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为什么大都有很长的根?
绝大多数植物都是在泥土中生长的,这是因为泥土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质。植物通过粗粗细细的根,将水和矿物质吸收进来,然后提供给全身各个部位。这时,植物的根很像是它的“嘴”。植物只有足够长的根,才能“喝”到足够自己生长所需要的水和矿物质。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方,在地下很深处才有水。那里的植物,根只有长得特别长,才能伸到很深的土层下去“喝”水。另外,坚实的泥土能使植物把根扎住。这时,长长的根就像植物的“脚”,帮助植物抓牢泥土,顽强地生长。
陆地上最长的植物
在非洲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许多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圈圈的白藤。白藤茎干一般很细,有小酒盅口那样粗,有的还要细些。它的顶部长着一束羽毛状的叶,叶面长尖刺。茎的上部直到茎梢又长又结实,也长满又大又尖往下弯的硬刺。它像一根带刺的长鞭,随风摇摆,一碰上大树,就紧紧地攀住树干不放,并很快长出一束又一束的新叶。接着它就顺着树干继续往上爬,而下部的叶子则逐渐脱落。白藤爬上大树顶后,还是一个劲地长,可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攀缘的了,于是它那越来越长的茎就往下坠,以大树当作支柱,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怪圈圈。一般的白藤从根部到顶部,可达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树还长一倍。根据资料记载,白藤长度的最高纪录竟达400米,真是名副其实的陆地上最长的植物。
植物的血型
1983年,日本的法医山本在破案中,偶然发现荞麦皮中有血型,从而研究了500多种植物的果实。结果他发现苹果、萝卜、草莓、山茶南瓜等60多种植物是O型血,罗汉松等20多种植物是B型血,而荞麦、金银花、李子、单叶枫等是AB型血。不过,至今尚未发现A型血。
植物中有“寄生虫”吗?
在茂密的森林里,大多植物都是根往土里长,茎朝天上长,但是有的植物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其他植物的树枝上,这些植物同样生活得很好,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寄生”。寄生植物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靠吸收被寄生植物(称为寄主)体内的营养来维持生命。但有的寄生种类能制造营养物质,只从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它们被称为半寄生植物。寄生植物有很多,寄主的种类各不相同。常见的寄生植物有菟丝子、列当、蛇菰、槲寄生、桑寄生等。
植物“睡眠”
植物也需要“睡眠”,而且“睡眠”是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最常见的植物“睡眠”的现象体现在叶子上,有些植物娇艳的花朵也有“睡眠”的要求,比如蒲公英。在田野或者公园里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白天蒲公英的花朵快乐地开放,一到傍晚,白天开放的蒲公英就会一点点地合上,到天全黑了的时候就会完全地合拢,到了第二天早上它又会一点一点地开放。植物“睡眠”在热带地区尤其常见,由于白天气温太高,很多花就会选择在白天睡觉晚上开花。牵牛花为了躲避中午强烈的日光,还会选择“午睡”。花生也是一位爱犯困的“瞌睡虫”,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闭合,说明它要“睡觉”了,等到早上的时候叶子才会慢慢地展开,表示着它已经“睡醒”了。
植物预测地震
科学研究发现,许多植物能预测地震。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的鸟山教授对合欢树进行了数年的生物电位测定。他用高灵敏的记录仪记录了合欢树的电位变化,掌握和了解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发现这种植物能感受到火山活动、地震等前兆的刺激,出现明显的电位变化和过强的电流。例如:1978年的6月6日至9日这4天,合欢树电流正常;到10日、11日昼间出现了异常大的电流,6月12日上午10时观察到更大的电流后,下午5时14分就在宫城县海域发生了7.4级地震。此后余震持续了10多天,电流也随之趋弱。这表明,合欢树能够在地震前两天作出反应,出现异常大的电流。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它的根系能敏感地捕捉到作为地震前兆的地球物理化学和磁场的变化。
目前,人们期望加强对植物预测地震的研究,以便使人类能多途径地、更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植物的“感情”
一天,在美国从事测谎检查工作的巴克斯特因在办公室里闲得无聊,一时冲动,把测谎器的电极夹在龙血树(夏威夷产的一种观叶植物)的叶子上,结果龙血树出现了与人感情兴奋时同样的反应。这个事实令巴克斯特大吃一惊,并决定调查植物是否也有感情。
