加里·S·贝克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②

②[美]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著王叶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一、作者简介

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1930— )是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就读于普林斯大学、芝加哥大学,长期在芝加哥大学执教。他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一员,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著称于世。于199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将经济学领域扩大到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口学和犯罪研究等人类行为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的视野。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时间配置的分析,发展了新家庭经济学,对诸如婚姻、犯罪、人口出生率、教育子女等问题作出重要的解释。

主要著作有《歧视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1957、1971)、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1981)、《社会经济学:社会环境中的市场行为》(Social Economics:Market Behavior in a Social Environment,2001,合著)等。

二、本书精要

本书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多种社会问题,包括价格歧视、政治和法律、犯罪与惩罚、家庭生产、人力资本投资、非理性行为等。与芝加哥学派的其他人物一样,作者坚持“经济人”假设。他认为各种人,无论职业,无论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也就是说,人类行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

第一,对社会中广为存在的经济歧视问题进行阐述。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篇第二章对价格歧视问题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他把歧视定义为一个经济主体为了不与在种族或性别上与他自己不同的某人做一笔经济交易或订立一项经济合同而准备负担一笔费用。用纯粹分析语言来说,这类行为在社会和私人经济报酬率之间起一种“税楔”的作用,意指歧视人的行为好像从受歧视人那里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价格高于实际付出的价格,卖给受歧视人的价格低于实际得到的价格。歧视在经济上不仅对那些受歧视人,而且也对实施歧视的那些人有害。

第二,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微观基础,并使之数学化。人力资本理论虽然由舒尔茨提出,但是却相对不完善,缺乏微观基础,作者把对工资结构的预测写成所谓人力资本收入函数,规定了收入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较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第三,把家庭行为中的婚姻、生产、生育儿女纳入经济学分析范畴,从经济角度阐述了家庭行为及家庭选择的合理性。本书分析了家庭婚姻、娱乐、生儿育女的相关理性,这主要建立在对家庭中劳动的分配和时间的配置进行的分析基础之上。

第四,对犯罪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作者认为可以用理性行为原则分析犯罪行为。他认为,影响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因素有被抓获和判刑的概率、惩罚的严厉程度以及从事合法职业获取收入的机会。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实证观察而取得,并且从理论上可以考察它们对犯罪率的影响。他还把建立的犯罪行为模型与法律实施的成本函数以及简单的社会福利函数联系起来,试图从中决定一些政策变量的适度水平,如法律实施的范围、惩罚的种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