我们知道,如果测谎器指针剧烈地摆动,这意味着被测谎者瞬间感觉到自身危险。巴克斯特在植物中也发现同样的情况。首先,他把龙血树叶子浸泡在热咖啡中,测谎器未显示有大的反应。接着他虽没说话,却在脑子里想:“这回烧叶子该怎么样呢?”就在那瞬间,电极的指针剧烈地超程摆动,它的反应比实际烧叶子时还大。此后他不断进行实验,发现植物对同一室内生物的死亡会表现不安,并且会识破人类的谎言等。最终巴克斯特得出“植物也有感情”的结论,并将此称为“巴克斯特效应”。尽管人们对“巴克斯特效应”有种种异议,甚至认为极其荒谬,但他的实验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植物“发烧”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会“发烧”。有趣的是植物的发烧通常也表明它有病了。譬如,不少农作物的体温只比周围的气温高2℃~4℃,若是更高,就表明它出了问题了。是什么原因引起植物发烧的呢?科学家仔细观察后发现,植物的病害往往先损害根部,这就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足会引起发烧。植物因缺水而“渴”得厉害的话,也会发起烧来。实验表明,有病害的植物叶子比正常的植物叶子温度要高3℃~5℃。通过观测植物的体温,我们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该浇水时浇水,该治病时治病,以便让植物能健康地成长。
植物“出汗”
在夏日的早晨,我们会在许多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流出的滴滴汗珠,亮晶晶的,犹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人们都以为会这是露水,其实,这里面固然有露水,但也有植物的汗水。
白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着,既要进行气体交换,也要不断蒸发出水分。可到晚上,气孔关闭了,而根仍在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过剩的水从衰老的、失去关闭本领的气孔冒出来,这种现象,植物学上就叫做“吐水”。除此之外,植物还有一种排水腺,叫它“汗腺”也可以。这里也是排放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渠道。植物的“汗”一般在夏天的夜晚流出,有时在空气潮湿、没有阳光的白天也会出汗。化验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它与露水是有区别的。植物的吐水量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叶更能排出190滴左右的水,另外水稻、小麦等的吐水量也较大。
“大力士”种子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种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原来,种子吸水之后有吸胀作用,这是由于其内缺水蛋白质吸水造成的。当种子开始萌发时,细胞分化分裂,使种子体积增大,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另外,种子在发芽后破十而出的时候也有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把土壤甚至是岩石顶起来。
五颜六色的花儿
花具有各种颜色,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不同的色素。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因为这些花里含有一种叫“花青素”的色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你可以拿一朵喇叭花来做试验,把红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它很快就变成蓝色,因为肥皂是碱性的。再把这朵蓝色的花泡到醋里,它又重新变成红包,因为醋是酸性的。还有一些花的颜色是黄的、橙黄的、橙红的,是因为它们的花瓣含有一种叫“胡萝卜素”的色素。胡萝卜素有60多种,含有胡萝卜素的花也是五颜六色的。那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它看起来是白色的,那是因为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的缘故。你拿一朵白花来,用手捏一捏花瓣,把里面的小气泡挤掉,它就成为无色透明的了。
温水浇花好还是凉水浇花好?
一般花卉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如采用20℃~25℃的温水浇水,可加速土壤里有机物的分解,促进根部细胞的吸收,增强根部的输送能力,供给枝、叶充足的养分,促进花卉早发芽、早孕蕾、早开花。这是因为植株的叶、茎平均温度一般高于根部的温度。如果浇冷水,根部温度低,养分分解慢,就会产生营养供不应求的现象,影响花卉生育。特别是在冬季,多数花卉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根系活动大幅度减少,若用冷水浇花,对一些花卉有可能造成伤害。所以,用温水浇花较为稳妥。此外,早春播种或盆栽育苗,用温水喷灌,也能促使早出苗。
艳丽的花常常没有香气而白色或素色的花却常常是香气扑鼻
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供人玩赏或是美化环境,它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结果,而色彩和气味都是植物引诱昆虫传播花粉的手段。
色彩艳丽的花就是以颜色来吸引昆虫,出众的花朵在植物丛中比较突出,使昆虫能更容易地发现它们。有些昆虫单凭着颜色就能准确地识别出适合它采蜜的花朵,至于花儿发出什么气味,对它们来说无关紧要或者不起作用。而另一些昆虫由于本身的生理结构对花的颜色“熟视无睹”,但对于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反应则非常灵敏,即使很细微的差别都可以分辨得出来,因此它们仅仅凭着这种灵敏的嗅觉就能准确地追寻到自己想要“拜访”的花朵,至于花是否漂亮它们并不介意。
可见,花儿为了吸引昆虫来为它们授粉,有的用色彩,有的用香气,总之是想尽了一切的办法。
有的花为什么在早上和中午的颜色不一样呢?
花朵的颜色是由花瓣里面的花青素决定的,但是花青素并不稳定,在不同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变化。花在一天之中改变颜色也是由于花青素的变化而导致的。例如:芙蓉花早上开是白色的,中午以后逐渐由粉红变成红色;棉花不但上午和下午会变色,而且同一枝上会同时开着几种不同颜色的花。这都是花里的花青素随着日光照射的强度和温度、湿度的变化而耍的把戏。
为什么有的植物先长叶子,有的先开花?
春天来了,树绿了,花儿开了,为什么迎春花开了可叶子却还没有踪影呢?而且不止是迎春花,玉兰、梅花也是这样,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花儿在叶子长出之前就早早地绽放枝头呢?
有些植物在当年的秋天就已经长出了花芽、叶芽、枝芽,为来年的开花、长叶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这些花芽、叶芽、枝芽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温度。有些植物像桃树叶芽和花芽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差不多,因此春天的时候花和叶差不多同时开放;有些先长叶子再开花的植物是因为它们的花芽和叶芽相比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开花,所以才会在长出叶子后开花。而玉兰、迎春花这类植物,它们的花芽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比较低,初春的温度已经满足了它生长的需要,花芽就会逐渐长大开花。但是对叶芽来说,这种气温还是太低,不能满足它的生长需要,因而继续潜伏着没有长大。后来温度逐渐升高,到了满足它生长需要的时候,叶芽才开始慢慢发芽长大。
世界上最大的花
大王花是世界上花朵最大的花,直径可达1.5米,花瓣厚约1.4厘米,这种花有5片又大又厚的花瓣,整个花冠呈鲜红色,上面有点点白斑,每片长约30厘米,整个花重达15千克,因此看上去绚丽而又壮观。大王花的花心像个面盆,可以盛7~8千克水,甚至可以藏一个人。
大王花生长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等热带森林中。这种植物不仅花朵巨大,还有个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花散发臭味,且很像腐烂的尸体发出的臭味。它靠臭味吸引苍蝇等帮它传宗接代。大王花不但臭,而且还“懒”,专靠吸取别的植物的营养来生活,所以它没有叶子,也没有茎。大王花的种子很小,用肉眼几乎难以看清。它的种子传播也有点懒气,小种子带黏性,当动物踩上它时,就会被带到别的地方生根、发芽,进行繁殖。
植物可以给自己传播花粉吗?
对于叶子植物的花朵来说,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的花称为单性花,两者部有的花则称为双性花,需要借助外界力量传播。通常植物会避免同一朵花授粉,因为植物的近亲繁殖同样会导致种族的退化。一般雄蕊和雌蕊不会同时成熟,雄蕊成熟较早,等到雌蕊成长到可以接受花粉时,同一朵花上的雄蕊的花粉已经消散。这时蜜蜂从别处带来的花粉就会派上用场,而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也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而有些植物的雄蕊和雌蕊长在同一朵花里,它们也会自己来传粉。这样雄蕊上的花粉成熟后会自动落在同一朵花的雌蕊上面,从而完成传粉任务。这种传粉方式叫白花传粉。如大豆、小麦就是用这种方式传播的。
夜来香的香味为什么在夜晚更浓呢?
夜来香的香味在夜间更浓,这是因为夜来香的花瓣与一般白天开花的花瓣构造不一样。夜来香花瓣上散发香味的气孔有个奇怪的毛病,一旦空气的湿度大它就张得大,气孔张得大了,蒸发的芳香油就多。白天虽然有太阳,但是湿度比夜晚要小很多,而夜间虽然没有太阳但是空气却很湿润,所以气孔在晚间就张大,散发出的芳香油也就越多,因此香气也就比白天的时候更浓。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荷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这是因为,在荷花、荷叶的外表层布满了蜡质,而且有许多乳头状的突起,突起之间充满了空气挡着污泥。当荷花、荷叶抽出来的时候,由于它们表层有蜡质保护着,污泥浊水很难黏附上去,待到挺出水面时自然就是光洁可爱的花叶了。
雪莲花不畏高寒
雪莲花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生长在我国终年积雪的西北天山和西藏的墨脱一带。它们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生机勃发,人们把它视为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雪莲花在长期与干旱寒冷的冰雪环境的斗争中,练就了一套出色的抗寒本领。它的身高很矮,全身好像贴在地面上生长,能够抵抗高山上的狂风。根粗壮而坚韧,十分发达,能扎根于冰碛陡岩的乱石缝中,可以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料,也不易折断。雪莲全身都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绒毛,就像穿上了一件“毛皮大衣”,既能保温抗寒,又能保湿,阻止体内的水分不会散发太快。此外,它还能对紫外线起反射作用,可以不受高山上强烈的太阳辐射的伤害。这些特点,保证了雪莲能够在寒冷荒凉的高山上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使它能够成为植物世界中第一位傲冰斗雪的“英雄”。
昙花为什么在晚上开花,而且开花时间非常短呢?
人们常常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出现时间很短的事物,那么为什么昙花开花时间会这么短呢?昙花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沙漠地区,那里的气候特别干燥。白天气温非常高,娇嫩的昙花只有在晚上开放才能避免白天强烈阳光的烤灼。而昙花又属于虫媒花,沙漠地区晚上八九点钟正是昆虫活动频繁之时,所以,此时开花最有利于授粉。午夜以后,沙漠地区气温又过低,不利于昆虫的活动,就不利于昙花的授粉。昙花开花时间短可以减少水分的丧失。因此,昙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开花习性。
“花中高士”君子兰
君子兰属石蒜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蒜科植物通常有球形鳞茎,二三月开花,花多为橙红或大红色,伞形花序,开在叶丛中抽出的花茎顶端,十几朵漏斗形的大花簇拥在一起,蔚为壮观,经久不谢。
君子兰原产南非,1854年自欧洲引种到日本,得到这个汉字名称。君子兰一季观花,四季观叶,花叶皆高贵大方,因此说它是“花中高士”,可谓名副其实。
“花中君子”兰花
兰花常生在幽谷深涧,且幽香袭人,如山中隐士一般,所以一直以来有“花中君子”之誉。我们常见的兰花,也称“春兰”、“山兰”、“草兰”、“朵朵香”,属兰科。兰花的根簇生,肉质,圆柱形。叶线形,很柔韧,有平行的条纹。花没有花萼、花瓣的区别,萼片与花瓣总称花被,花开在由叶丛中抽出的花茎顶端,形状纤巧,清香四溢。
兰花在中华民族花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培植兰花、欣赏兰花、描绘兰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爱好,清人郑板桥就是画兰、咏兰的高手。
棉花是花吗?
棉花虽然叫花,但它其实不是花儿,它是果实(棉籽)外边的绒毛。棉花的花儿与普通的花儿差不多,是粉色的。花儿谢了,才长出棉桃,到秋天,棉桃干裂开来,露出里边的雪白的籽棉。采摘棉花时,把棉籽摘回来,这时的棉花叫做籽棉。棉花长在棉籽上,把花从棉籽上拽下来,这时的棉花叫做皮棉。
牵牛花为什么常在早晨开放?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为旋花科。牵牛花属一年生的攀缘花卉,茎长可达2~3米,叶子呈卵状心形,互生,常呈三裂状。花冠呈喇叭形,花色有粉红、蓝紫、白及复色多种。牵牛花一般都是在早晨开花,这是因为清晨阳光不强烈,牵牛花体内的水分充足,鲜艳的牵牛花就绽放了。可是,它的花冠大而薄,在受到阳光照射时,水分蒸发得快,根又来不及吸收水分,所以为了躲避强烈的阳光,它常常在中午以后就闭合了。
月季花和玫瑰花的区别
月季、玫瑰是同属蔷薇科蔷薇属的姊妹花,因此,它们的形态十分相似,很容易使人混淆。它们的区别在于:月季的新枝是紫红色,玫瑰的茎密布着绒毛和如针状的细硬刺且茎呈黑色;月季的小叶一般为3~5片,叶片平展光滑,玫瑰小叶为5~9片,但叶片下面发皱,叶背发白有小刺,整个叶片也较厚且叶脉凹陷;月季一般为单花顶生,也有数朵簇生的,一般为1~3朵,花径约5厘米以上,花柄长而且月月季季开花不败,故又被称为月月红、月季花、长春花;玫瑰花单生或1~3朵簇生,花柄短,只在夏季开一次花,但玫瑰花的香气要比月季浓郁很多。
树木的年轮线间距为什么大小不一?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树木的年轮线间距是大小不一的。树木的年轮记录的是树木每年的生长情况,如果其中某一年阳光、雨水充沛,树木的生长较快,那么它在今年形成的年轮与上一年年轮的间距就大,而如果某一年阳光和雨水不是很充足,那么树木的生长就会较慢,于是年轮间距就小,所以通过树木的年轮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树的年龄,也可以大致分析出某一年的气候条件。
树皮的形成
树皮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皮肤,对树木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植物不受病虫灾害的损伤,也可以避免气候气温变化的影响。对人类来说,有些树木的皮还有很高的商业医疗价值。其实树皮外面的细胞都是死的,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树皮都是防水的。这是因为树木的嫩枝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长出了木质部,随着木质部的分裂,细胞一层层地往外加厚,树枝也慢慢地变粗。最外层的细胞开始分裂产生一种“木栓”细胞,这种细胞里面有一种不透水的物质,它们变得硬了厚了,就形成了树皮。
为什么说“树怕剥皮”?
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有一层皮。有的坚厚,有的嫩薄,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树皮的作用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更重要的是运送养料。在植物的皮里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组织,韧皮部里排列着一条条的管道,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是通过它运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中去的。有些树木中间已经空心,可是仍有勃勃生机,就是因为边缘的韧皮部存在,能够输送养料的缘故。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就会由于得不到有机养分而死亡。俗话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就是这个道理。
比钢铁还硬的树
比钢铁还硬的树叫铁桦树。子弹打在这种木头上,就像打在厚钢板上一样,纹丝不动。铁桦树的木坚硬,比橡树硬3倍,比普通的钢硬1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人们把它用作金属的代用品。苏联曾经用铁桦树制造滚球、轴承,用在快艇上。这种珍贵的树木,高约20米,树干直径约70厘米,寿命约300~350年。树皮呈暗红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布着白色斑点。树叶是椭圆形。它的产区不广,主要分布在朝鲜南部和朝鲜与中国接壤地区,苏联南部海滨一带也有一些。
指南针植物
美国有一种莴苣植物,它的叶面总是和地面垂直,而且无一例外朝着南北方向,因此人们把它称作“指南针植物”。指南针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习性呢?
植物学家发现,叶片指南与阳光密切相关。叶片指南特性对植物生长有利。中午阳光强烈,垂直叶片的受光面积极小,能减少水分蒸腾;而清晨和傍晚,叶片有可以在耗水少的情况下进行较多的光合作用。这样,指南针植物能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较好的生长。
会“预报气象”雨蕉树
在美洲的多米尼加,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要想知道天不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这种“雨蕉”是当地生长的一种树。因为能准确预报出天气晴雨,所以多米尼加人都要在自家门前栽种上几棵,外出以前看一看,好掌握天气情况。
雨蕉树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原来,雨蕉的叶片和茎干的表皮组织十分细密,全身好像披上了一层防雨布。天下雨以前,空气的温度很大,雨蕉树体内的水分很难靠平日的蒸腾作用散发出去,于是便从叶片上溢泌出来,形成水滴,不断地流下来。这就是人们看到以后所说的雨蕉树在“哭泣”了。因为看到雨蕉树哭泣以后,天都要下雨,所以,人们便把雨蕉树“流泪”当做要下雨的征兆。
竹子为么不会增粗?
竹子的茎一出土面,就不再长粗了。年龄再大,也只能长这么粗。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竹子是单子叶植物,而一般树木大多是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如果把双子叶植物的茎切成很薄的薄片,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维管束,维管束的外层是韧皮部,内层是木质部,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夹着一层薄薄的形成层。它每年都会进行细胞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于是茎才一年一年粗起来。
如果把单子叶植物的茎横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也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地维管束,维管束的外层同样是韧层部,内层是木质部,但是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还没有形成层。所以单子叶植物的茎只有在开始长出来的时候能够长粗,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长了。除了竹子之外,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等都是单子叶植物,所以它们的茎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长粗了。
不怕火烧的“英雄树”的落叶松
落叶松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种,它们能够“劫后独生”,是因为落叶松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被烧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煳,而里面的组织却不会被破坏。即使树干被烧伤了,它也能分泌出一种棕色透明的树脂,将身上的伤口涂满涂严,随后凝固,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无隙可入。因此,落叶松就成了熊熊林火中令人瞩目的“英雄树”。
奠柏“吃人”
世界上能吃动物的植物,约500多种,但绝大多数只能吃些细小的昆虫。可是,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种树,名叫奠柏,它居然能把人吃掉。这种树长着许多柔软的枝条,如果人不小心,触动了树,那些枝条马上就像蛇一样把人卷住,而且越卷越紧,人就脱不了身。这时树上很快就会分泌一种液汁,人黏着了就慢慢被“消化”掉。当地人已掌握了它的“脾气”,只要先用鱼去喂它。等它吃饱后,懒得动了,就赶快去采集它的树汁。因为这树液是制药的宝贵原料。
终年长绿的松树、柏树
冬天那么冷,树木是怎样度过冬天的?树木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每年都用“沉睡”来对付冬季的严寒。而松树、柏树这类树则是终年常绿,即使在冬天的时候它们还在顽强地生长,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多是严寒的高山或是寒冷的北方,早已经习惯了冬天的冷酷。松树、柏树的叶子大都是针状,就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而且它们的叶子表层有一层蜡质物质,这也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水分的流失。另外,它们终年常绿的叶子也是为了多吸收阳光制造有机物,以支持自己的生长发育。
冬天路边的树干上为什么要刷上一截白色的东西?
一到冬天,人们就会在路边的树于上刷上一层白色的东西。那么这种白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呢?把树干下部刷白的东西,叫做刷白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石灰乳、食盐、大豆粉、石硫合剂。冬季要给树木涂刷白剂,一方面是预防寒害、冻害,另一方面则是要预防病虫害。
植物刷白为什么能够预防寒害、冻害和病虫害呢?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当白天有太阳出来的时候,植物晒太阳并不像人们晒太阳那般舒服。我们晒完太阳后,在没有太阳的晚上可以躲进被窝里,但是植物无论多冷,都是在原来的地方。这样,白天热,晚上冷,而且冷热差异很多,对树木生长极为不利。植物经过刷白,可以反射白天的太阳光以及各种光辐射,及时避免植物体内温度过高,从而减弱了白天与晚上的温差,避免植物受到突然变温的伤害。而且刷白剂具有隔热效果,仿佛我们的手和脸涂防冻霜以及护肤霜。此外,秋后初冬,许多昆虫喜欢在老树皮的裂缝中产卵过冬,而刷白剂中的一些成分对许多害虫有杀灭作用。
树干为什么都是圆的?
树干都是圆柱形,这对树的生长有很多好处。一是因为圆柱形有最大的支持力,树木高大的树冠的重量全靠一根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挂上成百上千的果实,须有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维持生存;二是圆柱形的树干能有效地防止外来的伤害。我们知道,树木的皮层是树木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皮层一旦中断,树木就会死亡。树木是多年生的植物,它的一生难免要遭受很多外来的伤害,特别是自然灾害的袭击。如果树干是方形、扁形或有其他棱角的,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伤害。圆形的树干就不同了,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砂杂物从哪个方向来,都容易沿着圆面的切线方向掠过,受影响的只是极少部分。所以树干的形状,也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活化石”银杏
银杏,是一种有特殊风格的树,叶子夏绿秋黄,像一把把打开的折扇,形状别致美观。两亿年以前,地球上的欧亚大陆到处都生长着银杏类植物,是全球中最古老的树种。后来在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出现,大部分地区的银杏毁于一旦,残留的遗体成为印在石头里的植物化石。在这场大灾难中,只有在我国还保存了一部分活的银杏树,绵延至今,成了研究古代银杏的活教材。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活化石”。
纺锤树为什么能提供“自来水”?
纺锤树生长在南美的巴西高原,因树形酷似纺锤而得名。它一般高30米左右,腰围却有15~16米,由中腰向两头逐渐变细变尖远远望去,仿佛一个个大纺锤插在地里。巴西高原雨季短而旱季较长,纺锤树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其根系特别发达,雨季一到,它的根就拼命吸收水分,贮存在大纺锤里。据说,一棵大树可以贮水两吨多。同时,纺锤树顶上开始滋生稀疏的枝条,长出心形的叶片。旱季来临,绿叶凋零,枝头绽出朵朵红花,纺锤树又成了插着花束的大花瓶,所以当地人又称它做“花瓶树”。纺锤树和仙人掌一样,是沙漠上旅行者的甘泉。人们口渴时,在树上挖个小孔,就可以饮到清凉的“自来水”。
猴面包树
在非洲干旱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形状奇特的大树,它的名字叫波巴布树。由于猴子和阿拉伯狗面狒狒都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称它为“猴面包树”。它树冠巨大,树杈千奇百怪,酷似树根,远看就像是一棵树摔了个“倒栽葱”。它树干很粗,最粗的直径可达12米,要40个人手拉手才能围它一圈,但它个头又不高,只有10多米。在沙漠旅行,如果口渴,不必动用“储备”,只需用小刀在随处可见的猴面包树的肚子上挖一个洞,清泉便喷涌而出,这时就可以拿着缸子接水畅饮一番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猴面包树树干虽然都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因此这种木质最利于储水。每当旱季来临,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会迅速脱光身上所有的叶子。一旦雨季来临,它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代替根系,如同海绵一样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待到干旱季节慢慢享用。据说,它能贮几千千克甚至更多的水,简直可以称为荒原的“贮水塔”了。
“软黄金”可可树
可可是梧桐科常绿乔木,高12米左右。叶长20~30厘米,呈长椭圆形。花簇生在树干或支条上,开白色或淡黄色小花。果实呈椭圆形,成熟时像橄榄球那样挂在茎干上。可可树的种子营养丰富,含有很多蛋白质、脂肪、淀粉和少量可可碱,可磨成粉。可可粉味又香又略苦,有特殊风味,与茶和咖啡并称三大不含酒精的饮料。可可粉又是制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果肉可制饲料,其种子还能榨油,价值都很高,所以被人们称之为“软黄金”。
割胶为什么要在半夜或凌晨进行?
橡胶工人头戴有灯的帽子,天没亮便在胶林里辛苦割胶。为什么他们要在半夜或凌晨起来割胶呢?原来,橡胶树有一个排胶的最恰当时间。一般来讲,就是凌晨的5点钟左右,这个时候橡胶树的橡胶排量比较大,加上由于清晨是一天中温度最低和湿度最大的时间,因此在这个时候割胶,橡胶树排胶就不容易有障碍,从而使采胶工作比较顺利。正是由于橡胶排胶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橡胶工人干活必须在半夜或凌晨进行。
胡杨树为什么能在荒漠中生存?
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对水的渴望。为适应干旱环境,它做了许多改变,例如叶革质化、枝上长毛,甚至幼树叶如柳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因而有“异叶杨”之名。然而,作为一棵大树,还是需要足够的水分才能维持生存。那么,它需要的水从哪里来呢?原来,胡杨属于跟着水走的植物,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沙漠河流的变迁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靠着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它依然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后,它只能强展欢颜、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它就只能辞别尘世。所以,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这里曾经有水流过。正因为如此,有人将胡杨称为“不负责任的母亲”,它随处留下子孙,却不顾它们的死活。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环境制约的无奈。
箭毒木“见血封喉”
箭毒木又称箭毒树。它是一种高大常绿乔木,一般高25~30米。这种树的树汁可作箭毒,涂在箭头上可射死野兽。在箭毒木的树皮、枝条、叶子中有一种白色的乳汁,毒性很大。这种毒汁如果进入眼睛,眼睛顿时失明。它的树枝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熏入眼中,也会造成失明。用这种树汁制成的毒箭射中野兽,3秒钟之内能使野兽血液迅速凝固,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如果人碰上了这种毒箭,也会死亡。由于它的毒性大、发作快,所以被称为“见血封喉”树。
“世界油王”油棕
油棕的形态很像椰子,因此又名“油椰子”,它的故乡在西部非洲。100多年前,它一直默默无闻地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直到本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和重视,如今已是世界“绿色油库”中的一颗明星,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油棕属棕榈科,常绿直立乔木,高达10米,树径30厘米。油棕的果实成卵形或倒卵形,每个大穗结果1千~3千个,聚合成球状。最大的果实重达20千克,果肉、果仁在15千克以上,含油率在60%左右。油棕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一种木本油料植物。一般亩产棕油200千克左右,比花生产油量高五六倍,是大豆产油量的近10倍,因此有“世界油王”之称。从油棕果实榨出的油叫做棕油,由棕仁榨出的油称为棕仁油,都是优质的食用油。
松树为什么能产生松脂?
演奏二胡时,把松香(也就是松脂)抹在琴弦上,就会改善乐器的声响,印刷用的油墨也都掺有松节油。松脂还可作为重要的原料,用于化工产品之中。松树里为什么含有这种东西呢?
松树的根、茎和叶子里面,密布着许多细小的管道,这是松树的细胞间隙。这些管道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贯通整个树身的完整的管道系统,植物学家称之为树脂道。树脂道是由一层特殊的分泌细胞围合起来的。分泌细胞在松树的生理代谢过程中分泌松脂,并输送到管道里贮藏起来,这种工作从松树一发芽就开始了,并不停地进行着。当松树受到伤害的时候,松脂就从管道里流出,把伤口封闭起来。松脂中有些物质还能挥发到空气中,杀死有害病菌。因此有人认为,松树产生松脂实际上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
榕树为什么能“独木成林”?
榕树属于常绿阔叶乔木,它一般生长在高温多雨和空气湿度较大的地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经常见于低海拔的热带林、沿海海岸及三角洲等低湿地区。榕树寿命很长,生长也快,侧枝和侧根非常发达。在它的主干和枝条上有许多气孔,许多气生根从里面长出来,向下悬挂着,像一把把胡子,这些气生根在向下生长入土后逐渐增粗,然后成为支柱根,这些支柱根不分枝不长叶。榕树气生根和其他根系都一样,具有这种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支撑着不断往外扩展的叶,使这些树冠不断扩大。据资料表明,一棵巨大的老榕树的支柱根可达到1000多条。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里有一棵生长在河滩旁的大榕树,它的树冠覆盖面高达6000多平方米,而且树冠下有上千条支柱根,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真是名副其实的“独木成林”。
会“流血”的树
一般的树木,在损伤之后,流出的树液是无色透明的,但是有些树木却能流出“血”来。
我国广东、台湾一带,生长着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叫做麒麟血藤。它通常像蛇一样缠绕在其他树木上。它的茎可以长达10余米。如果把它砍断或切开一个口子,就会有像“血”一样的树脂流出来,干后凝结成血块状的东西。其实,这种树脂不是血,而是一种很珍贵的中药,称之为“血竭”或“麒麟竭”。经分析,血竭中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类的物质,可治疗筋骨疼痛,并有散气、去痛、祛风、通经活血之效。
另外,在我国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还生长着一种很普遍的树,叫龙血树,当它受伤之后,也会流出一种紫红色的树脂,把受伤部分染红,这块被染的坏死木,在中药里也称为“血竭”或“麒瞵竭”,与麒麟血藤所产的“血竭”具有同样的功效。
在我国云南和广东等地还有一种称作胭脂树的树木。如果把它的树枝折断或切开,也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液汁。而且,其种子有鲜红色的肉质外皮,可做红色染料,所以又称红木。
会“走”的植物
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有一种名叫苏醒树的植物,这种植物在水分充足的地方能够安心生长,非常茂盛,一旦干旱缺水时,它的树根就会从土中“抽”出来,卷成一个球体,一起风便把它吹走,只要吹到有水的地方,苏醒树就将卷曲的树根伸展并插入土中,开始新的生活。
另外,在南美洲秘鲁的沙漠地区,也生长着一种会“走”的植物——步行仙人掌。这种仙人掌的根是由一些带刺的嫩枝构成的,它能够靠着风的吹动,向前移动很大的一段路程。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步行仙人掌”不是从土壤里吸取营养,而是从空气中吸取的。
“醉人”的植物
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无论是动物或者是人,只要一闻到它的味道,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是摘一片尝尝,用不了多久,便会晕倒在地。
在埃塞俄比亚的支利维那山区,生长着一种叫“醉人草”,它会散发出一种清郁的香味。每当人们闻这种香味时,便会像喝醉了酒一样,走路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如果在它的旁边呆上几分钟,就会醉得连路都走不成。
玛努拉树是生长在南非的一种树,可以酿酒,是种“醉树”。非洲大象最喜欢吃这种果实。每当大象暴食了这种果子后,再喝进一些水,便会大发酒疯——有的狂奔不已,上蹿下跳,撞倒或拔倒大树,更多的是东倒西歪,呼呼大睡,一般要两三天后才能醒过来。
到底是谁“染枫林醉”?
天气舒适宜人的秋天到来了,在这渐浓的秋意渲染、熏陶之中,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变黄,由黄变红,把秋天打扮得五颜六色,色彩斑斓。那么到底是谁“染枫林醉”呢?枫树、黄栌、火炬等树的叶子中除了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外,还含有一种其他植物少有的花青素这种特殊的物质。大家知道秋天到来之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空气湿度的减少、光照的减弱,植物中的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减少,而花青素却“如鱼得水”迅猛增多;再者是花青素具有遇酸变红,遇碱“面不改色”的特性。据测定,枫树等少数植物,叶子中的细胞液是酸性的,故而随着秋天的降临、花青素的增多使叶子由绿逐渐变红。由此看来,枫叶等少数植物的叶子秋天变红的内因是花青素与酸性油液发生化学反应,外因则是入秋后天气转寒,促进了花青素大量增多,所以枫叶变红是气象条件发生变化造成的。